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古國——湔國,湔族人流行“足浴”,因反叛被武丁鐵腕鎮壓'

"

殷墟卜辭中活躍著一支以“湔”命名的神祕部族,即商代湔(jiān)方。湔方與商王朝是對立的,卜辭中相關湔方的事蹟多為征伐,主要出現在一期武丁時。學者根據婦好的活動年表分析出商王征伐湔方約在武丁中期。商代湔國的地理位置有三種說法:今四川北川縣有湔江,清初《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湔水在(石泉)縣西一里。”石泉縣,即今天的北川縣。《漢書·地理志》記載:今四川汶川縣西南有湔水,源出玉壘山(古稱湔山)。所以有學者認為商代湔方出自湔水流域一帶;第二種說法是“湔”來自“前”,“前”即“泉”,《左傳·昭公二十二年》中有“司徒醜又王師敗績於前城”的記載,對於此“前城”,《讀史方輿紀要》說:“在府(洛陽)西南五十里……泉皋,戎邑也,即前城矣。”戎邑,即戎人所築的城邑,這裡居住著泉皋之戎。我們都知道,洛水、伊水之間多有戎人,照此說,湔方的前身是西戎;第三種說法是從卜辭中的其它地名對照推測,相關湔方卜辭中曾反覆提到一個國名:戉(yuè),商王曾多次派戉方去征伐湔方,故湔方應該在戉方附近。卜辭中有“艱自西戉”的記載,因此斷定戉地位於殷西,湔方也大概位於殷商西北一帶,第三種說法較為可信。

"

殷墟卜辭中活躍著一支以“湔”命名的神祕部族,即商代湔(jiān)方。湔方與商王朝是對立的,卜辭中相關湔方的事蹟多為征伐,主要出現在一期武丁時。學者根據婦好的活動年表分析出商王征伐湔方約在武丁中期。商代湔國的地理位置有三種說法:今四川北川縣有湔江,清初《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湔水在(石泉)縣西一里。”石泉縣,即今天的北川縣。《漢書·地理志》記載:今四川汶川縣西南有湔水,源出玉壘山(古稱湔山)。所以有學者認為商代湔方出自湔水流域一帶;第二種說法是“湔”來自“前”,“前”即“泉”,《左傳·昭公二十二年》中有“司徒醜又王師敗績於前城”的記載,對於此“前城”,《讀史方輿紀要》說:“在府(洛陽)西南五十里……泉皋,戎邑也,即前城矣。”戎邑,即戎人所築的城邑,這裡居住著泉皋之戎。我們都知道,洛水、伊水之間多有戎人,照此說,湔方的前身是西戎;第三種說法是從卜辭中的其它地名對照推測,相關湔方卜辭中曾反覆提到一個國名:戉(yuè),商王曾多次派戉方去征伐湔方,故湔方應該在戉方附近。卜辭中有“艱自西戉”的記載,因此斷定戉地位於殷西,湔方也大概位於殷商西北一帶,第三種說法較為可信。

殷商古國——湔國,湔族人流行“足浴”,因反叛被武丁鐵腕鎮壓

玉壘山(湔水)

上面第二種說法提到“湔”即“前”,但兩字甲骨文不同,似乎沒有直接關係。“湔”的甲骨文看似“盆中洗足”的形狀,造字本義應該跟“足浴”有關。而“前”的甲骨文則與“止和舟”有關,即“”。據說“歬”是一種很古老的職業:拉縴。當然,也有說法認為“歬”是腳上穿著像船形一樣的鞋,原始人類是不穿鞋子的,腳板很容易被各種異物磕傷,後來人們根據腳形發明了鞋子,發覺穿了鞋後不但可禦寒,走路也更有效率。不管如何,“歬”是一個動態詞,行走,即為“前”。而“湔”跟“器皿、足浴”有關,故“湔”也有“洗滌、洗濯”之意,又引申到“湔雪(昭雪冤屈)”。古時有舊俗:湔裙。古代婦女最怕的就是難產,懷孕女子多去河中洗裙,不易難產。所以商代湔方與洛伊流域的“前城”的說法基本可以否定。早期湔族可能來源於一種“足浴”的習俗。

"

殷墟卜辭中活躍著一支以“湔”命名的神祕部族,即商代湔(jiān)方。湔方與商王朝是對立的,卜辭中相關湔方的事蹟多為征伐,主要出現在一期武丁時。學者根據婦好的活動年表分析出商王征伐湔方約在武丁中期。商代湔國的地理位置有三種說法:今四川北川縣有湔江,清初《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湔水在(石泉)縣西一里。”石泉縣,即今天的北川縣。《漢書·地理志》記載:今四川汶川縣西南有湔水,源出玉壘山(古稱湔山)。所以有學者認為商代湔方出自湔水流域一帶;第二種說法是“湔”來自“前”,“前”即“泉”,《左傳·昭公二十二年》中有“司徒醜又王師敗績於前城”的記載,對於此“前城”,《讀史方輿紀要》說:“在府(洛陽)西南五十里……泉皋,戎邑也,即前城矣。”戎邑,即戎人所築的城邑,這裡居住著泉皋之戎。我們都知道,洛水、伊水之間多有戎人,照此說,湔方的前身是西戎;第三種說法是從卜辭中的其它地名對照推測,相關湔方卜辭中曾反覆提到一個國名:戉(yuè),商王曾多次派戉方去征伐湔方,故湔方應該在戉方附近。卜辭中有“艱自西戉”的記載,因此斷定戉地位於殷西,湔方也大概位於殷商西北一帶,第三種說法較為可信。

殷商古國——湔國,湔族人流行“足浴”,因反叛被武丁鐵腕鎮壓

玉壘山(湔水)

上面第二種說法提到“湔”即“前”,但兩字甲骨文不同,似乎沒有直接關係。“湔”的甲骨文看似“盆中洗足”的形狀,造字本義應該跟“足浴”有關。而“前”的甲骨文則與“止和舟”有關,即“”。據說“歬”是一種很古老的職業:拉縴。當然,也有說法認為“歬”是腳上穿著像船形一樣的鞋,原始人類是不穿鞋子的,腳板很容易被各種異物磕傷,後來人們根據腳形發明了鞋子,發覺穿了鞋後不但可禦寒,走路也更有效率。不管如何,“歬”是一個動態詞,行走,即為“前”。而“湔”跟“器皿、足浴”有關,故“湔”也有“洗滌、洗濯”之意,又引申到“湔雪(昭雪冤屈)”。古時有舊俗:湔裙。古代婦女最怕的就是難產,懷孕女子多去河中洗裙,不易難產。所以商代湔方與洛伊流域的“前城”的說法基本可以否定。早期湔族可能來源於一種“足浴”的習俗。

殷商古國——湔國,湔族人流行“足浴”,因反叛被武丁鐵腕鎮壓

湔的甲骨文

湔方與商王朝是敵對關係,一期很多卜辭記述了商王伐湔方的事蹟。湔方位於殷西北,與附近的土方、(上工下口)方一樣勢力很強,處處與商王朝作對。卜辭:“……貞戉其伐湔方。”戉,鄰近湔方的戉方,臣服於商,戉方可能還充當著監視湔方的作用。卜辭中還有戉方替商王圍剿土方的記載,可見戉方不但作為商王征伐的工具,還是替商王室鎮守西北部的戍邊勇士,因此戉方經常受到(上工下口)方的報復性入侵。該卜辭大意是商王令戉軍討伐湔方。卜辭:“貞戉受湔方佑。”、“貞戉弗其受湔方佑。”商王不敢低估湔方的軍事實力,因此在貞問時希望上天庇佑戉軍能克敵制勝,將湔方一網打盡。卜辭中有“克湔”的記載,估計湔方最終被攻克了。

"

殷墟卜辭中活躍著一支以“湔”命名的神祕部族,即商代湔(jiān)方。湔方與商王朝是對立的,卜辭中相關湔方的事蹟多為征伐,主要出現在一期武丁時。學者根據婦好的活動年表分析出商王征伐湔方約在武丁中期。商代湔國的地理位置有三種說法:今四川北川縣有湔江,清初《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湔水在(石泉)縣西一里。”石泉縣,即今天的北川縣。《漢書·地理志》記載:今四川汶川縣西南有湔水,源出玉壘山(古稱湔山)。所以有學者認為商代湔方出自湔水流域一帶;第二種說法是“湔”來自“前”,“前”即“泉”,《左傳·昭公二十二年》中有“司徒醜又王師敗績於前城”的記載,對於此“前城”,《讀史方輿紀要》說:“在府(洛陽)西南五十里……泉皋,戎邑也,即前城矣。”戎邑,即戎人所築的城邑,這裡居住著泉皋之戎。我們都知道,洛水、伊水之間多有戎人,照此說,湔方的前身是西戎;第三種說法是從卜辭中的其它地名對照推測,相關湔方卜辭中曾反覆提到一個國名:戉(yuè),商王曾多次派戉方去征伐湔方,故湔方應該在戉方附近。卜辭中有“艱自西戉”的記載,因此斷定戉地位於殷西,湔方也大概位於殷商西北一帶,第三種說法較為可信。

殷商古國——湔國,湔族人流行“足浴”,因反叛被武丁鐵腕鎮壓

玉壘山(湔水)

上面第二種說法提到“湔”即“前”,但兩字甲骨文不同,似乎沒有直接關係。“湔”的甲骨文看似“盆中洗足”的形狀,造字本義應該跟“足浴”有關。而“前”的甲骨文則與“止和舟”有關,即“”。據說“歬”是一種很古老的職業:拉縴。當然,也有說法認為“歬”是腳上穿著像船形一樣的鞋,原始人類是不穿鞋子的,腳板很容易被各種異物磕傷,後來人們根據腳形發明了鞋子,發覺穿了鞋後不但可禦寒,走路也更有效率。不管如何,“歬”是一個動態詞,行走,即為“前”。而“湔”跟“器皿、足浴”有關,故“湔”也有“洗滌、洗濯”之意,又引申到“湔雪(昭雪冤屈)”。古時有舊俗:湔裙。古代婦女最怕的就是難產,懷孕女子多去河中洗裙,不易難產。所以商代湔方與洛伊流域的“前城”的說法基本可以否定。早期湔族可能來源於一種“足浴”的習俗。

殷商古國——湔國,湔族人流行“足浴”,因反叛被武丁鐵腕鎮壓

湔的甲骨文

湔方與商王朝是敵對關係,一期很多卜辭記述了商王伐湔方的事蹟。湔方位於殷西北,與附近的土方、(上工下口)方一樣勢力很強,處處與商王朝作對。卜辭:“……貞戉其伐湔方。”戉,鄰近湔方的戉方,臣服於商,戉方可能還充當著監視湔方的作用。卜辭中還有戉方替商王圍剿土方的記載,可見戉方不但作為商王征伐的工具,還是替商王室鎮守西北部的戍邊勇士,因此戉方經常受到(上工下口)方的報復性入侵。該卜辭大意是商王令戉軍討伐湔方。卜辭:“貞戉受湔方佑。”、“貞戉弗其受湔方佑。”商王不敢低估湔方的軍事實力,因此在貞問時希望上天庇佑戉軍能克敵制勝,將湔方一網打盡。卜辭中有“克湔”的記載,估計湔方最終被攻克了。

殷商古國——湔國,湔族人流行“足浴”,因反叛被武丁鐵腕鎮壓

湔方應該亡於武丁時,此後各期卜辭中不見湔方的蹤跡,湔族人應該被迫遷徙了。他們去了哪裡?縱觀零星的古籍資料,不得不又將目光聚焦在以上湔方地理位置的第一種說法。戰國時有古地名“湔氐道”,在蜀郡,古蜀國地。氐(dī),古族名,一種遊牧民族。湔氐,就是一支姓湔的遊牧民族,比如羌氐,即由羌人形成的民族,卜辭中記載方國多拿羌氐向商王進貢作人祭。古籍記載至少戰國時古蜀地生活著一支叫“湔氐”的民族,一直到漢朝時還存在。《史記·將相年表》記載:“惠孝三年,湔氐反,擊之。”說明漢惠帝三年,即公元前192年,這裡的湔氐族人曾發生反叛,被漢王朝鎮壓。這支湔氐族活動區域有個地方叫“湔氐道”,東晉《華陽國志》記載戰國水利工程師李冰修建都江堰時曾到過此地。都江堰古稱“湔堋”,跟當地的湔水、湔山和這支湔氐有關,因此推測,當年修築都江堰的勞役可能大部分來自當地的湔氐。有說法認為,這支湔氐族人可能就是商代湔方族人南遷所致。

文/堰風

殷商古國——周國,周人隱忍一個多世紀,終“吃”商取而代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