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中的反抗——從讀《狂人日記》說起

文學 狂人日記 魯迅 小說 鳴者 鳴者 2017-09-10

我在半年前讀過《狂人日記》後,曾在我的讀書摘錄本上寫下一段這樣的話。茲錄如下——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白話文小說的‘開山’之作,其意義的重要性不言自喻。魯迅先生深究中國歷史的根源,從中發現四千多年的‘文明歷史’竟是一部‘吃人’的歷史,人們相互在‘仁義道德’的幌子的遮掩下相繼‘吃人’。此發現於當時可謂石破天驚,一語道破其中的欺瞞。”

絕望中的反抗——從讀《狂人日記》說起

魯迅代表作:《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的主題十分明確,魯迅本人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也曾表示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舊禮教的弊害”。《狂人日記》的創作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即使金心異(錢玄同)沒有因《新青年》稿源的缺少而來要周樹人“做點文章”。但新文化運動的如火如荼開展也會使周樹人拿起筆來“做文章”的。《狂人日記》的橫空出世,是魯迅在經歷了太久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其中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懣、怨恨、焦慮,以及渺茫的希望等各種複雜的情緒,也是他多年來冷靜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後的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小說中的主人公“狂人”,是作為現代中國小說史上第一個反叛者出現,率先不顧眾人的“心意”吶喊,在反封建的鬥爭中,充滿著“義勇和正氣”,“聊以慰籍那在寂寞裡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徐中玉提出狂人“不是狂人,是反封建的英勇戰士。事實上,他是因為不相信了‘從來如此’的道理,才被目為狂人,誣為狂人,迫使他有了一些發狂的外表的。事實上,他是比誰都清醒,豈止並非狂人,倒是一個革命的先知先覺。”

的確,在現實生活中,一個與眾不同的與眾人言行舉止相異的人常常會被誤認為“瘋子”,把他劃入“異類”,甚至給予許多不公平的待遇。《狂人日記》中的“狂人”,雖遭到許多不平等的待遇,但他依然奮不顧身去控告舊禮教的“吃人”本質,揭露家族制度的弊害,吶喊雖然於實際沒有多大的效果,但他依然在絕望中不停地反抗,發出“救救孩子……”的時代控告。

《狂人日記》是一部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它集中火力不斷對封建道德,封建文化進行批判,對愚昧的國民性的鞭打,無一不宣示出其人文關懷,希望人們早日擺脫封建強加給人們的許多枷鎖。作品的象徵意義和隱含的深刻就在此。

我在多年前看過作家石鐘山先生的一部長篇小說,可惜由於年歲的長久,時日的流轉,我忘記了小說的名字,不過裡面有一個情節時至今日,還記憶猶新,恍如在昨天看過。這個情節是這樣的:一小群士兵在掉落大部隊後,誤入了深山荒林,沿途不斷經歷飢渴,恐懼,襲擊,死神不斷地“吞噬”著這小支疲憊不堪的部隊,隊員在一天天的長途跋涉中不斷死去,剩餘的人在絕望中依然不放棄尋找微茫的生機,在絕望中不斷地反抗……當時我看得熱血沸騰,激情燃燒,認為這才是中華民族有熱血的脊樑,雖死不改其本色。

絕望中的反抗——從讀《狂人日記》說起

做真實的自己

我認為,每個人活在世界上,必然有他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有一句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是的,生命是可貴的,我雖不敢輕言自奉“XX高於生命”之論的人,但至少先保存了生命,其他一切才有所附麗,倘若沒有了這肉體的存在,說其他一切什麼未免不異於痴人說夢,自醉在虛無中罷了。著名作家餘華就有一部著名小說直接以《活著》命名哩。我們即使是身處逆境,深陷絕望中,也要全力反抗,不管這反抗是否有效,是否能挽救些什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