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藝精品奉獻新時代⑤】

作者:徐剛(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時代新人。他們之所以重要,在於他們往往呈現著時代風貌,凝聚著時代特徵,呼應著時代要求。以柳青的《創業史》為例,通過這部小說,柳青要回答的問題是“中國農村為什麼會發生社會主義革命和這次革命是怎樣發生的”。為了實現這一創作主題思想,小說一方面通過在渭河平原蛤蟆灘這一典型環境中曲折展開的合作化運動,來描繪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另一方面,通過樑生寶、樑三老漢等一批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來表現這一時期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特別是作者對樑生寶這一時代新人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小說成為中國當代文學裡程碑式的經典的重要原因。讀者想必對“樑生寶買稻種”那一章記憶猶新。無論是樑生寶在不花錢的小車站候車室裡過夜,在小飯鋪裡用五分錢的麵湯送下母親給他烙的饃等情節,還是他慎重的付錢方式等細節,都以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感染著一代又一代讀者。大公無私、忘我工作,帶領大家走合作化道路,這個時代新人懷著一顆多麼熱烈的富有理想的心!

時間推進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歷史翻開新的一頁,而作家們也迅捷地以文學新人形象迴應新的時代。作為另一部當代文學經典,路遙《平凡的世界》裡的孫少平形象,同樣令無數讀者感動不已。這個人物身上折射出新一代農村青年的自我奮鬥史。他以進取和挑戰的姿態面對生活,他不滿足於物質的充足,更向往精神的充實,他追求的是夢,是理想,是未來,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在這個人物身上,處處洋溢著新的時代精神。

在今天,作家如何重建文學與現實的聯繫,如何以文學的方式去觸摸時代脈搏?這便要回到那句著名的口號,“今日之中國,當造今日之文學”。於今日中國而言,新的經驗正在孕育新的現實,而生生不息的現實,又註定要為新時代之文學注入無限活力與可能。就像評論者所說的,新時代就是我們置身其中的現實,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帶著新時代的印記。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新時代的文學理想其實在於如何擺脫流俗、跳出窠臼,讓寫作者在自己的時代,“用自己的嗓子唱歌”,構建起自己的“文學辨識度”。

就此,新時代的新故事或新內容,一方面固然需要有新的寫作者來深入表現,同時也迫切需要我們今天的作家去重新認識現實。一直以來,“深入生活”都是當代中國文學的基本寫作倫理。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背後,引人矚目的是作家主體重建的嚴肅命題。因此,作家要想成功塑造時代新人的前提是,作家本人要積極改變自己,努力成為時代新人。文學新人之新,在於其飽滿的成長性。仍以柳青為例。許多人大概不知道,“樑生寶買稻種”的故事其實就來自柳青本人。1956年,柳青用自己的稿費和積蓄換來了日本良種稻——矮稈粳稻,在小範圍種植試驗成功之後,第二年秋天,王家斌(樑生寶的原型)勝利合作社的1000多畝水稻獲得了大豐收。在皇甫村“深扎”的14年間,作為共產黨員的柳青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腳上穿著爛皮鞋,褲腿上滿是泥點子,手裡拿著哮喘噴霧器,沒日沒夜在村裡和田裡轉”。他與他所塑造的青年共產黨員樑生寶一樣,“把他的一切熱情、聰明、精力和時間,都投入黨所號召的這個事業”。

作家劉醒龍最近強調,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面對日新月異、不斷變化的新時代,依然坐在書齋、不出斗室、不問世事,一心只為能寫出一本可以當枕頭睡覺的書是萬萬不行的。他的提醒在多數作家那裡得到了迴應。比如慣於描繪現代社會存在之荒誕的範小青,就在最近創作了一部熱情洋溢的作品。《桂香街》的創作緣由來自常州東頭村社區原黨委書記許巧珍的真實事蹟。為了寫好這個人物,範小青曾多次深入常州,充分了解許巧珍的先進事蹟,所見所聞,無不令人感動、震撼,以至於她無法拒絕用藝術的形式把居委會幹部這個感人形象呈現給讀者。於小說而言,全國勞模的光環似乎賦予了人物正大莊嚴的氣息,然而,範小青的巧妙之處在於,她以鮮活的日常來寄寓人物的樸素與高貴,這便使得小說對於時代新人的塑造更顯自然和真切。

應該說,《桂香街》裡的林又紅,正是那種具有新時代情境氣象、精神氣韻的人物。也正是在這個寫作脈絡之中,我們大概才能認真體會趙德發的長篇新作《經山海》所寄寓的時代內涵。《經山海》的女主人公吳小蒿,這個鄉鎮幹部形象,也是一個真正的時代新人。當然,她也是由普通人中走來,但當她從瑣碎的日常生活中勇敢地走出去時,一個新的自我便誕生了,而寄寓在她身上的時代意識也順勢凸顯了出來。而鄉村秩序的重建,鄉村振興的希望,則恰恰在這位看似柔弱,卻擁有不屈不撓的堅定意志的時代新人這裡。在此之中,強烈的使命感與擔當意識,讓她既接地氣,又明大勢,一切都顯得不同尋常,卻能讓我們看到人物身上所顯現的現實感與理想性。

今年是五四運動100週年,回顧100多年前,新文化運動發端之時,一代先賢們熱情鼓勵青年們勇敢發出“我們現代的聲音”。而在今天這樣一個新時代,為了尋找我們時代的“現代的聲音”,歷史將再次悄然展開,無數先賢的呼告重新響起,文學革新的永恆動力將被重新激活,去共同塑造屬於新時代的文學新人。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22日02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