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是大非面前,青年亞文化也可以很“主旋律”'

"

“守護最好的阿中哥哥!”“帝吧出征,寸草不生!”

香港亂局之際,原本沒有交集的飯圈女孩和帝吧網友攜手出征,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愛國之情。圍觀網友紛紛表示看得感動。

正如帝吧“出征檄文”所說的那樣,“我們帝吧將連同其他愛國組織形成愛國統一戰線,共同發聲,聲援海內外同胞。”在國家利益面前,組織起來的網友展現出了非凡的力量,而在這種力量背後的則是當代中國青年文化、亞文化的獨特發展脈絡。為更好地剖析這一脈絡,觀察者網對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孫佳山老師進行了專訪。

【採訪/吳立群】

觀察者網:飯圈文化、粉絲文化一直是您關注和研究的對象。針對飯圈女孩兒這次的集體出征,您怎麼看?

孫佳山:飯圈是新一代明星制度的產物。就東亞範圍來說,這種文化最早誕生於日本,在韓國進一步發展成較為成熟的文化產業模式。今天,受益於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粉絲文化、粉絲經濟在中國發展到了新高度。同時,又因為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總量,因此粉絲文化的效應、效能得到了極大的放大。在涉及到國家利益等核心問題上,一旦爆發,其能量也就顯得非常可觀。

這種出征行為本身並不是飯圈女孩的獨創,大家熟悉的帝吧就有過多次類似的維護國家權益的網絡活動。對於飯圈這次的表現,我覺得還是要辯證地看,不能捧殺;但對於飯圈女孩的愛國熱情,還是應該予以充分地尊重和肯定。

"

“守護最好的阿中哥哥!”“帝吧出征,寸草不生!”

香港亂局之際,原本沒有交集的飯圈女孩和帝吧網友攜手出征,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愛國之情。圍觀網友紛紛表示看得感動。

正如帝吧“出征檄文”所說的那樣,“我們帝吧將連同其他愛國組織形成愛國統一戰線,共同發聲,聲援海內外同胞。”在國家利益面前,組織起來的網友展現出了非凡的力量,而在這種力量背後的則是當代中國青年文化、亞文化的獨特發展脈絡。為更好地剖析這一脈絡,觀察者網對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孫佳山老師進行了專訪。

【採訪/吳立群】

觀察者網:飯圈文化、粉絲文化一直是您關注和研究的對象。針對飯圈女孩兒這次的集體出征,您怎麼看?

孫佳山:飯圈是新一代明星制度的產物。就東亞範圍來說,這種文化最早誕生於日本,在韓國進一步發展成較為成熟的文化產業模式。今天,受益於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粉絲文化、粉絲經濟在中國發展到了新高度。同時,又因為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總量,因此粉絲文化的效應、效能得到了極大的放大。在涉及到國家利益等核心問題上,一旦爆發,其能量也就顯得非常可觀。

這種出征行為本身並不是飯圈女孩的獨創,大家熟悉的帝吧就有過多次類似的維護國家權益的網絡活動。對於飯圈這次的表現,我覺得還是要辯證地看,不能捧殺;但對於飯圈女孩的愛國熱情,還是應該予以充分地尊重和肯定。

在大是大非面前,青年亞文化也可以很“主旋律”

觀察者網:面對“港獨”的暴行,飯圈出征、帝吧應援,兩個原本關聯不大的圈子,這次選擇了站在一起。一定程度上,也表現出了青年亞文化對於主流意識形態的維護。您如何評價這種維護?

孫佳山:飯圈是一個相對比較女性向的文化圈層,而在帝吧聚集的男性網友相對較多,兩者屬於不同的文化圈層。

儘管圈層不同,但他們都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同代人。這一批在互聯網語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正在不斷登上社會舞臺,他們同時也是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裡,電影、動漫、遊戲等領域的消費主體。在亞文化領域,他們同樣也是主力。

一般意義上,我們所說的亞文化是一種主流文化之下的次級文化,其所積極尋求的是一種小眾的文化風格。從歷史經驗來看,以青年文化為主體的亞文化往往表現出一種對主流文化、傳統文化不兼容甚至對抗的姿態。在整個20世紀,從東方到西方,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莫不如此。但在我國在今天,卻出現了不同的路徑。

被習慣性認定為不關心政治的90後、00後對“主旋律”的文藝作品傾注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就連中紀委的反腐專題記錄片《永遠在路上》都在B站上擁有很高的點擊量,這種文化症候的顛覆性程度已經表現得十分明顯。年輕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也是如此。《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等等節目成為爆款,已經預示著青年一代正成為傳統文化的消費主體。

"

“守護最好的阿中哥哥!”“帝吧出征,寸草不生!”

香港亂局之際,原本沒有交集的飯圈女孩和帝吧網友攜手出征,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愛國之情。圍觀網友紛紛表示看得感動。

正如帝吧“出征檄文”所說的那樣,“我們帝吧將連同其他愛國組織形成愛國統一戰線,共同發聲,聲援海內外同胞。”在國家利益面前,組織起來的網友展現出了非凡的力量,而在這種力量背後的則是當代中國青年文化、亞文化的獨特發展脈絡。為更好地剖析這一脈絡,觀察者網對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孫佳山老師進行了專訪。

【採訪/吳立群】

觀察者網:飯圈文化、粉絲文化一直是您關注和研究的對象。針對飯圈女孩兒這次的集體出征,您怎麼看?

孫佳山:飯圈是新一代明星制度的產物。就東亞範圍來說,這種文化最早誕生於日本,在韓國進一步發展成較為成熟的文化產業模式。今天,受益於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粉絲文化、粉絲經濟在中國發展到了新高度。同時,又因為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總量,因此粉絲文化的效應、效能得到了極大的放大。在涉及到國家利益等核心問題上,一旦爆發,其能量也就顯得非常可觀。

這種出征行為本身並不是飯圈女孩的獨創,大家熟悉的帝吧就有過多次類似的維護國家權益的網絡活動。對於飯圈這次的表現,我覺得還是要辯證地看,不能捧殺;但對於飯圈女孩的愛國熱情,還是應該予以充分地尊重和肯定。

在大是大非面前,青年亞文化也可以很“主旋律”

觀察者網:面對“港獨”的暴行,飯圈出征、帝吧應援,兩個原本關聯不大的圈子,這次選擇了站在一起。一定程度上,也表現出了青年亞文化對於主流意識形態的維護。您如何評價這種維護?

孫佳山:飯圈是一個相對比較女性向的文化圈層,而在帝吧聚集的男性網友相對較多,兩者屬於不同的文化圈層。

儘管圈層不同,但他們都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同代人。這一批在互聯網語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正在不斷登上社會舞臺,他們同時也是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裡,電影、動漫、遊戲等領域的消費主體。在亞文化領域,他們同樣也是主力。

一般意義上,我們所說的亞文化是一種主流文化之下的次級文化,其所積極尋求的是一種小眾的文化風格。從歷史經驗來看,以青年文化為主體的亞文化往往表現出一種對主流文化、傳統文化不兼容甚至對抗的姿態。在整個20世紀,從東方到西方,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莫不如此。但在我國在今天,卻出現了不同的路徑。

被習慣性認定為不關心政治的90後、00後對“主旋律”的文藝作品傾注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就連中紀委的反腐專題記錄片《永遠在路上》都在B站上擁有很高的點擊量,這種文化症候的顛覆性程度已經表現得十分明顯。年輕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也是如此。《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等等節目成為爆款,已經預示著青年一代正成為傳統文化的消費主體。

在大是大非面前,青年亞文化也可以很“主旋律”

從總體趨勢來看,近十年來,尤其是在我國,亞文化愈發地呈現出主流化、商業化的特徵。亞文化所標榜的“探索精神”、“小眾品格”,已被文化資本、大眾文化所一再調用。亞文化“亞”的特性開始消失。對主流價值、傳統文化的擁抱,就是亞文化主流化的具體表現。

當代青年文化、亞文化迸發出的對於社會主流價值的熱情和認同,正在為中國互聯網時代所生成的非常獨特的文化經驗。對於這種獨特性,還有待進一步評估,其影響可能會非常複雜。

觀察者網:針對飯圈女孩這次的表現,大多數圍觀網友表示很支持也很感動。然而也有一些聲音認為嚴肅議題娛樂化,是反智的。對於這種指摘,您怎麼看?

孫佳山:圍繞飯圈現象來說,我們可以看到當代中國的粉絲文化有一大特點,在於其影響並不侷限於文化娛樂領域,而正在向政治、經濟等多重領域持續擴散。粉絲們不僅可以為偶像購買莊園、購買地鐵和飛機上的塗裝廣告慶生,還可以與偶像一起捍衛國家大義。可以說,粉絲文化不斷刷新著我們對於他們想當然的物化認知。

帝吧出征、飯圈出征可以視作為“主流政治進程之外的政治進程”。之所以這樣定性,是因為我們的主流社會對他們的活動其實並不知情,也很難提前預判,我們所能做的是提供積極的引導和監督。更進一步來說,面對青年文化、亞文化,我們應該有更包容的態度和更縱深的視野,引導青年文化、亞文化更好地迸發出先鋒性、創造性。過去對青年文化、亞文化那些理直氣壯的物化想象,那些鄙夷和忽視,並不是可取的端正態度。

"

“守護最好的阿中哥哥!”“帝吧出征,寸草不生!”

香港亂局之際,原本沒有交集的飯圈女孩和帝吧網友攜手出征,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愛國之情。圍觀網友紛紛表示看得感動。

正如帝吧“出征檄文”所說的那樣,“我們帝吧將連同其他愛國組織形成愛國統一戰線,共同發聲,聲援海內外同胞。”在國家利益面前,組織起來的網友展現出了非凡的力量,而在這種力量背後的則是當代中國青年文化、亞文化的獨特發展脈絡。為更好地剖析這一脈絡,觀察者網對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孫佳山老師進行了專訪。

【採訪/吳立群】

觀察者網:飯圈文化、粉絲文化一直是您關注和研究的對象。針對飯圈女孩兒這次的集體出征,您怎麼看?

孫佳山:飯圈是新一代明星制度的產物。就東亞範圍來說,這種文化最早誕生於日本,在韓國進一步發展成較為成熟的文化產業模式。今天,受益於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粉絲文化、粉絲經濟在中國發展到了新高度。同時,又因為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總量,因此粉絲文化的效應、效能得到了極大的放大。在涉及到國家利益等核心問題上,一旦爆發,其能量也就顯得非常可觀。

這種出征行為本身並不是飯圈女孩的獨創,大家熟悉的帝吧就有過多次類似的維護國家權益的網絡活動。對於飯圈這次的表現,我覺得還是要辯證地看,不能捧殺;但對於飯圈女孩的愛國熱情,還是應該予以充分地尊重和肯定。

在大是大非面前,青年亞文化也可以很“主旋律”

觀察者網:面對“港獨”的暴行,飯圈出征、帝吧應援,兩個原本關聯不大的圈子,這次選擇了站在一起。一定程度上,也表現出了青年亞文化對於主流意識形態的維護。您如何評價這種維護?

孫佳山:飯圈是一個相對比較女性向的文化圈層,而在帝吧聚集的男性網友相對較多,兩者屬於不同的文化圈層。

儘管圈層不同,但他們都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同代人。這一批在互聯網語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正在不斷登上社會舞臺,他們同時也是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裡,電影、動漫、遊戲等領域的消費主體。在亞文化領域,他們同樣也是主力。

一般意義上,我們所說的亞文化是一種主流文化之下的次級文化,其所積極尋求的是一種小眾的文化風格。從歷史經驗來看,以青年文化為主體的亞文化往往表現出一種對主流文化、傳統文化不兼容甚至對抗的姿態。在整個20世紀,從東方到西方,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莫不如此。但在我國在今天,卻出現了不同的路徑。

被習慣性認定為不關心政治的90後、00後對“主旋律”的文藝作品傾注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就連中紀委的反腐專題記錄片《永遠在路上》都在B站上擁有很高的點擊量,這種文化症候的顛覆性程度已經表現得十分明顯。年輕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也是如此。《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等等節目成為爆款,已經預示著青年一代正成為傳統文化的消費主體。

在大是大非面前,青年亞文化也可以很“主旋律”

從總體趨勢來看,近十年來,尤其是在我國,亞文化愈發地呈現出主流化、商業化的特徵。亞文化所標榜的“探索精神”、“小眾品格”,已被文化資本、大眾文化所一再調用。亞文化“亞”的特性開始消失。對主流價值、傳統文化的擁抱,就是亞文化主流化的具體表現。

當代青年文化、亞文化迸發出的對於社會主流價值的熱情和認同,正在為中國互聯網時代所生成的非常獨特的文化經驗。對於這種獨特性,還有待進一步評估,其影響可能會非常複雜。

觀察者網:針對飯圈女孩這次的表現,大多數圍觀網友表示很支持也很感動。然而也有一些聲音認為嚴肅議題娛樂化,是反智的。對於這種指摘,您怎麼看?

孫佳山:圍繞飯圈現象來說,我們可以看到當代中國的粉絲文化有一大特點,在於其影響並不侷限於文化娛樂領域,而正在向政治、經濟等多重領域持續擴散。粉絲們不僅可以為偶像購買莊園、購買地鐵和飛機上的塗裝廣告慶生,還可以與偶像一起捍衛國家大義。可以說,粉絲文化不斷刷新著我們對於他們想當然的物化認知。

帝吧出征、飯圈出征可以視作為“主流政治進程之外的政治進程”。之所以這樣定性,是因為我們的主流社會對他們的活動其實並不知情,也很難提前預判,我們所能做的是提供積極的引導和監督。更進一步來說,面對青年文化、亞文化,我們應該有更包容的態度和更縱深的視野,引導青年文化、亞文化更好地迸發出先鋒性、創造性。過去對青年文化、亞文化那些理直氣壯的物化想象,那些鄙夷和忽視,並不是可取的端正態度。

在大是大非面前,青年亞文化也可以很“主旋律”

觀察者網:還有不同意見認為飯圈女孩與香港學生互懟,會加大兩地年輕人之間的心理隔閡,也未必有利於問題的解決。您怎麼看這種觀點?這也就涉及到了如何評價“主流政治進程之外的政治進程”的問題。

孫佳山:我個人覺得,這些想法都是屬於站在一個比較抽象的完美道德的維度,去評判他人的行為,這是很苛刻的。作為主流政治進程之外的一種政治表達,目前看還遠沒到左右主流政治進程的地步。何況成年人都該明白,沒什麼事情是百分之百正確或者百分之百錯誤的,只要做事情,都會有相應的問題。所以對此,我覺得還是應該寬容看待。畢竟,“港獨”的一些極端言論已經到了這個地步,還不能讓人說麼?

飯圈的一些應援技巧確實真是厲害。在飯圈出征的具體表現中有參差不齊的現象實屬正常,年輕人情緒上來了控制不住自己直接開罵,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見現象,對此不要過分誇大和拔高,就像不能捧殺,道理是一樣的。

"

“守護最好的阿中哥哥!”“帝吧出征,寸草不生!”

香港亂局之際,原本沒有交集的飯圈女孩和帝吧網友攜手出征,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愛國之情。圍觀網友紛紛表示看得感動。

正如帝吧“出征檄文”所說的那樣,“我們帝吧將連同其他愛國組織形成愛國統一戰線,共同發聲,聲援海內外同胞。”在國家利益面前,組織起來的網友展現出了非凡的力量,而在這種力量背後的則是當代中國青年文化、亞文化的獨特發展脈絡。為更好地剖析這一脈絡,觀察者網對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孫佳山老師進行了專訪。

【採訪/吳立群】

觀察者網:飯圈文化、粉絲文化一直是您關注和研究的對象。針對飯圈女孩兒這次的集體出征,您怎麼看?

孫佳山:飯圈是新一代明星制度的產物。就東亞範圍來說,這種文化最早誕生於日本,在韓國進一步發展成較為成熟的文化產業模式。今天,受益於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粉絲文化、粉絲經濟在中國發展到了新高度。同時,又因為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總量,因此粉絲文化的效應、效能得到了極大的放大。在涉及到國家利益等核心問題上,一旦爆發,其能量也就顯得非常可觀。

這種出征行為本身並不是飯圈女孩的獨創,大家熟悉的帝吧就有過多次類似的維護國家權益的網絡活動。對於飯圈這次的表現,我覺得還是要辯證地看,不能捧殺;但對於飯圈女孩的愛國熱情,還是應該予以充分地尊重和肯定。

在大是大非面前,青年亞文化也可以很“主旋律”

觀察者網:面對“港獨”的暴行,飯圈出征、帝吧應援,兩個原本關聯不大的圈子,這次選擇了站在一起。一定程度上,也表現出了青年亞文化對於主流意識形態的維護。您如何評價這種維護?

孫佳山:飯圈是一個相對比較女性向的文化圈層,而在帝吧聚集的男性網友相對較多,兩者屬於不同的文化圈層。

儘管圈層不同,但他們都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同代人。這一批在互聯網語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正在不斷登上社會舞臺,他們同時也是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裡,電影、動漫、遊戲等領域的消費主體。在亞文化領域,他們同樣也是主力。

一般意義上,我們所說的亞文化是一種主流文化之下的次級文化,其所積極尋求的是一種小眾的文化風格。從歷史經驗來看,以青年文化為主體的亞文化往往表現出一種對主流文化、傳統文化不兼容甚至對抗的姿態。在整個20世紀,從東方到西方,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莫不如此。但在我國在今天,卻出現了不同的路徑。

被習慣性認定為不關心政治的90後、00後對“主旋律”的文藝作品傾注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就連中紀委的反腐專題記錄片《永遠在路上》都在B站上擁有很高的點擊量,這種文化症候的顛覆性程度已經表現得十分明顯。年輕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態度也是如此。《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等等節目成為爆款,已經預示著青年一代正成為傳統文化的消費主體。

在大是大非面前,青年亞文化也可以很“主旋律”

從總體趨勢來看,近十年來,尤其是在我國,亞文化愈發地呈現出主流化、商業化的特徵。亞文化所標榜的“探索精神”、“小眾品格”,已被文化資本、大眾文化所一再調用。亞文化“亞”的特性開始消失。對主流價值、傳統文化的擁抱,就是亞文化主流化的具體表現。

當代青年文化、亞文化迸發出的對於社會主流價值的熱情和認同,正在為中國互聯網時代所生成的非常獨特的文化經驗。對於這種獨特性,還有待進一步評估,其影響可能會非常複雜。

觀察者網:針對飯圈女孩這次的表現,大多數圍觀網友表示很支持也很感動。然而也有一些聲音認為嚴肅議題娛樂化,是反智的。對於這種指摘,您怎麼看?

孫佳山:圍繞飯圈現象來說,我們可以看到當代中國的粉絲文化有一大特點,在於其影響並不侷限於文化娛樂領域,而正在向政治、經濟等多重領域持續擴散。粉絲們不僅可以為偶像購買莊園、購買地鐵和飛機上的塗裝廣告慶生,還可以與偶像一起捍衛國家大義。可以說,粉絲文化不斷刷新著我們對於他們想當然的物化認知。

帝吧出征、飯圈出征可以視作為“主流政治進程之外的政治進程”。之所以這樣定性,是因為我們的主流社會對他們的活動其實並不知情,也很難提前預判,我們所能做的是提供積極的引導和監督。更進一步來說,面對青年文化、亞文化,我們應該有更包容的態度和更縱深的視野,引導青年文化、亞文化更好地迸發出先鋒性、創造性。過去對青年文化、亞文化那些理直氣壯的物化想象,那些鄙夷和忽視,並不是可取的端正態度。

在大是大非面前,青年亞文化也可以很“主旋律”

觀察者網:還有不同意見認為飯圈女孩與香港學生互懟,會加大兩地年輕人之間的心理隔閡,也未必有利於問題的解決。您怎麼看這種觀點?這也就涉及到了如何評價“主流政治進程之外的政治進程”的問題。

孫佳山:我個人覺得,這些想法都是屬於站在一個比較抽象的完美道德的維度,去評判他人的行為,這是很苛刻的。作為主流政治進程之外的一種政治表達,目前看還遠沒到左右主流政治進程的地步。何況成年人都該明白,沒什麼事情是百分之百正確或者百分之百錯誤的,只要做事情,都會有相應的問題。所以對此,我覺得還是應該寬容看待。畢竟,“港獨”的一些極端言論已經到了這個地步,還不能讓人說麼?

飯圈的一些應援技巧確實真是厲害。在飯圈出征的具體表現中有參差不齊的現象實屬正常,年輕人情緒上來了控制不住自己直接開罵,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見現象,對此不要過分誇大和拔高,就像不能捧殺,道理是一樣的。

在大是大非面前,青年亞文化也可以很“主旋律”

相較之下,反倒是那些打著“革命”、“文明”旗號,幹著“港獨”勾當,實際上是被利用的炮灰群體,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阻礙地鐵、毆打記者、圍堵機場……這在文明社會當中,是正常現象麼?

說起香港,我們總會覺得那是一個摩登都市,是國際金融中心。可是稍微看看香港文化的現狀,不難發現這裡的文化現代化的程度與其經濟地位是嚴重不匹配的,還有大量封建餘毒、餘孽遺留在香港的社會生活之中。在香港電影中就有太多的例證。

在香港的現實日常生活中,裝神弄鬼的現象頻頻可見,比如這次就有暴徒掘開了議員父母的墳墓。毀人墳墓,“扎小人”等都是典型的封建觀念的表現,這在文明社會是不可想象的。

在這些封建餘毒、餘孽沒有被有效清理、清除,也就是沒真正實現文化現代化之前,一些港人所期望的所謂現代化的政治文化,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