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老舍先生《抱孫》,虛構照進現實

文學 老舍 分娩 懷孕 半夏or微晴原創美文 半夏or微晴原創美文 2017-09-08

最近心情不太好,一是聽說了前段時間發生的交警與抱孩婦女之間的糾紛,深感持弱行凶有時候比以強欺弱更可怕;二是看到榆林產婦跳樓事件,除了為她個人感到痛心疾首之外,更多的是為人性感到某種悲情的絕望。

有關榆林產婦的悲劇,乍一聽真的難以置信,不敢相信當今醫學昌明、科技發達的世界,還有如此奇葩的自殺。

但細細一想,並不是偶然,83年前,我們的“語言大師”、著名小說家老舍寫出了一篇關於“產婦之死”的小說,反諷意味十足的“幽默”短篇《抱孫》。

《抱孫》收錄在《老舍幽默文集選》裡,在沒有具體感知的時候讀它,會為小說中那個愚昧無知、“虔誠”求孫的王老太太發出幾聲嘲笑,只是等到如今自己經歷過懷孕、分娩、育兒之後,再回頭重讀一遍,卻是再也笑不出來了。

重讀老舍先生《抱孫》,虛構照進現實


01 娶兒媳婦幹嗎?

《抱孫》最有意思、最“老舍”的地方就是它的開頭,不用任何背景交代和環境介紹交代,直接切入“劇情”,全篇第一句就是——

“難怪王老太太盼孫子呀;不為抱孫子,娶兒媳婦幹嗎?”

嗯,娶兒媳婦幹嗎?娶媳婦又是幹嗎?縱觀當今社會,真還有數不清的媽寶男,正在乖乖的聽著媽神們的指令,讓媳婦趕緊生、生男孩、再生一個……

文章第一句話就點出了整篇小說悲劇發生的最根本“罪惡之源”——不把女人當人,女人便淪為傳宗接代的機器。

很多奇葩的婚嫁觀都是未婚男女們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到的東西。在《抱孫》裡被毫不留情的血淋淋一把揭開——

認為生孩子痛是正常,挨不了痛就是嬌氣的:

“孃家媽也發了言,養小孩還能快了嗎?小雞生個蛋也得到了時候呀!況且催生咒還沒念完,忙什麼?不敬尼姑就是看不起神仙!”

認為媳婦可以再娶,保小不保大的:

“王老太太眼中含著老淚,心中打定了主意:保小的不保大人。媳婦死了,再娶一個;孩子更要緊。”

受困於封建習俗,不敢為女兒聲張的:

“孃家媽還真沒主意。嫁出的女兒潑出的水,活是王家的人,死是王家的鬼呀。”

得了孩子忘了孃的:

“王老太太似乎還想不起兒媳婦是誰。孫子沒生下來的時候,一想起孫子便也想到媳婦;孫子生下來了,似乎把媳婦忘了也沒什麼。”

小說中的每一個情節,我們都能在當今現實中找到完全對應的原型,有些甚至是普遍現象。在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極其敏銳的洞察力和鮮活靈動的文字表述之外,是深不見底的無奈和源源不絕的遺憾。


02 駭人聽聞的孕產習俗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老舍文章《抱孫》裡王老太太犯了哪些現代醫學常識?

認真把小說讀一遍,是個人都能發現裡面幾乎囊括瞭如今社會版頭條裡那些令人震驚的新聞和舊聞。

一是認為懷孕了就必須靜養,流產必然因為走動太多造成。

自從一有孕,王老太太就禁止兒媳婦有任何操作,夜裡睡覺都不許翻身。……兒媳婦連眨巴眼都拿著尺寸;打哈欠的時候有兩個丫環在左右扶著。

小說中的王老太太嚴格禁止懷孕的兒媳婦走動,第一胎五個月的時候流產了,王老太太就歸因於兒媳婦多眨巴了兩次眼睛。

老舍先生筆下“多眨巴了兩次眼睛會流產”的說法,讀起來自然是帶著誇張的幽默,但現實中明明因為胚胎不好等原因引發流產的女人,往往都被扣上一個“不夠當心”的罪名。

二是認為懷孕就要多吃多補,胎兒越大越好。

王老太太好不容易盼著兒媳婦懷上了,於是拼了命的給她各種加餐進補。這一段老舍先生的描寫尤為生動,兒媳婦“吃得順著枕頭往下流油,被窩的深處能掃出一大碗什錦來。”

即使到了醫院裡,醫生指出胎兒太大才導致難產的時候,王老太太仍然固執己見:

“孕婦不多吃點滋養品,怎能生小孩呢,小孩怎會生長呢?難道大夫在胎裡的時候專喝西北風?”

三是對待新生兒的照顧極其不科學。

兒媳婦第二胎孩子早夭,看起來是命中註定,實際卻是人為造成——

那是十一月天氣,產房裡大小放著四個火爐,窗戶連個針尖大的窟窿也沒有,不要說是風,就是風神,想進來是怪不容易的。況且小孩還蓋著四床被,五條毛毯,按說夠溫暖的了吧?哼,他竟自死了。命該如此!

老舍先生用一句“哼,他竟自死了。命該如此!”,活生生的刻畫出了王老太太那種產自愚昧土壤的自信心,讓讀者心裡兀自生出大片的嘲笑,卻在瞬間的頓悟後緊接著冒出無邊無際的哀痛和憤慨。

還有因為健康衛生知識的匱乏所造成的不幸,王老太太看著大胖孫子喜出望外,“要用一夜沒洗過的老手指去摸摸孫子的胖臉蛋”,甚至明明知道自己感冒了,還要抱著剛出生的孫子,對著孫子打噴嚏。

到了晌午,孫子接了至少有二百多個嚏噴,身上慢慢的熱起來。王老太太更不肯撒手了。到了下午三點來鍾,孫子燒得象塊火炭了。到了夜裡,奶媽子已僱妥了兩個,可是孫子死了,一口奶也沒有吃。

這樣的事件在《抱孫》裡顯得很意外,也很誇張,可是不講衛生、育兒觀念落後的情況,從來都毫不誇張的一直存在著,且根深蒂固在老百姓心中。老舍先生的作品向來擅長刻畫小人物、小市民的世俗人生,王老太太無非就是某個群體的“最佳代表”和“靈魂人物”。

四是對現代醫學的質疑

這一段的描寫幾乎可以用來當作前幾日產婦跳樓事件的解讀,簡直是活靈活現的直播——

“有人說,少奶奶得上醫院。上醫院?王老太太不能這麼辦。好嗎,上醫院去開腸破肚不自自然然的產出來,硬由肚子裡往外掏!洋鬼子,二毛子,能那麼辦;王家要“養”下來的孫子,不要“掏”出來的。”

為了要“養”下來的孫子,寧願兒媳婦難產也不肯剖腹,因為他們家不要“掏”出來的孩子。

“怎樣?快決定!”大夫十分的著急。

“掏是行不開的!”

“願意簽字不?快著!”大夫又緊了一板。

“我的孫子得養出來!”

孃家媽急了:“我簽字行不行?”

王老太太對親家母的話似乎特別的注意:“我的兒媳婦!你算哪道?”

因為剛出生的孫子被王老太太傳染了感冒且未進行正確護理,發高燒死了,王老太太卻將死因歸咎於醫院的剖腹產。

“掏出來的!掏出來的能活嗎?跟醫院打官司!那麼沉重的孫子會只活了一天,哪有的事?全是醫院的壞,二毛子們!”

最後王老太太要把醫院告下來。

這一段的小說情節精彩勾勒出,到了20世紀依舊盲目排斥科學的可悲情狀,同時直接解剖了各式人的心靈,揭示了人心所藏的汙濁與獸性。

然而,到了21世紀,竟然還有一樣的呢。我不知道該佩服老舍先生的“預見性”,還是無奈於人性之惡的頑固性。


03 隱形的丈夫/父親

《抱孫》最大的獨特之處,也是它最大的反諷之處,是在於通篇從頭至尾都沒有出現過兒媳婦的丈夫,即王老太太的兒子。

這個沒有丈夫出現的故事中,兒媳婦卻在不停的懷孕、生產……儘管第一胎流了,第二胎夭折,第三胎命都沒了,儘管分娩當天,婆婆、孃家媽、孃家爸都來了,甚至大吵大鬧了,這個丈夫都不曾出現過。

是王少奶奶沒有丈夫?是分娩的時候剛好丈夫不在家?還是作者忘了寫?

老舍先生當然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他是有意將丈夫一角寫成隱形、透明和不存在,無非透露了兩層意思:

一是這個男人活脫脫就是個媽寶,老媽說什麼就是什麼,老媽做什麼就做什麼。所以他在不在場、出不出現又有什麼作用呢?無非就是一個傳聲筒,甚至就是一個啞巴。

二是這個男人沒有責任心。他只負責貢獻一點精子,然後就完事了。

就算不去深入探討《抱孫》裡丈夫/父親缺失的意義,我們也已經從自身或周圍的真實事件中,無比清晰的看到了所謂父親角色的“缺位”現象,這在我們的國家實在普遍又典型。

缺位有兩種情況,剛好對應了《抱孫》中隱形丈夫的兩層含義,即要麼是思想上的缺位,由於欠缺融入共同承擔養育下一代的意識和責任感,或認為養兒育女就是女人的事情,男人只負責工作賺錢;第二種情況是明明身在心卻不在,大多數是個巨嬰媽寶男,或者打遊戲玩手機睡大覺也不陪老婆孩子,實際上造成了許多偽單親家庭存在的現象。

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老舍最為擅長刻畫俗世百姓的日常,他了解他們,就像瞭解自己的親人一樣,因為他是實實在在生活在市井當中的一個人。

他的偉大在於,他雖然看到了國民性裡最讓人絕望之處,卻用了“淚中帶笑”的幽默的敘述方式。

而讓我感到最沮喪的,並不是所謂國民性的落後愚昧,也不是人性的自私殘忍,更多的是為這83年來,我們的社會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經濟騰飛,科技進步,醫學昌明……我們早就不是1933年時候還為溫飽犯愁的一代人,也根本不是20世紀初剛剛接觸現代科學文明的一代人,多麼可惜,我們的現實世界裡,卻仍然有人遭遇了與83年前幾乎相同的悲劇。

孕婦、產婦、新生兒因為各種愚昧、無知、自私而死亡的事件,仍然不絕如縷。

更可怕的是,還有無數的女人在孕產時經歷了種種傷害之後,待媳婦熬成婆之日,卻堅守最原始的那一套做法,代代相傳。

還有多少女性,無法獨立自主的掌控自己的生育權?還有多少醫鬧在逐漸澆滅醫者救死扶傷的決心?還有多少人被蹂躪著尊嚴卻不自覺?

這就是老舍的《抱孫》,每讀一次,都能目睹國民精神潰瘍面的持續蔓延。他對“國民性”的批判遠沒有魯迅現實那麼激烈,但是卻精到準確,讓人慾笑皺眉、欲哭無淚。

但願,下一個83年,我們會迎來真正更美好的世界。

*END*

作者簡介:半夏微晴,默默碼字的文學小碩,保持少女心的職場媽媽,堅持原創的偏執頑固派。惟願用己溫暖文字,看守你我赤子之心。個人公眾號:半夏微晴(ID:yyps2016)。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