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文明貢獻

作者:中共蘇州市委黨校 田坤

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講道:“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髮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昇華,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天文曆法、哲學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響深遠,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發展進程。”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的重要演講中指出:“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當今世界動盪不安,恐怖主義、貧困差距、經濟危機、生態危機等等問題不斷,威脅著整個人類的安全、生存和發展,其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文化危機。1988 年世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發表的宣言中呼籲西方世界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如果人類要在 21 世紀生存下去的話,必須回頭 2500 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中華文化不僅延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塑造了具有獨特氣度和神韻的中華兒女,而且是解決當今全球問題的重要思想資源。

一、貴和尚中的理念引領構建和諧世界

貴和尚中是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和”是指不同事物之間的協調、和睦、融洽。“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和”是國家政治和諧,穩定發展的條件。“和”的基礎是包容。“和”既是中華文明追求的目標,又是發展必須依靠的社會基礎。要達到“和”的狀態,必須依靠“尚中”的思想方法。“不偏不倚謂之中,恆常不易為之庸。”(《論語·雍也》)“中”不僅是一種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標,更是“得道者多助”的方法論。

中華文明秉承貴和尚中理念,形成了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在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理想中,在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與其他文明互相尊重,平等交流,互惠互鑑,超越地域、階級、時代、種族的界限,不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鍛造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也在國際社會中倡導多元文化立場,反對文化單邊主義,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維護各國家、民族文化的自主性,推動世界經濟的多元化和世界政治的多極化,維護不同文化和文明間的平等對話。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各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都是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承載文化和文明的國家與民族有大有小,各種不同文化和文明的發展有先有後,但是都應當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園中佔據平等的地位。中華文化的貴和尚中理念,恰恰是堅持和維護不同文化和文明間的平等對話權利,是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根本途徑。

二、和而不同的思想推動文明交流互鑑

每一種文明都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都由特定的自然環境、歷史背景、民族傳統中生長而來,體現著各國家、民族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是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基本原則。

和而不同是“和”與“不同”的邏輯統一,體現在國家發展中,就是既要遵從發展大勢,又因地制宜;既要實現共同目標,又能兼顧不同利益。體現在國際社會中,就是既要合作發展,又堅決不能放棄核心利益,既要尊重他國文明形態,又要堅持自身文化傳統。體現在對待其他文明的態度中,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之道。和而不同的基礎是平等,沒有哪一種文明比另一種文明更優越,每一種文明都在其所處的時空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承載著不可複製的歷史。

中華文化的和而不同原則,反對強調文明絕對優越性的大國沙文主義,不認同人為地把文明劃分為三六九等,搞唯我獨尊和文化歧視。一旦某一種文明居高臨下地對待其他文明,就失去了和其他文明平等地互相審視、交流、借鑑的機會,不僅不能參透其他文明的奧妙,也必將在發展中因為故步自封而萎縮滅亡。人類歷史文明源遠流長,各國家、民族文明各有優長,不可定於一尊,正是多種多樣的文明各美其美,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每個國家民族的文明都有其價值,都值得尊重、珍惜和傳承,“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

三、天人合一的智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生態問題是當今世界共同面對的時代問題,資源爭奪是當代最主要的衝突根源,無論是作為資源爭奪表象的文明衝突,還是解決資源緊缺必然走向的生態文明,都是全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時代難題。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

中國文化強調天人合一的思維方法,立足於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重新理解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篇》)“天”既是創造了人和萬物的自然界,又是四時運行、萬物生長的道。“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序卦傳》)。天、地、人這三者不可分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基礎是尊重,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規律,尊重不同文明發展階段所遭遇和需要解決的生態問題,更尊重不同國家、民族在共同應對生態問題上的努力。任何一方面片面強調大國生態責任,一方面轉嫁本國生產汙染的生態殖民主義,都是建立在不尊重他國生態努力基礎之上的文明優越性的體現。

只有將人類社會與自然作為生命共同體,只有將全世界作為生態的生命共同體,才能構建共同發展的前提。而天人合一的思維方法,更倡導各國、各文明在同一個人與自然休慼與共的“天道”之下,攜手合作,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汙染、生物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並肩同行,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

四、天下大同的理想指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中華文化中追求的大同社會是一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會,也正是無論哪一個時代,無論哪一種文明形態,通過發展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的人類理想。

人類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成果,也遭遇了無數的戰爭、衝突和苦難,付出慘痛的代價。天下大同的基礎是交流互鑑,只有文明交流才能消除隔閡,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和平相處,只有世界和平,人類社會才能向前發展。共謀發展的前提是客觀地認識我們所處的時空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裡,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這個共同體正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中,前所未有地緊緊相連。為了應對層出不窮的挑戰,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樑,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和則強,孤則弱。中華文化的基因決定了中華文明是致力於促進全球人民共同發展的文明,是包容一切文明差異性,倡導和而不同的文明。中華文明的血脈中沒有國強必霸的基因,只有真誠交流互鑑、美美與共的願景和努力,也必將在未來的發展中,與全世界其他文明一道,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