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真“幸福,從做到這”四不“開始'

文化 道德經 哲學 老子 數學 聖經 白酒 大樸國學 2019-09-08
"

有一段時間,某一家白酒企業,通過一個朋友找我。

他們是想自己做一個獨特的香型,因為他們在老子故里,所以想把自己的香型定義為自然香

從技術指標的角度而言,沒任何難度,就是把他們的現有技術指標作為標準就可以了。

但是,當他們開始做文化定義的時候,卻迷茫了。因為到底什麼是”自然“,可能不是那麼好解讀。

他們的思路是通過《老子》來進行解讀。不過,當他們跟我說他們的思路的時候,我確實有些憤怒也有些無奈,原因是,他們想用《老子》,陰陽五行來解讀什麼是自然。(就是他們認為陰陽和五行的結合就是從《老子》開始的)

一聽,他們可能就沒仔細讀過《道德經》,因為在《道德經》裡,並沒有把陰陽和五行結合起來,而且想用這種方式來進行解讀的話,估計越解釋越亂。

商業、品牌的信息傳遞要力求簡潔,力求能夠快速的佔領目標消費者的心智,如果你的品牌塑造需要講一個宏大的理論架構、一個很長的故事,才能夠讓目標消費者理解的話,那很可能實現不了自己的目標。

我當時說服他們放棄了這個想法,其實,有更簡單,也更有效的方法。就一個字,就可以解決。

這個字,就是”“,因為這個字既可以在哲學上用來解釋自然,又可以精確的表達日常用語,也就是在文化定義中,建立這麼一個等式:自然=真,然後再往下延展,真材實料、真正的傳統工藝、喝出真感情。

既然說到了《老子》,我們今天就分享點《老子》的內容吧,最近一直在寫關於心智和認知的問題,其實,這中間最為重要的就是自我認知,而自我認知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克服我們自己人性中的弱點


"

有一段時間,某一家白酒企業,通過一個朋友找我。

他們是想自己做一個獨特的香型,因為他們在老子故里,所以想把自己的香型定義為自然香

從技術指標的角度而言,沒任何難度,就是把他們的現有技術指標作為標準就可以了。

但是,當他們開始做文化定義的時候,卻迷茫了。因為到底什麼是”自然“,可能不是那麼好解讀。

他們的思路是通過《老子》來進行解讀。不過,當他們跟我說他們的思路的時候,我確實有些憤怒也有些無奈,原因是,他們想用《老子》,陰陽五行來解讀什麼是自然。(就是他們認為陰陽和五行的結合就是從《老子》開始的)

一聽,他們可能就沒仔細讀過《道德經》,因為在《道德經》裡,並沒有把陰陽和五行結合起來,而且想用這種方式來進行解讀的話,估計越解釋越亂。

商業、品牌的信息傳遞要力求簡潔,力求能夠快速的佔領目標消費者的心智,如果你的品牌塑造需要講一個宏大的理論架構、一個很長的故事,才能夠讓目標消費者理解的話,那很可能實現不了自己的目標。

我當時說服他們放棄了這個想法,其實,有更簡單,也更有效的方法。就一個字,就可以解決。

這個字,就是”“,因為這個字既可以在哲學上用來解釋自然,又可以精確的表達日常用語,也就是在文化定義中,建立這麼一個等式:自然=真,然後再往下延展,真材實料、真正的傳統工藝、喝出真感情。

既然說到了《老子》,我們今天就分享點《老子》的內容吧,最近一直在寫關於心智和認知的問題,其實,這中間最為重要的就是自我認知,而自我認知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克服我們自己人性中的弱點


人生的”真“幸福,從做到這”四不“開始


《老子》: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簡單的翻譯一下:

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誇耀的建立不起功勳;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只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很多人第一次讀道德經或者其他的經典,可能會有這種感覺,讀著這些經典腦子裡就浮現出一個嘮嘮叨叨的老頭的形象,說話繞來繞去,都是車軲轆話,這些文字從表面上理解也都很簡單,像今天的這些內容,都是正常人通過個人的生活或者心理的體驗都能獲得的,像踮著腳尖站不穩,步子邁的太大走不快,這些可能很多小孩都明白這些道理。那老子和我們其他的聖賢講的道理都是字面的意思這麼簡單的嗎?如果是這樣,《道德經》和其他經典為什麼能被傳承幾千年?難道中國人都是缺乏生命體驗,需要反覆的教授這些簡單的內容的嗎?而且當時用竹簡記錄,書寫記錄的難度都很大。如果都是這麼簡單的話,我們的經典也不會被傳承幾千年,道德經也不會被稱為萬經之王,成為除聖經以外被翻譯成外國文字最多的一部經典,更不會被盛產哲學家的德國人奉為最該普及的經典之一。

這些疑問,大家可以思考。這裡其實隱藏著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問題,有些人可能會問,我們讀自己的經典,為什麼還會涉及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這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所受的教育、社會的制度這些方面完全受西方影響。我們現代人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已經西方化了。簡單來說,中國文化是從“象”或者可以簡單的稱之為現象或者人的生命體驗、對自然界的觀察這些方面開始的,我們的經典也經常都是從現象不停的往上推演,去描述那個終極的“道”。就像這一章,從踮起腳尖站不穩一直推演或者說追尋到“道”,這是我們經典的邏輯。西方文化則不同,西方文化講的是邏輯,邏輯背後的基礎是數學,他們認為一切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數學和方程式來表達和思考,所以有人說西方人的上帝是個數學家。

為什麼跟大家絮叨這些東西呢?很簡單,因為我們現代中國人受教育的方式已經是西方化的了,我們接受新的知識判斷的標準是什麼?是這個東西是不是符合邏輯。大家可以考慮一下自己接受新知識或者判斷一個事情的思考過程是不是這樣的。

因此,我們在學習經典的時候一定首先要明白這個前提,因為我們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已經是西方化的了,如果簡單的用現代人的思考方式去讀經典,很容易覺得我們的經典缺乏邏輯,那是不是真的這樣呢?我想,不是這樣的,是我們沒有真正的理解聖賢的邏輯和經典的思維。那我們的經典是不是能用邏輯推理的方式進行推演呢?我想我們可以去嘗試一下,方法就是回到生活,回到我們的生命體驗上。我想,這也是西方的哲學家們試著去理解中國的經典的方式和路徑。

所以,我們的文章一直堅持試著用邏輯、推理的方式解讀經典,引入西方的文化和現代的科技成果,從多個角度來解讀,並試著對我們今天的工作和生活產生影響,也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讓經典迴歸理性、回到生活、融入世界、走向未來。

西方社會心理學有一個自我認知偏差的理論,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很容易出現偏差,比如說:我長的不算醜,起碼比一般人要好;我的智商應該在一般人之上,起碼比百分之六七十的人聰明,這是絕大部分人的自我認知,如果真相是這樣的,那社會學意義上的統計就不成立了,這就是自我認知偏差。其實,“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這些現象背後很大的原因是自我認知的偏差,同時也有對別人認知的偏差。

埃及的獅身人面像刻著一句名言:認識你自己。曾子講:吾日三省吾身。這個認識自己和省吾身,認識的是什麼?省的又是什麼?應該就是要矯正我們的自我認知偏差,回到“道”的角度上去看,回看我們本來的自己,脫離了自我認知偏差的自己。我們就是和山川河流、乃至草芥芻狗一樣的,只是這個世界,這個宇宙的一部分,我們也沒有什麼特殊,遵循道,合於道才是應該的生存方式。那回到生活裡面,拋開了自我認知的偏差、自我期許以後,本來的自己該是什麼?那就是我是誰,該做什麼?我是一個員工,就做好這個員工該做的事情,我是一個母親就做好一個母親該做的事情,我是一個企業家,就該考慮企業如何生存發展,給員工合理的待遇,保證員工合理的利益。做好本職工作,也就是守本分,這就是做回本來的自己。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在自我認知上出現了偏差。有些人可能會說,這都是些大道理,讓我照著去做我想不通,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我也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也不比別人聰明多少,如果我再不去表現自己,我還有什麼機會?不是更沒有出頭之日了嗎?再就是西方人講究個性解放,展現自我,我們為什麼就不能這樣呢?喜歡自我表現的人還有另外一種就是天性就喜歡錶現自己,他們可能會說,很多英雄、領袖都是個性非常鮮明,非常有自我表現的能力,非常有人格魅力,我也要像他們一樣。

先說說第一種情況,自見。我們安守本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別人都看不到嗎?領導都看不到嗎?我如果老實本分不就是永遠在這個崗位上沒有出頭之日了?如果我是個老師,好好鑽研如何學習、如何教學,如何真正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即使你的領導看不到,別的學校的領導會看到;我是一個銷售人員,我給公司創造了很多的利潤,即使你的老闆看不到,別的老闆也會看到。現在是一個開放社會,一個人被埋沒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如果我們覺得懷才不遇,首先要考慮我有沒有才,我對自我的認知是不是有偏差,我以為的那個“才”放在客觀的角度真是“才”嗎?是不是做好了自己該做好的?那真正的自我表現應該是什麼?就是你生活、工作中自然表現出來的最真實的狀態,這才是真正的自我表現,自我的表現和別人看到的你,都只是結果,而不是你可以通過拍馬屁,做樣子給領導看,刻意的去討好領導所得到的那個“好印象”。那通過偷奸耍滑、巧言令色是不是能得到現實的利益呢?短期內確實有可能,但是長期而言得不償失,那有些人可能會想,我先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理想的職位和結果,那我就有更好的資源去認認真真把這些短板補齊不更好嗎?這和一些人一樣,先昧著良心發財,然後用這個錢去做慈善不更好嗎?經濟學上有個理論叫路徑依賴,這個理論雖然是講經濟發展對區域的資源稟賦和原來獲得成功的方式存在著嚴重的依賴,其實,放到個人身上是一樣的,我原來怎麼做事獲得成功,一次可能是偶然,兩次就覺得是必然了,人性就是很容易放大過去成功的經驗,對過往成功的路徑過度依賴,一旦形成,很難改變。這和那個註明的猴子吃香蕉的試驗是一樣的,我們和猴子沒有區別。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信息發達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人和信息的流動性前所未有的快速和便捷,你想躲起來都很難,更別說被埋沒了。西方人講究個性解放、自我表現是因為他們的文化基因和我們不同,大家對個性解放和自我表現有著基本的共識,但是東方的文化講究謙虛和謙讓,社會的共識是喜歡自我表現的人容易被大家排斥。所以,在東方社會,過度的自我表現只會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煩和阻力。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種情況,自是,就是自以為是。我們生活裡經常碰到很多自以為是的人,有些人會想,為什麼這些人這麼不可理喻?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其實這就是《老子》裡講到的“同於失者,道亦失之”,自是者其實是脫離了道,活在了自己虛構出來的世界裡,這個世界的認知是虛構的,邏輯是虛構的,但是別人並不是他虛擬世界的一部分。

那我們該怎麼避免自以為是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自以為是,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和我們的經驗、眼界、受到的教育都有關係,而這些都是“自以為是”,既然本來就是自以為是,那我們還怎麼避免呢?這就是我們的先賢們所苦苦追尋,反覆勸導我們也要去追尋的“道”,從“道”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本身才能真正避免自以為是。我有一個說法,可能有利於大家去理解,就是“誠實的思考”,就是我們看待和思考問題,首先剝離掉自己的情緒、自己的主觀以及和自己相關的利益,來看到事情本身該怎麼做去思考問題,這能儘量降低我們的自以為是。拿個例子來說明,傳銷就是一個典型的自以為是的過程。雖然參與其中的人的自以為是是被別人植入的。他們生活在自己想象中的世界,想的更多的是我只要努力的去說服每一個人我在未來的某一天就能夠不勞而獲,獲得他想要的生活,他沒有考慮過,一個好的商品首先應該滿足他作為商品本身的價值才會能夠被銷售,什麼樣的利潤才能夠支撐一個商品那麼高的暴利,讓這個鏈條上每個人都能賺到錢?這是不符合規律的,也是違背常識的。是這種對未來自以為是的想象讓他們選擇放棄思考或者視而不見最終人財兩空。當然,有些人是抱著僥倖的心態,說這個鏈條斷裂之前我就跑,但是我們見過幾個能跑出來的?這也是另外一種自以為是。

第三種情況,自伐者無功,我們現在是,做出一點成績,生怕別人不知道,總是喜歡給自己貼上各種各樣光鮮亮麗的名片,總是怕別人看輕了自己。在單位裡也是,總是怕領導沒有看到自己的成績,或者是弄出一些虛假的成績,就是為了能夠自吹自擂,還有一種是幹吹,就是本身平平無奇,或者問題一大堆,他都能吹出花來。更有甚者,功勞都是自己的,錯誤全是別人的。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種自吹自擂最終只會給自己增加更多的障礙,失去大家的幫助和支持。變成孤家寡人,而且引發別人的反感和排斥,我想”無功“,這事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

有一段時間,某一家白酒企業,通過一個朋友找我。

他們是想自己做一個獨特的香型,因為他們在老子故里,所以想把自己的香型定義為自然香

從技術指標的角度而言,沒任何難度,就是把他們的現有技術指標作為標準就可以了。

但是,當他們開始做文化定義的時候,卻迷茫了。因為到底什麼是”自然“,可能不是那麼好解讀。

他們的思路是通過《老子》來進行解讀。不過,當他們跟我說他們的思路的時候,我確實有些憤怒也有些無奈,原因是,他們想用《老子》,陰陽五行來解讀什麼是自然。(就是他們認為陰陽和五行的結合就是從《老子》開始的)

一聽,他們可能就沒仔細讀過《道德經》,因為在《道德經》裡,並沒有把陰陽和五行結合起來,而且想用這種方式來進行解讀的話,估計越解釋越亂。

商業、品牌的信息傳遞要力求簡潔,力求能夠快速的佔領目標消費者的心智,如果你的品牌塑造需要講一個宏大的理論架構、一個很長的故事,才能夠讓目標消費者理解的話,那很可能實現不了自己的目標。

我當時說服他們放棄了這個想法,其實,有更簡單,也更有效的方法。就一個字,就可以解決。

這個字,就是”“,因為這個字既可以在哲學上用來解釋自然,又可以精確的表達日常用語,也就是在文化定義中,建立這麼一個等式:自然=真,然後再往下延展,真材實料、真正的傳統工藝、喝出真感情。

既然說到了《老子》,我們今天就分享點《老子》的內容吧,最近一直在寫關於心智和認知的問題,其實,這中間最為重要的就是自我認知,而自我認知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克服我們自己人性中的弱點


人生的”真“幸福,從做到這”四不“開始


《老子》: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簡單的翻譯一下:

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誇耀的建立不起功勳;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只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很多人第一次讀道德經或者其他的經典,可能會有這種感覺,讀著這些經典腦子裡就浮現出一個嘮嘮叨叨的老頭的形象,說話繞來繞去,都是車軲轆話,這些文字從表面上理解也都很簡單,像今天的這些內容,都是正常人通過個人的生活或者心理的體驗都能獲得的,像踮著腳尖站不穩,步子邁的太大走不快,這些可能很多小孩都明白這些道理。那老子和我們其他的聖賢講的道理都是字面的意思這麼簡單的嗎?如果是這樣,《道德經》和其他經典為什麼能被傳承幾千年?難道中國人都是缺乏生命體驗,需要反覆的教授這些簡單的內容的嗎?而且當時用竹簡記錄,書寫記錄的難度都很大。如果都是這麼簡單的話,我們的經典也不會被傳承幾千年,道德經也不會被稱為萬經之王,成為除聖經以外被翻譯成外國文字最多的一部經典,更不會被盛產哲學家的德國人奉為最該普及的經典之一。

這些疑問,大家可以思考。這裡其實隱藏著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問題,有些人可能會問,我們讀自己的經典,為什麼還會涉及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這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所受的教育、社會的制度這些方面完全受西方影響。我們現代人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已經西方化了。簡單來說,中國文化是從“象”或者可以簡單的稱之為現象或者人的生命體驗、對自然界的觀察這些方面開始的,我們的經典也經常都是從現象不停的往上推演,去描述那個終極的“道”。就像這一章,從踮起腳尖站不穩一直推演或者說追尋到“道”,這是我們經典的邏輯。西方文化則不同,西方文化講的是邏輯,邏輯背後的基礎是數學,他們認為一切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數學和方程式來表達和思考,所以有人說西方人的上帝是個數學家。

為什麼跟大家絮叨這些東西呢?很簡單,因為我們現代中國人受教育的方式已經是西方化的了,我們接受新的知識判斷的標準是什麼?是這個東西是不是符合邏輯。大家可以考慮一下自己接受新知識或者判斷一個事情的思考過程是不是這樣的。

因此,我們在學習經典的時候一定首先要明白這個前提,因為我們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已經是西方化的了,如果簡單的用現代人的思考方式去讀經典,很容易覺得我們的經典缺乏邏輯,那是不是真的這樣呢?我想,不是這樣的,是我們沒有真正的理解聖賢的邏輯和經典的思維。那我們的經典是不是能用邏輯推理的方式進行推演呢?我想我們可以去嘗試一下,方法就是回到生活,回到我們的生命體驗上。我想,這也是西方的哲學家們試著去理解中國的經典的方式和路徑。

所以,我們的文章一直堅持試著用邏輯、推理的方式解讀經典,引入西方的文化和現代的科技成果,從多個角度來解讀,並試著對我們今天的工作和生活產生影響,也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讓經典迴歸理性、回到生活、融入世界、走向未來。

西方社會心理學有一個自我認知偏差的理論,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很容易出現偏差,比如說:我長的不算醜,起碼比一般人要好;我的智商應該在一般人之上,起碼比百分之六七十的人聰明,這是絕大部分人的自我認知,如果真相是這樣的,那社會學意義上的統計就不成立了,這就是自我認知偏差。其實,“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這些現象背後很大的原因是自我認知的偏差,同時也有對別人認知的偏差。

埃及的獅身人面像刻著一句名言:認識你自己。曾子講:吾日三省吾身。這個認識自己和省吾身,認識的是什麼?省的又是什麼?應該就是要矯正我們的自我認知偏差,回到“道”的角度上去看,回看我們本來的自己,脫離了自我認知偏差的自己。我們就是和山川河流、乃至草芥芻狗一樣的,只是這個世界,這個宇宙的一部分,我們也沒有什麼特殊,遵循道,合於道才是應該的生存方式。那回到生活裡面,拋開了自我認知的偏差、自我期許以後,本來的自己該是什麼?那就是我是誰,該做什麼?我是一個員工,就做好這個員工該做的事情,我是一個母親就做好一個母親該做的事情,我是一個企業家,就該考慮企業如何生存發展,給員工合理的待遇,保證員工合理的利益。做好本職工作,也就是守本分,這就是做回本來的自己。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在自我認知上出現了偏差。有些人可能會說,這都是些大道理,讓我照著去做我想不通,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我也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也不比別人聰明多少,如果我再不去表現自己,我還有什麼機會?不是更沒有出頭之日了嗎?再就是西方人講究個性解放,展現自我,我們為什麼就不能這樣呢?喜歡自我表現的人還有另外一種就是天性就喜歡錶現自己,他們可能會說,很多英雄、領袖都是個性非常鮮明,非常有自我表現的能力,非常有人格魅力,我也要像他們一樣。

先說說第一種情況,自見。我們安守本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別人都看不到嗎?領導都看不到嗎?我如果老實本分不就是永遠在這個崗位上沒有出頭之日了?如果我是個老師,好好鑽研如何學習、如何教學,如何真正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即使你的領導看不到,別的學校的領導會看到;我是一個銷售人員,我給公司創造了很多的利潤,即使你的老闆看不到,別的老闆也會看到。現在是一個開放社會,一個人被埋沒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如果我們覺得懷才不遇,首先要考慮我有沒有才,我對自我的認知是不是有偏差,我以為的那個“才”放在客觀的角度真是“才”嗎?是不是做好了自己該做好的?那真正的自我表現應該是什麼?就是你生活、工作中自然表現出來的最真實的狀態,這才是真正的自我表現,自我的表現和別人看到的你,都只是結果,而不是你可以通過拍馬屁,做樣子給領導看,刻意的去討好領導所得到的那個“好印象”。那通過偷奸耍滑、巧言令色是不是能得到現實的利益呢?短期內確實有可能,但是長期而言得不償失,那有些人可能會想,我先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理想的職位和結果,那我就有更好的資源去認認真真把這些短板補齊不更好嗎?這和一些人一樣,先昧著良心發財,然後用這個錢去做慈善不更好嗎?經濟學上有個理論叫路徑依賴,這個理論雖然是講經濟發展對區域的資源稟賦和原來獲得成功的方式存在著嚴重的依賴,其實,放到個人身上是一樣的,我原來怎麼做事獲得成功,一次可能是偶然,兩次就覺得是必然了,人性就是很容易放大過去成功的經驗,對過往成功的路徑過度依賴,一旦形成,很難改變。這和那個註明的猴子吃香蕉的試驗是一樣的,我們和猴子沒有區別。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信息發達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人和信息的流動性前所未有的快速和便捷,你想躲起來都很難,更別說被埋沒了。西方人講究個性解放、自我表現是因為他們的文化基因和我們不同,大家對個性解放和自我表現有著基本的共識,但是東方的文化講究謙虛和謙讓,社會的共識是喜歡自我表現的人容易被大家排斥。所以,在東方社會,過度的自我表現只會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煩和阻力。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種情況,自是,就是自以為是。我們生活裡經常碰到很多自以為是的人,有些人會想,為什麼這些人這麼不可理喻?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其實這就是《老子》裡講到的“同於失者,道亦失之”,自是者其實是脫離了道,活在了自己虛構出來的世界裡,這個世界的認知是虛構的,邏輯是虛構的,但是別人並不是他虛擬世界的一部分。

那我們該怎麼避免自以為是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自以為是,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和我們的經驗、眼界、受到的教育都有關係,而這些都是“自以為是”,既然本來就是自以為是,那我們還怎麼避免呢?這就是我們的先賢們所苦苦追尋,反覆勸導我們也要去追尋的“道”,從“道”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本身才能真正避免自以為是。我有一個說法,可能有利於大家去理解,就是“誠實的思考”,就是我們看待和思考問題,首先剝離掉自己的情緒、自己的主觀以及和自己相關的利益,來看到事情本身該怎麼做去思考問題,這能儘量降低我們的自以為是。拿個例子來說明,傳銷就是一個典型的自以為是的過程。雖然參與其中的人的自以為是是被別人植入的。他們生活在自己想象中的世界,想的更多的是我只要努力的去說服每一個人我在未來的某一天就能夠不勞而獲,獲得他想要的生活,他沒有考慮過,一個好的商品首先應該滿足他作為商品本身的價值才會能夠被銷售,什麼樣的利潤才能夠支撐一個商品那麼高的暴利,讓這個鏈條上每個人都能賺到錢?這是不符合規律的,也是違背常識的。是這種對未來自以為是的想象讓他們選擇放棄思考或者視而不見最終人財兩空。當然,有些人是抱著僥倖的心態,說這個鏈條斷裂之前我就跑,但是我們見過幾個能跑出來的?這也是另外一種自以為是。

第三種情況,自伐者無功,我們現在是,做出一點成績,生怕別人不知道,總是喜歡給自己貼上各種各樣光鮮亮麗的名片,總是怕別人看輕了自己。在單位裡也是,總是怕領導沒有看到自己的成績,或者是弄出一些虛假的成績,就是為了能夠自吹自擂,還有一種是幹吹,就是本身平平無奇,或者問題一大堆,他都能吹出花來。更有甚者,功勞都是自己的,錯誤全是別人的。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種自吹自擂最終只會給自己增加更多的障礙,失去大家的幫助和支持。變成孤家寡人,而且引發別人的反感和排斥,我想”無功“,這事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人生的”真“幸福,從做到這”四不“開始



第四種情況:自矜者不長。《三國志·蜀書六》:“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在該句中,兩個“而”,是表示並列關係的連詞。“剛”,貶義詞,表示剛戾無禮。“自矜”,貶義詞,表示驕矜自傲。“暴”,貶義詞,表示粗暴殘忍。“無恩”,貶義詞,表示刻薄寡恩。這是《三國志》,對關羽和張飛的評價。我們今天重點說關羽,這裡的重點就是自矜,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自傲。

很多人覺得,我不自誇,自己內心裡清高一下,自傲一下還不行嗎?雖然你有去自誇,但是這種思想會有意無意的表現在你和別人打交道的一言一行之中,如果再加上有些人拍拍馬屁,我們就會真的覺得自己比別人厲害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們總喜歡拿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就會覺得別人處處不如自己,其實,說到底,我們都是芸芸眾生,和別人沒什麼多大區別,即使我們有一些成績,很可能也是各種因素因緣際會的結果,我們很可能放大了我們自己的作用。


"

有一段時間,某一家白酒企業,通過一個朋友找我。

他們是想自己做一個獨特的香型,因為他們在老子故里,所以想把自己的香型定義為自然香

從技術指標的角度而言,沒任何難度,就是把他們的現有技術指標作為標準就可以了。

但是,當他們開始做文化定義的時候,卻迷茫了。因為到底什麼是”自然“,可能不是那麼好解讀。

他們的思路是通過《老子》來進行解讀。不過,當他們跟我說他們的思路的時候,我確實有些憤怒也有些無奈,原因是,他們想用《老子》,陰陽五行來解讀什麼是自然。(就是他們認為陰陽和五行的結合就是從《老子》開始的)

一聽,他們可能就沒仔細讀過《道德經》,因為在《道德經》裡,並沒有把陰陽和五行結合起來,而且想用這種方式來進行解讀的話,估計越解釋越亂。

商業、品牌的信息傳遞要力求簡潔,力求能夠快速的佔領目標消費者的心智,如果你的品牌塑造需要講一個宏大的理論架構、一個很長的故事,才能夠讓目標消費者理解的話,那很可能實現不了自己的目標。

我當時說服他們放棄了這個想法,其實,有更簡單,也更有效的方法。就一個字,就可以解決。

這個字,就是”“,因為這個字既可以在哲學上用來解釋自然,又可以精確的表達日常用語,也就是在文化定義中,建立這麼一個等式:自然=真,然後再往下延展,真材實料、真正的傳統工藝、喝出真感情。

既然說到了《老子》,我們今天就分享點《老子》的內容吧,最近一直在寫關於心智和認知的問題,其實,這中間最為重要的就是自我認知,而自我認知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克服我們自己人性中的弱點


人生的”真“幸福,從做到這”四不“開始


《老子》: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簡單的翻譯一下:

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誇耀的建立不起功勳;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只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很多人第一次讀道德經或者其他的經典,可能會有這種感覺,讀著這些經典腦子裡就浮現出一個嘮嘮叨叨的老頭的形象,說話繞來繞去,都是車軲轆話,這些文字從表面上理解也都很簡單,像今天的這些內容,都是正常人通過個人的生活或者心理的體驗都能獲得的,像踮著腳尖站不穩,步子邁的太大走不快,這些可能很多小孩都明白這些道理。那老子和我們其他的聖賢講的道理都是字面的意思這麼簡單的嗎?如果是這樣,《道德經》和其他經典為什麼能被傳承幾千年?難道中國人都是缺乏生命體驗,需要反覆的教授這些簡單的內容的嗎?而且當時用竹簡記錄,書寫記錄的難度都很大。如果都是這麼簡單的話,我們的經典也不會被傳承幾千年,道德經也不會被稱為萬經之王,成為除聖經以外被翻譯成外國文字最多的一部經典,更不會被盛產哲學家的德國人奉為最該普及的經典之一。

這些疑問,大家可以思考。這裡其實隱藏著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問題,有些人可能會問,我們讀自己的經典,為什麼還會涉及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這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所受的教育、社會的制度這些方面完全受西方影響。我們現代人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已經西方化了。簡單來說,中國文化是從“象”或者可以簡單的稱之為現象或者人的生命體驗、對自然界的觀察這些方面開始的,我們的經典也經常都是從現象不停的往上推演,去描述那個終極的“道”。就像這一章,從踮起腳尖站不穩一直推演或者說追尋到“道”,這是我們經典的邏輯。西方文化則不同,西方文化講的是邏輯,邏輯背後的基礎是數學,他們認為一切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數學和方程式來表達和思考,所以有人說西方人的上帝是個數學家。

為什麼跟大家絮叨這些東西呢?很簡單,因為我們現代中國人受教育的方式已經是西方化的了,我們接受新的知識判斷的標準是什麼?是這個東西是不是符合邏輯。大家可以考慮一下自己接受新知識或者判斷一個事情的思考過程是不是這樣的。

因此,我們在學習經典的時候一定首先要明白這個前提,因為我們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已經是西方化的了,如果簡單的用現代人的思考方式去讀經典,很容易覺得我們的經典缺乏邏輯,那是不是真的這樣呢?我想,不是這樣的,是我們沒有真正的理解聖賢的邏輯和經典的思維。那我們的經典是不是能用邏輯推理的方式進行推演呢?我想我們可以去嘗試一下,方法就是回到生活,回到我們的生命體驗上。我想,這也是西方的哲學家們試著去理解中國的經典的方式和路徑。

所以,我們的文章一直堅持試著用邏輯、推理的方式解讀經典,引入西方的文化和現代的科技成果,從多個角度來解讀,並試著對我們今天的工作和生活產生影響,也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讓經典迴歸理性、回到生活、融入世界、走向未來。

西方社會心理學有一個自我認知偏差的理論,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很容易出現偏差,比如說:我長的不算醜,起碼比一般人要好;我的智商應該在一般人之上,起碼比百分之六七十的人聰明,這是絕大部分人的自我認知,如果真相是這樣的,那社會學意義上的統計就不成立了,這就是自我認知偏差。其實,“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這些現象背後很大的原因是自我認知的偏差,同時也有對別人認知的偏差。

埃及的獅身人面像刻著一句名言:認識你自己。曾子講:吾日三省吾身。這個認識自己和省吾身,認識的是什麼?省的又是什麼?應該就是要矯正我們的自我認知偏差,回到“道”的角度上去看,回看我們本來的自己,脫離了自我認知偏差的自己。我們就是和山川河流、乃至草芥芻狗一樣的,只是這個世界,這個宇宙的一部分,我們也沒有什麼特殊,遵循道,合於道才是應該的生存方式。那回到生活裡面,拋開了自我認知的偏差、自我期許以後,本來的自己該是什麼?那就是我是誰,該做什麼?我是一個員工,就做好這個員工該做的事情,我是一個母親就做好一個母親該做的事情,我是一個企業家,就該考慮企業如何生存發展,給員工合理的待遇,保證員工合理的利益。做好本職工作,也就是守本分,這就是做回本來的自己。

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在自我認知上出現了偏差。有些人可能會說,這都是些大道理,讓我照著去做我想不通,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我也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也不比別人聰明多少,如果我再不去表現自己,我還有什麼機會?不是更沒有出頭之日了嗎?再就是西方人講究個性解放,展現自我,我們為什麼就不能這樣呢?喜歡自我表現的人還有另外一種就是天性就喜歡錶現自己,他們可能會說,很多英雄、領袖都是個性非常鮮明,非常有自我表現的能力,非常有人格魅力,我也要像他們一樣。

先說說第一種情況,自見。我們安守本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別人都看不到嗎?領導都看不到嗎?我如果老實本分不就是永遠在這個崗位上沒有出頭之日了?如果我是個老師,好好鑽研如何學習、如何教學,如何真正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即使你的領導看不到,別的學校的領導會看到;我是一個銷售人員,我給公司創造了很多的利潤,即使你的老闆看不到,別的老闆也會看到。現在是一個開放社會,一個人被埋沒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如果我們覺得懷才不遇,首先要考慮我有沒有才,我對自我的認知是不是有偏差,我以為的那個“才”放在客觀的角度真是“才”嗎?是不是做好了自己該做好的?那真正的自我表現應該是什麼?就是你生活、工作中自然表現出來的最真實的狀態,這才是真正的自我表現,自我的表現和別人看到的你,都只是結果,而不是你可以通過拍馬屁,做樣子給領導看,刻意的去討好領導所得到的那個“好印象”。那通過偷奸耍滑、巧言令色是不是能得到現實的利益呢?短期內確實有可能,但是長期而言得不償失,那有些人可能會想,我先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理想的職位和結果,那我就有更好的資源去認認真真把這些短板補齊不更好嗎?這和一些人一樣,先昧著良心發財,然後用這個錢去做慈善不更好嗎?經濟學上有個理論叫路徑依賴,這個理論雖然是講經濟發展對區域的資源稟賦和原來獲得成功的方式存在著嚴重的依賴,其實,放到個人身上是一樣的,我原來怎麼做事獲得成功,一次可能是偶然,兩次就覺得是必然了,人性就是很容易放大過去成功的經驗,對過往成功的路徑過度依賴,一旦形成,很難改變。這和那個註明的猴子吃香蕉的試驗是一樣的,我們和猴子沒有區別。

現代社會是一個高度信息發達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人和信息的流動性前所未有的快速和便捷,你想躲起來都很難,更別說被埋沒了。西方人講究個性解放、自我表現是因為他們的文化基因和我們不同,大家對個性解放和自我表現有著基本的共識,但是東方的文化講究謙虛和謙讓,社會的共識是喜歡自我表現的人容易被大家排斥。所以,在東方社會,過度的自我表現只會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煩和阻力。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種情況,自是,就是自以為是。我們生活裡經常碰到很多自以為是的人,有些人會想,為什麼這些人這麼不可理喻?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其實這就是《老子》裡講到的“同於失者,道亦失之”,自是者其實是脫離了道,活在了自己虛構出來的世界裡,這個世界的認知是虛構的,邏輯是虛構的,但是別人並不是他虛擬世界的一部分。

那我們該怎麼避免自以為是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自以為是,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和我們的經驗、眼界、受到的教育都有關係,而這些都是“自以為是”,既然本來就是自以為是,那我們還怎麼避免呢?這就是我們的先賢們所苦苦追尋,反覆勸導我們也要去追尋的“道”,從“道”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本身才能真正避免自以為是。我有一個說法,可能有利於大家去理解,就是“誠實的思考”,就是我們看待和思考問題,首先剝離掉自己的情緒、自己的主觀以及和自己相關的利益,來看到事情本身該怎麼做去思考問題,這能儘量降低我們的自以為是。拿個例子來說明,傳銷就是一個典型的自以為是的過程。雖然參與其中的人的自以為是是被別人植入的。他們生活在自己想象中的世界,想的更多的是我只要努力的去說服每一個人我在未來的某一天就能夠不勞而獲,獲得他想要的生活,他沒有考慮過,一個好的商品首先應該滿足他作為商品本身的價值才會能夠被銷售,什麼樣的利潤才能夠支撐一個商品那麼高的暴利,讓這個鏈條上每個人都能賺到錢?這是不符合規律的,也是違背常識的。是這種對未來自以為是的想象讓他們選擇放棄思考或者視而不見最終人財兩空。當然,有些人是抱著僥倖的心態,說這個鏈條斷裂之前我就跑,但是我們見過幾個能跑出來的?這也是另外一種自以為是。

第三種情況,自伐者無功,我們現在是,做出一點成績,生怕別人不知道,總是喜歡給自己貼上各種各樣光鮮亮麗的名片,總是怕別人看輕了自己。在單位裡也是,總是怕領導沒有看到自己的成績,或者是弄出一些虛假的成績,就是為了能夠自吹自擂,還有一種是幹吹,就是本身平平無奇,或者問題一大堆,他都能吹出花來。更有甚者,功勞都是自己的,錯誤全是別人的。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種自吹自擂最終只會給自己增加更多的障礙,失去大家的幫助和支持。變成孤家寡人,而且引發別人的反感和排斥,我想”無功“,這事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人生的”真“幸福,從做到這”四不“開始



第四種情況:自矜者不長。《三國志·蜀書六》:“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在該句中,兩個“而”,是表示並列關係的連詞。“剛”,貶義詞,表示剛戾無禮。“自矜”,貶義詞,表示驕矜自傲。“暴”,貶義詞,表示粗暴殘忍。“無恩”,貶義詞,表示刻薄寡恩。這是《三國志》,對關羽和張飛的評價。我們今天重點說關羽,這裡的重點就是自矜,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自傲。

很多人覺得,我不自誇,自己內心裡清高一下,自傲一下還不行嗎?雖然你有去自誇,但是這種思想會有意無意的表現在你和別人打交道的一言一行之中,如果再加上有些人拍拍馬屁,我們就會真的覺得自己比別人厲害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們總喜歡拿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就會覺得別人處處不如自己,其實,說到底,我們都是芸芸眾生,和別人沒什麼多大區別,即使我們有一些成績,很可能也是各種因素因緣際會的結果,我們很可能放大了我們自己的作用。


人生的”真“幸福,從做到這”四不“開始



最後這一句: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這裡就“物”這個字需要提示一下,這裡的“物”就是指人,天地萬物,人為其一。理解了這個,整句話就很好理解了。從“道”的角度講,上邊說到的這些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多餘的,就像剩飯剩菜和贅肉毒瘤,大家都覺得厭惡噁心,所以有道的人不這麼做。

其實這些東西就是我們精神上的毒瘤,如果不解決,不但不能合於道,任其發展,只能道亦失之,被“道”遺棄,更不可能有所成,有所得了。

老子在本章中所講的這些,就是從生活現象當中提煉出來的,我們“修道”,就是要“以己之心,觀人之心,以己之心,觀己之心,以己之行,觀人之行”。希望大家都能夠在生活中,認真感悟老子的“四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