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轟動美國的文學疑案,到150年後才解開,破案方式出乎意料

20世紀轟動美國的文學疑案,到150年後才解開,破案方式出乎意料

20世紀,美國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文學謎案,並困擾世人幾個世紀。

1787年,為了加速新憲法的批准,漢密爾頓、麥迪遜和傑伊三人各自撰寫文章,並形成共識以筆名“普布利烏斯”刊登在紐約的報紙上。共寫了85篇文章,後來收錄在《聯邦黨人文集》。

之後幾十年都未曾出面認領這些文章。等到漢密爾頓和麥迪遜分別列出作者是誰的時候,產生了矛盾不一的情況,12篇文章被兩人同時認領了,均認為著作權是自己。

對於這12篇文章到底屬於哪位開國元勳撰寫?歷史學家們喋喋不休150多年,於是在這個圈子,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他們通過猜謎的方式來趣搞這些文章到底是誰幹的。

直到1963年,兩個統計學者莫斯特勒和華萊士為這件事帶來轉機來。對,這並不是一派胡言,不是歷史學教授,也不是文學教授將這個問題解決,而是統計學教授利用概率方程解決了這個長達兩個世紀的爭論。

此前,定性分析一直未能奏效,兩位統計學教授通過對比寫作風格比如漢密爾頓會使用那些高頻詞,而麥迪遜不會,由此進行量化,運用概率進行分析驗證。可以看出,他們最大的突破便是改變對文字的傳統思維方式,原來文字也可以像硬幣一樣,當確定唯一不變條件,剩下的就交給統計。

這種大數據分析方式,引起美國作家本•布拉特的興趣,他以專注的調查精神、令人意想不到的揭示能力和洞察力探索了文學標準,最終得以出版《納博科夫最喜歡的詞》一書,雖然書名盡顯文藝風,然而數據式的創造卻十分新穎,可以說這是一本關於“文字”的書,但卻用“數字”寫成的。

書中收集了大約1500部的作品,利用數學技巧、圖表形式驗證文學風格的問題、研究成功作家的寫作模式、以及提出梳理各種妙趣橫生的觀點,比如海明威副詞是否真的更少使用頻率?男性和女性作家寫作方式有何不同?作家提出的創作建議是否有用?等等。

其實這些觀點或是準則,都是我們非常熟悉,只不過比起課堂上語文老師將經典文學片段化分析,而這裡科學性採取數據分析大量文本的手段,更具說服力,也更探究出黃金寫作手法。例如副詞率減少使用的作用是使得文本簡潔明瞭、少用感嘆號是為了更專注挑起讀者情緒,而不是簡單粗暴生硬套入情景中。

20世紀轟動美國的文學疑案,到150年後才解開,破案方式出乎意料

下面我們可以看看,本•拉布特在大數據的分析,驗證哪些經典或暢銷作品的寫作準則?藉此,每一個熱愛寫作的人都應該花點時間思考自我的寫作風格。

01.驗證一:偉大作家的偉大作品,均較少使用以ly結尾的副詞

斯蒂芬•金在《論寫作》一書中批評副詞,將它們描述為“通常以ly結尾的副詞”,另一方面,西方教育界,教師們要求的首要寫作指南就是精簡,只留核心部分。也就是說,人們普遍認同以ly結尾的副詞是違法簡潔原則的罪魁禍首。

眾所周知海明威一直以來以文辭簡潔而聞名,他認為,寫作和飛行、數學、物理一樣有章可循,遵循的法則不可動搖。最好的作品中,副詞真的都用得比較少嗎?減少副詞率,真的符合高效的“寫作法則”?

為了檢驗“副詞率”這一準則,本•布拉特分別驗證了三個類別的作家作品,第一類是經典作家作品,他抽取了15位公認的偉大西方作家中,對他們的167部小說,通過統計來量化,包括海明威、馬克•吐溫、簡•奧斯丁等知名作家;第二類是同人作家作品,本•布拉特也對9000部長篇同人小說,每部小說字數均在60000字上;第三類暢銷作家作品,包括2000年以來在《紐約時報》發表的暢銷排行榜上的作品。

通過對三組數據的分析,它們之間副詞使用率排位是經典作家<暢銷作家<同人作家。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越偉大的作品,越容易被人們記住的作品確實較少使用ly結尾的副詞,也就是說專業作家的副詞率,要小於業餘作者。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以偏概全產生刻板效應,認為數據可以證明副詞越少,作品也就偉大的論點,但往往有例外。本•布拉特發現海明威最經典的作品《老人與海》、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副詞使用率都要高於他們的其他作品。其實這也是數據或者是人工智能的侷限性,他無法絕對說明一個觀點,但這並不妨礙更新我們的一個認知,寫作過程中應思考如何避免那些會帶來麻煩的詞,這是有益無害的。

誠如,斯蒂芬•金說的那樣:“副詞不是你的朋友”。

20世紀轟動美國的文學疑案,到150年後才解開,破案方式出乎意料

02.驗證二:“風格指紋”讓每個作家的作品獨一無二

法醫科學家能夠通過指紋類識別人,是因為手指的皮膚紋理是不變的。但如果引用在文學創造中,這個理論是否還可行?是否還成立?即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風格是一致的,包括他們使用的詞語也是固定不變的,並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自身“風格指紋”。

解開20世紀文學疑案的兩位教授認為,只要作家寫東西,就一定會留下用詞規律的痕跡。

為了驗證關於文學指紋的假說,本•布拉特先小範圍進行測試,他把奧威爾的《動物農場》作為未知作品,與其他49位作家的作品進行比較,每一次結果都一樣:《動物農場》是奧威爾。緊接本•布拉特擴大量化樣本,蒐集了50位偉大作家、600部暢銷書籍。通過採取250個基本單詞作為子單位,進行將近290000檢驗次數,發現只有176次是錯誤的,最後概率算出成功率超過99.4%。這個結果再一次證明:每個作家的寫作風格猶豫百家齊放,極具特色,它們就像你的指紋直指你的作品風格。

同樣在我們熟悉的《紅樓夢》是一部合著作品,通過專家和讀者的分析,即便過了100多年後,仍然能分析出前80部是出自曹雪芹之手,而後40部則是高鶚所寫。作家可以改變作品的類型,試圖隱藏真實身份,但難以隱藏自己的寫作風格。

在創造文學中,我們可以分析吸收優秀作家的寫作手法,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應該全盤複製他人的風格,這並不利於自身獨特性的發展,也對塑造自我寫作風格有一定障礙。

20世紀轟動美國的文學疑案,到150年後才解開,破案方式出乎意料

03.驗證三:有所保留聽取專家的寫作祕訣

如果你看過《決戰猶馬鎮》或是《危險關係》這兩部電影,也許你對埃爾默•倫納德便有一定的瞭解,這兩部電影正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而來的。埃爾默是個高產作家,他的一生寫有40多部小說。

曾經在他的《埃爾默•倫納德的寫作十則》一書中有一條關於感嘆號的寫作規則,他聲稱:“作品中,每10萬字的感嘆號不能超過3個。”另外他的第六條規則也寫明“絕對不要用‘突然’這個詞”。

若是有人問起埃爾默的寫作祕訣,我想上述的寫作十則便是埃爾默要告訴世人的。但是埃爾默在寫作過程中到底有沒有遵循自己的寫作準則呢?哪些聽取準則的人有誰獲得了成功?每一個要聽取建議的人應當在心中打下這兩個問號。

對此,本•布拉特對埃爾默的45部作品一共340萬字,進行量化對比,要是埃爾默遵守規則的話整個職業生涯他只能用102個感嘆號以及放棄使用“突然”這個詞。而實際上,他用了1651個,是他自己建議的16倍;“突然”這個詞在2001年前他也是使用過的。

另外,本•布拉特通過職業作家和業餘作家對比,發現同人小說作家用的感嘆號遠比職業的要用的多,由此可知埃爾默這個規則是站得住腳的,統計出來的數字亦能支持成功的作品普遍較少使用感嘆號,學習寫作的人應該正視這一點,學習注意細節的寫作態度。

但需要區分的是,研究數據顯示,有些建議只是作者的個人偏好,並不具有普遍意義。就像埃爾默的“突然”,自規則提出後就被杜絕,當然這是有趣而值得思考的寫作習慣,但無須讓每個人都具體落實到自己的寫作在中去。

通過上述分析,本•布拉特更揭示一個更為重要的真理:成功的作家會注意每個詞和每個標點符號的作用,打磨自己的作品。不管是經典作品還是暢銷書,最終能讓留在每一頁上的語句產生打動人心的力量的因素,可能還是坐著的寫作態度。

20世紀轟動美國的文學疑案,到150年後才解開,破案方式出乎意料

04.驗證四:“首語重複”是陳詞濫調還是創新?

所謂“首語重複”在專業術語可解釋為‘連續句子的開頭都是同一個單詞或是短語’。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不要在連續的兩個句子中,使用同一個詞開頭。包括現在很多寫作指導也提出同樣的建議。主要是因為,一旦語言組織力不強,很容易造成詞語累贅,讀者越讀越尷尬,比如說“然後他接管飛機,然後他看見草地,開啟自動降落系統,然後他帶著飛機所有跳下飛機,然後到底一個不知名的無人島”這種行文看起來像流水賬。

但這並不是否定首語重複會損害文章的質量。

狄更斯便是此中大師,比如在《雙城記》的開頭“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個開頭,橫跨亞歐大陸依然能選上被人們最喜歡的句子之一,故而這段可以看成英語文學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首語重複的句子。另外,在他的另一部作品《著魔的人》,連續適用26個首語重複的句子作為開頭。

由此可以看出,寫作是有規則的,但每一條好規則都會被一個好作家打破。這句話與我們常說的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意徑相似,規則可以防止初入茅廬的人犯低級錯誤,而修煉到一定程度的人則可以遊刃有餘打破規則,創新自己的文章,渲染感染情緒引起讀者興趣,增強文章目的,建立自己的寫作原則,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20世紀轟動美國的文學疑案,到150年後才解開,破案方式出乎意料

05.驗證五:偉大的開頭都是簡短的嗎?

斯蒂芬•金在《大西洋月刊》採訪中引用了他最喜歡的三個開頭,平均只有六個字。另外憑藉著《使女的故事》獲得星雲獎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聲稱最喜歡的是《白鯨》的開頭“叫我以實瑪利”。

從這兩個事例來看,似乎簡短的開頭具有吸引力。那麼如何利用這個機會,寫的長些還是短些。

本•布拉特從統計學的角度,為我們說明長短孰優孰劣。經過查閱8份不同的榜單,從中挑選出20部偉大作品最優質的開頭,包括《傲慢與偏見》《洛麗塔》《雙城記》等等。這些作品開頭字數差異十分巨大。有幾個開頭特別短,也有幾個七拐八彎的,比如《麥田裡的守望者》是63個字的開頭。

相反地,一般糟糕的開頭模式均是一些套路已久,並且陳詞氾濫。例如:這是一個黑暗的暴風雨之夜。以天氣情況作為開頭的模式是許多作者的備用方法,但許多人並不買單,覺得這個梗已經被玩壞了或是過時了,連埃爾默•倫納德關於寫作的第一條規則就是“絕不要用天氣來開頭”。

是不是以“天氣”為開頭就會預示著作品已經失敗了一半,其實也並不是,比如喬治•奧爾威《1984》的開頭“四月間,天氣寒冷晴朗,鐘敲了十三下”就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開頭之一。

由此可見,統計得出的數據並不能說明“短即好”這個結論,也不能肯定“天氣”就是一個坑,但是可以窺伺到一個事實,好的開頭並不在於句子的長短,也不侷限情景的設置,而是一定的創造性,讓人難忘,讓有迫不及待的慾望,通過文字傳達給讀者的是具有震撼力,看到文章的張力與爆發力。

20世紀轟動美國的文學疑案,到150年後才解開,破案方式出乎意料

06.寫在最後

讀完本•布拉特《納博科夫最喜歡的詞》,在大數據的分析與辯證中,我們應該能感知到,在文學寫作中,並沒有萬能鑰匙,也沒有金科玉律、不二真理。在此,我想分享三個想法。

1、客觀看待寫作指導書的觀點,或者是寫作高手知名作家的建議,可以作為參考,或是入門指南以此避免自己踩坑踏雷,在一些框架下,或許我們不會一鳴驚人,但亦能逐漸成長。

2、認真審視自身寫作特色,急於成功,急於證明自己的人切記盲目激進,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分析出獨一無二的自我,再尋找適合自己的寫作準則,往往事半功倍。

3、主觀意識要強烈。成功是沒有捷徑的,寫作也是如此,偉大的作家偉大的作品均是用時間堆出來的,用文字推進去的。好比林清玄大師,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他開始堅持每天寫500字,中學寫1000字,高中寫2000字,大學寫3000字。可見筆耕不輟、持續學習、經常練筆,保有對寫作的熱情,專注對待自己的每篇作品。

尋求寫作規則,亦同樣要尋找規則的例外,兩者的結合,讓作品實現了創作目的,或許也讓作品更出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