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戶,感受自然,

草木之間,觀照自我,

覓見、守護被世相遮掩了的自然心。

植物也是一種哲學:無草木,則無文學 | 《自然心》

識別二維碼一鍵購買☟

自然心:甘草的草木哲思

一座城市,或是城市裡一個園地一個舞臺,對一個人的成長和命運確是有極大的影響的,對於從事文字工作的人影響更深。我不知道南寧這座城市和“花山”副刊對甘草影響有多深,但“花山”歲月肯定是他後來雖從事新聞卻沒有放棄文學創作的重要前緣。

甘草酷愛讀書,他很喜歡清代上海嘉定名士王初桐的對聯:“案牘勞形乃以詩書為案牘;山林適性且將城市作山林。”我相信忙碌於人間煙火的甘草心中一定住著一座巖畫翩翩、草木繁盛的“花山”。

英國作家西德尼·比斯利的《莎士比亞的花園》發現,莎士比亞名作《羅密歐與朱麗葉》中這樣看待莠草和香花:“草木和人心並沒有什麼不同,各自有善意和惡念爭雄。”看花看草何止是閒情逸致?我從《自然心:草木哲思》看出了甘草的學養才華和家國情懷,看到了甘草推崇的王陽明“致良知”的心學痕跡,也看出了甘草熱烈擁抱新時代所呈現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無草木,則無文學。從“花山”的無字天書來看,誰知道這世上到底有沒有“神仙”?唯物論的世界裡是沒有“神仙”的,但文學的意象裡卻蘊藏著可愛的“神仙”。對於這個問題,還是清末吳恭亨題於桃花源的名聯答得美妙:“神仙有無花不語;秦漢興亡山旁觀。”

這也是我讀《自然心:草木哲思》體悟到的深長餘味。

(以上文字摘自東西《自然心:甘草的草木哲思》 發表於《中華讀書報》)

植物也是一種哲學:無草木,則無文學 | 《自然心》

自然心

植物也是一種哲學:無草木,則無文學 | 《自然心》

天人合一自然心

——我的草木哲思

甘草 / 著

我們何時迷失了自然心?

何謂自然心?依我看來,簡括而言,是指人與自然合一之心;具體來說,是指遵循自然規律、善待自然物種、熱愛自然生活、萃取自然智慧、美化自然生態、協和自然秩序、善用自然財富,導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心,以及自在於內心的天地良知。

我試圖在植物,在草木間,觀照自我,覓見、守護被世相遮掩了的自然心。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然,人與草木何其相似,人是移動的草木,草木是靜化的人。草木生長離不開土壤、水分、陽光、空氣、風、霜、雨、雪等以及各種生物組成的生態群落……生態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各種生物的總和。人是社會人,又是自然人,又何嘗離得開大自然呢。人要健康生長,離不開自然生態群落和社會生態群落。人在草木間,接地氣、沐天風。人生也有晝夜,也有春夏秋冬,也似抽芽、開花、結果、落葉。從草木生長法則上,感悟自然心,豈不妙哉。

植物也是一種哲學:無草木,則無文學 | 《自然心》

草木有本心,草性、木性、花性通人性。

自然心,

藏在江南園林的風中落葉,

藏在植物園的豆蔻梢頭,

藏在陽臺的吊蘭上,

藏在畫案一隅的菖蒲裡,

藏在茶桌流水器的綠蘿中,

藏在名山大麓的帶露松針上,

藏在無名海島寂寞的露兜樹下,

藏在沙漠戈壁的駱駝刺中,

藏在山野溪澗的幽草間,

藏在三輪車貨箱的鳳尾葵上,

藏在情侶執手相贈的玫瑰花瓣裡

……

猶如法學家拉德布魯赫所言:“法律秩序關注的是,人類不必像哨兵那樣兩眼不停地四處巡視,而是要能使他們經常無憂無慮地仰望星空和放眼繁茂的草木。”

……

在我們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時,終歸要回到我們內心,豐富而光明的內心世界或是我們歸宿的家園。

——自序節選

植物也是一種哲學:無草木,則無文學 | 《自然心》

天下溪

植物也是一種哲學:無草木,則無文學 | 《自然心》植物也是一種哲學:無草木,則無文學 | 《自然心》

不同人的心中,有不同的溪流。唐代詩人元結壯志難酬之時,作了一篇《右溪記》。在他看來,那條溪流如果在空曠的山野,就適合隱士居住;如果在人煙密集的地方,就可以成為市民遊覽的勝地,喜歡清靜的人休憩的園林。為此, 他清除掉溪頭雜亂的草木, 建造亭閣,栽上松樹、桂樹,又種植了鮮花香草,來增益它的美景。溪猶如此,人何以堪?

我與同事們到廣西上思縣十萬大山遊玩時,趟過水流如急箭的石頭河,觸景生情,遂向當地朋友朗誦起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桂源鋪》:“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這溪,穿越重重關山,流經層層石陣,最後以“堂堂”之貌昂然出風塵。詩人以溪自許,風骨自在其中了。

上海復旦大學的好友費盡功夫,幫我弄到了一本市面已買不到的普利策文學獎得獎力作—美國安妮·狄勒德的《溪畔天問》。夜晚,我在辦公室啟動流水器,在製造的溪聲中靜靜閱讀,被這位神祕主義者居住的聽客溪所迷醉。那位二十七歲的女子時常走過桐葉楓橋,在季節更替中觀察山梅花、櫻桃樹、麝香鼠、螢火蟲、木樺斑蝶等物理世界的變化,探索大自然里美和暴力共存的宇宙意涵,以花樣年華里該有的一切放逸,來與世間偉大的主題交鋒。

植物也是一種哲學:無草木,則無文學 | 《自然心》

極欣賞漢譯的書名,好一個“溪畔天問”!直到我到了四川九寨溝,我才發覺,世間最令人發出“天問”的溝溪就在這裡。“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此言不虛。抵達九寨溝景區那天,驟雨初歇,山腳下濁浪若奔,漫山煙雲繚繞,出人意料的是,九寨溝裡依舊溪瀑如雪,纖塵不染;一個個“海子”碧如翡翠,遺世獨立,美得不食人世煙火。行走在九寨溝,感覺漫山遍野都是溪流,有的從矮矮的水柳林中鑽出,有的拐出高山杜鵑叢,有的從紅樺樹邊繞過,有的從茂密的原始冷杉中呼嘯而出,有的飛流直下如天垂銀簾,有的清閒會聚於蕩蕩蘆葦,似乎處處都是溪聲,處處都是天籟,處處都是玉潔冰清,人的所有感官都被溪流所佔據了。

坐觀九寨溝中的滔滔白浪,面對東流之水,我心情無法平靜。時光如流水匆匆過,隨著年華的增長,人們對年齡越來越敏感,時常感覺自己錯過了許多金色年華應有的良機,事業、財富、地位、生活總與自己的期望值有不小的差距,想追上歲月的腳步談何容易。遙想當年都是“猛志逸四海”,來到當下原來“性本愛丘山”。而此刻,擱下雄心壯志,靜靜看山,看水,看溪,只想讓時間停泊下來,停在一塊石頭上,停在一棵紅樺樹下,停在一枝無名的野花中。

我曾與隱士畫家林之源在中雁蕩山漫步談天,作了一篇《與之源中雁蕩溪行》收入他的書畫作品集:

乙未年三月初三,行腳浙江,上南北雁蕩山之間探望故交。至中雁西漈峽谷,丘壑深秀,宋詩讚曰:‘十里湖山翠黛橫,兩溪寒玉斗琮琤。路從飛鳥頭上過,人在白雲深處行。’中有山人之仙風道骨者,吾友林之源也!相見亦心照不宣,午後相與沿溪而行,清談天地人,商略儒釋道,每有會意,與溪聲共鳴。道中遇一亭,上有聯雲:‘千回未減奔雷氣;八折長懸迸玉聲’。稍歇,看草木浮雲,萬物靜觀皆自得,唯閒者識林泉真趣而形諸筆墨。之源君或謂當代中國隱逸文化之代表者,以獨樹一幟之詩書畫印為時人稱道。千載而下,隱者歸去來,明心則淨土,閉門即深山,何分山林城市、 草野廟堂、出世入世, 更何論大小高下。何處無高山?何處無流水?能本色,自風流,天下誰人不識君。

印象中讀過一篇文章,是說孔子去拜見老子,進行了一場“儒與道”的對話後,讚歎道:“我今天見到了老子,他就像龍一樣深不可測啊。”據說,孔子就是在歸程途經一條河流時發出“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浩嘆的。

相比之下,我更欣賞老子對溪流的哲思:“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善哉,深諳內裡的雄強,卻以柔性的外在示人,這成就了天下的溝溪。天下的溝溪,順應自然的法則,最後像嬰兒那樣歸於單純與混茫。

時人對世事的評價有太多量化的標準和世俗的條條框框,以至於離自然大道越來越遠。這就不難解釋,面對同樣的一川流水,我們始終無法像春秋先哲那樣看到一條源遠流長的“天下溪”了。

我原先撰寫過一篇《鄉溪記》 ,於今日補上老子的話,就成了完整的尺牘:

天之南,桂之東,有清流一脈,生於高山,溢於巖縫,爾後濯雲根,落丘壑,過田園,擊石而湍,盈科而進,靜則清潭,動則飛澗,生生不息。

斯溪也,得源泉之活,涵岩石之骨,集草木之味,融人煙之溫,合天籟之音,極自然之態。久而久之,積披星戴月之氣,成奔江入海之勢。

溪本無名,丘陵之水,根在家山,予謂鄉溪。老子云:“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吾有感於斯言,是為記。

植物也是一種哲學:無草木,則無文學 | 《自然心》

目 錄

(滑動查看更多)

茶與咖啡 / 1

世界的大潮流與時代的大趨勢是無敵的。茶咖對話,莫非從生活方式上打破了“文明的衝突”論,以“文明的融合”的方式加入到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來?

致胡楊/ 12

胡楊,一億三千萬年前孑遺的樹種,活著的化石樹。請您允許我直呼尊名。因為,沒有任何身份稱謂比名字本身更重要、更本色、更持久。

清華園/ 18

我在想,讀懂了清華似乎就讀懂了中國。可是清華又該從何處讀起呢?抑或是那花開花落、寵辱不驚的滿園草木?

向日葵/ 24

沒有哪種花,像向日葵那樣長得酷似中天的太陽,每一朵花彷彿是太陽的小小化身,那麼熱烈,那麼圓滿,那麼有質感。難怪向日葵又名“太陽花”。

真國色/ 30

牡丹,代表了唐代蓬勃開放的泱泱大國氣象,代表了大唐的顏值與骨相。大唐選擇了牡丹,牡丹順應了大唐。牡丹之於萬花,頗似後人對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一語定評—孤篇壓全唐。

八桂說/ 37

“八桂大地”被明月的清輝所籠罩,被繁盛的桂樹所蔭庇,在歷史的天空,在眼前的大地,散發著“天香”的“廣西風範”吸引著異鄉和異邦。

稻之道/ 43

水稻伴隨著人類生生不息。人類期盼五穀豐登。這“五穀”,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前者有麻無稻,後者有稻無麻。大約與古代中國經濟文化中心南北變遷有關吧。

菜園記/ 50

躬耕過菜園,讀起明代洪應明《菜根譚》就有切身體會。清代軍機大臣鄂爾泰有副著名的題菜園門聯:“此味易知,但須綠野親身種;對他有愧,只恐蒼生菜色多。”

聽蕉記/ 54

揮手從茲去,直到如今,青青河邊草裡,蕉樹成林,碩果排排,長得十分旺盛。芭蕉一副高舒垂蔭的自然生態,加點低垂慵懶的樣子,看著就寬鬆自在。

竹花傳/ 58

不剛不柔的竹,有品有節,能用一生的力量在拔節,靜著,藏著,守著,積蓄著,剎那花開,在燦爛的終結中走向永生。

櫻花谷/ 64

誰能阻擋歷史潮流的方向呢?我理所當然會適應和熱愛當代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只是在內心的深處,還不落窠臼地保留著端詳一朵花的習慣與詩情。

菩提樹/ 68

菩提樹綠葉紛紛替下黃葉,飄飛的葉子,有的散落在雜草叢花中,有的浮動在甘液池的波光裡。菩提樹倒影池中,飄落的心狀葉子彷彿又輪迴一般飛還樹梢。

梧桐街/ 72

“日出暘谷;月洗高梧。”而我等俗世之人,怕是永遠到不了傳說中的丹山了。但到了梧桐繁盛的廬山,也是一樁幸事。

枇杷巷/ 78

作為薛濤寓所紀念的枇杷門巷,名副其實,庭院走廊,遍植枇杷,文氣猶盛。枇杷與薛濤,交互橫斜,一種樹木與一代才女,融為一體,合而為一了。

“鐵木”真/ 82

格木群生生不息,逾 400 年而常春,除卻本質的堅挺,還有賴於與其代代友好相處的老百姓,把它們視為“神木”虔誠地加以守護。如果百姓斧鋸相向,暴殄天物,那麼,再堅硬的樹木都會脆弱得不堪一擊。

油菜花/ 86

從江南陽春到塞北清秋,油菜花就像“秦王掃六合”一般氣勢磅礴,跨越經度、緯度和高度,次第開放,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在中國版圖中到處插滿黃燦燦的旌旗。

愛蓮說/ 91

草木有本心,人類要賦予其特定的意義,有時難免牽強。但蓮花就不一樣,蓮花讓人心平氣和而非殺伐決斷,那種感受只可意會難以言傳。

發財樹/ 96

複雜而矛盾的錢財觀、富貴觀、價值觀,幾千年來一直糾結在國人的內心。發財樹、搖錢樹、黃金樹、富貴竹之屬,本身並不庸俗。俗與不俗,全在於世道人心。

個園記/ 102

揚州個園,無疑為後世貢獻了一個傳統富人高雅生活方式的活標本。如果當代中國富翁們的生活方式中,來點個園主人黃至筠那種“壺天自春,塵馬皆息”的文化旨趣,恐怕總是大有裨益的。

啊,蒹葭 / 106

看見蒹葭,彷彿《詩經》裡的植物,連同風雅頌都紛紛在我眼前還原、復活。遍野蒹葭與春秋連在一起,就是那麼樸野、自然、蒼古。

梅花山/ 110

自古以來,梅花都是“拼人品”而不是拼規模的花。梅花不以多取勝,而以風骨見長,有時牆角兩三枝便勝卻人間無數。

蘭花村/ 114

中國人自古就有一種物化情結。對萬物賦予特別的象徵意義和精神特質,使這類物種擁有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價值。人類在賞蘭過程中會逐漸發現、提煉、昇華出屬於蘭的特別內涵。

柳柳州/ 120

雨打風吹,依然此柳—柳柳州,一直活在川流不息的柳江邊,活在中國人的心中,活在中國文化的良知裡。

格桑花/ 125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不管是誰,只要找到了八瓣格桑花,就找到了幸福。所以格桑花也叫幸福花、吉祥花。徜徉在格桑花海,彷彿聞到雪域高原的氣息。

紅樹林/ 129

這是一個快進快退的“浪化時代”,偉人鉅子與英雄豪傑出現不易。海風、潮水、浪花,刷洗沙灘的印跡,模糊寰宇的界限,讓人世迴歸“平均數”和“平衡態”。就像大片紅樹林,外觀相似,高矮略同,在潮起潮落之間,誰看見“木秀於林”?

甘草言/ 138

在甘肅陽關,我看到了一片生機勃勃的甘草。甘草是一味普通而又極為重要的補益中草藥,它適應性、抗逆性強,味甘性平,益氣和中。此草最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一言以蔽之,甘草的精華在於“和百味,解百毒”。

海棠橋/ 145

“人心曲曲彎彎水,世事重重疊疊山。”正所謂“醉鄉廣大人間小”,世事如棋,千古不同局啊。試問海棠橋下東逝水,為誰流下西江去?

長青松/ 150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在適合本性的自然裡,見素、抱朴、守真,任風吹,任熱晒,任雨淋,順應春夏秋冬四季氣候轉換,又能不斷汲取大自然帶來的養分,故鬆能長青不老。

蝴蝶蘭/ 155

一盆蝴蝶蘭默守在我的窗前,從她的祖先那裡輾轉帶來大自然的靈氣。今天,是否應該來一場“逆城市化”和“詩意城市化”運動?讓唐詩進城,讓宋詞進城,讓自然進城,讓詩意入心。

大槐樹/ 160

我是衝著大槐樹去山西的,儘管我並非槐鄉後裔,但也感同身受。洪洞一簇素白淡雅的槐花,“浮香一路到天涯”,並不亞於“黃河九曲抱城來”的分量啊。

左公柳/ 165

尋常一樣邊關月,因有楊柳便不同。政治家與常人不同之處在於,在幹好“當前頭等大事”的同時,還能幹出影響數十年甚至千百年的事情。戰爭烽煙中還能大種楊柳,澤被後世。

難老柏/ 170

中國最具有象徵性的廟宇宮闕,庭院裡似乎總少不了幾棵蒼蒼古柏。如果繪製一幅中國古柏地圖,那麼活生生的古柏們基本代表了這個文明古國“難老”的歷史。

桑梓地/ 175

古往今來,大凡和諧幸福的國度,應該人人都有一片桑梓地,一個心安的故鄉,一個心安的家吧。

閱楓林 / 181

我閱覽楓林,並不激動。“悲哉”不是悲哀,而是生命的悲壯之美。這種悲壯之美反而讓人抖擻精神。喜悅之情,便不可遏制地浮上襟懷。

摘草莓/ 187

在採摘草莓的時候,我放下一切雜念。勞動,不僅是為了收穫稻粱、創富置業、獲得成功的血汗活兒,勞動本身便是一種磨鍊靈魂、提升心性、其樂無窮的過程。

梨花雨/ 193

梨花如雪,雪如梨花。試想著,梨花繁盛的園子裡,古琴聲中,劍舞蹁躚,落花與劍雨,簌簌而飛,該是何等光景?

野薔薇/ 199

在這風之岸,水之湄,百草瘋長,雜花叢生,我眼裡為什麼只看見野薔薇?恐怕也是被先入為主的詩意指引的吧。

蘇鐵花/ 204

蘇鐵樹生命力頑強,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它會積極地去適應環境,如果一時不能將就,就先進入休眠狀態,環境一旦適合,它又會“蘇”醒過來,繼續生機勃發。

水的仙/ 209

我在最平淡的水仙花中,讀懂了華茲華斯那句被牛津大學基布爾學院尊為格言的名詩:“樸素生活,高尚思考。”

玫瑰語/ 214

當我們朝著夢想逐香而動,卻發現玫瑰芬芳遺失於程序化的商業文明的萬里長風中。而與玫瑰芬芳一起變淡的是我們對於情愛的原初的、切膚的感動。

佛荔園/ 221

作為一種純粹的水果,“佛荔”與平常的荔枝恐怕並無太大差異。但知道是產自“佛荔樹”,便會油然生出敬意,使“佛荔”與尋常荔枝相比,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桃花源/ 227

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回不去的地方叫家鄉。桃花源本是化外之地,本是心中淨土。面對熱鬧的人間紛爭,還是桃花源對聯語壓群倫:“神仙有無花不語;秦漢興亡山旁觀。”

青蒿愫/ 235

青蒿愫,延續著大醫精誠、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真脈,超越歷史與國界,散發著中國本草沁人肺腑的藥香。

東山傳/ 243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對於謝安,出世也東山,入世也東山,整個江山都歸自然。“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多麼高妙的道家政治啊。

天下溪/ 248

斯溪也,得源泉之活,涵岩石之骨,集草木之味,融人煙之溫,合天籟之音,極自然之態。久而久之,積披星戴月之氣,成奔江入海之勢。

附記:草木短札/ 253

還有許多草木想寫卻沒有時間展開體驗與思索,不寫點文字又會留下遺憾,於是以“草木短札”的方式,續寫幾十種草木的感念。關於草木哲思,沒有句號,只有省略號。

識別二維碼一鍵購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