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關羽齊名,本該成為蜀國丞相,有能力一統中原,卻自己作死

他與關羽齊名,本該成為蜀國丞相,有能力一統中原,卻自己作死

大家對魏延的印象都停留在,腦後長反骨,因子午谷奇謀被諸葛亮多次打壓,最終在諸葛亮死後謀反,以至於被馬岱一刀砍死。但是《三國演義》畢竟是通俗小說,它為了突出某些人物高大的形象而貶低某人,魏延就是被貶低的那位。在正史《三國志 魏延傳》中是以部曲身份跟隨劉備入蜀,由於戰功顯赫,加上智謀過人,劉備拜他為牙門將軍。也就是說,魏延一直都是劉備的嫡系部隊,而不是從東吳被迫投降來的,更不存在反骨這一說法。

他與關羽齊名,本該成為蜀國丞相,有能力一統中原,卻自己作死

劉備身邊的大將趙雲也曾經做過牙門將軍,雖然官職不大,但是可以直接參與到軍中大事的討論,這足以看到劉備對魏延的信任。不久劉備攻下漢中,為了確保蜀國的安全,劉備肯定讓一名大將留下來鎮守。益州有兩大屏障,一個是漢中,一個就是荊州,一旦二者有失,荊州必然會陷入被動。當時荊州已經由關羽鎮守,漢中守將理應落到張飛手中。但是劉備與諸葛亮做了一個出乎意料的決定,拜魏延為鎮北將軍,駐守漢中。這足見劉備諸葛亮對魏延的重用。

他與關羽齊名,本該成為蜀國丞相,有能力一統中原,卻自己作死

魏延曾經多次獻計“子午谷奇謀”,諸葛亮卻一直不予理睬,魏延自信心受到嚴重打壓。魏延當時的設想是率領五千精兵,穿越子午谷,直取長安。先不說子午穀道路崎嶇難行,單單五千精兵就想攻打重鎮長安,這在諸葛亮看來簡直是異想天開,諸葛亮知道魏延立功心切,但是北伐軍一共10萬人,讓五千精兵去打一場看不到任何勝算的仗役,諸葛亮當然不會冒這個險。

他與關羽齊名,本該成為蜀國丞相,有能力一統中原,卻自己作死

諸葛亮從來都是將魏延當作接班人來對待,將漢中這麼重要的地方讓他鎮守,如果諸葛亮不重視漢中,早就將他調到偏遠地區鎮守,省的在眼前膈應人。在北伐途中還一直提拔魏延,從鎮北將軍升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三國志 魏延傳》

他與關羽齊名,本該成為蜀國丞相,有能力一統中原,卻自己作死

但是魏延過於依託自己的功勞,認為軍中除了諸葛亮沒人敢和自己相提並論。所以在諸葛亮死後,他與楊儀負責蜀軍的撤退,楊儀為先鋒,他斷後。但是二人在撤退事宜上發生了爭吵,魏延主張攻打魏國,早日實現統一,而楊儀謹小慎微,只想按照諸葛亮留下的策略回去。於是二人紛紛指責對方不對,但是魏延脾氣太大,在朝中沒有什麼朋友,於是朝臣們紛紛上奏劉禪,誣告魏延謀反。

他與關羽齊名,本該成為蜀國丞相,有能力一統中原,卻自己作死

魏延沒辦法,只得帶著老婆孩子逃回大本營漢中,但是手底下的士兵發生譁變,紛紛歸降楊儀,最終魏延三族均被誅殺。魏延完全有能力成為蜀國的丞相,最終一統中原,奈何脾氣太臭,朝中無人,最後被人誣告而死。一個人就算能力再強,也不能隨意招惹別人,不然最終只能被人揹後捅刀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