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龍甲:濰縣黨組織創始人'

"

◎孫瑞榮

在位於奎文區梨園街道的莊家村,有一座白牆黑瓦的古樸房舍尤為引人注目,“全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花崗岩碑刻在大門旁邊,這裡是莊龍甲故居。

一進院子,莊龍甲烈士的塑像便映入眼簾。當年,莊龍甲和他的戰友們為了父老鄉親們能過上好日子,懷揣著共產主義信仰聚集在這裡。就是在這個土屋裡,濰縣縣委、骨幹分子召開一次次會議,擬定形成一份份決議,革命的火種由這裡撒向濰坊大地……

莊龍甲,字鱗森,1903年生於濰縣莊家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正是這個普通的農家男孩,後來成了全村、全縣的革命領袖,成了中共山東省第一個縣委書記。

少年時期的莊龍甲不僅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更是一個善於思考、不受禮教束縛、敢於跟舊勢力作鬥爭的小勇士。他初小畢業那年,曾因組織同學們反對私塾先生體罰學生,被一些不理解的人指為“思想異端”。他上高小時,酷愛讀史書,喜歡與同學們談古論今,並常常對歷史書上的內容提出異議,抒發自己獨到的見解。對當時黑暗社會中弱肉強食、貧富不均的現象,莊龍甲更是憤憤不平,並開始深入思考這些社會問題。

1921年,莊龍甲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當時的省立一師,是全省愛國學生運動和新思想、新文化傳播的中心。在這裡,莊龍甲結識了山東最早的共產黨人王盡美、鄧恩銘,並在他們的啟迪下,如飢似渴地閱讀革命書刊,參加各種研究、宣傳革命的組織,逐漸懂得了只有馬列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真理。1923年夏,經王盡美介紹,莊龍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結識王盡美、鄧恩銘可以說是莊龍甲人生道路的轉折點,自此開始了他短暫而又輝煌的革命生涯。莊龍甲加入共產黨後一邊學習,一邊在學生中積極開展黨的活動,顯示了他的組織宣傳能力,很快成為山東黨組織的活動骨幹,積極協助王盡美做了大量工作,被同志們譽為“王盡美同志的左右手”。

1925年,莊龍甲根據黨的指示,以國民黨省部特派員的身份回到家鄉,利用國共合作的有利條件開闢黨的工作。

濰縣位於膠濟鐵路的中段,西接濟南,東連青島,範圍包括現在的濰城區、奎文區、寒亭區、坊子區、高新區、濱海區等,以縣城和鐵路為界分為濰南和濰北兩大區域,做好這裡的工作,勢必對全省有很大影響。

莊龍甲深知,要在家鄉開闢黨的工作,必須得先團結一批可靠的同志,形成一個有戰鬥力的集體。是年2月,在莊龍甲家中祕密成立了濰縣第一個黨支部,莊龍甲任支部書記,直屬山東地執委領導。這個支部肩負著開闢全縣黨的工作的重任,自此濰縣有了黨的組織。

濰縣支部成立以後,積極開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動。

在學校,莊龍甲以毓華小學代課老師的身份,和同志們一起在校內進行宣傳活動,成立了團支部,組織了“馬列主義讀書會”。

在農村,為了把農民組織起來,濰縣支部派田化寬、田欣農在南屯建立了農民協會,這是濰坊地區乃至全省建立最早的農民協會,對全省的農民運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隨著一個個農民協會的成立,為了啟發群眾,莊龍甲甚至自編歌謠,教農民們傳唱。其中有一首這樣唱道:“一滴血,一滴汗,收了麥子不見面,糶出銀元送給張督辦。要過好日子,就得組織起來跟他幹!”

在廠礦,莊龍甲等人深入到工人中間宣傳革命道理,發展黨的積極分子,建立了坊子鐵路黨支部,將坊子站變為我黨來往於濟南至青島之間的祕密交通站。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到1926年春,全縣發展黨員120名、團員200多名。在此基礎上,根據省執委指示籌備組建中共濰縣地執委。1926年6月,中共濰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茂子莊村王全斌家的場園屋裡召開,正式建立了中共濰縣地方執行委員會,莊龍甲任書記。中共濰縣地執委後於1927年改稱濰縣縣委。

濰縣黨組織的建立,是濰縣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它給災難深重的濰縣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1928年1月,在濰南莊家村莊龍甲家中,建立了由王永慶、王兆恭、成希榮等人組成的特工組。特工組建立後積極開展籌槍活動,擴大武裝組織。到1928年春,濰縣黨組織已掌握長短槍40餘支,縣委決定將特工組擴大為赤衛隊。在縣委的領導下,濰縣赤衛隊積極發動組織農民開展抗租、抗稅、搶糧、“吃坡”等革命活動,有力地打擊了反動勢力,擴大了我黨的影響。

濰縣赤衛隊的建立,為濰縣武裝鬥爭的開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是濰坊地區最早建立的一支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他們組織發動的大柳樹村抗稅鬥爭曾轟動一時。

大柳樹村位於昌樂、安丘、濰縣交界處,在這裡收稅的稅役一貫欺行霸市,壓榨百姓。每逢集日,群眾趕會,他們都設卡收稅,群眾對他們早已恨之入骨。4月20日這天正值大柳樹村趕山會的日子,望留稅局的5名稅役像往常一樣來到集上設點收稅。莊龍甲、王全斌等組織西南片各村的黨團員和部分群眾積極分子,一大清早就分頭到達大柳樹村指定地點,混在趕山會的人群中待命。時近中午,按事先研究好的計劃,四周埋伏的主攻隊員揮舞斧頭、棍棒、扁擔,劈頭蓋臉朝幾個稅役打去。頓時,整個集市一片喊打聲,5名稅役頃刻間全被打倒。濰縣赤衛隊痛打稅役、搗毀收稅點的消息在當地群眾中廣為流傳,一時被引為奇談。

濰縣赤衛隊雖然不到一年便在敵人的瘋狂鎮壓下解散,但它在一系列革命鬥爭中有力地打擊了反動勢力,激發了群眾的革命熱情,撒下了革命的火種,為以後的武裝鬥爭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

這期間,濰縣的革命鬥爭一浪高過一浪,蓬勃發展,大有星火燎原之勢。

莊龍甲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多年來夜以繼日地為革命奔波,以致積勞成疾,身染肺病,經常吐血。而這時的環境也在日益惡化,國民黨當局正在千方百計搜捕他。莊龍甲接受了縣委的決定,到安丘縣的杞城莊去休養治療。在那段時間裡,同志們有時去探望他,他總是仔細詢問工作鬥爭情況,和同志們一起分析形勢,以他豐富的鬥爭經驗,指出工作中一些容易被忽視的地方。

1928年10月10日,莊龍甲不幸被捕。敵人對他施以慘無人道的刑罰,12日,正值南流大集,莊龍甲慘死在敵人的鍘刀之下。這年,他僅25歲。

為把噩耗轉告其戰友和親屬,濰縣縣委委員牟洪禮寫了一首藏頭詩:“老子英雄兒好漢,莊稼不收年年盼。死而復生精神存,在與不在何必言。南北東西人知曉,流芳百世萬古傳。”每句的頭一個字連起來就是:“老莊死在南流。”

莊龍甲為革命事業獻出了他短暫而寶貴的生命。在他的影響下,莊家村有百餘名先進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在歷次革命鬥爭中,有二十餘名革命志士獻出了寶貴生命。

1929年2月,第二屆中共濰縣縣委在濰南東曹莊成立,並繼承莊龍甲同志的遺志,領導濰縣人民不屈不撓地堅持革命鬥爭,使黨在濰縣的組織力量不斷壯大,為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了緬懷和紀念莊龍甲烈士,曾先後將他的家鄉命名為“龍甲鄉”“龍甲營”“龍甲公社”“龍甲大隊”“龍甲社區”。

1963年3月,莊龍甲的遺骨從南流鎮遷葬於濰坊市革命烈士陵園,由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命名為山東省著名革命烈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