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文物 龍門石窟 佛教 觀音 秦巴美好江山 2017-04-20

原創 蜀楊

“龍門山石窟”位於巴中市三江鄉龍門村五社巴河西岸河邊岩石上。系古代南北交通要道“米倉道”“水道”的必經之地。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據考證,米倉古道始創於秦朝末年,興於漢代。《辭海》載:“米倉道,在今陝西南鄭縣南,位於川陝交界,東與大巴山相連。自南鄭經此山為入蜀要道,路皆險峻,古稱米倉道。古代用兵,自陝入蜀,多出此道。”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沿著米倉古道,佛走進了巴中。在整個巴中地區,摩巖造像石窟分佈廣泛,內容豐富,其中“龍門山石窟”在四川石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所謂“龍門山石窟”,目前在巴中市三江範圍內詢問當地老百姓,幾乎沒人知道這個名稱。在一些佛教資料當中可以查詢到這個名稱。根據谷歌地圖衛星GPS定位可以查詢到該地名及位置,實際探訪中幾乎找不到準確的位置。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沿襲舊稱,鎖定範圍在巴中市三江鄉龍門村探訪。在三江鄉乘渡船過河,踏上中興古道,經過木魚山來到晏家溝尋找傳說中的“龍門山石窟”。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在船上,當地老百姓說得最多的是龍門山的“龍門”,位於彭家樑靠河邊的一片岩石當中有一半圓形石門,當地老百姓稱之為“龍門”。遠看“龍門”有半截被埋於泥土河水中,“龍門”中有一巨大的人頭面像,其左面有一立像石框,右面山岩有一處塌方。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當地傳說一放牛娃發現“龍門”及“石鎖”。由於踏方,目前該石瑣已經滅失。在龍門山“龍門”位置實際是看不出“龍門”的,需要遠觀才能清晰可見。在彭家樑沿機耕道徒步至白羊壩的茶深溝,或沿小道翻山穿越到萬家溝,可尋到當地老百姓稱之為“一石三座廟”的地方。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在鄉村水泥道路旁邊,斜歪矗立一巨大岩石,當地老百姓稱:“一石三座廟”。根據佛教資料查詢,又說“龍門山石窟”舊稱“一石三座廟”。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仔細觀察該岩石,岩石的南面、西面、北面均開龕,現存造像9龕,其中西面的一龕被埋於泥土中什麼也沒有,數了一下大約有近70餘軀石像。主要內容有釋迦佛、彌勒、觀音立像、釋迦彌勒並坐,及清代的文昌與關聖帝君像等,其中北面的釋迦彌勒並坐兩龕有唐代光啟年間銘記。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一石三座廟”的龕形式多為雙重龕,外龕呈長方形,敞口平頂,內龕有龕楣、佛帳龕形式。佛帳形龕頂上多飾重簷,重簷下懸帳、鈴等物形成龕楣,帳柱為兩側龕柱,佛帳形龕雕刻精美,龕楣和龕柱最富魅力,為巴中獨有。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一石三座廟”因其年代久遠,保疏於保護,處於自然界自身自滅狀態,當地老百姓講述,三江河水常年氾濫,三江電站欄河壩,使“一石三座廟”位置的河道泥沙沉積抬高近2米,以前有廟宇保護,廟宇現已損毀。從現存的環境看,開鑿於這塊岩石上的佛龕,實為摩岩石刻龕像,似乎還稱不上“石窟”。“龍門山石窟”名稱至於是如何得來的,只有文物工作方面的專家學者去研究了。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類似“一石三座廟”這種唐代摩岩石刻造像,在巴中市通江縣的白乳溪現存還有。當地老百姓自發保護,給唐代摩岩石刻彩繪造像全部塗成了金色,在造像傍修了一座廟宇,並供奉香火。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米倉古道”水道的必經之地,龍門山石窟

作者簡介:蜀楊,男,生於1964年10月,四川省巴中市人,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