武漢黃陂走出的巡撫姚締虞之民生情結


武漢黃陂走出的巡撫姚締虞之民生情結

文 | 圖:張傳東 潘安興



從黃陂北鄉,走出了兩任巡撫,一是從木蘭山麓之今長軒嶺街南洲田村張家祠堂灣走出的明萬曆遼東巡撫張濤,另一位是馬鞍山下蔡店街馬鞍山村姚老屋村走出的清康熙四川巡撫姚締虞。

與姚締虞神交了370年,久仰大名,時空對接。搶救歲月的記憶,卻是萌發很久的願望。尋找這位巡撫大人在故鄉的足跡,打撈鉤沉久遠,卻是孜孜付諸文字的夙願。

2018年11月,終於懷揣夙願,來到蔡店。實現這個目的得益於蔡店街魏和平先生穿針引線,架橋鋪路,聯繫到姚老屋村書記姚海祥,安排了徐德利、陳朝平兩位知情人講敘如煙往事,讓我們有了完成一項使命的舒心。

一、少年懷志,科場仕進

蔡店,黃陂的山水武陵勝景;姚老屋村,姚巡撫誕生的地方,四面青山擁抱盆地中,梅店水庫邊緣一泓碧水,在這裡讀書,領略道法自然的妙詣,卻是聖賢們讀書最好的棲居,姚巡撫的成功,作了極佳的詮釋。

過去因為窮,這裡被稱為黃陂的西北利亞,交通閉塞,幾乎與鄂西恩施一樣,才成了土家族改土歸流的歸宿,民族樂曲在錦裡溝交響。

與很多黃陂人一樣,明洪武初年江西贛州移民湖北,姚締虞的先祖姚仕遠與族弟姚仕顯從江西新昌縣天德鄉遷到湖北黃州府黃陂縣。其中,姚仕遠落籍黃陂縣灄源鄉(現蔡店鄉)馬鞍山下的姚老屋村,姚仕顯落籍灄源鄉太極堂會的姚家大灣。十幾代人在這片土地上耕耘。明清變局的風雲,給莊戶人家帶來的是兵燹與匪禍,打破了生活平靜……

一個春日驚蟄,一聲震雷,抖落了星辰。姚家一個男嬰呱呱墜地,給家庭帶來了異常喜悅。姚締虞,字歷升,號岱麓。


武漢黃陂走出的巡撫姚締虞之民生情結



窮人讀書是世代農家子弟不二出路。讓兒子不重複老一代人生活,跳出日出而作窠臼,明確定位,家庭命運的重大抉擇。

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兒讀書。咬緊牙關,交希望送進了私塾,指望葫蘆結天瓜,賭一把是父親的大格局。

果然不負眾望,小締虞領悟力特別強,背誦四書五經過目不忘,提出問題讓先生所料不及。那些富家子弟羨慕極了,爭交朋友,抄襲他的作業,免換先生的板子。

小締虞一邊放牛,一邊讀書。閒暇時在樹下吟詩,讓先生拍案叫絕,稱之為文曲星下凡。三伏天烈日酷暑,他將牛系在大樹下歇陰,自己歪靠土地廟睡覺。

有一次,小締虞兩天沒回家,父親很納悶,找到學堂問先生。“每天放學都回家了呀!”回答讓父親慌了,先生見臉色眼神不對,連忙隨他到土地廟,見他正在呼嚕呼嚕打鼾呢!

四周蚊子嗡嗡直叫,伸手可抓成把,廟內卻寂靜無聲。只見涼風習習拂爽著夢鄉,讓人好不愜意!“怪了,莫非土地菩薩趕扇驅蚊不成?”先生自言自語。父親見狀,很放心,跟先生點個頭,眼神告別。

伸手不見五指的默認,又沒見伢影。自己房下打著燈籠沿學堂走來。不遠處,只見一群豺狗圍著廟團團轉,就是不敢超雷池一步,難道有神靈保佑?大家百思不解,都感覺到這伢吉星高照,將來前途無量。


武漢黃陂走出的巡撫姚締虞之民生情結



十五歲就進了望魯書院,為童生即秀才,享受縣政府財政津貼,在當地十里八灣是非常光鮮的事,讓家裡十分有光。過了三年,省試中了舉人,到二十四歲順治十六年時,高中進士,從此,踏上了仕途,開始被任命為四川成都府推官,負責審理州府的各類案情。

離家感覺,告別親人內心惆悵,從到縣城鄉試那天已經初嘗。出遠門,越走越遠,送行規模越來越大。先是母親,到後來全灣送,揮手一別,心中五味陳雜,油然而生。

最是難忘的是奶奶送行。赴京趕考,頭一天晚上縫了一個小布袋,裝滿了家鄉土。麻麻亮,奶奶就起了床,邁著小腳送孫子一程,婆孫邊說邊走,不覺走了十里,才打住腳。

“祝你成功,早去早回啊!”說著禁不住熱淚盈眶。他不忍看到這種情形,轉身快步流星,回頭一望,奶奶凝固在那裡揮手聚焦永恆。

這一瞬間,留在腦海中生死茫茫。金榜題名歸來,奶奶墳頭飄著紙幡,久跪不起。夢中彷彿聽到奶奶在遠山呼喚,迴盪山中。

而鄉村孩子讀書憧憬,囊中空澀的尷尬;靠天種田的困惑,一遇旱澇顆粒無收到處逃荒悲慘畫面;亂世兵匪橫行,黑惡當道,勾結官府,魚肉百姓的實情,裝在心裡,沉甸甸圧在肩上。改變現狀的強烈責任感,義無反顧踏上了前行道路。

二、視民如傷,勤政有功

當時的四川成都,人民生活困苦潦倒,不少人為了生存,聚眾鬧事,佔山為盜,殘害百姓,而後又相互揭發,案例訴訟較多。


武漢黃陂走出的巡撫姚締虞之民生情結



姚締虞走馬上任伊始,立即細察民情。為底層百姓著想,是他出仕初心。在四川成都府推官任審理冤假錯案數百家,詳細查明原因,將災民聚眾為盜,引發互相告發而求脫罪,株連下獄無辜淪為囚徒,他親自到現場查明實際情況,將十七人從囹圄出來,平冤昭雪,還了他們清白。他們的親屬聚焦衙門,淚流滿面,齊呼“姚青天”。

碰上好上級、好領導是當公務員可遇不可求的機遇。康熙六年,總督苗澄、巡撫張德將他的事蹟上奉朝廷,反映給吏部,稱讚他“廉能素著,舉卓異”,改任陝西安化縣知縣,當上父母官,有了在基層鍛鍊的機會。

到了任上,他忙得不亦樂乎,經常在鄉下調研,瞭解一手資料。看到農村水利失修,農民生活困頓,心急如焚,在全縣開展興修池塘渠堰,自己率先捐俸。同僚紛紛解囊,鄉紳土商富戶也沸騰響應。遇上災年,他捐出自己俸祿接濟貧苦揭不開鍋的百姓。一年下來,自己囊中空空,卻在窮苦百姓中美譽滿滿。調任時,街出現十里長街懸壺殫漿的相關動人場面。

成績,有目共睹,也得到朝野認可。康熙十五年,授予禮科給事中。姚締虞根據自己的田野調查和冷靜思考,上書請嚴格科舉選士、考核翰林,按真才實學廢除門閥,傾斜寒門仕子,避免人員階層固化,得到康熙帝默契。十七年,派他典試江西,負責生員考核選拔。

在江西工作期間,關心民情的他,發現一個問題,立即報告朝廷,連年匪患逃亡人口著多,田園荒蕪,農業稅交不上來。僅報完成3萬,而全省逋達220萬,應時敲幹了骨骼,也不能完成。地方官為了政績,層層加碼。他請總督、巡撫衙酌量輕重,勸寬勸墾年限,早日減免,使農民獲得休養生息。又斗膽越級上疏萬言給康熙,慷慨陳詞,直敘實情,得到召見。對答理由充分,真知灼見閃亮,讓康熙感動。批准、建議得到實施,江西迅速恢復了生機。

消息傳來,江西人敲鑼打鼓,慶賀皇上英明,派遣了這麼一個好官,給這片土地帶來福音。

民眾聲音被堵塞,是官場弊端。這時候,尤其需要直臣敢站出來,為百姓講真話,姚締虞就是典型代表。康熙十八年八月,他又上疏康熙帝,一矢中的。


武漢黃陂走出的巡撫姚締虞之民生情結



“科道一官,凡生民首期,官員奸貪,當知無不言,有聞則告。朝廷擇其可行者而行之,或有可究者而究之。君父寬大之恩與臣子指摘之密,並行不悖。所重者,有公私誠偽之間,而不在一事一言之虛實。”

接到奏摺,即召廷臣會議,一番脣鋒舌劍,姚締虞面對吏部尚書郝惟訥,給事中李宗孔等人俱言聞風之例,不宜復開。康熙問姚締虞意見如何?他答道:“皇上明聖,從未降罪講真話的人,但制定這個條例,限制了發言權。”康熙說:“按照你的想法,該廢除了嗎?”姚締虞答:“條例是死的,人是活的,看人怎麼辨明辦事人是公還私,是真還是假,即執行問題。”

康熙明白過來,很欣賞姚締虞的為民膽識。說:“官宜敷陳國家大事,如有大奸大貪,糾劾得實,法在必行,決不姑貸。”次日,即轉工科掌印給事中。二十一年升遷為左僉都御史。

“玄都觀裡花千樹,前度劉郎今又來。”由於四川不靖,民不聊生,康熙二十四年,姚締虞被康熙再次點將任命為四川巡撫。老百姓聽說他又來了,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一到任上,立即張榜公告,減輕農民負擔,嚴格禁止私徵亂派,廢除苛捐雜稅。上疏請免徵白蠟,停解鐵稅,補錢生活,不允伐木,保護長江生態,皆得到施行。那些流落在外省的紳宦也紛紛歸來,不到三年功夫,四川出現了“天府之國”的繁榮氣象。

三、眷念家鄉,反哺鄉鄰

多年為官在外,一直沒有忘懷家鄉。和許多官員一樣,有著濃郁的鄉土情結,總想反哺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在外為官期間,上疏朝廷,說明黃陂北鄉移民較多,山區衝窪縱橫交錯,田少而生民經濟拮据,一遇天災洪澇,春荒青黃不接,生存難以為維。只得光芒,人煙稀少的空殼村經常上演,建議朝廷減免賦稅,出臺鼓勵政策,給予耕牛、建房安家費用,得獲准實施,無疑給後來人啟示,怎樣振興黃陂,北鄉的課題。

幹實事是他一生宗旨,而辦學堂則是他的重中之重。把黃陂北鄉教育辦好,是他夢寐追求,出更多的人才,讓北鄉人物閃爍在歷史的星空。

姚締虞殫精竭慮,不惜自己節衣縮食,將自己多年積蓄拿出來,敦請哲匠設計,鳩工庀料,建起一座四進的姚宦書院,填補了北鄉書院空白。從此,偏僻山區有了高等學府,挺拔在姚姚老屋村,絃歌繚繞,明燈照耀農家子弟前行道路。清末民初,明道學地,一脈相傳。


武漢黃陂走出的巡撫姚締虞之民生情結



370年來,黃陂北鄉走出了嘉慶榜眼劉彬士,光緒進士陳德薰、黎大均,辛亥首義元勳康時、潘正道、趙均騰、柳維垣,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教育家胡康民、胡秋原父子,餘家菊,昨夜星空燦爛。黃陂北鄉人文風氣蔚然成風,民國初年,最早成立了灄源詩社。

他還出資在三裡橋修建了救命寺,這裡至今流傳著姚巡撫經過這裡的故事傳說。讓鄉親們旱澇保收,由他領銜,鄉紳捐款,各灣修了池塘渠堰,實現曲水流暢,梯田灌溉,詩畫農耕,開創北鄉水利先河。

免受兵匪襲擊,讓鄉親們安居樂業。由他設計捐資建設了巍峨角樓,蜿蜒起伏城垣山寨。將團練移植,建立民兵制度,保衛自己的家園。

任何時代,從來不缺小人。而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卻是一種常態。當他任成都推官時,就有人打小報告,誣告審案接受髒銀,經刑部調查核實,得出結論:所舉不實。任四川巡撫,又有人造謠,搬弄是非。說他家有龍脈氣象,招兵買馬,謀圖不軌,派風水先生來看,子虛烏有,好在康熙畢竟不是昏君,洞悉姚締虞所作觸犯了利益集團,一笑了之。當正氣佔主導時,小人就不可能得勢。

黃陂人口頭禪:圖後人發達。姚締虞民生情結,廣為傳頌,聲名遐邇。子姚華,戶部中;孫姚中之琅,皆官郡守,世代浩歌不綴,詩書傳家。

忘我工作,積勞成疾,倒在忠誠崗位上。康熙聞訊,下旨說:姚締虞自簡任巡撫以來,操履清慎實心,任事懋著勤勞。忽聞逝,聯心深為憫惻。下部議恤,部臣以巡撫未及三年,議給半葬致祭。上以其居官素憂,令給全葬致祭。


武漢黃陂走出的巡撫姚締虞之民生情結



康熙給予超規格待遇,表彰生前為官勤政有功,特賜家族字派二十四字,自締虞公起遵行:承虞姚之正緒,立芳名於永世,誠為善以必昌,念前修其復志。

姚締虞由一個山區農家子弟,華麗轉身為省部級官員,已經付出超常努力,在清代封疆大吏中,不忘初心,為百姓著想,幹實事,幹成事,更是不簡單的人物。

清同治《黃陂縣誌》連篇累牘記載姚締虞,構成了洋洋大觀,其中的奧妙是什麼?那就是勤政為民!歷史總是由後人寫的,正確寫史導向,那就是為民敢挺直腰桿,不畏邪惡勢力,一往無前,萬難不屈的人,才不會湮沒在茫茫宦海,達到死而不忘的永恆!

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從姚締虞的詩作《夜柬王少參舟中》,足見他憂國憂民之心。詩云:“薇省辭黃鶴,蘭橈伴白鷗。岸回江月抱,天迴夕雲流。銀漢乘霄上,金陵逼歲遒。田租聞復減,側識漢皇憂。”

姚老屋村的老人們津津樂道講述姚締虞的故事,向後人們傳遞的是做人過舊,經得起時間檢驗,希望子孫們像他那樣讀書刻苦,為家鄉爭光,書寫姚締虞新篇,在黃陂北鄉,成為一道風景線,添一處歷史勝景,留給明天瞻仰。灄水文化精魂不朽!


本文作者授權印象黃陂發佈

關於作者

張傳東 湖北黃陂祁家灣人。武漢作家協會會員。華師附屬恆大龍城小學副校長,且耘杏壇且筆耕。

潘安興 自號木蘭山樵,1949年10月11日出生。湖北黃陂人。當年老三屆,經歷知青上山下鄉,招工進廠,下崗打工,招聘政府機關工作。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武漢作家協會會員。代表作《中華大家庭賦》。作品曾獲全國《鈺山賦》二等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