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這個鎮竟是打官司打出來的,真沒想到'

"

官底鎮原來是“官邸”

官底鎮位於臨渭區西北角,渭南市西北35公里處,西鄰閻良關山鎮,北連蒲城荊姚鎮,西北接富平張橋鎮,素有“雄雞一唱聽四縣”的美譽。

官底鎮集鎮街道

古代下邽為縣治時,這裡地處交通要道,自然成了下邽城裡官員的後花園,官方以各種形式在這裡修了很多住宅,專供官員們修身養性,或者巡視下榻,由此得名“官邸”。這裡名人輩出,宋代名相寇準出生在左家村,明代“關西夫子”薛敬之出生在下薛村,兵部尚書孫敬出生在孫家村。

官底鎮東西南北四條街,商鋪相連,每逢農曆二、八集日,商賈雲集,百姓潮湧,熱鬧非凡。這個鎮點的設立,有著一段曲折的故事。相傳清代時,官邸西邊約一里處,有個付楊村,村子不大,卻設有集鎮。官邸人以為集鎮應該設在官邸才合適,於是就為爭設集鎮打官司。一位老人代表官邸人擊鼓告狀,被官府視為刁民滋事,打得皮開肉綻。他回來稍作休養,又讓村民抬著自己再次上堂,如此反覆再三。官府被老人的執著精神所感動,加上官邸是寇萊公的故里,於是就將集鎮改設到了官邸。

"

官底鎮原來是“官邸”

官底鎮位於臨渭區西北角,渭南市西北35公里處,西鄰閻良關山鎮,北連蒲城荊姚鎮,西北接富平張橋鎮,素有“雄雞一唱聽四縣”的美譽。

官底鎮集鎮街道

古代下邽為縣治時,這裡地處交通要道,自然成了下邽城裡官員的後花園,官方以各種形式在這裡修了很多住宅,專供官員們修身養性,或者巡視下榻,由此得名“官邸”。這裡名人輩出,宋代名相寇準出生在左家村,明代“關西夫子”薛敬之出生在下薛村,兵部尚書孫敬出生在孫家村。

官底鎮東西南北四條街,商鋪相連,每逢農曆二、八集日,商賈雲集,百姓潮湧,熱鬧非凡。這個鎮點的設立,有著一段曲折的故事。相傳清代時,官邸西邊約一里處,有個付楊村,村子不大,卻設有集鎮。官邸人以為集鎮應該設在官邸才合適,於是就為爭設集鎮打官司。一位老人代表官邸人擊鼓告狀,被官府視為刁民滋事,打得皮開肉綻。他回來稍作休養,又讓村民抬著自己再次上堂,如此反覆再三。官府被老人的執著精神所感動,加上官邸是寇萊公的故里,於是就將集鎮改設到了官邸。

渭南這個鎮竟是打官司打出來的,真沒想到

官邸從此改名叫官底,是紀念那位為了設集“把官司打到底”的老人。

紫氣東來紫郭村

紫郭村位於官底鎮北,以郭姓為主,至今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該村《郭氏宗族先世墳塋碑記》載:“吾邑棠村裡紫郭村,郭姓者,子孫繁衍,號稱巨族,自始祖諱秀公,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遷居斯土……”

官底鎮

紫郭村的村名寓意深刻。先祖郭秀當年在這裡落戶後,帶領子弟墾荒種田,艱苦創業。隨著人口的繁衍增多,又發動民眾築土為城。古城東西南各有城門,城內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為解決排水蓄洪和生活用水問題,在城外東南角建有四五畝大、約丈餘深的大澇池。東城門外建一大照壁,上書“紫氣東來”,一則紀念郭姓從東邊山西遷來,二則有祥瑞之意。該村於是便有了“紫郭村”村名。

因村北幾裡地外還有個北郭村,所以周圍人稱紫郭村為南郭村或東郭村,以示兩個郭姓村子的區別。

化佛村有條“萊公路”

臨渭區官底鎮往西三四里地,有個村子叫化佛村,老人們仍然稱其為化佛寺。傳說很早以前,這裡的寺廟住有一位高僧。一日,徒兒們清早出去化緣,晚上回來見師傅仍在盤腿打坐,千呼萬喚也不醒,才知道師傅已無疾而終,羽化成佛。後來寺廟便改名為化佛寺,村子隨後也取名化佛寺村。

傳說寇準出生在官底鎮朱家村東的白馬小廟裡,出生時村民只見火光沖天,以為著了火,預示著寇準日後將大富大貴。寇準出生後,母親趙氏為人漿洗縫補,苦度日月。寇準每天去廟南邊的化佛寺拾柴,為母分憂。見有錢人家的孩子在寺院讀私塾,羨慕不已,常躲在教室窗子外面偷聽。教書先生見寇準聰明伶俐,為他免去學費,貼上筆墨紙硯,讓他在化佛寺私塾讀書。一日,雨過天晴,碧空如洗。老師手指東南挺拔俊秀的華山,讓學生們作詩。寇準寫下了:“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抒發自己的遠大理想。

在化佛寺上學期間,寇準埋頭苦學,勤奮用功,考試成績總是名列第一。久而久之,寇準上學在朱家和化佛寺之間踏出了一條南北小路。寇準成名被封為“萊國公”, 後來朝廷將寇準走出的這條南北路命名為“萊公道”。朱家村至今還有一棵老槐樹,相傳為寇準親手所植。

李瘦枝助學四縣廟

雄雞一唱四縣曉,朝暉盡灑竹李橋。四縣廟村屬於臨渭區官底鎮,這裡古代有一座土地廟,因其地處蒲城、渭南、臨潼、富平四縣交界點而得名四縣廟。周圍四縣的信眾常來朝拜,香火非常旺盛。

"

官底鎮原來是“官邸”

官底鎮位於臨渭區西北角,渭南市西北35公里處,西鄰閻良關山鎮,北連蒲城荊姚鎮,西北接富平張橋鎮,素有“雄雞一唱聽四縣”的美譽。

官底鎮集鎮街道

古代下邽為縣治時,這裡地處交通要道,自然成了下邽城裡官員的後花園,官方以各種形式在這裡修了很多住宅,專供官員們修身養性,或者巡視下榻,由此得名“官邸”。這裡名人輩出,宋代名相寇準出生在左家村,明代“關西夫子”薛敬之出生在下薛村,兵部尚書孫敬出生在孫家村。

官底鎮東西南北四條街,商鋪相連,每逢農曆二、八集日,商賈雲集,百姓潮湧,熱鬧非凡。這個鎮點的設立,有著一段曲折的故事。相傳清代時,官邸西邊約一里處,有個付楊村,村子不大,卻設有集鎮。官邸人以為集鎮應該設在官邸才合適,於是就為爭設集鎮打官司。一位老人代表官邸人擊鼓告狀,被官府視為刁民滋事,打得皮開肉綻。他回來稍作休養,又讓村民抬著自己再次上堂,如此反覆再三。官府被老人的執著精神所感動,加上官邸是寇萊公的故里,於是就將集鎮改設到了官邸。

渭南這個鎮竟是打官司打出來的,真沒想到

官邸從此改名叫官底,是紀念那位為了設集“把官司打到底”的老人。

紫氣東來紫郭村

紫郭村位於官底鎮北,以郭姓為主,至今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該村《郭氏宗族先世墳塋碑記》載:“吾邑棠村裡紫郭村,郭姓者,子孫繁衍,號稱巨族,自始祖諱秀公,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遷居斯土……”

官底鎮

紫郭村的村名寓意深刻。先祖郭秀當年在這裡落戶後,帶領子弟墾荒種田,艱苦創業。隨著人口的繁衍增多,又發動民眾築土為城。古城東西南各有城門,城內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為解決排水蓄洪和生活用水問題,在城外東南角建有四五畝大、約丈餘深的大澇池。東城門外建一大照壁,上書“紫氣東來”,一則紀念郭姓從東邊山西遷來,二則有祥瑞之意。該村於是便有了“紫郭村”村名。

因村北幾裡地外還有個北郭村,所以周圍人稱紫郭村為南郭村或東郭村,以示兩個郭姓村子的區別。

化佛村有條“萊公路”

臨渭區官底鎮往西三四里地,有個村子叫化佛村,老人們仍然稱其為化佛寺。傳說很早以前,這裡的寺廟住有一位高僧。一日,徒兒們清早出去化緣,晚上回來見師傅仍在盤腿打坐,千呼萬喚也不醒,才知道師傅已無疾而終,羽化成佛。後來寺廟便改名為化佛寺,村子隨後也取名化佛寺村。

傳說寇準出生在官底鎮朱家村東的白馬小廟裡,出生時村民只見火光沖天,以為著了火,預示著寇準日後將大富大貴。寇準出生後,母親趙氏為人漿洗縫補,苦度日月。寇準每天去廟南邊的化佛寺拾柴,為母分憂。見有錢人家的孩子在寺院讀私塾,羨慕不已,常躲在教室窗子外面偷聽。教書先生見寇準聰明伶俐,為他免去學費,貼上筆墨紙硯,讓他在化佛寺私塾讀書。一日,雨過天晴,碧空如洗。老師手指東南挺拔俊秀的華山,讓學生們作詩。寇準寫下了:“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抒發自己的遠大理想。

在化佛寺上學期間,寇準埋頭苦學,勤奮用功,考試成績總是名列第一。久而久之,寇準上學在朱家和化佛寺之間踏出了一條南北小路。寇準成名被封為“萊國公”, 後來朝廷將寇準走出的這條南北路命名為“萊公道”。朱家村至今還有一棵老槐樹,相傳為寇準親手所植。

李瘦枝助學四縣廟

雄雞一唱四縣曉,朝暉盡灑竹李橋。四縣廟村屬於臨渭區官底鎮,這裡古代有一座土地廟,因其地處蒲城、渭南、臨潼、富平四縣交界點而得名四縣廟。周圍四縣的信眾常來朝拜,香火非常旺盛。

渭南這個鎮竟是打官司打出來的,真沒想到

上世紀三十年代,倡學之風漸盛,在竹李村李輝映老先生的帶領下,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拆廟建校運動。李瘦枝先生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是著名教育家、進步人士。他支持父親李映輝等人在土地廟的基礎上,建起了四縣廟學校,從而解決了附近幾個村數十名小學生的入學問題。

四十年代初學校擴建,經費不足,李瘦枝先生又慷慨資助了五百大洋。1952年,他以父親名義寫信給田建國校長,想將自己在西安拆房的一批木料捐給學校。木料從西安火車站運到渭南,官底鄉派十輛大車運回。地方紳士和學校理事組織附近村莊投工投勞,幾月建成了七間土木結構的大房。同時用他給的五十元錢為學校購置了一套鑼鼓。1969年,四縣廟小學正式更名為四縣廟初級中學。

建國後,李瘦枝先生歷任西北大學教授、史地系主任,西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局副局長,西安師範學院副院長,陝西省高等教育局副局長,陝西省政協副主席,民盟民盟陝西省委主委等職。(圖片來源網絡) 來源:臨渭政協文史【看完記得關注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