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國寶 一位藏族母親的故事

文物 文章 民俗 文化 中國西藏網 2017-04-15

為了國寶 一位藏族母親的故事

△生活中的尕讓機。圖片來源:國家文物局

“你是中國西藏網的記者?尕讓機的事蹟你可一定要讓大家知道啊。”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尕讓機的故事,是一位普通但不平凡的藏族母親的故事。

尕讓機是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文物管理所的一名職工,兩個孩子的母親。她曾參加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並受到國家表彰,獲得先進個人榮譽稱號。但她並非科班出身,從教師轉行到文物部門,她通過勤奮學習和刻苦鑽研,才逐漸成為業務骨幹。

2007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始後,她的孩子還小,但她爬山涉水、頂風冒雪地做野外調查不叫苦。若爾蓋縣確認的第一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就是她發現的。

為了國寶 一位藏族母親的故事

△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草原沙化地帶古文化遺址採集的部分細石器。(圖片來源:阿壩州政府官網)

在一次下鄉期間,她利用業務培訓時學到的知識採集到一些陶片和石器,回單位後向阿壩州文物管理所作了反映,根據她採集到的標本的線索,阿壩州文物管理所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組成聯合考古隊,確認了她發現的協瑪堅遺址是若爾蓋縣乃至整個川西北草原地區發現的首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並首次發現了川西北草原地區的典型細石器,是近年青藏高原東部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2012年,該遺址被公佈為四川省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

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束時,她和同事們發現和確認了184處文物點,其中新發現151處。

多年來,在她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對本土文化的深入調查和積極申報,還填補了若爾蓋縣沒有國保和省保的空白,使該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到3處,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0百餘處,奠定了若爾蓋縣在四川的文物大縣地位。

為了國寶 一位藏族母親的故事

△尕讓機在野外調查中。圖片來源:國家文物局

2012年,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開始後,她帶領同事從縣城到鄉下逐一到國有單位調查瞭解,她利用通曉藏語的優勢,耐心地向寺院活佛、住持解釋宣傳此次普查的重大意義。

對於若爾蓋縣文物管理所收藏的800餘件/套民族、民俗、宗教文物,她為了每件文物的信息準確,利用業餘時間翻查大量工具書並向寺院僧人請教各個物品的名稱、用途。館藏的每一件文物都是由她按普查要求採集了包括準確名稱、年代、質地、重量、外形尺寸等信息,錄入到國家文物普查數據平臺。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這些工作,都是在她做好單位行政後勤與承擔家庭重擔的情況下完成的。

2016年8月5日,尕讓機和往常一樣早早來到辦公室,整理編寫若爾蓋縣“普查數據公報”和“普查工作報告”的資料。起初,大家一邊做事一邊說著話,慢慢地她不做聲了。大家發現她伏在桌上,同事忙問她咋了,她說有點不舒服。在同事勸說下她回家休息了,可躺下不久,小女兒端來糖水讓她喝卻再也沒叫醒她。

家人立即將尕讓機送往醫院,但她終因腦溢血搶救無效匆匆離開了她熱愛的文物事業與家人同事,年僅39歲。得到噩耗後,阿壩州文博戰線的全體同仁紛紛表達了惋惜和哀傷,大家認為,尕讓機為若爾蓋縣的文物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她的離去不僅是若爾蓋縣的重大損失,更是阿壩州文博戰線的遺憾。

歷時5年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動用了10.7萬多名普查員,為了國寶,還有無數像尕讓機一樣兢兢業業、努力工作的優秀普查員。

西藏博物館副研究員娘吉加參與了近700多座寺廟、近10萬餘件套可移動文物的數據採集和文物信息錄入工作,先後發表學術論文及文章12篇;西藏布達拉宮管理處助理館員班旦次仁,常年累月紮根基層,克服各種困難,參與了文物普查的全過程,基本覆蓋整個西藏自治區所轄寺院和文物收藏單位,參與翻譯編寫了《西藏自治區可移動文物普查——國寶大調查》《文物鑑定小常識》等,還編寫了《藏傳佛教常見神明》一書,對了解藏傳佛教神明譜系的整體框架和常見佛菩薩的辨認,為藏傳佛教文物的漢譯名稱統一奠定了基礎;西藏山南市文化局文博科副科長卓瑪走遍了全市12個縣、24個鎮、56個鄉、596個行政村,調查了254處可能收藏有文物的保護單位,156處文物收藏單位,登錄鑑定文物近20000件。

為了國寶 一位藏族母親的故事

△美如夢幻的西藏林芝。(圖片來源:微林芝)

有一位林芝的普查員,曾為了測量山上的一座寺院,路上遇到了眼鏡蛇,身上爬滿了螞蟥,但是爬山太累,已無餘力清理,直到抵達目的地,才騰出空來用鹽水清理掉螞蟥……

這次普查,並沒有額外補貼,所有普查員都是在兼顧本職工作的情況下開展普查工作的。工作強度大,文物庫房陰冷潮溼充斥著預防文物病害的化學藥劑,同時還有塵埃、黴菌……但是,普查員們懷著對國寶負責、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歷史負責的赤誠之心,恪盡職守,繼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基本摸清中國不可移動文物家底的基礎上,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摸清了全國可移動文物的家底。從此,每一件中國可移動文物都擁有了永久唯一的22位數字編碼的"身份證"。

10.7萬名普查員,國寶不會忘記。(中國西藏網 文/劉莉)

轉載該作品,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