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縣發展扶貧產業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側記

魏縣發展扶貧產業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側記

遊客在前大磨鄉扶貧產業園芍藥種植基地賞花留念。王洪超攝

魏縣發展扶貧產業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側記

留守婦女在“扶貧微工廠”加工生產毛絨玩具。王洪超攝

魏縣發展扶貧產業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側記

東代固鎮產業扶貧基地員工正在查看雪耳生長情況。王洪超攝

魏縣發展扶貧產業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側記

德政鎮後西營村群眾正在採收青椒。嶽揚攝

魏縣發展扶貧產業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側記

建檔立卡群眾在套作紅薯的密植梨產業園勞動。王德峰攝

魏縣發展扶貧產業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側記

東代固鎮精準產業扶貧基地員工在採摘杏鮑菇。王洪超攝

魏縣發展扶貧產業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側記

留守婦女在劉屯村“扶貧微工廠”加工生產箱包。郭晶晶攝

魏縣發展扶貧產業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側記

群眾在沙口集鄉賀祥社區管理大棚盆栽蔬菜。王德峰攝

孟夏時節,走進冀南梨鄉水城魏縣,處處洋溢著扶貧發展的創業激情。微工廠裡,忙碌的工人們穿針引線,棉服、箱包、毛絨玩具等一件件精美的產品有序生產;密植梨產業園裡,一棵棵樹苗在夏日陽光的照耀下煥發出勃勃生機;扶貧產業園裡,一個個大棚毗鄰而建,棚內蔬菜、食用菌正趕上豐收上市……

魏縣人口106萬,是中國鴨梨之鄉、國家園林縣城、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河北省文明縣城。2018年,魏縣退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序列,摘掉戴了30多年的窮帽子。按照“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的要求,魏縣堅持把發展扶貧產業,作為群眾脫貧後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徑和關鍵舉措,積極發展扶貧微工廠、密植梨種植產業、扶貧產業園、庭院經濟等,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確保貧困群眾“脫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該縣縣委書記盧健表示,要按照“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總要求,持續發力,下足“繡花”功夫,精準發展扶貧產業,穩定增加群眾收入,確保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

微工廠:不出村,有活幹,把錢掙

5月26日8時,魏縣沙口集鄉劉屯村留守婦女楊連芳,像往常一樣趕到村內“扶貧微工廠”,她和姐妹們最近忙著趕製一批服裝。

“每天工作8小時,每月至少掙1500塊,一年下來能掙2萬塊呢。”在家門口上班,不僅讓楊連芳穩定脫貧,也改變了她的精氣神兒,“婆婆都說俺比以前愛笑了。”

“上有老,下有小,離不開家。”楊連芳說,縣裡當初為貧困戶建檔立卡時,不僅登記家庭人口、土地、房子等信息,還詳細瞭解每戶致貧原因、幫扶需求。“俺就想守家在地的乾點啥,沒想到,村裡建起服裝‘扶貧微工廠’後,30多個姐妹來到廠裡上班。”

楊連芳工作的地方是魏縣發展的第一批“扶貧微工廠”,2017年8月,由租用民房正式搬入標準廠房。

魏縣是國家勞務輸出示範縣和農村勞動力開發就業試點縣,同時也是河北省人口大縣,常年在外務工人員30多萬,約佔全縣總人口三分之一。

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過程中,勞務輸出漸漸成為當地群眾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伴隨著勞務輸出的發展,由於外出務工人員的就業崗位不同,在各行各業湧現出一批經濟能人,想返鄉“二次創業”,但因缺資金、找不到項目和載體等,一度擱淺。同時,外出務工造成該縣留守婦女、老人等半勞力、弱勞力多達12.6萬人,其中貧困人口約1.8萬人,想就業找不到門路。為破解這一難題,魏縣縣委、縣政府因勢利導,激勵在外務工經濟能人返鄉創業,創辦“扶貧微工廠”,為貧困群眾搭建就業脫貧“大舞臺”。

該縣扶貧開發辦主任陳瑞學介紹,在發展“扶貧微工廠”上,採取“村建、企用、鄉管、縣補”方式,實行對村、對企“雙補助”。對村集體投資新建、改建“扶貧微工廠”的,實行全額補助,建成驗收後補貼80%,剩餘部分分兩個年度補助到位,所形成資產及資產收益歸村集體所有。同時,入駐企業優先安排貧困對象就業,貧困人口占就業總人數比重達到30%的,每吸納一個貧困人口每年補助就業培訓費500元。並且,貧困群眾使用的加工設備最多可享受全額補助。

劉屯村利用村裡的廢棄坑塘率先建成了兩座雙層1600平方米的“扶貧微工廠”,搞起了服裝和箱包加工,吸納群眾160餘人就業,其中建檔立卡人口近60人。在劉屯村的帶動下,全縣按照“宜建則建、宜改則改、宜租則租”運行模式,引領返鄉創業人員創辦的“扶貧微工廠”達到三分之二以上,帶動建檔立卡人口就業2541人,貧困勞力年均增收1.8萬元。

據瞭解,魏縣發展“扶貧微工廠”的做法,先後在河北省黨政領導幹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專題培訓班、全省產業扶貧現場會上作典型發言,併入選全省產業扶貧十大典型模式、《全國脫貧攻堅100計》第1計。

密植梨:樹上樹下“雙扶貧”

“一畝園十畝田。原來種地收入低,現在鄉村幫助俺家在園區種植1畝密植梨果園,又統一套種了紅薯,縣裡還有補貼獎勵。忙的時候在梨園幹活,平常在微工廠上班,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今後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在魏縣沙口集鄉密植梨扶貧產業園勞動的建檔立卡戶劉秀玲說。

“園區實行種植、管理、採收、品牌、銷售‘五統一’,保證梨品質,增加建檔立卡戶收益。”沙口集鄉黨委書記李彥琛說,密植梨扶貧產業園已栽植570畝,採取“村委會+合作社+建檔立卡戶”模式,由合作社引領建園,村委會監管,每個建檔立卡戶按照就近、自願選擇的原則,可在相應的扶貧產業園內種植1畝密植梨,三年掛果,五年後進入盛果期,每畝經濟效益1萬元以上。

李彥琛介紹,現在密植梨長勢良好,由於密植梨植株還小,行間統一套作了紅薯,每畝秋後可以增產紅薯五六千斤,實現畝均增收2000元以上。

在魏縣北皋鎮營西村,去年種植的230多畝密植梨園由邯鄲華瑞農業科技公司統一管理經營,帶動110多個建檔立卡戶參與種植。為提高掛果前的收入,梨園套作種上了120畝花生和80多畝芝麻,畝收益預計3000元以上。“縣裡的扶持政策給力,現代農業、優質林果發展前景非常好!”園區負責人胡瑞彬說。

據介紹,魏縣鴨梨種植面積20萬畝,年產優質梨果品45萬噸,年產值9億元以上,是去年該縣實現脫貧摘帽的支柱產業之一。為全面提升傳統鴨梨產業帶貧發展水平,該縣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制定密植梨產業發展規劃,從政策、土地、資金、技術、銷售等方面進行大力扶持,縣財政對密植梨種植大戶給予每畝3年共3800元的樹苗、土地流轉費用補貼,對從事密植梨種植的建檔立卡戶,每畝兩年補貼7800元。該縣計劃三年增加密植梨面積3萬畝,培育發展美香鴨梨、紅梨、秋月梨、新梨七號、玉露香梨、紅香酥梨等市場前景較好的新品種。目前,全縣已發展密植梨扶貧產業園區43家,涉及18個鄉鎮,種植面積9576畝,其中合作社(大戶)種植面積3796畝,建檔立卡戶自種面積5780畝,平均帶貧率為60.4%。

該縣縣長樊中青說,精準扶貧關鍵在“精準”二字,要通過傳統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精準開闢群眾新的增收渠道,確保小康路上不讓一個群眾“掉隊”。

食用菌:從“單打獨鬥”到“四面開花”

在魏縣院堡鎮中三中村的食用菌扶貧產業園,平菇採收季每月出菇80多萬斤,山西、山東、北京等地客商上門採購外銷。

55歲的“蘑菇大王”苗銀德告訴筆者,根據市場行情,現在安排休棚,8月份培育種植新一年的平菇,9月收穫,一直循環種植到明年4月份。他說,食用菌扶貧產業園年產食用菌2000多噸、產值500多萬元,輻射帶動群眾增收,已發展到162個的大棚中,一半是自己和弟弟的,另一半是本村和周邊村群眾的,由他提供菌種、菌料和技術服務,並統一價格、統一銷售。

“‘抱團發展’擴大了規模,不僅沒有影響經濟效益,還穩定了市場價格,穩步增加了大家夥兒的收入。”苗銀德說。

近年來,國家支持“三農”發展的“一號文件”持續出臺,尤其是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讓中三中村的蘑菇再一次乘上了發展的“東風”。苗銀德從購買菌種種蘑菇,發展到利用自己的栽培室和冷藏室培育冷藏菌種種蘑菇,品種也從單一的平菇,發展到如今的姬菇、白靈菇、猴頭菇、羊肚菌、靈芝等幾十個菌種品種。他的菌種栽培室和蘑菇大棚種植園,先後成為河北大學、河北農大、河北工程大學等高等院校的科技實驗基地。

近兩年,在縣、鎮、村的幫助下,苗銀德發展起了食用菌扶貧產業園,他帶頭註冊成立的魏縣福來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吸納了本村和周邊村80多戶建檔立卡戶。建檔立卡戶以財政扶貧資金建成的大棚,既可以“託管”給苗銀德,也可以自己管理,由苗銀德統一提供菌種、菌料、種植技術和市場銷售服務。

“長年在這兒打工,足不出村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的工資。”今年56歲的中三中村建檔立卡戶苗雪良說,自己的大棚交給銀德管理,一年還有1萬多元的純收入。

“是黨的好政策讓俺富了起來,初心不能忘。要繼續當好致富帶頭人,做大蘑菇產業,發展蘑菇醬、蘑菇片、蘑菇粉等下游產業,做好鄉村振興文章,帶領更多的群眾致富奔小康!”苗銀德說。

據瞭解,食用菌種植在魏縣已有30多年曆史,是全縣精準扶貧、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常年栽培各類食用菌面積8000多畝,分佈10個鄉鎮,從事食用菌生產、經銷人員3000人,全年投料量4.5萬噸,年產值1.56億元,並註冊了“幸福傘”“閆苔”“弘珍”“冀南綠珍”四個品牌,2002年被省農業廳命名為“河北食用菌之鄉”。

“園區去年開始建設,今年已建起香菇大棚50畝,年內將建成150畝,後期目標是建設300畝,總投資700萬元。”該縣野胡拐鄉愛上菇扶貧產業園業主郭長城說,該公司香菇生產技術成熟,每個大棚下料1萬棒,成本5萬元左右,年利潤2.5萬元,群眾在園區打工每月收入2000多元。

大棚菜:群眾身邊的“搖錢樹”

在魏縣沙口集鄉賀祥社區,去年剛搬到新家的段家莊村建檔立卡戶

段連林每天打理自己的盆栽蔬菜大棚。在他的棚裡,一盆盆蔬菜鬱鬱蔥蔥、生機盎然。

“俺的盆栽蔬菜一月一茬,不打農藥、不上化肥,三、四天澆一次水;蓋棚的棉被,一摁電鈕,自動收放。”段連林介紹說,不用投錢,只負責管理,公司統一回收。像這盆紫油菜能收入3元錢勞務費,這個50平米的棚200盆蔬菜,一年勞務費收入七八千元。

沙口集鄉黨委書記李彥琛介紹,為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去年底,採取“公司+基地+建檔立卡戶”的模式,新引進的盆栽蔬菜大棚項目,由邯鄲市哆來咪農業科技公司承建了81座50平方米大棚,對有勞動力的搬遷貧困戶一戶一棚,企業統一技術指導,種植的油麥、芫荽等特色蔬菜公司統一銷售,建檔立卡戶獲取勞務管理費增收致富。

走進魏縣德政鎮後西營村,一排排溫室大棚整齊排列,農民正在大棚採收甜瓜、茄子、青椒等,這個曾經的貧困村靠發展大棚蔬菜摘掉了“窮帽子”,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鮮蔬小鎮”。近年,後西營村800多畝耕地加上鄰村200餘畝,建起千畝大棚蔬菜示範園,年收入2000多萬元,成為全縣產業扶貧示範村。全村150多戶人家,140戶建起了蔬菜大棚。

村支部書記劉貴山說:“原來大家種植露天菠菜、白菜、胡蘿蔔等,7年前,為提高蔬菜效益,村兩委帶領7名代表到山東學習大棚蔬菜瓜果種植經驗,引進優良品種和大棚模式,最初8戶種植甜瓜,當年每戶一年進賬兩三萬元。如今,村裡大棚蔬菜瓜果佔到了95%。”

據瞭解,魏縣蔬菜種植面積10萬餘畝,年產量60萬噸,產值7.8億元,栽培種類有菠菜、西紅柿、甘藍、黃瓜、大蔥等二十多種,主要分佈在德政鎮、沙口集鄉、棘針寨鎮、院堡鎮、大辛莊鄉等。全縣現有與蔬菜相配套的貯藏、制箱、裝璜、包裝、運銷、中介組織、專業服務組織近百家,有常年從事蔬菜經銷的經紀人隊伍1000多人,恆溫冷藏庫106座。魏縣天仙果菜批發交易市場佔地238畝,是功能設備齊全的大型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大型電視顯示屏與全國聯網,是農業部農產品信息網的採集點,國家發改委首批81個先進信息試點市場之一。

“我們提高產業扶貧效果的重點是完善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將貧困群眾增收納入產業發展體系之中,讓大家廣泛參與並從中受益,讓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得租金、資金入股得股金、基地務工得薪金等,多途徑實現增收致富。”魏縣縣委副書記陶俊強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