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海外迴響

文章 亞洲 白俄羅斯 日本 新華網 2017-05-27

文/《環球》雜誌記者 張海鑫

時間不會證明一切,但會讓人看清一些東西。3年來,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對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有色眼鏡”被慢慢摘下。從所謂“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到“跟上‘一帶一路’發展的列車”,“一帶一路”這首大合唱的海外迴響,越來越和諧悅耳。

5月14日至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一帶一路”再次成為了國際輿論場中的熱詞。

巴基斯坦《國民報》近日發表評論員文章,對“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進行了預告;美國《美中時報》在預告的同時,還回顧、闡釋了“一帶一路”倡議發表的背景;西班牙《僑聲報》,則在頭條位置醒目地刊登著“‘一帶一路’最高級別全球峰會議程敲定”字樣……

來自西方的“轉音”

社會公眾不可能都親歷國際大事,媒體提供的信息便成了公眾認知世界、構建認知的一個基礎。因此,國外主流媒體對於“一帶一路”倡議的報道和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國際社會對此的認知。

從前期看,一些西方媒體對於“一帶一路”的報道採取了質疑乃至否定的態度,認為“一帶一路”的最終受益國是中國,“一帶一路”是為了增強中國的國際話語權、“重新劃分中國的勢力範圍”而採取的行動。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鄭華統計研究了2013年9月~2015年9月的美國《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兩家印刷媒體對“一帶一路”的報道,其中一些報道在形容中國“一帶一路”建設時,採用的詞彙包括“雄心勃勃的”(ambitious)或“堅定自信的”(assertive),透露出美國一些人對中國發展強大的擔憂;一些文章在新聞標題中出現“衝突”(strife)、“不安定的”(restive)等詞彙,或在文中出現“歧視”(discriminate)、“不滿”(discontent)等詞彙。

不過,正如美國學者威廉·瓊斯所指出的,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歡迎會對美國產生影響。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與持續獲得國際社會的支持,西方媒體的看法也正在改變。

“‘一帶一路’是遊戲規則改變者。”4月17日,美國福布斯網站記者韋德·謝潑德在他的專欄中評價說,“一帶一路”將對激活中歐交通發揮巨大潛力。這已經是謝潑德過去兩個月來就“一帶一路”撰寫的第十篇專欄文章。這些文章是在他實地走訪“一帶一路”沿線熱點國家和地區之後發表的。

美國《華爾街日報》發表的文章從側面指出“一帶一路”促進全球化的作用,表示在美國和英國等國出現反全球化思潮之際,中國希望打造一個龐大的基礎設施網絡,這一網絡將覆蓋全球2/3的人口。

美國《波士頓環球報》網站近日發表了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傑弗裡·薩克斯的文章,認為中國提出“一帶一路”重要倡議,目的是建設連結亞洲各地以及亞洲和歐洲的運輸、通信和能源基礎設施。一個重要的受益群體將是處在西歐和東亞之間的地區,包括俄羅斯和中亞的大部分地區。

英國路透社則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計劃,將在包括鐵路、港口和電力網在內的基礎設施項目上投資數十億美元。

沿線國家的“共鳴”

作為身處其中的沿線國家媒體,其報道的重心更多放在“一帶一路”建設帶給本國的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經貿視角則是大部分涉及“一帶一路”報道的主要視角,多突出經貿合作成就和合作意願。

俄羅斯塔斯社援引中國駐俄大使的話表示,“‘一帶一路’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戰略對接已取得早期收穫。俄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前景廣闊,未來雙方在對接過程中會取得更多實實在在的成果。”

白俄羅斯工業部長維塔利·沃夫克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正為白俄羅斯與中國的合作帶來更多可觀成果。他以白俄羅斯與中國吉利公司建立合資企業為例說,2012年簽署的投資合同規定聯合汽車廠每年可生產6萬輛汽車,一旦年銷量達到5萬輛,則汽車廠可將生產能力擴大到12萬輛,這一切都意味著由此創造新的就業崗位。沃夫克認為,白俄羅斯與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工業合作前景非常廣闊,看好兩國在新的機械製造項目上的發展前景。

2016年,為推動新加坡企業深入瞭解“一帶一路”倡議,新加坡《聯合早報》與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聯合推出了“一帶一路”專網。新加坡總理公署部長陳振聲表示,“一帶一路”倡議致力於建設和加強區域性互聯互通、推動國家之間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秉持互利共贏的信念,構建全方位和多層次的互聯互通網絡,希望“一帶一路”專網為促進新加坡和中國的合作發揮推動作用。

此外,卡塔爾《祖國報》、《中東報》,沙特阿拉伯《金融消息》、《阿拉伯新聞報》,也門通訊社等都對“一帶一路”的經貿促進作用進行了關注。

舒緩糾結的“音符”

在“一帶一路”的“大合唱”中,也曾存在一些糾結的“音符”。

其中較典型的是印度。2015年,印度新聞網站《第一郵報》發表文章稱“一帶一路”放大了中國和巴基斯坦“包圍”印度的威脅。這種誤解存在於一些印度學者和媒體中,正如印度國防研究分析學院高級研究員嘉格納特·潘達所說,從貿易角度來說,“一帶一路”倡議非常迷人,可鑑於政治原因,印度不能參加。一些印度人對於“一帶一路”的矛盾心理可見一斑。

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海外得到越來越多的響應,印度的態度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印度新德里電視臺近日說,鑑於這麼多國家的領導人出席這個高峰論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印度不能忽視“一帶一路”倡議。印度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斯里納特·拉加萬此前在《印度斯坦時報》撰文談到,印度在次大陸推動經濟一體化的表現未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新德里應該重新考慮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姿態。如果拒絕面對現實,印度會喪失改寫亞洲格局的機會。

3月23日《印度教徒報》就印度對於“一帶一路”的態度進行了反思。文章指出,中國一直對印度深度參與“一帶一路”持歡迎態度,真正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印度一直把自己困在角落?印度需要重新審視其政策,搭上“一帶一路”這趟車。

一直對“一帶一路”不甚積極的日本,最近的態度在轉變中。近日,日本媒體披露,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決定派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前往出席5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另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二階此次訪華還可能會帶安倍的親筆信,與他隨行的包括政府相關人士和日本最大經濟界團體“經團連”會長榊原定徵等人員。

過去,對於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日本官方鮮有表態或響應。日本國內輿論對“一帶一路”顯得疑慮重重。有些日本媒體在宣揚“中國威脅論”的同時,還把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與“馬歇爾計劃”、“珍珠鏈戰略”相提並論。

而最近在彙總各大日媒報道的《日本時報》英文網站上,搜索關鍵詞“一帶一路”,可以發現日媒的“口風”正在微妙調整中,從開始擔心中國“展示肌肉”到“擔憂日本置身其外會錯失基建訂單”,再到建議“日本應重新考慮加入亞投行”。

據《金融時報》網報道,5月2日,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在橫濱的一個活動上說,亞洲基礎設施需求非常大,僅靠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等原有機制難以滿足需求。他表示,中國主導創設亞投行,亞洲內外許多國家加盟這一機構,這是件好事。他還表示,亞投行通過激活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將促進良性競爭,有利於加速經濟增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