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梅樹眾多,又故稱梅嶺,江西梅關古道'

"

梅關古道,位於江西省大餘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距大餘縣城10公里,距南雄市區20公里。梅嶺相傳是根據南遷越人首領梅絹的姓氏命名的。梅嶺的另一說法是梅樹眾多,故稱"梅嶺"。現在地圖上還有"小梅關"之名。梅嶺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

"

梅關古道,位於江西省大餘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距大餘縣城10公里,距南雄市區20公里。梅嶺相傳是根據南遷越人首領梅絹的姓氏命名的。梅嶺的另一說法是梅樹眾多,故稱"梅嶺"。現在地圖上還有"小梅關"之名。梅嶺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

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梅樹眾多,又故稱梅嶺,江西梅關古道

梅關古驛道歷經二千餘年滄桑至今依然保留完整。 梅關是橫跨贛粵兩省天然屏障,這裡山勢險峻,峰巒對峙,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梅關梅嶺是五嶺(南嶺山脈)之一的大庚嶺一段,故梅嶺又稱大庚嶺,一向以梅花出名。越王勾踐的子孫漢將梅娟,曾在此築城據守,並在嶺上廣種梅樹,因而得名。公元前214年,趙倫率秦軍經過梅嶺入粵,在嶺口設橫浦關,又稱秦關,是梅嶺最早的關隘。唐開元四年,張九齡命人用兩年的時間擴展古道,道寬2-4米,長8公里以青石鵝卵石鋪砌而成。

"

梅關古道,位於江西省大餘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距大餘縣城10公里,距南雄市區20公里。梅嶺相傳是根據南遷越人首領梅絹的姓氏命名的。梅嶺的另一說法是梅樹眾多,故稱"梅嶺"。現在地圖上還有"小梅關"之名。梅嶺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

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梅樹眾多,又故稱梅嶺,江西梅關古道

梅關古驛道歷經二千餘年滄桑至今依然保留完整。 梅關是橫跨贛粵兩省天然屏障,這裡山勢險峻,峰巒對峙,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梅關梅嶺是五嶺(南嶺山脈)之一的大庚嶺一段,故梅嶺又稱大庚嶺,一向以梅花出名。越王勾踐的子孫漢將梅娟,曾在此築城據守,並在嶺上廣種梅樹,因而得名。公元前214年,趙倫率秦軍經過梅嶺入粵,在嶺口設橫浦關,又稱秦關,是梅嶺最早的關隘。唐開元四年,張九齡命人用兩年的時間擴展古道,道寬2-4米,長8公里以青石鵝卵石鋪砌而成。

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梅樹眾多,又故稱梅嶺,江西梅關古道

現存關樓建於宋嘉佑年間,為磚石結構,古樸雄偉。北面門額的"南粵雄關"和南面門額的"嶺南第一關"為明萬曆年間南雄知府蔣傑題刻。關樓北側,有一高大石碑,上刻"梅嶺"兩個剛勁有力的楷體大字,為清康熙年南雄知府張鳳翔所立。梅關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其嬌豔獨特的梅花景緻更是吸引了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前來觀景賞梅,吟詩作賦,揮豪刻碑,真可謂"一路梅花一路詩"。開國元帥陳毅也曾在此寫下了千古傳頌的佳作《梅嶺三章》。

"

梅關古道,位於江西省大餘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距大餘縣城10公里,距南雄市區20公里。梅嶺相傳是根據南遷越人首領梅絹的姓氏命名的。梅嶺的另一說法是梅樹眾多,故稱"梅嶺"。現在地圖上還有"小梅關"之名。梅嶺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

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梅樹眾多,又故稱梅嶺,江西梅關古道

梅關古驛道歷經二千餘年滄桑至今依然保留完整。 梅關是橫跨贛粵兩省天然屏障,這裡山勢險峻,峰巒對峙,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梅關梅嶺是五嶺(南嶺山脈)之一的大庚嶺一段,故梅嶺又稱大庚嶺,一向以梅花出名。越王勾踐的子孫漢將梅娟,曾在此築城據守,並在嶺上廣種梅樹,因而得名。公元前214年,趙倫率秦軍經過梅嶺入粵,在嶺口設橫浦關,又稱秦關,是梅嶺最早的關隘。唐開元四年,張九齡命人用兩年的時間擴展古道,道寬2-4米,長8公里以青石鵝卵石鋪砌而成。

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梅樹眾多,又故稱梅嶺,江西梅關古道

現存關樓建於宋嘉佑年間,為磚石結構,古樸雄偉。北面門額的"南粵雄關"和南面門額的"嶺南第一關"為明萬曆年間南雄知府蔣傑題刻。關樓北側,有一高大石碑,上刻"梅嶺"兩個剛勁有力的楷體大字,為清康熙年南雄知府張鳳翔所立。梅關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其嬌豔獨特的梅花景緻更是吸引了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前來觀景賞梅,吟詩作賦,揮豪刻碑,真可謂"一路梅花一路詩"。開國元帥陳毅也曾在此寫下了千古傳頌的佳作《梅嶺三章》。

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梅樹眾多,又故稱梅嶺,江西梅關古道

景區看點;接嶺橋是古驛道上重要的橋樑。它坐落在地形險峻、溪深水急的梅山水上,為單孔石拱橋。橋長8.5米,寬3.65米,拱高1.3米,麻條石砌成。傳說,過去橋上蓋有瓦棚,可避風雨。今橋兩邊的條石上仍有柱洞可見。始建於唐開元年間,明代弘治年間朱華捐資重建,當時郡守為它作記,並命名為接嶺橋口。

梅嶺驛館,驛站:亦稱"置郵",是古代官員、驛使往來息宿和供傳遞軍情、信報的機構或來往官員途中歇宿,換車馬的處所。據記載,中國周代就在交通要道上設置館舍,為過往官員和驛使提供食宿,郵驛歷史長達3000多年,但留存的遺址,文物並不多。古代驛站主要起著接待書信使者的作用,快馬加鞭,不知多少天才能送完一封信,所以有"家書抵萬金"之說。梅嶺驛,又稱大庾驛。縣誌載:水城南20公里,峻嶺盤蹬,上山雲霄,北舊有館驛,匾曰:"梅花國"。明、清時館驛移於城內驛使門。稱水馬驛。"陸睡有車馬、水路有紅船"。驛館內還有驢馬房,有馬伕走遞80人,另配有紅船數艘,馬20匹。今重建的梅嶺驛館,是1991年縣人民政府撥款興建的。位於接嶺橋東,梅嶺腳下,舊址傳說是古代的下馬坪。坐東朝西,仿古建築,為客家轉屋式設計,分兩部分,前部為曲折走廊,後部為數根立柱組成的半圓形房屋。走廊與房屋間,形成半圓形院落。大門為歇山式頂,黃色琉璃覆蓋,紅色漆粉柱,楹聯雲:剪取南安半江水,即是梅城一嶺花。

憩雲亭,初名半山亭。始建於宋,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南安知府周浩重建時更今名。憩雲亭是梅嶺景區景點之一,今亭建於1991年,由江西省旅遊局撥款興建。面積27平方米,六角形,邊長1.85米,亭高7.44米,周圍有欄杆、水泥坐凳供遊客休息和觀賞風光。亭棚頂及地面均嵌有梅花圖案,輕巧秀美。亭柱楹聯,照錄了清代亭聯:過來共飲虔南水,歸去鹹攜嶺北雲。 在今亭的原址上還建過"介梅亭"。那是為紀念1946年蔣介石遊梅嶺而建,但因該亭是搜刮民脂民膏而建,民眾對此十分不滿,因此,"介梅亭"建後不久就被民眾毀掉。

庾將軍祠在憩雲亭與梅關關口中間,相距古驛道西側數十米的一個較開闊的山坡上。庾將軍祠是紀念漢時俾將庾勝戍守梅嶺有功而建造的祀祠。庾將軍姓庾,名勝。漢元鼎五年(前112年)他隨樓船將軍楊樸在乎撫南越後,為鞏固南疆,他和兄弟兩人,統兵駐嶺北,築城大餘,戍兵梅嶺,因他排行老大,所以稱大庾。他死後,這裡的人民為紀念他的功德,築祠祭祀。大餘縣原名大庾,梅嶺稱庾嶺都是為了紀念庾勝將軍。

據傳,祠址是原來漢朝屯兵紮營的地方,1991年大餘縣人民政府選擇此地建將軍祠和朝漢臺。祠為仿古廟式磚木結構,三開間,90平方米,正廳塑有庾將軍像,祠前廊柱楹聯題:

不必定有梅花,聊以志將軍姓氏;從此可通粵海,願無忘宰相風流。

祠前數步建有水泥平臺一座,四廚有石欄杆相圍,名朝漢臺,傳說是漢時駐兵的升旗處。古時升旗與今差不多,升軍旗標誌著此是戍守的軍營地,也是反映士卒忠於朝廷、國家的一種形式。

梅關關樓地處梅嶺山巔,以"關隔斷南北天"的氣勢,聳立於梅嶺分水界上,故有"一步跨二省"之說。古時這裡原沒有關,先秦時梅嶺為楚之"櫪門",又叫"南戒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這裡始設橫浦關。舊址在今雄餘公路上,人稱小梅關。今殘存的梅關關樓稱大梅關。它是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梅關始建於宋代嘉祜八年(1063年)。縣誌載:"江西提刑權知南安軍,蔡挺立梅關以分江廣之界。"梅關因戰爭,使關樓累圮累修,現存的殘關關樓,是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的。原關樓分兩層建築,上層為瓦房,下為城門。今上層已倒塌,僅存關門。門洞深5.5米,內寬3.5米,高3.5米,洞門內兩側牆留有閘門逢道和閂門洞眼,說明關門也重疊數層,真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敵"。城門上,南北二方都有石匾,南面石匾陰刻的是"南粵雄關"四個大字,未注落款。城門二側有聯曰:"梅止行人渴關防暴客來"。系光緒癸未年閩汀李化題。北面城門上石碑刊刻的是"嶺南第一關"五個大字,落款是明萬曆南雄知府蔣傑書。東側是登關樓的惟一蹬道。西側3米,豎立有一塊赭紅色大石碑,上刻有"梅嶺"兩個大字,碑高2.7米,寬1.2米,清康熙年間知府書題,字剛勁有力。

梅關古往今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梅嶺南北自古以來是古戰場,歷史上許多英雄豪傑都在這裡留有戰跡。近代孫中山領導的北伐軍二次入贛都是經過梅關,毛澤東、朱德也曾率紅四軍攻佔梅嶺,彭德懷率紅五軍團與白軍在這裡相持,後與紅一軍團匯合,組織廠著名的水口戰役,在梅嶺一帶打敗白軍20個團的圍剿。紅軍主力長征之後,陳毅、項英從中央蘇區突圍,在這裡建立了以梅嶺為中心區域的遊擊根據地,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陳毅寫下了《登大庾嶺》、《偷渡梅關》和《梅嶺三章》等光輝詩篇。

梅關,古代也是個收稅的關卡,這裡設過稅卡、厘金卡以課取鹽稅和南北往來貨物的印花稅。是封建時代府庫收人的重要之地。據史載,清嘉慶年間,大庾嶺商道課稅比同期武昌關1200兩稅收多兩倍。可見梅關稅卡在當時國庫收人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梅關是人們的尋古覓勝之地,近段時間到梅關參觀訪問過的國家和軍隊領導人有陳丕顯、毛致用、張震和社會知名人士李葆華、于光遠、趙忠祥等。影視界並以梅嶺、梅關為外景拍攝過《梅嶺星火》、《從奴隸到將軍》、《客家人》和其他一些新聞記錄片,梅嶺、梅關因此更是名揚海內外。

雲封寺,又名掛角寺。原寺在關樓南坡,今六祖廟東對面的一空地上,寺內有張九齡、張弼塑像,故又叫張公祠,或稱"二張"祠,以紀念他倆開嶺、修驛道的功績。祠在"文革"中被毀,僅留下一塊塗湘過嶺的詩碑。雲封寺有聯雲:驛使暫停花下騎寺門深掩嶺頭雲

今日雲封寺已移於嶺北山麓下、古驛道旁(山佛家信徒捐建)。掛角寺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話古代禪宗派有個叫正一的和尚,想在大餘丫山創寺弘法。於是他雲遊到廣東翁源一個財主家化緣,想施討些銀錢,不料那個財主很慳吝,不但未施捨銀錢,還出了一個使人氣惱的難題。他說:"房子這裡已新建有100間,和尚若能連基搬去,就算我奉獻佛祖。"正一無奈,只好返回江西,途中碰見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見正一垂頭喪氣而來,本來仙與佛是不搭界的,這次呂洞賓卻主動問正一:"為何愁眉不展?"正一如實奉告。呂仙聽後便拉著正一,再回財主家施討。那財主見了他們二人,大笑著說:"不是我不肯施捨,只要你們能連基搬去,就算我的施捨。"呂仙此時迫問:"不是戲言吧?"財主哪裡知道神仙的功力,立即回答:"決不悔言。"於是呂仙便作法,把這100間房屋,用根木棍挑起,騰空而飛。將飛越梅嶺關口時,恰好又竄出另一個和尚,向呂仙討房子說:"你也留一間給我在這裡修行吧!"因此呂仙便敲下一間放在南坡空坪上,成了掛角寺。其餘99間就放在丫山,成為靈巖寺。掛角寺有聯日:

掛角何時,偶為嶺上主人,猶想像千秋風度;

舉頭欲問,可許山中置我,試管領萬樹梅花。

山中藏古寺,門外盡勞人*大庾嶺上雲封寺(掛角寺)寺門聯。

驛使暫停花下騎,寺門深掩嶺頭雲*大庾嶺上雲封寺(掛角寺)寺門聯。

卓錫泉,又稱錫杖泉。梅關古道有兩處,一在梅嶺山巔北山口處,今名六祖泉。一處在南坡,泉水較大,已引入六祖廟,今已作井水,旁置大石塊,為"放缽石",供遊人觀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