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碗茶》的主人公看文化傳承與文化發展'

"

引言

雷庭招的《吃碗茶》與《女勇士》和《喜福會》那樣的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不一樣, 1961 年出版之初並沒有引起轟動。美國學者常常著眼於這本書中唐人街的父權制社會,而國內學者更多的關心“亞裔感性”。我從“賓來”和“美愛”的角度,通過對他們積極融入美國社會的過程,闡述他們已經與自己的父輩不同,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基礎上,融入地球另一端的生活,找到自己新的生活態度,從“金山客”轉變成為真正的美國人,發展中國文化。

"

引言

雷庭招的《吃碗茶》與《女勇士》和《喜福會》那樣的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不一樣, 1961 年出版之初並沒有引起轟動。美國學者常常著眼於這本書中唐人街的父權制社會,而國內學者更多的關心“亞裔感性”。我從“賓來”和“美愛”的角度,通過對他們積極融入美國社會的過程,闡述他們已經與自己的父輩不同,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基礎上,融入地球另一端的生活,找到自己新的生活態度,從“金山客”轉變成為真正的美國人,發展中國文化。

從《吃碗茶》的主人公看文化傳承與文化發展

一、賓來(“Ben Loy”)——矛盾衝突糾結體的自我頓悟

首先,賓來是一個美國文化與中國傳統相沖突的體現,一方面,他17歲才被父親接到美國,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在他的身上生根發芽;另一方面,他來到美國後,受到美國西方文化的影響,當他結婚後失去了做丈夫的能力時,他拒絕相信中藥。同時,賓來也是一個自我衝突的人,一方面他的室友秦元誤導賓來放縱自己的慾望,奉行享樂主義,賓來經常與妓女來往;另一方面,在父親王華基眼中,賓來永遠是一個聽話的好兒子,賓來不願讓父親知道自己與妓女來往,父親為賓來安排婚約時,賓來與父親的對話可以完全看出他不願讓父親失望而選擇服從。這兩方面體現了他個性、所受文化以及行為上的矛盾,衝突以及糾結。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賓來是一個懦弱,順從的中國兒子形象的代表。蒲若茜老師指出,賓來不僅僅是王華基的兒子,從某種意義上說,更是而是成了整個唐人街的 “兒子” 。在唐人街父權的壓迫下,他變得越發無能和軟弱,最後身體和精神上都萎靡不振,失去了男子氣概的賓來變得自怨自艾,最後也使得他和美愛的婚姻出現了裂縫。

自我頓悟在賓來的轉變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日子壞到不能再壞的時候,有一天他偶然照鏡子, 他終於意識到自己不是父親,他不想成為自己的父親,他也不能再做父親的影子,他必須要衝破父親、唐人街的父權帶給他的壓迫。他開始自我反省 , 自我頓悟,面對美愛和阿鬆的不正當關係時 , 他沒有直接怪罪美愛 , 而是先譴責自己,還把美愛和阿鬆的兒子當作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疼愛,在這一點上,具有傳統思想的中國男子很難做到的。 最終,他做丈夫的能力也得到的恢復,決定和美愛搬到舊金山開啟自己的新生活。

從賓來的成長體現出的不僅僅是從懦弱到勇敢的轉變,同時也是積極融入美國社會,使得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相互協調發展的過程,他最終找到了自己新的生活態度,衝破了自己父輩的壓迫,擯棄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父權主義與唐人街文化的糟粕,同時又會把中華文化的精華繼續發展,從“金山客”變成了美國人,活出了自己的個性,變成了生活的強者。

"

引言

雷庭招的《吃碗茶》與《女勇士》和《喜福會》那樣的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不一樣, 1961 年出版之初並沒有引起轟動。美國學者常常著眼於這本書中唐人街的父權制社會,而國內學者更多的關心“亞裔感性”。我從“賓來”和“美愛”的角度,通過對他們積極融入美國社會的過程,闡述他們已經與自己的父輩不同,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基礎上,融入地球另一端的生活,找到自己新的生活態度,從“金山客”轉變成為真正的美國人,發展中國文化。

從《吃碗茶》的主人公看文化傳承與文化發展

一、賓來(“Ben Loy”)——矛盾衝突糾結體的自我頓悟

首先,賓來是一個美國文化與中國傳統相沖突的體現,一方面,他17歲才被父親接到美國,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在他的身上生根發芽;另一方面,他來到美國後,受到美國西方文化的影響,當他結婚後失去了做丈夫的能力時,他拒絕相信中藥。同時,賓來也是一個自我衝突的人,一方面他的室友秦元誤導賓來放縱自己的慾望,奉行享樂主義,賓來經常與妓女來往;另一方面,在父親王華基眼中,賓來永遠是一個聽話的好兒子,賓來不願讓父親知道自己與妓女來往,父親為賓來安排婚約時,賓來與父親的對話可以完全看出他不願讓父親失望而選擇服從。這兩方面體現了他個性、所受文化以及行為上的矛盾,衝突以及糾結。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賓來是一個懦弱,順從的中國兒子形象的代表。蒲若茜老師指出,賓來不僅僅是王華基的兒子,從某種意義上說,更是而是成了整個唐人街的 “兒子” 。在唐人街父權的壓迫下,他變得越發無能和軟弱,最後身體和精神上都萎靡不振,失去了男子氣概的賓來變得自怨自艾,最後也使得他和美愛的婚姻出現了裂縫。

自我頓悟在賓來的轉變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日子壞到不能再壞的時候,有一天他偶然照鏡子, 他終於意識到自己不是父親,他不想成為自己的父親,他也不能再做父親的影子,他必須要衝破父親、唐人街的父權帶給他的壓迫。他開始自我反省 , 自我頓悟,面對美愛和阿鬆的不正當關係時 , 他沒有直接怪罪美愛 , 而是先譴責自己,還把美愛和阿鬆的兒子當作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疼愛,在這一點上,具有傳統思想的中國男子很難做到的。 最終,他做丈夫的能力也得到的恢復,決定和美愛搬到舊金山開啟自己的新生活。

從賓來的成長體現出的不僅僅是從懦弱到勇敢的轉變,同時也是積極融入美國社會,使得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相互協調發展的過程,他最終找到了自己新的生活態度,衝破了自己父輩的壓迫,擯棄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父權主義與唐人街文化的糟粕,同時又會把中華文化的精華繼續發展,從“金山客”變成了美國人,活出了自己的個性,變成了生活的強者。

從《吃碗茶》的主人公看文化傳承與文化發展

二、美愛(“Mei Oi”)——《金瓶梅》中的“潘金蓮”還是舊社會的反叛者?

作者將美愛刻畫成了一個潘金蓮一樣的人物,“她不會嫁給一個農民的。農民的妻子從早 到晚在地裡勞作———開裂的手,長滿老繭的腳。風吹日晒的面孔。雖然不漂亮,卻很普遍。嫁給一個 老師?美愛是不會的。正如這裡的風俗,除非窮的沒辦法,沒人願意當老師 。” 她虛榮又輕浮,當阿鬆來找她時,她被阿鬆所吹噓的浮誇的財富所吸引和誘惑,同時她對丈夫的不滿促使了她的不貞行為。同時,在她與欽月(Chin Yuen)的交往中她的虛榮更加明顯,她很享受這些調情。不得不承認,這是雷庭招對當時唐人街社會生活的一種真實反映,文中講到賓來去理髮時,理髮店播放的戲曲卻是《金瓶梅》,王小濤老師說:“作者明顯是把美愛與“潘金蓮” 相比較。 但是這樣的描寫對於深處異國他鄉,得不到身份認同和得不到理解的美愛是不公平的。”

但是,在我看來,美愛在與阿鬆的婚外情這件事上,她不僅僅面對父親的質問不理不睬,而且繼續保持與阿鬆的來往,這是一種對唐人街父權社會的挑戰。同時,正是基於女權主義思想,她在評價某唐人街女子和別人私奔時說:“如果她不願與丈夫在一起,他也不能逼他。”,這也是對唐人街性別歧視的挑戰。

美愛18歲與金山客結婚,婚後寂寞的生活使得她的美國夢支離破碎。和賓來一樣,美愛的思想也經歷了巨大的轉變。她在美國的生活,她和丈夫經歷的一切讓她明白:個人自由,思想獨立比依賴丈夫擁有安逸的生活更加重要,她用英語給阿鬆寫信其實也是一種她追求幸福生活的體現。書中,當她的朋友在挖苦她時,她會說:“每個觀點都有兩面性, 有時丈夫也會犯錯。” 充分說明美愛正在轉變。“她從一個言聽計從的村姑漸漸演變成為一名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辨別是非的少婦,從而重 新塑造自己的文化身份,印證了文化身份的不穩定性和斷裂性。”

所以綜上,我認為,美愛不是《金瓶梅》中的潘金蓮,而是新時代的女權主義者(Faminist),是父權社會、舊社會的反叛者,反叛了中華文化的糟粕,吸收了中華文化女性純潔善良,積極尋求幸福生活的精華,在文化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她努力適應了新的文化,在中國和美國的夾縫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精神狀態。

"

引言

雷庭招的《吃碗茶》與《女勇士》和《喜福會》那樣的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不一樣, 1961 年出版之初並沒有引起轟動。美國學者常常著眼於這本書中唐人街的父權制社會,而國內學者更多的關心“亞裔感性”。我從“賓來”和“美愛”的角度,通過對他們積極融入美國社會的過程,闡述他們已經與自己的父輩不同,在傳承中華文化的基礎上,融入地球另一端的生活,找到自己新的生活態度,從“金山客”轉變成為真正的美國人,發展中國文化。

從《吃碗茶》的主人公看文化傳承與文化發展

一、賓來(“Ben Loy”)——矛盾衝突糾結體的自我頓悟

首先,賓來是一個美國文化與中國傳統相沖突的體現,一方面,他17歲才被父親接到美國,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在他的身上生根發芽;另一方面,他來到美國後,受到美國西方文化的影響,當他結婚後失去了做丈夫的能力時,他拒絕相信中藥。同時,賓來也是一個自我衝突的人,一方面他的室友秦元誤導賓來放縱自己的慾望,奉行享樂主義,賓來經常與妓女來往;另一方面,在父親王華基眼中,賓來永遠是一個聽話的好兒子,賓來不願讓父親知道自己與妓女來往,父親為賓來安排婚約時,賓來與父親的對話可以完全看出他不願讓父親失望而選擇服從。這兩方面體現了他個性、所受文化以及行為上的矛盾,衝突以及糾結。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賓來是一個懦弱,順從的中國兒子形象的代表。蒲若茜老師指出,賓來不僅僅是王華基的兒子,從某種意義上說,更是而是成了整個唐人街的 “兒子” 。在唐人街父權的壓迫下,他變得越發無能和軟弱,最後身體和精神上都萎靡不振,失去了男子氣概的賓來變得自怨自艾,最後也使得他和美愛的婚姻出現了裂縫。

自我頓悟在賓來的轉變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日子壞到不能再壞的時候,有一天他偶然照鏡子, 他終於意識到自己不是父親,他不想成為自己的父親,他也不能再做父親的影子,他必須要衝破父親、唐人街的父權帶給他的壓迫。他開始自我反省 , 自我頓悟,面對美愛和阿鬆的不正當關係時 , 他沒有直接怪罪美愛 , 而是先譴責自己,還把美愛和阿鬆的兒子當作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疼愛,在這一點上,具有傳統思想的中國男子很難做到的。 最終,他做丈夫的能力也得到的恢復,決定和美愛搬到舊金山開啟自己的新生活。

從賓來的成長體現出的不僅僅是從懦弱到勇敢的轉變,同時也是積極融入美國社會,使得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相互協調發展的過程,他最終找到了自己新的生活態度,衝破了自己父輩的壓迫,擯棄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父權主義與唐人街文化的糟粕,同時又會把中華文化的精華繼續發展,從“金山客”變成了美國人,活出了自己的個性,變成了生活的強者。

從《吃碗茶》的主人公看文化傳承與文化發展

二、美愛(“Mei Oi”)——《金瓶梅》中的“潘金蓮”還是舊社會的反叛者?

作者將美愛刻畫成了一個潘金蓮一樣的人物,“她不會嫁給一個農民的。農民的妻子從早 到晚在地裡勞作———開裂的手,長滿老繭的腳。風吹日晒的面孔。雖然不漂亮,卻很普遍。嫁給一個 老師?美愛是不會的。正如這裡的風俗,除非窮的沒辦法,沒人願意當老師 。” 她虛榮又輕浮,當阿鬆來找她時,她被阿鬆所吹噓的浮誇的財富所吸引和誘惑,同時她對丈夫的不滿促使了她的不貞行為。同時,在她與欽月(Chin Yuen)的交往中她的虛榮更加明顯,她很享受這些調情。不得不承認,這是雷庭招對當時唐人街社會生活的一種真實反映,文中講到賓來去理髮時,理髮店播放的戲曲卻是《金瓶梅》,王小濤老師說:“作者明顯是把美愛與“潘金蓮” 相比較。 但是這樣的描寫對於深處異國他鄉,得不到身份認同和得不到理解的美愛是不公平的。”

但是,在我看來,美愛在與阿鬆的婚外情這件事上,她不僅僅面對父親的質問不理不睬,而且繼續保持與阿鬆的來往,這是一種對唐人街父權社會的挑戰。同時,正是基於女權主義思想,她在評價某唐人街女子和別人私奔時說:“如果她不願與丈夫在一起,他也不能逼他。”,這也是對唐人街性別歧視的挑戰。

美愛18歲與金山客結婚,婚後寂寞的生活使得她的美國夢支離破碎。和賓來一樣,美愛的思想也經歷了巨大的轉變。她在美國的生活,她和丈夫經歷的一切讓她明白:個人自由,思想獨立比依賴丈夫擁有安逸的生活更加重要,她用英語給阿鬆寫信其實也是一種她追求幸福生活的體現。書中,當她的朋友在挖苦她時,她會說:“每個觀點都有兩面性, 有時丈夫也會犯錯。” 充分說明美愛正在轉變。“她從一個言聽計從的村姑漸漸演變成為一名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辨別是非的少婦,從而重 新塑造自己的文化身份,印證了文化身份的不穩定性和斷裂性。”

所以綜上,我認為,美愛不是《金瓶梅》中的潘金蓮,而是新時代的女權主義者(Faminist),是父權社會、舊社會的反叛者,反叛了中華文化的糟粕,吸收了中華文化女性純潔善良,積極尋求幸福生活的精華,在文化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她努力適應了新的文化,在中國和美國的夾縫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精神狀態。

從《吃碗茶》的主人公看文化傳承與文化發展

三、新華裔對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如霍爾所述,在文化認同上存在兩種立場。一方面,文化身份被定義為“一種共有的文化”,“集體的一個真正的自我”,共享一種歷史和祖先的人們也共享這中自我,也即穩定的、不變的、連續的指涉和意義框架,表現為文化的同一性;另一方面, 文化具有差異性,即它既是一種“存在”(being),又是一種形成(becoming)過程,既屬於過去,又屬於未來,表現為文化身份的不穩定性、非連續性和斷裂性。

所以當華人從中國向美國遷移時,他們的身份自然會發生變化,就像書中的主人公一樣,經歷漂泊、不穩定的時期,最終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

在<The accidental Asian>中,Eric Liu 認為身為亞裔是偶然的,但是人們可以自己去選擇自己接受的文化和價值取向,人們不能選擇自己的身世,但是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書中的兩種人:以王華基為代表的第一代華人移民,和以王賓來為代表的第二代華人。如果說第一代華人是為了衣錦還鄉,那麼賓來則是為了更好的融入美國文化,如華裔美國文學專家陳耀光先生在該小說 1979 年再版前言裡所言“:他(王賓來)回到舊金山重新 做人表明他不是一個暫居者。他是一個華裔美國人,與第一代移 民所稱之為’金山’的美國重新簽約。”[6]顯然,他正逐漸從唐人街華人兒子向獨立自主的美國人轉變。賓來和美愛的離開說明他們更加積極的擁抱美國文化,剔除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糟粕,選擇自己的生活,不再像他們的父親一樣固守唐人街文化,相反他們正在從唐人街文化轉向美國文化,他們的轉變是無數移民用汗水,淚水甚至是獻血換來的。我認為,這一轉變是必然的。他們本身代表了一種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美國文化融合,繼而發展中國文化的過程,是中國文化在美國文化落腳的一個表現,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他們找到文化身份認同的途徑,也為自己的下一代找到自己文化身份轉變做了鋪墊,讓他們更好的融入美國社會,發展中華文化。

總結

有批評家指出小說結尾的安排表明瞭雷庭招與中國落後文化決裂、積極擁抱美國先進文化的態度,這是對傳統文化的背叛,含有迎合美國白人主流文化的後殖民主義味道。 但是我認為,華人要在美國社會立足,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立足於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的基礎上發展中華文化,學習西方文化的精華,才能更好的融入美國社會。我們必須承認文化身份是一直在變化的,賓來和美愛,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重塑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努力做到了文化繼承文化發展,是自己成為了新華裔,實現了從“金山客”到美國人的轉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