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新編輯如何練好基本功

文學 藝術 大學 文化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2017-06-24

資源需要不斷開發,它的構建、維護、利用是一個編輯的核心競爭力,所以,要引導、幫助年輕編輯儘快開始這項主業,可以試著從新媒體,從“80後”“90後”作家作品入手,尋找自己的突破口,以自己富有個性和創新的產品線,抵禦市場的風浪。在文化和商業的十字路口找尋路標,在文化產出和企業產出之間斡旋平衡,新一代編輯任重道遠。

做錦上添花的推手

編輯與作家的關係,是相互發現和相互啟發的共生關係。編輯更是一個錦上再添花的職業推手,推出作品,打造作家。

新編輯不管在學校是什麼專業背景,到崗後一般會經過一個最基本的入職培訓,其學到的簡單技能根本無法應對每一本千變萬化、從零做起的書稿。況且,出版業也面臨“用人荒”,沒有可能給新編輯見習和成長的時間段,一上崗就要獨挑一攤、獨當一面。拋開對編輯知識領域寬度的要求不說,以時下出版業的複雜度和快節奏,編輯已不可能只是整天坐在桌前審閱書稿,一本書的各個環節,從選題創意、開發到編輯加工製作,直至圖書的包裝發行宣傳都得有編輯貫之以自己的編輯理念和市場賣點。從龍頭到龍尾全部流程編輯都得親力親為、一一打拼。對內對外的溝通協調能力,時間安排分配的合理有效高質,判斷力決策力執行力進度掌控力……這些都會落到編輯身上,如許瑣屑零亂,但對於出版人來說都是“規定動作”,是分內之事。

一個完全沒有經驗的新編輯面臨的最重要的挑戰,是能否精準而有說服力地表述一本書的特點和優長,並用高度提煉的語言,用幾句話把全書精髓概括出來,不斷完善成一本書的基調。其後的審讀意見、文案撰寫、設計方案、徵訂單、網絡資料、宣傳統稿、微信公眾號等都要仰仗這些最基本的關鍵表述。通常初次閱讀書稿的新鮮感受會激發出最好的構想,是最應全面把握的時間節點。

出眾的編輯悟性,優秀的文字提煉把控能力,最好再擁有一定的商業頭腦,是出版業最需要也最稀缺的。

經常看到新上崗的編輯認真細緻地把書稿改得像開了一朵盛放的紅花。未經作者允許,也不考慮作品是否需要,沒有節制地任意修改作品、扭曲原文,把作者的倒裝句捋順,把作者的個性化表達改成規範化語言……好的編輯並不是改動最多的,而是恰到好處地保護作者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

審稿最終是學識性、文字性的創造勞動,特別是文學原創作品,要尊重作者的獨特文字風格,儘可能保全作品的本來面目,審稿時不能只專注於“樹木”的字斟句酌、糾偏補漏,忽視一些常規性、常識性錯誤,疏漏掉書稿中的內在矛盾,需要以整體的眼光從全局審視書稿。《屠夫看世界》一書的作者雖然是當年的高考狀元,畢業之後經歷了生活和工作的多種坎坷,成了一個比較邊緣化的人物,他在書稿中有一段表述,意思是:知識產權的保護是妨礙科技進步的主要因素……文通句順,但是違背了常識常理。

編輯要學會甄別文稿的優缺點,洞見作者的疏漏之處,糾正邏輯錯誤、不實資料等硬傷……把作者的意圖和水準以最好的方式呈現出來。

做儲備能量的“潛水者”

工作中發現,“90後”新編輯個性和自我意識都比較強,願意嘗試新事物。特別是作為“網絡原住民”,他們更熟悉網絡語言和網絡交流方式,思路相對更加開闊,在接受新媒介方面有明顯的天然優勢。思維活躍,樂於創新,對新事物的接受度和學習能力強,是他們身上比較正能量的特質。這些優長之處預示著他們有可以無限發揮多種創新的可能,是未來出版多媒體化的領航人。

不管哪門學問,說到底都是洞察本質的能力,透過紛繁的表象,抽取最本質的內核。在慢慢建立積累獨立工作經驗的同時,年輕編輯還要儘量挑一些經典書籍來提升綜合智慧和職業敏感。作為文化生產領域中的重要一員,編輯是一個與書打交道的工作,但同時也是一個與社會、與人打交道的工作。所做的書能不能被社會所接受,能不能被更多的讀者認可,這不僅關係到個人業績,也關係到職業之路能走多遠、能飛多高。素質有多高,產品品位就會有多高。在這個實體和虛擬交匯衝擊的時代,如果我們以靜觀動、墨守一隅,就不能順應時代發展,不可能作出引領時代文化的優質出版物。

在我們社,《耶路撒冷》和《如果大雪封門》兩書的前後兩位責任編輯在短期內離職了。“90後”在各個行業更被認為是最愛跳槽的。發現一個好編輯苗子不易,用好並留住人才也是出版社的重要課題。有好的未來職業前景還不夠,還要有清晰的職業路徑,不能只是談情懷、畫大餅。在顧及他們諸多工作生活壓力的前提下,還要有政策傾斜和針對性扶持。當然新編輯也要明確:所做的事情不只是給出版社做,更是在打造自己的未來。

時下,文學出版有回暖之勢,優質、優秀文學作品的需求正在上一個新的臺階,出版人有責任和義務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引領閱讀風氣,提升閱讀層次。“90後”編輯方隊有挑戰,但是相比較而言還是機遇更多。新編輯要先有好的開篇,再穩紮穩打建立並擴大自己的職業版圖。

(作者單位: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