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

東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也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四次視察北京,為首都和核心區發展指明瞭方向。為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指示精神,東城區按照新版“總規”明確的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人居環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區,在不斷地探索和創新中,打造老城復興的標杆和樣本。

雍和宮大街綜合提升工程即將完工,一條恢復“慢街素院、儒風禪韻、賢居雅巷、文旅客廳”歷史風貌的大街即將亮相;西打磨廠的“大師院”、三里河的“水穿街巷”、草廠三條至十條,前門地區重新煥發古都風韻;探索“申請式騰退”等模式,以南鑼鼓巷四條衚衕、前門草廠地區為示範,打造一批“共生院”;從散落在衚衕街巷的“口袋公園”到環二環綠道、安德森林公園,花樹扶疏、美景錯落,和諧宜居的老城顯現;從打造全市首個“不停車衚衕”到打造全市首個“不停車街區”,桎梏老城發展的難題在不斷地探索實踐中克服……近年來,東城區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區”三連冠、“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等榮譽稱號。

隨著老城復興向縱深發展,一個“高品質街區更新、高質量經濟轉型、高品位文化發展、高水平民生改善”的東城區朝我們走來。

城市更新 讓老城重拾活力

崇雍大街重拾“文風京韻”

崇雍大街位於天壇和地壇之間,沿線文物史蹟眾多,是元代以來北京內城的重要南北通衢和商業中心,是目前北京城歷史文化街區最為集中的大街,老北京生活氛圍極為濃郁。沿街兩側為平房保護區,並有雍和宮、國子監等文物保護單位兩處。它是彰顯北京古都風韻的主要空間軸線。

2018年5月,東城區啟動雍和宮大街北段(北新衚衕、國子監街以北)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修整後的北段街道立面整潔有序,青磚疊砌的外立面連續,色調及形式一致,冰盤沿後簷牆、花格柵裝飾等一些精細化做法提升了建築空間品質,屋頂也由原本的水泥瓦換成了傳統的合瓦、筒瓦屋面,基本恢復了“慢街素院”的歷史風貌。

2019年4月,雍和宮大街二期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啟動,主要包括大街南段(國子監街路口西側、北新衚衕路口東側至北新橋交叉口)的建築風貌提升。

"

東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也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四次視察北京,為首都和核心區發展指明瞭方向。為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指示精神,東城區按照新版“總規”明確的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人居環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區,在不斷地探索和創新中,打造老城復興的標杆和樣本。

雍和宮大街綜合提升工程即將完工,一條恢復“慢街素院、儒風禪韻、賢居雅巷、文旅客廳”歷史風貌的大街即將亮相;西打磨廠的“大師院”、三里河的“水穿街巷”、草廠三條至十條,前門地區重新煥發古都風韻;探索“申請式騰退”等模式,以南鑼鼓巷四條衚衕、前門草廠地區為示範,打造一批“共生院”;從散落在衚衕街巷的“口袋公園”到環二環綠道、安德森林公園,花樹扶疏、美景錯落,和諧宜居的老城顯現;從打造全市首個“不停車衚衕”到打造全市首個“不停車街區”,桎梏老城發展的難題在不斷地探索實踐中克服……近年來,東城區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區”三連冠、“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等榮譽稱號。

隨著老城復興向縱深發展,一個“高品質街區更新、高質量經濟轉型、高品位文化發展、高水平民生改善”的東城區朝我們走來。

城市更新 讓老城重拾活力

崇雍大街重拾“文風京韻”

崇雍大街位於天壇和地壇之間,沿線文物史蹟眾多,是元代以來北京內城的重要南北通衢和商業中心,是目前北京城歷史文化街區最為集中的大街,老北京生活氛圍極為濃郁。沿街兩側為平房保護區,並有雍和宮、國子監等文物保護單位兩處。它是彰顯北京古都風韻的主要空間軸線。

2018年5月,東城區啟動雍和宮大街北段(北新衚衕、國子監街以北)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修整後的北段街道立面整潔有序,青磚疊砌的外立面連續,色調及形式一致,冰盤沿後簷牆、花格柵裝飾等一些精細化做法提升了建築空間品質,屋頂也由原本的水泥瓦換成了傳統的合瓦、筒瓦屋面,基本恢復了“慢街素院”的歷史風貌。

2019年4月,雍和宮大街二期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啟動,主要包括大街南段(國子監街路口西側、北新衚衕路口東側至北新橋交叉口)的建築風貌提升。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重拾“文風京韻”的雍和宮大街

經歷17個月的拆除違法建設、封堵違規開牆打洞,以及危房修繕重建、建築外立面提升等精細化整治手段,整條大街呈現出了“慢街素院、儒風禪韻、賢居雅巷、文旅客廳”的歷史風貌。

“根據查閱的歷史資料及居民生活的現實需要,根據建築風格的定位,我們對每一處房屋進行了‘量身定做’,注重公眾參與,採用‘菜單式選擇’的方式,為居民提供了48種供老百姓選擇喜歡的門窗樣式、色彩,與居民逐戶對接,給居民講解不同門窗樣式顏色代表的不同寓意,為了體現修舊如舊,我們還專門邀請了書法家為商戶書寫招牌。”北新橋街道副主任聶嘉介紹說,在保證實現規劃設計的前提下,儘可能滿足老居民自身個性化的喜好,一戶一設計,真正使衚衕內的居民過上“老”房子、“新”生活。

“我們特地砌了‘風貌保護樣板牆’,對幹擺、絲縫、淌白等傳統工藝進行展示,能保留的老磚、條石、木材,都儘量進行了保留。一些老的建築,在確保承載力達標的前提下,用的都是老材料,修復的工藝都是老工藝,通過挖掘周邊的歷史文化,打造具有文化認同的特色景觀空間。”聶嘉介紹說,“整治也沒有‘一刀切’,而是根據歷史資料逐間進行恢復,整個工程極大限度地保護了有價值的舊材料和舊構件,保護一塊塊老磚一片片老瓦,使整治後面貌更加原汁原味。”

整治後的雍和宮大街從“以車優先”轉變為“以人優先”,進行站臺改造、重新規劃車道、完善交通標誌,並通過多杆合一、打造綜合杆的方式,減少佔用人行道空間,打造智慧交通,讓出行體驗更為流暢,整治後的雍和宮大街,逐步恢復了寧靜與有序。

改造後的雍和宮大街,重新拾回了往昔的悠遠寧靜,大街上不光有街、有店,還有可供行人休憩的景觀節點,儒道禪韻、雍容流年等節點景觀共同襯托著老北京的厚重與魅力。

南鑼鼓巷打造“安寧街區”

天棚、魚缸、石榴樹……對於家住雨兒衚衕的劉萬興來說,老北京諺語成了他如今生活的真實寫照。自從今年7月11日搬回雨兒衚衕12號院,成為衚衕“申請式騰退”政策的第一戶“回遷居民”,劉萬興家的居住面積就從曾經的18平方米擴展到如今的36平方米。改造後的四合院迎回老街坊,曾經的“煙火氣”也隨之而來。

走進南鑼鼓巷雨兒衚衕24號,工人正在院子裡砌築花壇,進行工程收尾工作。灰磚、青瓦、木門,原汁原味的傳統四合院呈現在人們眼前。

2015年9月,東城區啟動南鑼鼓巷地區雨兒衚衕、帽兒衚衕、蓑衣衚衕、福祥衚衕的修繕整治項目,以改善民生、保護風貌。目前,雨兒衚衕已率先完成修繕整治。“今年年底前,這四條衚衕人口密度降低、商業氛圍減弱,將打造成‘安寧街區’。”東城區交道口街道工委書記呂德成說。

四條衚衕的修繕是一項“大工程”。項目成立顧問團,搭建大設計平臺,下設8個設計團隊。修繕中,由設計團隊進行初步設計,設計平臺進行初審,再交給指揮部專家團評審,最後才能實施。以雨兒衚衕為例,設計師團隊堅持“一院一方案、一戶一設計”工作原則,充分徵求居民意見,以居民意見為主,根據歷史街區風貌保護要求和居民實際需求,完成雨兒衚衕涉及騰退院落的設計方案,雨兒衚衕公共空間精細化提升方案和排水排汙設計方案。

目前共拆除雨兒衚衕違法建設160間,建築面積1446.1平米,亮出了院落公共空間,還原了院落規制格局,恢復了院落傳統風貌,改善居民居住環境,為修繕整治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已經完成19個院落的整體修繕整治提升,完成排水管道改造,安裝化糞池設備、汙水處理設備,並接入市政管線;全面完成院內地面鋪裝、門窗更新、室內裝修、景觀綠化、強弱電線路入地等工作,切實改善了院落生活環境,提升留住居民的生活條件;完成了8個院落的清理整治任務,進一步改善院落公共環境,降低安全隱患。

前門東區亮出“新名片”

前門東區總佔地面積58.6公頃,區域內有衚衕46條,完整地保留獨特的南北、斜向的衚衕肌理和具有南城特點的民居院落群,也由此形成特有的文脈和商脈。東城區從挖掘文化找“京味兒”、重塑景觀尋“印記”、修復文物留“底蘊”出發,為前門東區打造新的形象。

2005年,前門東區項目啟動,以保護歷史文化名城、搶救文物及建築,保護老字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和衚衕肌理、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為目的,建設6條市政道路,前門三里河、西打磨廠、草廠地區也都大“換顏”。

"

東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也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四次視察北京,為首都和核心區發展指明瞭方向。為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指示精神,東城區按照新版“總規”明確的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人居環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區,在不斷地探索和創新中,打造老城復興的標杆和樣本。

雍和宮大街綜合提升工程即將完工,一條恢復“慢街素院、儒風禪韻、賢居雅巷、文旅客廳”歷史風貌的大街即將亮相;西打磨廠的“大師院”、三里河的“水穿街巷”、草廠三條至十條,前門地區重新煥發古都風韻;探索“申請式騰退”等模式,以南鑼鼓巷四條衚衕、前門草廠地區為示範,打造一批“共生院”;從散落在衚衕街巷的“口袋公園”到環二環綠道、安德森林公園,花樹扶疏、美景錯落,和諧宜居的老城顯現;從打造全市首個“不停車衚衕”到打造全市首個“不停車街區”,桎梏老城發展的難題在不斷地探索實踐中克服……近年來,東城區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區”三連冠、“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等榮譽稱號。

隨著老城復興向縱深發展,一個“高品質街區更新、高質量經濟轉型、高品位文化發展、高水平民生改善”的東城區朝我們走來。

城市更新 讓老城重拾活力

崇雍大街重拾“文風京韻”

崇雍大街位於天壇和地壇之間,沿線文物史蹟眾多,是元代以來北京內城的重要南北通衢和商業中心,是目前北京城歷史文化街區最為集中的大街,老北京生活氛圍極為濃郁。沿街兩側為平房保護區,並有雍和宮、國子監等文物保護單位兩處。它是彰顯北京古都風韻的主要空間軸線。

2018年5月,東城區啟動雍和宮大街北段(北新衚衕、國子監街以北)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修整後的北段街道立面整潔有序,青磚疊砌的外立面連續,色調及形式一致,冰盤沿後簷牆、花格柵裝飾等一些精細化做法提升了建築空間品質,屋頂也由原本的水泥瓦換成了傳統的合瓦、筒瓦屋面,基本恢復了“慢街素院”的歷史風貌。

2019年4月,雍和宮大街二期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啟動,主要包括大街南段(國子監街路口西側、北新衚衕路口東側至北新橋交叉口)的建築風貌提升。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重拾“文風京韻”的雍和宮大街

經歷17個月的拆除違法建設、封堵違規開牆打洞,以及危房修繕重建、建築外立面提升等精細化整治手段,整條大街呈現出了“慢街素院、儒風禪韻、賢居雅巷、文旅客廳”的歷史風貌。

“根據查閱的歷史資料及居民生活的現實需要,根據建築風格的定位,我們對每一處房屋進行了‘量身定做’,注重公眾參與,採用‘菜單式選擇’的方式,為居民提供了48種供老百姓選擇喜歡的門窗樣式、色彩,與居民逐戶對接,給居民講解不同門窗樣式顏色代表的不同寓意,為了體現修舊如舊,我們還專門邀請了書法家為商戶書寫招牌。”北新橋街道副主任聶嘉介紹說,在保證實現規劃設計的前提下,儘可能滿足老居民自身個性化的喜好,一戶一設計,真正使衚衕內的居民過上“老”房子、“新”生活。

“我們特地砌了‘風貌保護樣板牆’,對幹擺、絲縫、淌白等傳統工藝進行展示,能保留的老磚、條石、木材,都儘量進行了保留。一些老的建築,在確保承載力達標的前提下,用的都是老材料,修復的工藝都是老工藝,通過挖掘周邊的歷史文化,打造具有文化認同的特色景觀空間。”聶嘉介紹說,“整治也沒有‘一刀切’,而是根據歷史資料逐間進行恢復,整個工程極大限度地保護了有價值的舊材料和舊構件,保護一塊塊老磚一片片老瓦,使整治後面貌更加原汁原味。”

整治後的雍和宮大街從“以車優先”轉變為“以人優先”,進行站臺改造、重新規劃車道、完善交通標誌,並通過多杆合一、打造綜合杆的方式,減少佔用人行道空間,打造智慧交通,讓出行體驗更為流暢,整治後的雍和宮大街,逐步恢復了寧靜與有序。

改造後的雍和宮大街,重新拾回了往昔的悠遠寧靜,大街上不光有街、有店,還有可供行人休憩的景觀節點,儒道禪韻、雍容流年等節點景觀共同襯托著老北京的厚重與魅力。

南鑼鼓巷打造“安寧街區”

天棚、魚缸、石榴樹……對於家住雨兒衚衕的劉萬興來說,老北京諺語成了他如今生活的真實寫照。自從今年7月11日搬回雨兒衚衕12號院,成為衚衕“申請式騰退”政策的第一戶“回遷居民”,劉萬興家的居住面積就從曾經的18平方米擴展到如今的36平方米。改造後的四合院迎回老街坊,曾經的“煙火氣”也隨之而來。

走進南鑼鼓巷雨兒衚衕24號,工人正在院子裡砌築花壇,進行工程收尾工作。灰磚、青瓦、木門,原汁原味的傳統四合院呈現在人們眼前。

2015年9月,東城區啟動南鑼鼓巷地區雨兒衚衕、帽兒衚衕、蓑衣衚衕、福祥衚衕的修繕整治項目,以改善民生、保護風貌。目前,雨兒衚衕已率先完成修繕整治。“今年年底前,這四條衚衕人口密度降低、商業氛圍減弱,將打造成‘安寧街區’。”東城區交道口街道工委書記呂德成說。

四條衚衕的修繕是一項“大工程”。項目成立顧問團,搭建大設計平臺,下設8個設計團隊。修繕中,由設計團隊進行初步設計,設計平臺進行初審,再交給指揮部專家團評審,最後才能實施。以雨兒衚衕為例,設計師團隊堅持“一院一方案、一戶一設計”工作原則,充分徵求居民意見,以居民意見為主,根據歷史街區風貌保護要求和居民實際需求,完成雨兒衚衕涉及騰退院落的設計方案,雨兒衚衕公共空間精細化提升方案和排水排汙設計方案。

目前共拆除雨兒衚衕違法建設160間,建築面積1446.1平米,亮出了院落公共空間,還原了院落規制格局,恢復了院落傳統風貌,改善居民居住環境,為修繕整治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已經完成19個院落的整體修繕整治提升,完成排水管道改造,安裝化糞池設備、汙水處理設備,並接入市政管線;全面完成院內地面鋪裝、門窗更新、室內裝修、景觀綠化、強弱電線路入地等工作,切實改善了院落生活環境,提升留住居民的生活條件;完成了8個院落的清理整治任務,進一步改善院落公共環境,降低安全隱患。

前門東區亮出“新名片”

前門東區總佔地面積58.6公頃,區域內有衚衕46條,完整地保留獨特的南北、斜向的衚衕肌理和具有南城特點的民居院落群,也由此形成特有的文脈和商脈。東城區從挖掘文化找“京味兒”、重塑景觀尋“印記”、修復文物留“底蘊”出發,為前門東區打造新的形象。

2005年,前門東區項目啟動,以保護歷史文化名城、搶救文物及建築,保護老字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和衚衕肌理、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為目的,建設6條市政道路,前門三里河、西打磨廠、草廠地區也都大“換顏”。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前門三里河“水穿街巷”

前門三里河是老北京城護城河的洩水河道,於1437年形成,河道縱橫。由於長期不疏浚,三里河成了一條臭水溝,新中國成立初期被改為地下暗溝。

2016年8月起,東城區啟動了前門三里河綠化景觀改造工程,恢復後的三里河綠化景觀北起西打磨廠街,南至茶食街;西起前門東路、東至長巷二條、正義路南延,總長約900米,再現“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意境。

西打磨廠街最早形成於明代,因為聚集大批石器打磨匠人和店鋪而得名。2015年底,西打磨廠街的修繕整治正式啟動,曾經被佔用的臨汾會館變身為免費向市民開放的會館文化陳列館;民國的老旅店變成錢幣博物館。改造後的西打磨廠街在保護傳統建築的基礎上引入現代先進設計理念,7處“大師院”在國際國內知名建築設計師手中迎來新生,目前7個院子已全部開業。

而經過整治提升後的草廠地區,17條衚衕的電力電信架空線入地,排水、雨水、燃氣切改等市政基礎設施升級改造,七條至九條衚衕的景觀提升。

精細管理 讓城市更美好

衚衕不停車

南鑼鼓巷片區的雨兒衚衕裡,不少遊客正在衚衕裡的齊白石故居門前拍照留念。往日裡,雜亂的機動車已經不見蹤影,來往的自行車、三輪車,為衚衕增添了幾分生活氣息,一切顯得井然有序。這些都得益於今年出臺的《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機動車停車規劃》,這也是歷史文化街區第一個停車管理規劃。7月3日開始,雨兒衚衕裡的居民都把車子停在了周邊的停車場,讓老胡同還原了寧靜的生活。

截至目前,南鑼鼓巷街區29條衚衕中已經有雨兒衚衕、福祥衚衕、蓑衣衚衕、炒豆衚衕和前圓恩寺衚衕這五條衚衕實現了不停車。到2025年,南鑼鼓巷街區力爭把29條衚衕全部打造為“不停車衚衕”。同時進一步挖掘潛力,通過公共停車場、地下停車場和居民自治停車滿足一千多個停車位缺口。

無獨有偶,王府井步行街東側的柏樹衚衕、甘雨衚衕、西堂子衚衕;西側的韶九衚衕、北官場衚衕、錫拉衚衕……過去停車的位置,都實現了禁停。每條衚衕裡還安裝了黃色的禁止停車警示牌,路面上施劃了“單向行駛”的黃底白色箭頭。衚衕居民將車停進附近商場寫字樓的共享車位,15條衚衕全部實現禁停,面積1.65平方公里的王府井地區,成為北京市首個不停車街區。

根據《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東城區已經連續多年開展地區交通秩序整治工作。從率先實現了西總布衚衕“單行禁停”,打造了全市首個“不停車”衚衕;到王府井地區“衚衕不停車”,創建北京首個“不停車”街區,東城區的“衚衕不停車”治理行動不僅讓環境品質得到提升,靜下來的衚衕還原了真正的歷史風貌,讓居民生活更加舒適,獲得感大幅提升。

接訴立即辦

如何讓市民熱線反映的問題得到及時響應、快速有效解決?東城區正式制定《東城區落實市民熱線“接訴即辦”工作實施方案》,通過在全區範圍內建立快速響應、跟蹤督辦、疑難案件解決等機制,提升“吹哨報到”效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市民反映,忠實裡南街1號樓主管道堵塞,物業電話無人接聽,東花市街道接訴後,立刻聯繫社區及物業公司,一小時內完成了疏通;天壇東里北區十樓下有一個出入樓門的必經之路,臺階老化陡坡斜度很大,天壇街道立即整改,經過改造後,斜坡旁加裝了扶手,破損臺階也得到維修……《“接訴即辦”方案》實施後,東城區建立了快速響應、上下聯動溝通、跟蹤督辦、疑難案件解決、考核評價、信息通報、壓力傳導等7項機制,通過高頻調度、問題導向、案件審核等措施,事件辦理的精準度越來越高,群眾訴求解決率和滿意率也逐步提升。

此外,東城區在全區17個街道成立“接訴即辦”領導小組,以街道網格中心作為辦公室,建立市民熱線市街對接平臺7×24小時不間斷值守工作機制,配備專人“接訴即辦”,保證市、區兩級系統平臺全天候值守響應、接辦案件,確保響應率100%。據統計,2019年1月至8月,東城區受理12345熱線案件58444件,市級直派街道25867件,分轉區級平臺32577件,街道承辦33649件,佔熱線總量57.57%。其中,12345熱線6月、7月、8月的滿意率分別為89.5%、95.33%、91.65%,綜合成績排名始終位列全市前三,8月位列第一。

文化強區 讓城市更自信

詠園凝聚非遺力量

東城區幸福大街永生巷4號院,原是北京三露廠的廠區,也是護膚品經典品牌大寶SOD蜜的最早生產地。2018年6月,首創置地以“修舊如舊”為原則,開始進行改造,全國首座非遺主題文創園區——詠園由此誕生。

"

東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也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四次視察北京,為首都和核心區發展指明瞭方向。為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指示精神,東城區按照新版“總規”明確的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人居環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區,在不斷地探索和創新中,打造老城復興的標杆和樣本。

雍和宮大街綜合提升工程即將完工,一條恢復“慢街素院、儒風禪韻、賢居雅巷、文旅客廳”歷史風貌的大街即將亮相;西打磨廠的“大師院”、三里河的“水穿街巷”、草廠三條至十條,前門地區重新煥發古都風韻;探索“申請式騰退”等模式,以南鑼鼓巷四條衚衕、前門草廠地區為示範,打造一批“共生院”;從散落在衚衕街巷的“口袋公園”到環二環綠道、安德森林公園,花樹扶疏、美景錯落,和諧宜居的老城顯現;從打造全市首個“不停車衚衕”到打造全市首個“不停車街區”,桎梏老城發展的難題在不斷地探索實踐中克服……近年來,東城區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區”三連冠、“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等榮譽稱號。

隨著老城復興向縱深發展,一個“高品質街區更新、高質量經濟轉型、高品位文化發展、高水平民生改善”的東城區朝我們走來。

城市更新 讓老城重拾活力

崇雍大街重拾“文風京韻”

崇雍大街位於天壇和地壇之間,沿線文物史蹟眾多,是元代以來北京內城的重要南北通衢和商業中心,是目前北京城歷史文化街區最為集中的大街,老北京生活氛圍極為濃郁。沿街兩側為平房保護區,並有雍和宮、國子監等文物保護單位兩處。它是彰顯北京古都風韻的主要空間軸線。

2018年5月,東城區啟動雍和宮大街北段(北新衚衕、國子監街以北)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修整後的北段街道立面整潔有序,青磚疊砌的外立面連續,色調及形式一致,冰盤沿後簷牆、花格柵裝飾等一些精細化做法提升了建築空間品質,屋頂也由原本的水泥瓦換成了傳統的合瓦、筒瓦屋面,基本恢復了“慢街素院”的歷史風貌。

2019年4月,雍和宮大街二期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啟動,主要包括大街南段(國子監街路口西側、北新衚衕路口東側至北新橋交叉口)的建築風貌提升。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重拾“文風京韻”的雍和宮大街

經歷17個月的拆除違法建設、封堵違規開牆打洞,以及危房修繕重建、建築外立面提升等精細化整治手段,整條大街呈現出了“慢街素院、儒風禪韻、賢居雅巷、文旅客廳”的歷史風貌。

“根據查閱的歷史資料及居民生活的現實需要,根據建築風格的定位,我們對每一處房屋進行了‘量身定做’,注重公眾參與,採用‘菜單式選擇’的方式,為居民提供了48種供老百姓選擇喜歡的門窗樣式、色彩,與居民逐戶對接,給居民講解不同門窗樣式顏色代表的不同寓意,為了體現修舊如舊,我們還專門邀請了書法家為商戶書寫招牌。”北新橋街道副主任聶嘉介紹說,在保證實現規劃設計的前提下,儘可能滿足老居民自身個性化的喜好,一戶一設計,真正使衚衕內的居民過上“老”房子、“新”生活。

“我們特地砌了‘風貌保護樣板牆’,對幹擺、絲縫、淌白等傳統工藝進行展示,能保留的老磚、條石、木材,都儘量進行了保留。一些老的建築,在確保承載力達標的前提下,用的都是老材料,修復的工藝都是老工藝,通過挖掘周邊的歷史文化,打造具有文化認同的特色景觀空間。”聶嘉介紹說,“整治也沒有‘一刀切’,而是根據歷史資料逐間進行恢復,整個工程極大限度地保護了有價值的舊材料和舊構件,保護一塊塊老磚一片片老瓦,使整治後面貌更加原汁原味。”

整治後的雍和宮大街從“以車優先”轉變為“以人優先”,進行站臺改造、重新規劃車道、完善交通標誌,並通過多杆合一、打造綜合杆的方式,減少佔用人行道空間,打造智慧交通,讓出行體驗更為流暢,整治後的雍和宮大街,逐步恢復了寧靜與有序。

改造後的雍和宮大街,重新拾回了往昔的悠遠寧靜,大街上不光有街、有店,還有可供行人休憩的景觀節點,儒道禪韻、雍容流年等節點景觀共同襯托著老北京的厚重與魅力。

南鑼鼓巷打造“安寧街區”

天棚、魚缸、石榴樹……對於家住雨兒衚衕的劉萬興來說,老北京諺語成了他如今生活的真實寫照。自從今年7月11日搬回雨兒衚衕12號院,成為衚衕“申請式騰退”政策的第一戶“回遷居民”,劉萬興家的居住面積就從曾經的18平方米擴展到如今的36平方米。改造後的四合院迎回老街坊,曾經的“煙火氣”也隨之而來。

走進南鑼鼓巷雨兒衚衕24號,工人正在院子裡砌築花壇,進行工程收尾工作。灰磚、青瓦、木門,原汁原味的傳統四合院呈現在人們眼前。

2015年9月,東城區啟動南鑼鼓巷地區雨兒衚衕、帽兒衚衕、蓑衣衚衕、福祥衚衕的修繕整治項目,以改善民生、保護風貌。目前,雨兒衚衕已率先完成修繕整治。“今年年底前,這四條衚衕人口密度降低、商業氛圍減弱,將打造成‘安寧街區’。”東城區交道口街道工委書記呂德成說。

四條衚衕的修繕是一項“大工程”。項目成立顧問團,搭建大設計平臺,下設8個設計團隊。修繕中,由設計團隊進行初步設計,設計平臺進行初審,再交給指揮部專家團評審,最後才能實施。以雨兒衚衕為例,設計師團隊堅持“一院一方案、一戶一設計”工作原則,充分徵求居民意見,以居民意見為主,根據歷史街區風貌保護要求和居民實際需求,完成雨兒衚衕涉及騰退院落的設計方案,雨兒衚衕公共空間精細化提升方案和排水排汙設計方案。

目前共拆除雨兒衚衕違法建設160間,建築面積1446.1平米,亮出了院落公共空間,還原了院落規制格局,恢復了院落傳統風貌,改善居民居住環境,為修繕整治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已經完成19個院落的整體修繕整治提升,完成排水管道改造,安裝化糞池設備、汙水處理設備,並接入市政管線;全面完成院內地面鋪裝、門窗更新、室內裝修、景觀綠化、強弱電線路入地等工作,切實改善了院落生活環境,提升留住居民的生活條件;完成了8個院落的清理整治任務,進一步改善院落公共環境,降低安全隱患。

前門東區亮出“新名片”

前門東區總佔地面積58.6公頃,區域內有衚衕46條,完整地保留獨特的南北、斜向的衚衕肌理和具有南城特點的民居院落群,也由此形成特有的文脈和商脈。東城區從挖掘文化找“京味兒”、重塑景觀尋“印記”、修復文物留“底蘊”出發,為前門東區打造新的形象。

2005年,前門東區項目啟動,以保護歷史文化名城、搶救文物及建築,保護老字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和衚衕肌理、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為目的,建設6條市政道路,前門三里河、西打磨廠、草廠地區也都大“換顏”。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前門三里河“水穿街巷”

前門三里河是老北京城護城河的洩水河道,於1437年形成,河道縱橫。由於長期不疏浚,三里河成了一條臭水溝,新中國成立初期被改為地下暗溝。

2016年8月起,東城區啟動了前門三里河綠化景觀改造工程,恢復後的三里河綠化景觀北起西打磨廠街,南至茶食街;西起前門東路、東至長巷二條、正義路南延,總長約900米,再現“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意境。

西打磨廠街最早形成於明代,因為聚集大批石器打磨匠人和店鋪而得名。2015年底,西打磨廠街的修繕整治正式啟動,曾經被佔用的臨汾會館變身為免費向市民開放的會館文化陳列館;民國的老旅店變成錢幣博物館。改造後的西打磨廠街在保護傳統建築的基礎上引入現代先進設計理念,7處“大師院”在國際國內知名建築設計師手中迎來新生,目前7個院子已全部開業。

而經過整治提升後的草廠地區,17條衚衕的電力電信架空線入地,排水、雨水、燃氣切改等市政基礎設施升級改造,七條至九條衚衕的景觀提升。

精細管理 讓城市更美好

衚衕不停車

南鑼鼓巷片區的雨兒衚衕裡,不少遊客正在衚衕裡的齊白石故居門前拍照留念。往日裡,雜亂的機動車已經不見蹤影,來往的自行車、三輪車,為衚衕增添了幾分生活氣息,一切顯得井然有序。這些都得益於今年出臺的《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機動車停車規劃》,這也是歷史文化街區第一個停車管理規劃。7月3日開始,雨兒衚衕裡的居民都把車子停在了周邊的停車場,讓老胡同還原了寧靜的生活。

截至目前,南鑼鼓巷街區29條衚衕中已經有雨兒衚衕、福祥衚衕、蓑衣衚衕、炒豆衚衕和前圓恩寺衚衕這五條衚衕實現了不停車。到2025年,南鑼鼓巷街區力爭把29條衚衕全部打造為“不停車衚衕”。同時進一步挖掘潛力,通過公共停車場、地下停車場和居民自治停車滿足一千多個停車位缺口。

無獨有偶,王府井步行街東側的柏樹衚衕、甘雨衚衕、西堂子衚衕;西側的韶九衚衕、北官場衚衕、錫拉衚衕……過去停車的位置,都實現了禁停。每條衚衕裡還安裝了黃色的禁止停車警示牌,路面上施劃了“單向行駛”的黃底白色箭頭。衚衕居民將車停進附近商場寫字樓的共享車位,15條衚衕全部實現禁停,面積1.65平方公里的王府井地區,成為北京市首個不停車街區。

根據《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東城區已經連續多年開展地區交通秩序整治工作。從率先實現了西總布衚衕“單行禁停”,打造了全市首個“不停車”衚衕;到王府井地區“衚衕不停車”,創建北京首個“不停車”街區,東城區的“衚衕不停車”治理行動不僅讓環境品質得到提升,靜下來的衚衕還原了真正的歷史風貌,讓居民生活更加舒適,獲得感大幅提升。

接訴立即辦

如何讓市民熱線反映的問題得到及時響應、快速有效解決?東城區正式制定《東城區落實市民熱線“接訴即辦”工作實施方案》,通過在全區範圍內建立快速響應、跟蹤督辦、疑難案件解決等機制,提升“吹哨報到”效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市民反映,忠實裡南街1號樓主管道堵塞,物業電話無人接聽,東花市街道接訴後,立刻聯繫社區及物業公司,一小時內完成了疏通;天壇東里北區十樓下有一個出入樓門的必經之路,臺階老化陡坡斜度很大,天壇街道立即整改,經過改造後,斜坡旁加裝了扶手,破損臺階也得到維修……《“接訴即辦”方案》實施後,東城區建立了快速響應、上下聯動溝通、跟蹤督辦、疑難案件解決、考核評價、信息通報、壓力傳導等7項機制,通過高頻調度、問題導向、案件審核等措施,事件辦理的精準度越來越高,群眾訴求解決率和滿意率也逐步提升。

此外,東城區在全區17個街道成立“接訴即辦”領導小組,以街道網格中心作為辦公室,建立市民熱線市街對接平臺7×24小時不間斷值守工作機制,配備專人“接訴即辦”,保證市、區兩級系統平臺全天候值守響應、接辦案件,確保響應率100%。據統計,2019年1月至8月,東城區受理12345熱線案件58444件,市級直派街道25867件,分轉區級平臺32577件,街道承辦33649件,佔熱線總量57.57%。其中,12345熱線6月、7月、8月的滿意率分別為89.5%、95.33%、91.65%,綜合成績排名始終位列全市前三,8月位列第一。

文化強區 讓城市更自信

詠園凝聚非遺力量

東城區幸福大街永生巷4號院,原是北京三露廠的廠區,也是護膚品經典品牌大寶SOD蜜的最早生產地。2018年6月,首創置地以“修舊如舊”為原則,開始進行改造,全國首座非遺主題文創園區——詠園由此誕生。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文化創意園區——詠園

走在詠園裡,隨處都能看到“歷史”被留下來的痕跡。園區北面的九如樓有百年曆史。灰磚搭成的拱券連接起長廊、伸手便可觸摸到百年老磚牆、斑駁的木地板被玻璃罩起來進行展示。“這座樓建成於上世紀20年代,是典型的磚石木樑結構。”詠園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造時老材料都被保留下來,併成為非遺大師工作室的部分結構。

九如樓上下兩層,一共有16間大師工作室,目前已有多位非遺大師入駐。園區東側的瓊華樓原為三露廠的辦公樓,經過改造後,一層變身為佔地1000平方米的沉浸式展廳,將舉辦不同類型的非遺作品展。二層被打造成共享辦公空間“柚子衚衕”。

曾作為生產車間的南樓如今改名棠頌樓,成為高端定製、創新設計的非遺商街;位於園區西側的原員工餐廳被改建成非遺生活體驗館,將有多家非遺美食入駐;園區北側的配樓被命名為穆清樓,首創非遺高端零售品牌——承啟造物已入駐……“詠園”承載了非遺創作、研發、設計、試製、展示、銷售、體驗、培訓等豐富業態,並以全方位的服務體系為入駐企業賦能,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和創新轉化。

角樓變身京味圖書館

北京外城東南角樓是北京古城地標之一,建於1553年,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自然坍塌。2011年,文物部門依據遺址考古勘探,參照明城牆遺址左安門值房的地理座標,確定了外城東南角樓所在的位置。又根據歷史資料照片,完成了外城東南角樓的設計。2013年,東城區對其進行復建。

復建後的角樓作何用途?經過多方調研,東城區最終確定將其化身為公共圖書館,打造成為充滿京味的文化景觀和城市名片。2017年10月28日,作為東城區第二圖書館分館,角樓圖書館正式對外開館。

"

東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也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四次視察北京,為首都和核心區發展指明瞭方向。為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指示精神,東城區按照新版“總規”明確的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人居環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區,在不斷地探索和創新中,打造老城復興的標杆和樣本。

雍和宮大街綜合提升工程即將完工,一條恢復“慢街素院、儒風禪韻、賢居雅巷、文旅客廳”歷史風貌的大街即將亮相;西打磨廠的“大師院”、三里河的“水穿街巷”、草廠三條至十條,前門地區重新煥發古都風韻;探索“申請式騰退”等模式,以南鑼鼓巷四條衚衕、前門草廠地區為示範,打造一批“共生院”;從散落在衚衕街巷的“口袋公園”到環二環綠道、安德森林公園,花樹扶疏、美景錯落,和諧宜居的老城顯現;從打造全市首個“不停車衚衕”到打造全市首個“不停車街區”,桎梏老城發展的難題在不斷地探索實踐中克服……近年來,東城區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區”三連冠、“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等榮譽稱號。

隨著老城復興向縱深發展,一個“高品質街區更新、高質量經濟轉型、高品位文化發展、高水平民生改善”的東城區朝我們走來。

城市更新 讓老城重拾活力

崇雍大街重拾“文風京韻”

崇雍大街位於天壇和地壇之間,沿線文物史蹟眾多,是元代以來北京內城的重要南北通衢和商業中心,是目前北京城歷史文化街區最為集中的大街,老北京生活氛圍極為濃郁。沿街兩側為平房保護區,並有雍和宮、國子監等文物保護單位兩處。它是彰顯北京古都風韻的主要空間軸線。

2018年5月,東城區啟動雍和宮大街北段(北新衚衕、國子監街以北)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修整後的北段街道立面整潔有序,青磚疊砌的外立面連續,色調及形式一致,冰盤沿後簷牆、花格柵裝飾等一些精細化做法提升了建築空間品質,屋頂也由原本的水泥瓦換成了傳統的合瓦、筒瓦屋面,基本恢復了“慢街素院”的歷史風貌。

2019年4月,雍和宮大街二期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啟動,主要包括大街南段(國子監街路口西側、北新衚衕路口東側至北新橋交叉口)的建築風貌提升。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重拾“文風京韻”的雍和宮大街

經歷17個月的拆除違法建設、封堵違規開牆打洞,以及危房修繕重建、建築外立面提升等精細化整治手段,整條大街呈現出了“慢街素院、儒風禪韻、賢居雅巷、文旅客廳”的歷史風貌。

“根據查閱的歷史資料及居民生活的現實需要,根據建築風格的定位,我們對每一處房屋進行了‘量身定做’,注重公眾參與,採用‘菜單式選擇’的方式,為居民提供了48種供老百姓選擇喜歡的門窗樣式、色彩,與居民逐戶對接,給居民講解不同門窗樣式顏色代表的不同寓意,為了體現修舊如舊,我們還專門邀請了書法家為商戶書寫招牌。”北新橋街道副主任聶嘉介紹說,在保證實現規劃設計的前提下,儘可能滿足老居民自身個性化的喜好,一戶一設計,真正使衚衕內的居民過上“老”房子、“新”生活。

“我們特地砌了‘風貌保護樣板牆’,對幹擺、絲縫、淌白等傳統工藝進行展示,能保留的老磚、條石、木材,都儘量進行了保留。一些老的建築,在確保承載力達標的前提下,用的都是老材料,修復的工藝都是老工藝,通過挖掘周邊的歷史文化,打造具有文化認同的特色景觀空間。”聶嘉介紹說,“整治也沒有‘一刀切’,而是根據歷史資料逐間進行恢復,整個工程極大限度地保護了有價值的舊材料和舊構件,保護一塊塊老磚一片片老瓦,使整治後面貌更加原汁原味。”

整治後的雍和宮大街從“以車優先”轉變為“以人優先”,進行站臺改造、重新規劃車道、完善交通標誌,並通過多杆合一、打造綜合杆的方式,減少佔用人行道空間,打造智慧交通,讓出行體驗更為流暢,整治後的雍和宮大街,逐步恢復了寧靜與有序。

改造後的雍和宮大街,重新拾回了往昔的悠遠寧靜,大街上不光有街、有店,還有可供行人休憩的景觀節點,儒道禪韻、雍容流年等節點景觀共同襯托著老北京的厚重與魅力。

南鑼鼓巷打造“安寧街區”

天棚、魚缸、石榴樹……對於家住雨兒衚衕的劉萬興來說,老北京諺語成了他如今生活的真實寫照。自從今年7月11日搬回雨兒衚衕12號院,成為衚衕“申請式騰退”政策的第一戶“回遷居民”,劉萬興家的居住面積就從曾經的18平方米擴展到如今的36平方米。改造後的四合院迎回老街坊,曾經的“煙火氣”也隨之而來。

走進南鑼鼓巷雨兒衚衕24號,工人正在院子裡砌築花壇,進行工程收尾工作。灰磚、青瓦、木門,原汁原味的傳統四合院呈現在人們眼前。

2015年9月,東城區啟動南鑼鼓巷地區雨兒衚衕、帽兒衚衕、蓑衣衚衕、福祥衚衕的修繕整治項目,以改善民生、保護風貌。目前,雨兒衚衕已率先完成修繕整治。“今年年底前,這四條衚衕人口密度降低、商業氛圍減弱,將打造成‘安寧街區’。”東城區交道口街道工委書記呂德成說。

四條衚衕的修繕是一項“大工程”。項目成立顧問團,搭建大設計平臺,下設8個設計團隊。修繕中,由設計團隊進行初步設計,設計平臺進行初審,再交給指揮部專家團評審,最後才能實施。以雨兒衚衕為例,設計師團隊堅持“一院一方案、一戶一設計”工作原則,充分徵求居民意見,以居民意見為主,根據歷史街區風貌保護要求和居民實際需求,完成雨兒衚衕涉及騰退院落的設計方案,雨兒衚衕公共空間精細化提升方案和排水排汙設計方案。

目前共拆除雨兒衚衕違法建設160間,建築面積1446.1平米,亮出了院落公共空間,還原了院落規制格局,恢復了院落傳統風貌,改善居民居住環境,為修繕整治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已經完成19個院落的整體修繕整治提升,完成排水管道改造,安裝化糞池設備、汙水處理設備,並接入市政管線;全面完成院內地面鋪裝、門窗更新、室內裝修、景觀綠化、強弱電線路入地等工作,切實改善了院落生活環境,提升留住居民的生活條件;完成了8個院落的清理整治任務,進一步改善院落公共環境,降低安全隱患。

前門東區亮出“新名片”

前門東區總佔地面積58.6公頃,區域內有衚衕46條,完整地保留獨特的南北、斜向的衚衕肌理和具有南城特點的民居院落群,也由此形成特有的文脈和商脈。東城區從挖掘文化找“京味兒”、重塑景觀尋“印記”、修復文物留“底蘊”出發,為前門東區打造新的形象。

2005年,前門東區項目啟動,以保護歷史文化名城、搶救文物及建築,保護老字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和衚衕肌理、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為目的,建設6條市政道路,前門三里河、西打磨廠、草廠地區也都大“換顏”。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前門三里河“水穿街巷”

前門三里河是老北京城護城河的洩水河道,於1437年形成,河道縱橫。由於長期不疏浚,三里河成了一條臭水溝,新中國成立初期被改為地下暗溝。

2016年8月起,東城區啟動了前門三里河綠化景觀改造工程,恢復後的三里河綠化景觀北起西打磨廠街,南至茶食街;西起前門東路、東至長巷二條、正義路南延,總長約900米,再現“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意境。

西打磨廠街最早形成於明代,因為聚集大批石器打磨匠人和店鋪而得名。2015年底,西打磨廠街的修繕整治正式啟動,曾經被佔用的臨汾會館變身為免費向市民開放的會館文化陳列館;民國的老旅店變成錢幣博物館。改造後的西打磨廠街在保護傳統建築的基礎上引入現代先進設計理念,7處“大師院”在國際國內知名建築設計師手中迎來新生,目前7個院子已全部開業。

而經過整治提升後的草廠地區,17條衚衕的電力電信架空線入地,排水、雨水、燃氣切改等市政基礎設施升級改造,七條至九條衚衕的景觀提升。

精細管理 讓城市更美好

衚衕不停車

南鑼鼓巷片區的雨兒衚衕裡,不少遊客正在衚衕裡的齊白石故居門前拍照留念。往日裡,雜亂的機動車已經不見蹤影,來往的自行車、三輪車,為衚衕增添了幾分生活氣息,一切顯得井然有序。這些都得益於今年出臺的《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機動車停車規劃》,這也是歷史文化街區第一個停車管理規劃。7月3日開始,雨兒衚衕裡的居民都把車子停在了周邊的停車場,讓老胡同還原了寧靜的生活。

截至目前,南鑼鼓巷街區29條衚衕中已經有雨兒衚衕、福祥衚衕、蓑衣衚衕、炒豆衚衕和前圓恩寺衚衕這五條衚衕實現了不停車。到2025年,南鑼鼓巷街區力爭把29條衚衕全部打造為“不停車衚衕”。同時進一步挖掘潛力,通過公共停車場、地下停車場和居民自治停車滿足一千多個停車位缺口。

無獨有偶,王府井步行街東側的柏樹衚衕、甘雨衚衕、西堂子衚衕;西側的韶九衚衕、北官場衚衕、錫拉衚衕……過去停車的位置,都實現了禁停。每條衚衕裡還安裝了黃色的禁止停車警示牌,路面上施劃了“單向行駛”的黃底白色箭頭。衚衕居民將車停進附近商場寫字樓的共享車位,15條衚衕全部實現禁停,面積1.65平方公里的王府井地區,成為北京市首個不停車街區。

根據《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東城區已經連續多年開展地區交通秩序整治工作。從率先實現了西總布衚衕“單行禁停”,打造了全市首個“不停車”衚衕;到王府井地區“衚衕不停車”,創建北京首個“不停車”街區,東城區的“衚衕不停車”治理行動不僅讓環境品質得到提升,靜下來的衚衕還原了真正的歷史風貌,讓居民生活更加舒適,獲得感大幅提升。

接訴立即辦

如何讓市民熱線反映的問題得到及時響應、快速有效解決?東城區正式制定《東城區落實市民熱線“接訴即辦”工作實施方案》,通過在全區範圍內建立快速響應、跟蹤督辦、疑難案件解決等機制,提升“吹哨報到”效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市民反映,忠實裡南街1號樓主管道堵塞,物業電話無人接聽,東花市街道接訴後,立刻聯繫社區及物業公司,一小時內完成了疏通;天壇東里北區十樓下有一個出入樓門的必經之路,臺階老化陡坡斜度很大,天壇街道立即整改,經過改造後,斜坡旁加裝了扶手,破損臺階也得到維修……《“接訴即辦”方案》實施後,東城區建立了快速響應、上下聯動溝通、跟蹤督辦、疑難案件解決、考核評價、信息通報、壓力傳導等7項機制,通過高頻調度、問題導向、案件審核等措施,事件辦理的精準度越來越高,群眾訴求解決率和滿意率也逐步提升。

此外,東城區在全區17個街道成立“接訴即辦”領導小組,以街道網格中心作為辦公室,建立市民熱線市街對接平臺7×24小時不間斷值守工作機制,配備專人“接訴即辦”,保證市、區兩級系統平臺全天候值守響應、接辦案件,確保響應率100%。據統計,2019年1月至8月,東城區受理12345熱線案件58444件,市級直派街道25867件,分轉區級平臺32577件,街道承辦33649件,佔熱線總量57.57%。其中,12345熱線6月、7月、8月的滿意率分別為89.5%、95.33%、91.65%,綜合成績排名始終位列全市前三,8月位列第一。

文化強區 讓城市更自信

詠園凝聚非遺力量

東城區幸福大街永生巷4號院,原是北京三露廠的廠區,也是護膚品經典品牌大寶SOD蜜的最早生產地。2018年6月,首創置地以“修舊如舊”為原則,開始進行改造,全國首座非遺主題文創園區——詠園由此誕生。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文化創意園區——詠園

走在詠園裡,隨處都能看到“歷史”被留下來的痕跡。園區北面的九如樓有百年曆史。灰磚搭成的拱券連接起長廊、伸手便可觸摸到百年老磚牆、斑駁的木地板被玻璃罩起來進行展示。“這座樓建成於上世紀20年代,是典型的磚石木樑結構。”詠園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造時老材料都被保留下來,併成為非遺大師工作室的部分結構。

九如樓上下兩層,一共有16間大師工作室,目前已有多位非遺大師入駐。園區東側的瓊華樓原為三露廠的辦公樓,經過改造後,一層變身為佔地1000平方米的沉浸式展廳,將舉辦不同類型的非遺作品展。二層被打造成共享辦公空間“柚子衚衕”。

曾作為生產車間的南樓如今改名棠頌樓,成為高端定製、創新設計的非遺商街;位於園區西側的原員工餐廳被改建成非遺生活體驗館,將有多家非遺美食入駐;園區北側的配樓被命名為穆清樓,首創非遺高端零售品牌——承啟造物已入駐……“詠園”承載了非遺創作、研發、設計、試製、展示、銷售、體驗、培訓等豐富業態,並以全方位的服務體系為入駐企業賦能,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和創新轉化。

角樓變身京味圖書館

北京外城東南角樓是北京古城地標之一,建於1553年,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自然坍塌。2011年,文物部門依據遺址考古勘探,參照明城牆遺址左安門值房的地理座標,確定了外城東南角樓所在的位置。又根據歷史資料照片,完成了外城東南角樓的設計。2013年,東城區對其進行復建。

復建後的角樓作何用途?經過多方調研,東城區最終確定將其化身為公共圖書館,打造成為充滿京味的文化景觀和城市名片。2017年10月28日,作為東城區第二圖書館分館,角樓圖書館正式對外開館。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角樓圖書館

推開仿古城牆上敞開的透明玻璃門,特有的木香、書香和暖暖的氣息撲面而來。一層是主題文化活動及展覽展示區。二層為圖書閱覽區,為讀者提供閱讀服務,同時舉辦小型讀書會等活動。據悉,角樓圖書館現有地方文獻圖書7000冊、紙質報紙30餘種、期刊100餘種;閱覽區裡,中式的木製桌椅、蒲團、磚雕、手繪紋飾和木窗造型的壁燈,處處透著京味兒。“每週五,這裡開辦的‘角樓圖書館夜讀’活動已經成了品牌活動。二層的閱覽室專門留出一塊獨立空間,供讀者交流討論讀書感受和看法。”角樓圖書館相關負責人介紹。

圖書館三層為輔助文化活動區,可以登上角樓外平臺,一覽京城美景。角樓圖書館相關負責人表示,2017年10月28日開館以來,全年無休,每週開放7天,每週五延長開館時間至22時,每週開館時間達70小時。截至今年9月1日,開館667天,總進館達18萬餘人次,共開展832場群眾文化活動,直接參與達87000人次,成為一個彰顯北京特色的,集閱讀服務、文化展覽、文化交流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化新地標。

改善民生 讓老城生活更便利

老舊小區物業服務品質升級

垃圾桶清理不及時、亂停車無人管理……因物業缺失、物業服務不到位造成的管理問題成為東城區老舊小區的頑疾。據瞭解,東城區目前共有老舊小區400餘個。為了讓老舊小區成為環境整潔、管理有序的和諧家園,從2017年開始,東城區成立了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下設4個專項工作組,從無物業管理、房改房等小區中選取9個小區進行試點,積極探索物業管理納入社區治理,創新和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及時有效解決群眾身邊的問題,打造與首善之區相符的文明社區、活力社區、宜居社區、平安社區。

"

東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也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四次視察北京,為首都和核心區發展指明瞭方向。為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指示精神,東城區按照新版“總規”明確的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人居環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區,在不斷地探索和創新中,打造老城復興的標杆和樣本。

雍和宮大街綜合提升工程即將完工,一條恢復“慢街素院、儒風禪韻、賢居雅巷、文旅客廳”歷史風貌的大街即將亮相;西打磨廠的“大師院”、三里河的“水穿街巷”、草廠三條至十條,前門地區重新煥發古都風韻;探索“申請式騰退”等模式,以南鑼鼓巷四條衚衕、前門草廠地區為示範,打造一批“共生院”;從散落在衚衕街巷的“口袋公園”到環二環綠道、安德森林公園,花樹扶疏、美景錯落,和諧宜居的老城顯現;從打造全市首個“不停車衚衕”到打造全市首個“不停車街區”,桎梏老城發展的難題在不斷地探索實踐中克服……近年來,東城區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區”三連冠、“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等榮譽稱號。

隨著老城復興向縱深發展,一個“高品質街區更新、高質量經濟轉型、高品位文化發展、高水平民生改善”的東城區朝我們走來。

城市更新 讓老城重拾活力

崇雍大街重拾“文風京韻”

崇雍大街位於天壇和地壇之間,沿線文物史蹟眾多,是元代以來北京內城的重要南北通衢和商業中心,是目前北京城歷史文化街區最為集中的大街,老北京生活氛圍極為濃郁。沿街兩側為平房保護區,並有雍和宮、國子監等文物保護單位兩處。它是彰顯北京古都風韻的主要空間軸線。

2018年5月,東城區啟動雍和宮大街北段(北新衚衕、國子監街以北)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修整後的北段街道立面整潔有序,青磚疊砌的外立面連續,色調及形式一致,冰盤沿後簷牆、花格柵裝飾等一些精細化做法提升了建築空間品質,屋頂也由原本的水泥瓦換成了傳統的合瓦、筒瓦屋面,基本恢復了“慢街素院”的歷史風貌。

2019年4月,雍和宮大街二期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啟動,主要包括大街南段(國子監街路口西側、北新衚衕路口東側至北新橋交叉口)的建築風貌提升。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重拾“文風京韻”的雍和宮大街

經歷17個月的拆除違法建設、封堵違規開牆打洞,以及危房修繕重建、建築外立面提升等精細化整治手段,整條大街呈現出了“慢街素院、儒風禪韻、賢居雅巷、文旅客廳”的歷史風貌。

“根據查閱的歷史資料及居民生活的現實需要,根據建築風格的定位,我們對每一處房屋進行了‘量身定做’,注重公眾參與,採用‘菜單式選擇’的方式,為居民提供了48種供老百姓選擇喜歡的門窗樣式、色彩,與居民逐戶對接,給居民講解不同門窗樣式顏色代表的不同寓意,為了體現修舊如舊,我們還專門邀請了書法家為商戶書寫招牌。”北新橋街道副主任聶嘉介紹說,在保證實現規劃設計的前提下,儘可能滿足老居民自身個性化的喜好,一戶一設計,真正使衚衕內的居民過上“老”房子、“新”生活。

“我們特地砌了‘風貌保護樣板牆’,對幹擺、絲縫、淌白等傳統工藝進行展示,能保留的老磚、條石、木材,都儘量進行了保留。一些老的建築,在確保承載力達標的前提下,用的都是老材料,修復的工藝都是老工藝,通過挖掘周邊的歷史文化,打造具有文化認同的特色景觀空間。”聶嘉介紹說,“整治也沒有‘一刀切’,而是根據歷史資料逐間進行恢復,整個工程極大限度地保護了有價值的舊材料和舊構件,保護一塊塊老磚一片片老瓦,使整治後面貌更加原汁原味。”

整治後的雍和宮大街從“以車優先”轉變為“以人優先”,進行站臺改造、重新規劃車道、完善交通標誌,並通過多杆合一、打造綜合杆的方式,減少佔用人行道空間,打造智慧交通,讓出行體驗更為流暢,整治後的雍和宮大街,逐步恢復了寧靜與有序。

改造後的雍和宮大街,重新拾回了往昔的悠遠寧靜,大街上不光有街、有店,還有可供行人休憩的景觀節點,儒道禪韻、雍容流年等節點景觀共同襯托著老北京的厚重與魅力。

南鑼鼓巷打造“安寧街區”

天棚、魚缸、石榴樹……對於家住雨兒衚衕的劉萬興來說,老北京諺語成了他如今生活的真實寫照。自從今年7月11日搬回雨兒衚衕12號院,成為衚衕“申請式騰退”政策的第一戶“回遷居民”,劉萬興家的居住面積就從曾經的18平方米擴展到如今的36平方米。改造後的四合院迎回老街坊,曾經的“煙火氣”也隨之而來。

走進南鑼鼓巷雨兒衚衕24號,工人正在院子裡砌築花壇,進行工程收尾工作。灰磚、青瓦、木門,原汁原味的傳統四合院呈現在人們眼前。

2015年9月,東城區啟動南鑼鼓巷地區雨兒衚衕、帽兒衚衕、蓑衣衚衕、福祥衚衕的修繕整治項目,以改善民生、保護風貌。目前,雨兒衚衕已率先完成修繕整治。“今年年底前,這四條衚衕人口密度降低、商業氛圍減弱,將打造成‘安寧街區’。”東城區交道口街道工委書記呂德成說。

四條衚衕的修繕是一項“大工程”。項目成立顧問團,搭建大設計平臺,下設8個設計團隊。修繕中,由設計團隊進行初步設計,設計平臺進行初審,再交給指揮部專家團評審,最後才能實施。以雨兒衚衕為例,設計師團隊堅持“一院一方案、一戶一設計”工作原則,充分徵求居民意見,以居民意見為主,根據歷史街區風貌保護要求和居民實際需求,完成雨兒衚衕涉及騰退院落的設計方案,雨兒衚衕公共空間精細化提升方案和排水排汙設計方案。

目前共拆除雨兒衚衕違法建設160間,建築面積1446.1平米,亮出了院落公共空間,還原了院落規制格局,恢復了院落傳統風貌,改善居民居住環境,為修繕整治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已經完成19個院落的整體修繕整治提升,完成排水管道改造,安裝化糞池設備、汙水處理設備,並接入市政管線;全面完成院內地面鋪裝、門窗更新、室內裝修、景觀綠化、強弱電線路入地等工作,切實改善了院落生活環境,提升留住居民的生活條件;完成了8個院落的清理整治任務,進一步改善院落公共環境,降低安全隱患。

前門東區亮出“新名片”

前門東區總佔地面積58.6公頃,區域內有衚衕46條,完整地保留獨特的南北、斜向的衚衕肌理和具有南城特點的民居院落群,也由此形成特有的文脈和商脈。東城區從挖掘文化找“京味兒”、重塑景觀尋“印記”、修復文物留“底蘊”出發,為前門東區打造新的形象。

2005年,前門東區項目啟動,以保護歷史文化名城、搶救文物及建築,保護老字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和衚衕肌理、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為目的,建設6條市政道路,前門三里河、西打磨廠、草廠地區也都大“換顏”。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前門三里河“水穿街巷”

前門三里河是老北京城護城河的洩水河道,於1437年形成,河道縱橫。由於長期不疏浚,三里河成了一條臭水溝,新中國成立初期被改為地下暗溝。

2016年8月起,東城區啟動了前門三里河綠化景觀改造工程,恢復後的三里河綠化景觀北起西打磨廠街,南至茶食街;西起前門東路、東至長巷二條、正義路南延,總長約900米,再現“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意境。

西打磨廠街最早形成於明代,因為聚集大批石器打磨匠人和店鋪而得名。2015年底,西打磨廠街的修繕整治正式啟動,曾經被佔用的臨汾會館變身為免費向市民開放的會館文化陳列館;民國的老旅店變成錢幣博物館。改造後的西打磨廠街在保護傳統建築的基礎上引入現代先進設計理念,7處“大師院”在國際國內知名建築設計師手中迎來新生,目前7個院子已全部開業。

而經過整治提升後的草廠地區,17條衚衕的電力電信架空線入地,排水、雨水、燃氣切改等市政基礎設施升級改造,七條至九條衚衕的景觀提升。

精細管理 讓城市更美好

衚衕不停車

南鑼鼓巷片區的雨兒衚衕裡,不少遊客正在衚衕裡的齊白石故居門前拍照留念。往日裡,雜亂的機動車已經不見蹤影,來往的自行車、三輪車,為衚衕增添了幾分生活氣息,一切顯得井然有序。這些都得益於今年出臺的《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機動車停車規劃》,這也是歷史文化街區第一個停車管理規劃。7月3日開始,雨兒衚衕裡的居民都把車子停在了周邊的停車場,讓老胡同還原了寧靜的生活。

截至目前,南鑼鼓巷街區29條衚衕中已經有雨兒衚衕、福祥衚衕、蓑衣衚衕、炒豆衚衕和前圓恩寺衚衕這五條衚衕實現了不停車。到2025年,南鑼鼓巷街區力爭把29條衚衕全部打造為“不停車衚衕”。同時進一步挖掘潛力,通過公共停車場、地下停車場和居民自治停車滿足一千多個停車位缺口。

無獨有偶,王府井步行街東側的柏樹衚衕、甘雨衚衕、西堂子衚衕;西側的韶九衚衕、北官場衚衕、錫拉衚衕……過去停車的位置,都實現了禁停。每條衚衕裡還安裝了黃色的禁止停車警示牌,路面上施劃了“單向行駛”的黃底白色箭頭。衚衕居民將車停進附近商場寫字樓的共享車位,15條衚衕全部實現禁停,面積1.65平方公里的王府井地區,成為北京市首個不停車街區。

根據《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東城區已經連續多年開展地區交通秩序整治工作。從率先實現了西總布衚衕“單行禁停”,打造了全市首個“不停車”衚衕;到王府井地區“衚衕不停車”,創建北京首個“不停車”街區,東城區的“衚衕不停車”治理行動不僅讓環境品質得到提升,靜下來的衚衕還原了真正的歷史風貌,讓居民生活更加舒適,獲得感大幅提升。

接訴立即辦

如何讓市民熱線反映的問題得到及時響應、快速有效解決?東城區正式制定《東城區落實市民熱線“接訴即辦”工作實施方案》,通過在全區範圍內建立快速響應、跟蹤督辦、疑難案件解決等機制,提升“吹哨報到”效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市民反映,忠實裡南街1號樓主管道堵塞,物業電話無人接聽,東花市街道接訴後,立刻聯繫社區及物業公司,一小時內完成了疏通;天壇東里北區十樓下有一個出入樓門的必經之路,臺階老化陡坡斜度很大,天壇街道立即整改,經過改造後,斜坡旁加裝了扶手,破損臺階也得到維修……《“接訴即辦”方案》實施後,東城區建立了快速響應、上下聯動溝通、跟蹤督辦、疑難案件解決、考核評價、信息通報、壓力傳導等7項機制,通過高頻調度、問題導向、案件審核等措施,事件辦理的精準度越來越高,群眾訴求解決率和滿意率也逐步提升。

此外,東城區在全區17個街道成立“接訴即辦”領導小組,以街道網格中心作為辦公室,建立市民熱線市街對接平臺7×24小時不間斷值守工作機制,配備專人“接訴即辦”,保證市、區兩級系統平臺全天候值守響應、接辦案件,確保響應率100%。據統計,2019年1月至8月,東城區受理12345熱線案件58444件,市級直派街道25867件,分轉區級平臺32577件,街道承辦33649件,佔熱線總量57.57%。其中,12345熱線6月、7月、8月的滿意率分別為89.5%、95.33%、91.65%,綜合成績排名始終位列全市前三,8月位列第一。

文化強區 讓城市更自信

詠園凝聚非遺力量

東城區幸福大街永生巷4號院,原是北京三露廠的廠區,也是護膚品經典品牌大寶SOD蜜的最早生產地。2018年6月,首創置地以“修舊如舊”為原則,開始進行改造,全國首座非遺主題文創園區——詠園由此誕生。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文化創意園區——詠園

走在詠園裡,隨處都能看到“歷史”被留下來的痕跡。園區北面的九如樓有百年曆史。灰磚搭成的拱券連接起長廊、伸手便可觸摸到百年老磚牆、斑駁的木地板被玻璃罩起來進行展示。“這座樓建成於上世紀20年代,是典型的磚石木樑結構。”詠園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造時老材料都被保留下來,併成為非遺大師工作室的部分結構。

九如樓上下兩層,一共有16間大師工作室,目前已有多位非遺大師入駐。園區東側的瓊華樓原為三露廠的辦公樓,經過改造後,一層變身為佔地1000平方米的沉浸式展廳,將舉辦不同類型的非遺作品展。二層被打造成共享辦公空間“柚子衚衕”。

曾作為生產車間的南樓如今改名棠頌樓,成為高端定製、創新設計的非遺商街;位於園區西側的原員工餐廳被改建成非遺生活體驗館,將有多家非遺美食入駐;園區北側的配樓被命名為穆清樓,首創非遺高端零售品牌——承啟造物已入駐……“詠園”承載了非遺創作、研發、設計、試製、展示、銷售、體驗、培訓等豐富業態,並以全方位的服務體系為入駐企業賦能,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和創新轉化。

角樓變身京味圖書館

北京外城東南角樓是北京古城地標之一,建於1553年,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自然坍塌。2011年,文物部門依據遺址考古勘探,參照明城牆遺址左安門值房的地理座標,確定了外城東南角樓所在的位置。又根據歷史資料照片,完成了外城東南角樓的設計。2013年,東城區對其進行復建。

復建後的角樓作何用途?經過多方調研,東城區最終確定將其化身為公共圖書館,打造成為充滿京味的文化景觀和城市名片。2017年10月28日,作為東城區第二圖書館分館,角樓圖書館正式對外開館。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角樓圖書館

推開仿古城牆上敞開的透明玻璃門,特有的木香、書香和暖暖的氣息撲面而來。一層是主題文化活動及展覽展示區。二層為圖書閱覽區,為讀者提供閱讀服務,同時舉辦小型讀書會等活動。據悉,角樓圖書館現有地方文獻圖書7000冊、紙質報紙30餘種、期刊100餘種;閱覽區裡,中式的木製桌椅、蒲團、磚雕、手繪紋飾和木窗造型的壁燈,處處透著京味兒。“每週五,這裡開辦的‘角樓圖書館夜讀’活動已經成了品牌活動。二層的閱覽室專門留出一塊獨立空間,供讀者交流討論讀書感受和看法。”角樓圖書館相關負責人介紹。

圖書館三層為輔助文化活動區,可以登上角樓外平臺,一覽京城美景。角樓圖書館相關負責人表示,2017年10月28日開館以來,全年無休,每週開放7天,每週五延長開館時間至22時,每週開館時間達70小時。截至今年9月1日,開館667天,總進館達18萬餘人次,共開展832場群眾文化活動,直接參與達87000人次,成為一個彰顯北京特色的,集閱讀服務、文化展覽、文化交流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化新地標。

改善民生 讓老城生活更便利

老舊小區物業服務品質升級

垃圾桶清理不及時、亂停車無人管理……因物業缺失、物業服務不到位造成的管理問題成為東城區老舊小區的頑疾。據瞭解,東城區目前共有老舊小區400餘個。為了讓老舊小區成為環境整潔、管理有序的和諧家園,從2017年開始,東城區成立了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下設4個專項工作組,從無物業管理、房改房等小區中選取9個小區進行試點,積極探索物業管理納入社區治理,創新和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及時有效解決群眾身邊的問題,打造與首善之區相符的文明社區、活力社區、宜居社區、平安社區。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垃圾分類

和平里街道工委與駐區單位國天物業攜手,藉助國天物業開發的“國天雲”服務平臺,將物業服務“搬到”線上,實現了“一鍵”下單。“國天雲”服務平臺涵蓋訂餐購物、跑腿、維修3項服務,是一款專門為社區居民特別是老年居民打造的服務型互動平臺。居民通過微信平臺搜索關注“國天雲服務公眾號”,在公眾號首頁點擊在線報修,選擇地址和維修項目,提交訂單,就完成了“一鍵”報修。

此外,春秀路小區作為市屬國有企業非經營性資產和東城區黨建引領物業管理納入社區治理的雙試點,實現了以安全防範、綠化保潔、停車管理和維修維護為基本物業服務的“四有”服務;朝陽門內216-218號兩棟多層住宅樓在以黨員為主的居民自管會的組織下,居民對繳納物業費認知度較高,已實現自我服務管理,為規範小區管理,已基本確定聘請物業公司提供標準化物業服務。據悉,目前東城區正在進行下一步試點項目的籌備工作,擬17個街道每個街道選取至少1-2個老舊小區進行試點。

40個便民服務綜合體覆蓋東城

新鮮蔬果、主食廚房、便民修理,凡是跟生活相關的都可以在這裡解決;“流動藥房”,居民刷醫保卡就能來這裡看病拿藥……位於永外街道革新南路的2300餘平方米的平房經過升級改造,變身為便民服務綜合體。不僅如此,永外街道還將位於天壇南門的老磁器口豆汁店請進了便民綜合體,讓轄區的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喝上原汁原味的豆汁兒。

"

東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也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四次視察北京,為首都和核心區發展指明瞭方向。為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指示精神,東城區按照新版“總規”明確的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建設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人居環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區,在不斷地探索和創新中,打造老城復興的標杆和樣本。

雍和宮大街綜合提升工程即將完工,一條恢復“慢街素院、儒風禪韻、賢居雅巷、文旅客廳”歷史風貌的大街即將亮相;西打磨廠的“大師院”、三里河的“水穿街巷”、草廠三條至十條,前門地區重新煥發古都風韻;探索“申請式騰退”等模式,以南鑼鼓巷四條衚衕、前門草廠地區為示範,打造一批“共生院”;從散落在衚衕街巷的“口袋公園”到環二環綠道、安德森林公園,花樹扶疏、美景錯落,和諧宜居的老城顯現;從打造全市首個“不停車衚衕”到打造全市首個“不停車街區”,桎梏老城發展的難題在不斷地探索實踐中克服……近年來,東城區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區”三連冠、“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等榮譽稱號。

隨著老城復興向縱深發展,一個“高品質街區更新、高質量經濟轉型、高品位文化發展、高水平民生改善”的東城區朝我們走來。

城市更新 讓老城重拾活力

崇雍大街重拾“文風京韻”

崇雍大街位於天壇和地壇之間,沿線文物史蹟眾多,是元代以來北京內城的重要南北通衢和商業中心,是目前北京城歷史文化街區最為集中的大街,老北京生活氛圍極為濃郁。沿街兩側為平房保護區,並有雍和宮、國子監等文物保護單位兩處。它是彰顯北京古都風韻的主要空間軸線。

2018年5月,東城區啟動雍和宮大街北段(北新衚衕、國子監街以北)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修整後的北段街道立面整潔有序,青磚疊砌的外立面連續,色調及形式一致,冰盤沿後簷牆、花格柵裝飾等一些精細化做法提升了建築空間品質,屋頂也由原本的水泥瓦換成了傳統的合瓦、筒瓦屋面,基本恢復了“慢街素院”的歷史風貌。

2019年4月,雍和宮大街二期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啟動,主要包括大街南段(國子監街路口西側、北新衚衕路口東側至北新橋交叉口)的建築風貌提升。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重拾“文風京韻”的雍和宮大街

經歷17個月的拆除違法建設、封堵違規開牆打洞,以及危房修繕重建、建築外立面提升等精細化整治手段,整條大街呈現出了“慢街素院、儒風禪韻、賢居雅巷、文旅客廳”的歷史風貌。

“根據查閱的歷史資料及居民生活的現實需要,根據建築風格的定位,我們對每一處房屋進行了‘量身定做’,注重公眾參與,採用‘菜單式選擇’的方式,為居民提供了48種供老百姓選擇喜歡的門窗樣式、色彩,與居民逐戶對接,給居民講解不同門窗樣式顏色代表的不同寓意,為了體現修舊如舊,我們還專門邀請了書法家為商戶書寫招牌。”北新橋街道副主任聶嘉介紹說,在保證實現規劃設計的前提下,儘可能滿足老居民自身個性化的喜好,一戶一設計,真正使衚衕內的居民過上“老”房子、“新”生活。

“我們特地砌了‘風貌保護樣板牆’,對幹擺、絲縫、淌白等傳統工藝進行展示,能保留的老磚、條石、木材,都儘量進行了保留。一些老的建築,在確保承載力達標的前提下,用的都是老材料,修復的工藝都是老工藝,通過挖掘周邊的歷史文化,打造具有文化認同的特色景觀空間。”聶嘉介紹說,“整治也沒有‘一刀切’,而是根據歷史資料逐間進行恢復,整個工程極大限度地保護了有價值的舊材料和舊構件,保護一塊塊老磚一片片老瓦,使整治後面貌更加原汁原味。”

整治後的雍和宮大街從“以車優先”轉變為“以人優先”,進行站臺改造、重新規劃車道、完善交通標誌,並通過多杆合一、打造綜合杆的方式,減少佔用人行道空間,打造智慧交通,讓出行體驗更為流暢,整治後的雍和宮大街,逐步恢復了寧靜與有序。

改造後的雍和宮大街,重新拾回了往昔的悠遠寧靜,大街上不光有街、有店,還有可供行人休憩的景觀節點,儒道禪韻、雍容流年等節點景觀共同襯托著老北京的厚重與魅力。

南鑼鼓巷打造“安寧街區”

天棚、魚缸、石榴樹……對於家住雨兒衚衕的劉萬興來說,老北京諺語成了他如今生活的真實寫照。自從今年7月11日搬回雨兒衚衕12號院,成為衚衕“申請式騰退”政策的第一戶“回遷居民”,劉萬興家的居住面積就從曾經的18平方米擴展到如今的36平方米。改造後的四合院迎回老街坊,曾經的“煙火氣”也隨之而來。

走進南鑼鼓巷雨兒衚衕24號,工人正在院子裡砌築花壇,進行工程收尾工作。灰磚、青瓦、木門,原汁原味的傳統四合院呈現在人們眼前。

2015年9月,東城區啟動南鑼鼓巷地區雨兒衚衕、帽兒衚衕、蓑衣衚衕、福祥衚衕的修繕整治項目,以改善民生、保護風貌。目前,雨兒衚衕已率先完成修繕整治。“今年年底前,這四條衚衕人口密度降低、商業氛圍減弱,將打造成‘安寧街區’。”東城區交道口街道工委書記呂德成說。

四條衚衕的修繕是一項“大工程”。項目成立顧問團,搭建大設計平臺,下設8個設計團隊。修繕中,由設計團隊進行初步設計,設計平臺進行初審,再交給指揮部專家團評審,最後才能實施。以雨兒衚衕為例,設計師團隊堅持“一院一方案、一戶一設計”工作原則,充分徵求居民意見,以居民意見為主,根據歷史街區風貌保護要求和居民實際需求,完成雨兒衚衕涉及騰退院落的設計方案,雨兒衚衕公共空間精細化提升方案和排水排汙設計方案。

目前共拆除雨兒衚衕違法建設160間,建築面積1446.1平米,亮出了院落公共空間,還原了院落規制格局,恢復了院落傳統風貌,改善居民居住環境,為修繕整治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已經完成19個院落的整體修繕整治提升,完成排水管道改造,安裝化糞池設備、汙水處理設備,並接入市政管線;全面完成院內地面鋪裝、門窗更新、室內裝修、景觀綠化、強弱電線路入地等工作,切實改善了院落生活環境,提升留住居民的生活條件;完成了8個院落的清理整治任務,進一步改善院落公共環境,降低安全隱患。

前門東區亮出“新名片”

前門東區總佔地面積58.6公頃,區域內有衚衕46條,完整地保留獨特的南北、斜向的衚衕肌理和具有南城特點的民居院落群,也由此形成特有的文脈和商脈。東城區從挖掘文化找“京味兒”、重塑景觀尋“印記”、修復文物留“底蘊”出發,為前門東區打造新的形象。

2005年,前門東區項目啟動,以保護歷史文化名城、搶救文物及建築,保護老字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和衚衕肌理、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為目的,建設6條市政道路,前門三里河、西打磨廠、草廠地區也都大“換顏”。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前門三里河“水穿街巷”

前門三里河是老北京城護城河的洩水河道,於1437年形成,河道縱橫。由於長期不疏浚,三里河成了一條臭水溝,新中國成立初期被改為地下暗溝。

2016年8月起,東城區啟動了前門三里河綠化景觀改造工程,恢復後的三里河綠化景觀北起西打磨廠街,南至茶食街;西起前門東路、東至長巷二條、正義路南延,總長約900米,再現“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意境。

西打磨廠街最早形成於明代,因為聚集大批石器打磨匠人和店鋪而得名。2015年底,西打磨廠街的修繕整治正式啟動,曾經被佔用的臨汾會館變身為免費向市民開放的會館文化陳列館;民國的老旅店變成錢幣博物館。改造後的西打磨廠街在保護傳統建築的基礎上引入現代先進設計理念,7處“大師院”在國際國內知名建築設計師手中迎來新生,目前7個院子已全部開業。

而經過整治提升後的草廠地區,17條衚衕的電力電信架空線入地,排水、雨水、燃氣切改等市政基礎設施升級改造,七條至九條衚衕的景觀提升。

精細管理 讓城市更美好

衚衕不停車

南鑼鼓巷片區的雨兒衚衕裡,不少遊客正在衚衕裡的齊白石故居門前拍照留念。往日裡,雜亂的機動車已經不見蹤影,來往的自行車、三輪車,為衚衕增添了幾分生活氣息,一切顯得井然有序。這些都得益於今年出臺的《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機動車停車規劃》,這也是歷史文化街區第一個停車管理規劃。7月3日開始,雨兒衚衕裡的居民都把車子停在了周邊的停車場,讓老胡同還原了寧靜的生活。

截至目前,南鑼鼓巷街區29條衚衕中已經有雨兒衚衕、福祥衚衕、蓑衣衚衕、炒豆衚衕和前圓恩寺衚衕這五條衚衕實現了不停車。到2025年,南鑼鼓巷街區力爭把29條衚衕全部打造為“不停車衚衕”。同時進一步挖掘潛力,通過公共停車場、地下停車場和居民自治停車滿足一千多個停車位缺口。

無獨有偶,王府井步行街東側的柏樹衚衕、甘雨衚衕、西堂子衚衕;西側的韶九衚衕、北官場衚衕、錫拉衚衕……過去停車的位置,都實現了禁停。每條衚衕裡還安裝了黃色的禁止停車警示牌,路面上施劃了“單向行駛”的黃底白色箭頭。衚衕居民將車停進附近商場寫字樓的共享車位,15條衚衕全部實現禁停,面積1.65平方公里的王府井地區,成為北京市首個不停車街區。

根據《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東城區已經連續多年開展地區交通秩序整治工作。從率先實現了西總布衚衕“單行禁停”,打造了全市首個“不停車”衚衕;到王府井地區“衚衕不停車”,創建北京首個“不停車”街區,東城區的“衚衕不停車”治理行動不僅讓環境品質得到提升,靜下來的衚衕還原了真正的歷史風貌,讓居民生活更加舒適,獲得感大幅提升。

接訴立即辦

如何讓市民熱線反映的問題得到及時響應、快速有效解決?東城區正式制定《東城區落實市民熱線“接訴即辦”工作實施方案》,通過在全區範圍內建立快速響應、跟蹤督辦、疑難案件解決等機制,提升“吹哨報到”效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市民反映,忠實裡南街1號樓主管道堵塞,物業電話無人接聽,東花市街道接訴後,立刻聯繫社區及物業公司,一小時內完成了疏通;天壇東里北區十樓下有一個出入樓門的必經之路,臺階老化陡坡斜度很大,天壇街道立即整改,經過改造後,斜坡旁加裝了扶手,破損臺階也得到維修……《“接訴即辦”方案》實施後,東城區建立了快速響應、上下聯動溝通、跟蹤督辦、疑難案件解決、考核評價、信息通報、壓力傳導等7項機制,通過高頻調度、問題導向、案件審核等措施,事件辦理的精準度越來越高,群眾訴求解決率和滿意率也逐步提升。

此外,東城區在全區17個街道成立“接訴即辦”領導小組,以街道網格中心作為辦公室,建立市民熱線市街對接平臺7×24小時不間斷值守工作機制,配備專人“接訴即辦”,保證市、區兩級系統平臺全天候值守響應、接辦案件,確保響應率100%。據統計,2019年1月至8月,東城區受理12345熱線案件58444件,市級直派街道25867件,分轉區級平臺32577件,街道承辦33649件,佔熱線總量57.57%。其中,12345熱線6月、7月、8月的滿意率分別為89.5%、95.33%、91.65%,綜合成績排名始終位列全市前三,8月位列第一。

文化強區 讓城市更自信

詠園凝聚非遺力量

東城區幸福大街永生巷4號院,原是北京三露廠的廠區,也是護膚品經典品牌大寶SOD蜜的最早生產地。2018年6月,首創置地以“修舊如舊”為原則,開始進行改造,全國首座非遺主題文創園區——詠園由此誕生。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文化創意園區——詠園

走在詠園裡,隨處都能看到“歷史”被留下來的痕跡。園區北面的九如樓有百年曆史。灰磚搭成的拱券連接起長廊、伸手便可觸摸到百年老磚牆、斑駁的木地板被玻璃罩起來進行展示。“這座樓建成於上世紀20年代,是典型的磚石木樑結構。”詠園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造時老材料都被保留下來,併成為非遺大師工作室的部分結構。

九如樓上下兩層,一共有16間大師工作室,目前已有多位非遺大師入駐。園區東側的瓊華樓原為三露廠的辦公樓,經過改造後,一層變身為佔地1000平方米的沉浸式展廳,將舉辦不同類型的非遺作品展。二層被打造成共享辦公空間“柚子衚衕”。

曾作為生產車間的南樓如今改名棠頌樓,成為高端定製、創新設計的非遺商街;位於園區西側的原員工餐廳被改建成非遺生活體驗館,將有多家非遺美食入駐;園區北側的配樓被命名為穆清樓,首創非遺高端零售品牌——承啟造物已入駐……“詠園”承載了非遺創作、研發、設計、試製、展示、銷售、體驗、培訓等豐富業態,並以全方位的服務體系為入駐企業賦能,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和創新轉化。

角樓變身京味圖書館

北京外城東南角樓是北京古城地標之一,建於1553年,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自然坍塌。2011年,文物部門依據遺址考古勘探,參照明城牆遺址左安門值房的地理座標,確定了外城東南角樓所在的位置。又根據歷史資料照片,完成了外城東南角樓的設計。2013年,東城區對其進行復建。

復建後的角樓作何用途?經過多方調研,東城區最終確定將其化身為公共圖書館,打造成為充滿京味的文化景觀和城市名片。2017年10月28日,作為東城區第二圖書館分館,角樓圖書館正式對外開館。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角樓圖書館

推開仿古城牆上敞開的透明玻璃門,特有的木香、書香和暖暖的氣息撲面而來。一層是主題文化活動及展覽展示區。二層為圖書閱覽區,為讀者提供閱讀服務,同時舉辦小型讀書會等活動。據悉,角樓圖書館現有地方文獻圖書7000冊、紙質報紙30餘種、期刊100餘種;閱覽區裡,中式的木製桌椅、蒲團、磚雕、手繪紋飾和木窗造型的壁燈,處處透著京味兒。“每週五,這裡開辦的‘角樓圖書館夜讀’活動已經成了品牌活動。二層的閱覽室專門留出一塊獨立空間,供讀者交流討論讀書感受和看法。”角樓圖書館相關負責人介紹。

圖書館三層為輔助文化活動區,可以登上角樓外平臺,一覽京城美景。角樓圖書館相關負責人表示,2017年10月28日開館以來,全年無休,每週開放7天,每週五延長開館時間至22時,每週開館時間達70小時。截至今年9月1日,開館667天,總進館達18萬餘人次,共開展832場群眾文化活動,直接參與達87000人次,成為一個彰顯北京特色的,集閱讀服務、文化展覽、文化交流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化新地標。

改善民生 讓老城生活更便利

老舊小區物業服務品質升級

垃圾桶清理不及時、亂停車無人管理……因物業缺失、物業服務不到位造成的管理問題成為東城區老舊小區的頑疾。據瞭解,東城區目前共有老舊小區400餘個。為了讓老舊小區成為環境整潔、管理有序的和諧家園,從2017年開始,東城區成立了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下設4個專項工作組,從無物業管理、房改房等小區中選取9個小區進行試點,積極探索物業管理納入社區治理,創新和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及時有效解決群眾身邊的問題,打造與首善之區相符的文明社區、活力社區、宜居社區、平安社區。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垃圾分類

和平里街道工委與駐區單位國天物業攜手,藉助國天物業開發的“國天雲”服務平臺,將物業服務“搬到”線上,實現了“一鍵”下單。“國天雲”服務平臺涵蓋訂餐購物、跑腿、維修3項服務,是一款專門為社區居民特別是老年居民打造的服務型互動平臺。居民通過微信平臺搜索關注“國天雲服務公眾號”,在公眾號首頁點擊在線報修,選擇地址和維修項目,提交訂單,就完成了“一鍵”報修。

此外,春秀路小區作為市屬國有企業非經營性資產和東城區黨建引領物業管理納入社區治理的雙試點,實現了以安全防範、綠化保潔、停車管理和維修維護為基本物業服務的“四有”服務;朝陽門內216-218號兩棟多層住宅樓在以黨員為主的居民自管會的組織下,居民對繳納物業費認知度較高,已實現自我服務管理,為規範小區管理,已基本確定聘請物業公司提供標準化物業服務。據悉,目前東城區正在進行下一步試點項目的籌備工作,擬17個街道每個街道選取至少1-2個老舊小區進行試點。

40個便民服務綜合體覆蓋東城

新鮮蔬果、主食廚房、便民修理,凡是跟生活相關的都可以在這裡解決;“流動藥房”,居民刷醫保卡就能來這裡看病拿藥……位於永外街道革新南路的2300餘平方米的平房經過升級改造,變身為便民服務綜合體。不僅如此,永外街道還將位於天壇南門的老磁器口豆汁店請進了便民綜合體,讓轄區的居民在家門口就能喝上原汁原味的豆汁兒。

東城奏響老城復興最美“變奏曲”

家門口的便利店

像這樣的社區商業便民服務綜合體東城區已經有40個。今年年底前,將實現全區每2萬人一個社區商業便民服務綜合體的配置目標。

東城區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年內將全面落實《東城區生活性服務業設施規劃》,不斷滿足居民生活需求。截至8月底,今年東城區已建設提升各類便民商業網點37個,完成年度建設任務112%。

據瞭解,東城區自2017年加大了蔬菜零售網點建設力度,提升原有社區菜市場、社區菜店、社區商業便民服務綜合體等在傳統模式上轉型,鼓勵生鮮超市、便利店、社區蔬菜直通車等多種形式蔬菜零售,豐富居民購菜渠道,去年年底全區每個行政社區平均擁有蔬菜零售網點2個,較好滿足了群眾購菜需求。

提升品質 讓城市更美麗

百花綠水繞二環

雨水花園、昆蟲旅館、木樁廣場、人工鳥巢,野花野草、沙坑噴霧、喬灌木錯落混雜……9月3日,佔地1.6萬平方米的安德城市森林公園開園,向南與環二環濱河綠道無縫銜接,提升了北中軸線兩側綠化景觀水平,也為周邊居民提供了高品質休閒場所。

走進安德城市森林公園,自然野趣和新奇的生態環保設計撲面而來。“公園建設堅持生態為主、以人為本。比如種樹,就採取混交、復層的種植手法,結合西側、北側行道樹是千頭椿和國槐的特點,公園內的大樹種植,選取了國槐、欒樹、元寶楓等,異種異齡,呈現喬木的豐富性。”東城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褚玉紅介紹。

不僅如此,為升級城市景觀,東城區還開展了環二環城市綠廊工程。東城區以綠道體系建設為媒介,將文化資源鑲嵌其中。如今總長16.1公里,總規劃面積39.4公頃的城市綠道,正逐漸為東城勾畫出一幅“水在花間繞,人在景中游”的人與自然和諧宜居的美麗圖景。

據東城區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東城區環二環城市綠廊工程還結合二環沿線“鐘鼓樓、安定門、雍和宮、交通樞紐、自來水博物館、海運倉庫、保利劇院、東便門、夕照寺、龍潭湖、左安門、二十四節氣公園、中軸線南端”等地域的文化特色打造“一河、兩帶、十三景”的優美景觀。

“晨歌暮影、古河花雨、梵宮映月、春場新顏、水廠拾趣、穀倉新貌、城市廣場、古垣春秋、金臺秋韻、龍潭魚躍、左安品梅、臨波問天、永定詳和”十三個景觀節點,像被護城河及河道兩側綠化帶串起來的珍珠,體現出東城區綠道體系“綠蔭漫步,文化隨行”的獨特風致。

“百街千巷”環境提升

東城區用兩至三年時間在全區開展“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環境品質。目前,東城區累計完成169條大街、971條背街小巷的整治提升,完成拆違面積75.55萬平方米,封堵開牆打洞7793處,共清理架空線2萬餘公里,拔除線杆8231根,公廁品質提升706座,物業服務覆蓋全部平房區,2064名“小巷管家”遍佈全區各條街巷,已累計巡訪近361.2萬小時,73條街巷被評為“首都文明街巷”……在“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過程中,更是湧現出一系列突出成果,助力紅色文化挖掘的景山三眼井片區和建國門趙家樓片區,古色古香的前門三里河、方家衚衕,修舊如舊、探索“多杆合一”還路於民的雍和宮大街,歷史與現代交匯的青龍衚衕,“首都十大最美街巷”的西總布衚衕、東四四條、史家衚衕,還有暢通無阻的南門倉衚衕,綠意盎然的前門東小街,等等,成為了首都疏解整治促提升過程中的一個個鮮活樣本。

東城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新媒體制作人員:楊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