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教寺村民挖出稀世珍寶,當作水槽盆景用了15年

文物 盆景 張萱 終南山故事 2017-05-21

話說唐朝人竇義,從小在長安城內闖蕩,混跡東西兩市,靠著靈敏的商業頭腦,沒過多少年,就積累了數萬錢的資本。竇義發財後,廣濟窮苦百姓。

有個胡人名叫米亮,流落長安街市,無依無靠,竇義賙濟他整整七年。

一天,米亮拉著竇義來到崇賢坊,指著一個小宅子,讓他買下來。竇義好生奇怪,這個宅院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買了也掙不到錢,問米亮,他也不說,只催促趕快付款交割。

買下這個宅子後,米亮告訴竇義,他曾是西域的玉石商人,善於鑑別玉器,這所宅子裡有一塊搗衣石,實際上是一塊和田玉。竇義不敢相信,急忙找來延壽坊中鑑別玉石的高級工匠,玉工一看,大驚失色,這是難得一見寶物,是上好的和田玉料。

竇義將這個原本用作搗衣的時候切割成一個個小塊,做成許多玉帶,賣了幾十萬錢,狠狠的賺了一筆,成為鉅富。他將這座院子贈送給了米亮,作為酬謝。

這所宅子裡的玉石,原本是搗衣石。在前些年的興教寺,也發生了一件更為奇特的故事,恰巧也與搗衣有關,更為離奇。

興教寺村民挖出稀世珍寶,當作水槽盆景用了15年

1980年的興教寺

話說1985年,有村民在寺院牆外挖土,挖出一個石槽,拉回了家裡,用作水槽。這個石槽,雖說土裡面挖出來的,也不是真金白銀,不是青銅器,更不是玉器,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靜悄悄的就過去了。

興教寺村民挖出稀世珍寶,當作水槽盆景用了15年

興教寺內刻有《搗練圖》的石槽

到了1997年,興教寺主持常明法師偶然聽說,感到這個石槽與寺院肯定有關,找到了挖石槽的人,千方百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說服了村民,支付100元人民幣,把石槽拉回寺廟。

石槽長1米多,擺在殿內不合適,就放在院子中,做了個假山盆景。

一晃三年時間過去了,2000年11月13日,長安縣公安局和文物、考古工作者來興教寺辦理文物案件,在工作的間隙,考古學家在寺內四處閒逛,發現這個假山不錯,看下面這個石槽更好,很規整,有稜有角,做工不錯,再湊近一看,石槽表面好像有線刻圖案。

興教寺村民挖出稀世珍寶,當作水槽盆景用了15年

石槽上的線刻

考古學家對石頭上的線刻並不陌生,但都發現在唐代高等級的墓中,興教寺雖說是唐代興建,也不可能吧?!

考古學家不敢大意,仔細一看,石槽上有包漿,包漿是長期埋在土裡形成的,線刻的圖案真的是人物、山、樹等等,這些人好像在忙著幹活。

石槽上面的線刻是《搗練圖》。

如果你回到唐朝長安,肯定能看到婦女們經常搗練,他們把絲綢衣服放在搗衣石上,手裡拿著兩頭粗、中間細的木棒,不斷敲擊著衣服。李白的詩中也說:“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搗練不是鍛鍊身體,更不是洗衣服,搗練是為了把絲綢衣服變得更柔軟有光澤。

現在流傳下來的唯一《搗練圖》,是宋徽宗畫的,他臨摹的是唐朝張萱的《搗練圖》。不過張萱的原本已經找不到了。

興教寺村民挖出稀世珍寶,當作水槽盆景用了15年

《搗練圖》

張萱也是長安人,他的《搗練圖》是中唐時期的作品,裡面的婦女都比較胖,已經是盛唐之後的胖美人風格。興教寺的這幅搗練圖要比張萱的還要早,裡面的婦女多數身材苗條,是早唐風格。

興教寺發現的《搗練圖》雖說是線刻圖,不過內容比張萱畫的豐富,年代也早了一百多年,堪稱稀世珍寶。

興教寺的這個石槽有兩幅《搗練圖》,分別是《春天搗練圖》、《秋天搗練圖》。

興教寺村民挖出稀世珍寶,當作水槽盆景用了15年

興教寺村民挖出稀世珍寶,當作水槽盆景用了15年

《春天搗練圖》

《春天搗練圖》中,天空有飛鳥,周圍生長著樹木,竹筍剛剛生機勃勃的鑽出了地面,婦女們在一塊搗衣石旁搗練,畫面旁邊還有一個太監。

興教寺村民挖出稀世珍寶,當作水槽盆景用了15年

興教寺村民挖出稀世珍寶,當作水槽盆景用了15年

《秋天搗練圖》

《秋天搗練圖》中,有亭子,假山、婦女們在一塊搗衣石旁搗練,周圍有各種樹木,天空中有飛鳥。畫面兩側有假山和溪水。

從畫面的風格來看,這描繪的是皇宮大內的搗練場景。興教寺是唐朝皇家寺院,這個石槽肯定是出自皇家工匠之手。

興教寺裡還有另一個石槽,上面也有線刻,但沒有埋在土裡,上面的圖案几乎都看不到了。這麼說來,埋在土裡的這個石槽,豈不是天意。村民挖出石槽,常明法師偶然聽說這件事,考古學家發現石槽上面的線刻,這些都是天意。

佛說“緣起緣滅,緣聚緣散”。這一切都是天意。

只有天意還不行,必須努力,如果沒有常明法師不斷的努力,石槽可能會永遠淹沒無聞,上面的線刻慢慢就會被磨掉,我們也不可能看到。所以說,只有“緣”還不行,必須“精進”。

佛還說“精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