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年前的稻穀保存下來,成為一級文物,讓世界承認稻穀起源中國

7000年前的稻穀保存下來,成為一級文物,讓世界承認稻穀起源中國

說起稻穀,中國人會有一陣親切感。它是中國特別是南方地區的主食,在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之後,更是中國人的驕傲。這種糧食,在世界上同樣備受矚目,地位很高。但和很多物種一樣,它也面臨著後人的審視:到底是哪裡起源的。

水稻的起源問題,並不無聊。它不僅僅關係到構建人類歷史和族群的故事,可以作為弘揚愛國精神的武器,更為重要的是,確定它的起源,就有可能找到原始栽培類型和野生近緣種,從而利用遺傳學理論改良品種,提高產量和品質。

7000年前的稻穀保存下來,成為一級文物,讓世界承認稻穀起源中國

這個問題,現在去問一百個中國人,就會有一百個人不屑一顧告訴你:當然是從中國起源的。但因為亞洲各國對於水稻的熱愛是同樣熱忱的,所以為了爭鬥起源地也曾爆發一場“戰爭”。中國面臨最大的競爭者就是水稻產量略低一些的印度。

最開始拉開這場爭論序幕的是瑞士植物學家阿方斯•德康多爾,他在1882年寫下了《栽培植物的起源》,承認根據三皇五帝的傳說,中國是最早栽種水稻的國家,不過他依然認為,印度發現了很多早期的野生稻,因此應該是水稻的起源地。

7000年前的稻穀保存下來,成為一級文物,讓世界承認稻穀起源中國

後來在前蘇聯學者尼古拉•瓦維洛夫大力鼓吹下,在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水稻起源於印度已經成為了國際上的定論。中國栽種的水稻,被認為是來自於印度的。

建國之後,大量的野生稻在中國南方被發現,一方面以丁穎教授為首的理論學派向國際上提出主張,宣傳水稻起源於中國的理論。另一方面,中國的一線農學家們退出了爭論,他們爭分奪秒利用野生稻改良作物品種。袁隆平院士就是利用在海南發現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敗”普通野稻,培育出第一代雜交水稻,做出了舉世震驚的巨大成就。

那麼,此時爭論水稻起源的群體,由植物學家、農學家變成了考古學家。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多處轟動世界的考古發現曝光,我國找到了一批稻穀遺存。特別是在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稻穀、穀殼、稻杆、稻葉等遺存。

7000年前的稻穀保存下來,成為一級文物,讓世界承認稻穀起源中國

最開始的時候,是在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陶器上有印有稻穗的圖案,這引起了專家們的極大興趣。這意味著,當時中國的先民們,很可能已經熟練掌握培育稻穀的方法,稻穀是很常見的品種,這才能畫在陶器之上。

隨著遺址的不斷髮掘,越來越多的文物讓專家興奮,1987年最終找到了大量的稻殼。根據考古發掘的報告,總量達到150噸!這些稻殼已經碳化,裡面還找出了稻米。這說明,當時不僅能夠耕種出水稻,而且還有大量的餘糧,能夠儲存起來。以精密的儀器分析,這種稻米果然是來自於7000多年前。

7000年前的稻穀保存下來,成為一級文物,讓世界承認稻穀起源中國

一般的稻穀,在放置不久後,就會黴變變質。但河姆渡文化稻稈、稻葉、稻穀在特殊條件的保存之下,芸尖、稃毛等仍然清晰可見。雖然出土得多,但因為年代久遠,依然彌足珍貴,成為了一級文物。浙江博物館近水樓臺,收集了一些作為館藏文物。它為研究中國水稻的發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正式糾正了印度向我國傳播水稻的觀點。

雖然後來泰國、越南等地相繼發現所謂更早的稻穀,韓國更是提出一萬多年前的稻穀,但都沒有經得起實驗儀器的考驗,韓國稻穀更成為了科學界的一個笑話,連該國專家也不得不承認,這個所謂的“發現”是在民族主義和地方利益驅使下做出來的。

7000年前的稻穀保存下來,成為一級文物,讓世界承認稻穀起源中國

後來,在1999年江西萬年仙人洞發現了一些約1.2萬年前的水稻細胞“植硅體”化石,更是將我國水稻起源提到更靠前的位置。不過,河姆渡文化遺址的稻穀遺址,仍然具有不可匹敵的價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