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生都是相似的,失敗的人生各有各的失敗。

成功沒有祕訣,無非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正確的事情。

成功人士的成功經驗:不要臉,堅持不要臉,繼續堅持不要臉。

王朔,1958年8月23日出生於江蘇南京,作家、編劇。

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張愛玲

01

上個世紀80年代,王朔一不留神,成名人了。

從1984年初發表《空中小姐》開始,王朔小說迅速走紅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玩的就是心跳》《無知者無畏》《動物凶猛》《看上去很美》《我是你爸爸》,無論短篇還是長篇,發一篇,火一篇。

1988年,四部王朔小說被改編成電影:米家山執導的《頑主》、夏鋼執導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黃建新執導的《輪迴》,以及葉大鷹執導的《大喘氣》。

這一年,中國影視界稱為“王朔電影年”。

1990年,中國第一部室內劇《渴望》播出,收視率史上最高:96.4%。社會犯罪率直線下降,公安部專門對《渴望》全劇組予以表彰。

1991年,中國大陸第一部電視情景喜劇《編輯部的故事》上映,萬人空巷。

1992年,120集《我愛我家》上映,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許多導演、演員因王朔大紅大紫,如馮小剛、葛優、張國立……

1992年,一家臺灣公司打來電話,想買斷王朔作品的全部海外代理權,他脫口報了個100萬美元。

2007年王朔以500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第二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六位。

成功沒有祕訣,無非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正確的事情。

02

舊體系千瘡百孔,新規則萌芽之中,抱殘守缺頑冥不化前景堪憂,有所突破有無限個成功的可能,更有無數種失敗的風險。

蒼茫時分,需要“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

王朔“雖千萬人吾往矣”,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

“他比別人更敏感,更真實地表現了這個價值失範、無所適從的特定時空裡一代都市人的紊亂的心理現實,以及他像個‘撒野的孩子’(羅蘭·巴特語)顛覆傳統話語體系的能量。”(雷達)

03

王朔小學時就能寫出5000字的思想檢查,最常寫的一句話是“做了階級敵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兒。”

他的短篇《橡皮人》,開頭第一句就動人心絃:“一切都是從我第一次遺精時開始。”

王朔竭盡幽默、諷刺、挖苦、嘲笑,還有惡毒攻擊之能事,矛頭直指一切一本正經,一切死要面子活受罪。

“所有自誇的、自以為正確的,在外招搖的,都是暗中夾帶自己私利的,必須有人出來給他們添點噁心,別讓他們覺得有一手遮天的好事,佔多大便宜現多大眼,這不是灑狗血,是行使自然律。”

王朔宣稱:“所有的光榮——你們牛逼。所有的醜惡——我也有份。”

我認為從《頑主》開始,無論是思想內涵還是藝術風格上,王朔的作品發生了一種質的轉變,過去可能還對傳統的秩序規範存有一絲猶疑和依附,自《頑主》反叛的精神開始變得非常徹底了。——米家山

04

由米家山導演,根據王朔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頑主》,公映時間段大概在1988年的秋天。

影片中有一情節,“3T”頒獎大會開始前,有觀眾問3T公司負責人於觀(張國立飾):“今兒晚上有什麼精彩的嗎?”

於觀回答:“我現在不能告訴你,不過可以透露一點兒,節目相當粗俗。”

觀眾:“哎呦,哥們兒就喜歡俗的!”

《頑主》上映那幾天,王朔一個朋友家去了兩個安熱水器的,一位師傅剛乾了半天就開始犯困,說是因為昨天看了個夜場電影,叫《頑主》:“這片子怪了,不關燈也不上床,但真他媽過癮,寫這片子的師傅準跟我們這樣的人一塊混過。今後只要是這位王師傅寫的電影,我非看不可。”

05

曾幾何時,北京公主墳復興路以西,路南一字排開的是各種軍隊大院:海軍大院,軍訓部大院,空軍大院,通信兵大院,裝甲兵大院……

大院裡出生的紅二代,一起幼兒園,一起小學,一起中學,一起參軍……

他們中有人成了搖滾教父,有人成了小說家,有人成了導演或影視明星。

空軍大院走出一個牛人馬未都。

馬未都八十年代開始在《當代》編輯部當編輯,幫助軍訓部大院走出的王朔發表了小說《空中小姐》。

老舍是文學界老京派的代表,王朔是新京派的代表。

王朔以北京話為基獨創 “王朔體”,在傳統文學語言裡摻進非文學語言的成分,又把非語言文學變成他的文學語言。

他廢掉了量詞,把“我一個哥們兒”,變成“我一哥們兒”;殺“了”去“的”,把“我愛我的家”簡化為“我愛我家”。

一時間,北京文學獨執牛耳。

一個人能走多遠,要看他有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要看他有誰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要看他與誰相伴。——韓寒

06

王朔哥們兒多,馬未都、鄭曉龍、葉大鷹、英達、樑天、樑左、馮小剛、葛優、姜文……

王朔說:“我前些年一直演一個北京流氓王朔,其實我不是。我是一個有美德的人,我內心真的很美,我沒有害過人,沒有對不起人。我沒有欺負過比我弱小的人。”

他自我表白:“某人死後到天堂報到,上帝看見他渾身像刀架子,詢之,答曰:這都是為朋友插的!”

2011年5月19日,葉挺之孫葉大鷹寫博文懷念樑左時,聊到了朔爺:

“王朔總是把我們想說又不知道該怎麼說的話說出來,把我們想表達但不知該如何表達的情感表達出來。他是一面屬於我們這代人的旗幟!”

他在《和我們的女兒談話》中說:“人生至樂就是和聰明女人聊天”。

1994年,王朔喜歡死了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大二女生徐靜蕾。

王安憶、池莉、王海鴒、曾子墨,都是他的紅顏知己,簡稱“紅知”。

王朔說:初次見面無從識別時,我一般傾向相信女的,女的裡傾向相信年輕女子,年輕女子中又傾向相信那些漂亮姑娘,漂亮姑娘中又傾向相信生活無憂的。因為這類人群社會壓力比其他人群要小,人性得以保存相對完好,環境允許她們善良,她們也沒理由不善良。再說如果被人欺騙是註定的,與其讓別人騙,不如讓漂亮姑娘騙!

成功要靠三件事:努力、努力、再努力。——哈代

07

王朔寫完《空中小姐》,投給了《當代》,第一稿3萬字,來來回回改,前後改了9遍,加起來差不多100萬字,手指常年有個坑。

有一陣兒,王朔經常手拿小本兒,守在朋友的牌桌邊,聽見有意思的話,就趕緊記下來,上課一般認真。

為了提高文化水平,背過《成語詞典》。

1991年,王朔每天寫1萬字。

2005年前後,王朔在家寫《我的千歲寒》。他家門口住著一個修自行車的,他一見就煩,靈感全無。有一天終於忍不住了,他跑出去跟那人說:“我給你3萬塊錢,你能不能別在這兒住了。”修車的一聽:“行啊。”

他返身拿出3萬塊,修車人立馬顛了。

馬未都說:那時王朔身上一共3萬多點。

“純粹的作家為了靈感可以視金錢如糞土,不純粹的作家幹不出來這事。”

08

王朔曾嘗試高考,很慶幸——失敗了。

馬未都說,剛開始寫作生涯時,王朔這哥們兒一共也就認識3000字。

“王朔是個奇才,他有超強的生活觀察能力,而且只要發生過的事,他立馬能以高於現實的手法給你寫出來。”

虧得沒有去念大學。按鄭淵潔的說法,上學的過程其實就是老師用寬膠帶捆綁學生的過程:小學捆腳和腿。中學捆身子和手。大學捆頭。

英雄所見略同,王朔也說:“我至今堅持認為人們之所以強迫年輕人讀書並以光明的前途誘惑他們,僅僅是為了不讓他們到街頭鬧事。”

努力非常重要,但真正努力過後,才明白天賦也很重要。

王朔是聰明人,“聰明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善於把無價值的事做得有聲有色,在玻璃魚缸裡游泳,也有乘風破浪的氣魄。”

09

王朔擅長標新立異,想別人不敢想,敢想也想不出。

《過把癮就死》《玩兒的就是心跳》《愛你沒商量》《我是你爸爸》——必也正名乎?

馮小剛拍《天下無賊》時,劇本改了很多遍,怎麼都通不過。電影局的理由很簡單:讓賊做主角,沒有先例,賊做好事的動機何在呢?

萬般無奈,馮小剛找到王朔。

王朔妙手回春:“簡單,讓女賊懷孕,然後進廟燒香。人心向善,自己這輩子毀了,希望下一代美好。宗教情懷也加進去了,格調一下子拔高了。”

王朔是這評那評的祖師爺。《我愛我家》首播時,在《成都晚報》的觀眾評分中被評為“年度最差電視劇”。這個評比是王朔發起的。

《我愛我家》誕生之前,我國沒有“情景喜劇”這個說法,這個詞純屬“王朔製造”。

劇名是王朔擬定的。英達說,某次飯桌上醉意甚濃的王朔提出這部劇可以叫“我愛我家”。英達聽完感覺特別彆扭,認為這是一個病句,起碼應該是“我愛我的家”。

王朔堅持認為,就是要這個彆扭勁兒。

馮小剛籌劃《非誠勿擾2》異常興奮,因為王朔出山要幫他了。孫紅雷飾演的李香山,活著給自己開追悼會,是王朔的主意。在《私人訂製》裡,訂製人生的一天概念,讓人拍案叫絕,也是王朔的主意。

1992年,華藝出版社推出四卷本《王朔文集》。那時候,只有魯郭茅巴老曹能出文集。

王朔要求實行版稅付酬制,按碼洋的10%走,賣一本就得給他一份錢,不再用過去的稿費制。

《王朔文集》之後,中國出版界市場化出版理念逐步確立,版稅制也沿襲下來。

永遠是這樣

風后面是風

天空上面是天空

道路前面還是道路——海子

10

馬克思代表工人階級說話,改寫了世界歷史。

馬丁·路德·金為黑人爭取平等權利,影響了美國曆史。

特朗普為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拍在沙灘上的人群說話——喜耶,憂耶?

80年代,社會大變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城市的情緒與表達越來越多地透露出新的氣息。

1988年1月13日,在蛇口招商大廈9層一個普通會議室裡,舉行了一場“青年教育專家與蛇口青年座談會”。

無名小輩蛇口青年與大紅大紫的道德專家脣槍舌劍,大戰數十合。

專家認為,有的年輕人來深圳,旨在淘金,目的不純。

蛇口青年認為,“淘金者”賺錢,沒有觸犯法律,無所謂過錯,“淘金者”來蛇口的直接動機是賺錢,但客觀上為蛇口建設出了力,“淘金者”並沒有什麼不好。

道德專家認為好青年要愛國不能只顧賺錢,蛇口青年理直氣壯地迴應:對祖國愛的表達,應當實事求是,而不應當光來虛的、假的、空的。“我們用自己的勞動表達對祖國的愛。我們自己勞動了,勞動成果自己享受。”

魯迅的小說,讀來讀去,說了兩個字,吃人;王朔的小說,讀來讀去,也就說了兩個字:別裝。——劉震雲

11

80年代,有一句話廣為流傳:“把顛倒了的世界重新顛倒過來”。

理想的社會,政治應與社會保持一定距離,普通百姓與政治要人的角色各有不同。

萬物進化是一個不斷分化的過程,人類也如此。

政治與社會的分離是大勢所趨,也是邁入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執著於不分彼此的混沌狀態,不僅約束整體進步,還會造成歷史退步。

王朔說:“要不號召大家奉獻,讓自己吃虧蔚然成風,我怎麼佔便宜?”

王朔說:“作為一箇中國人從小到大所感受到的,制度的嚴苛還是第二位,首先令人鬱悶的就是層層精神榜樣和恰成對照的無處不在的趨利避害。”

王朔說:“某人說他不裝,從來沒裝過,你趕緊上去記住他長什麼樣,你見到不要臉本人了。”

王朔就是那個揭發了皇帝新衣的頑童。王朔就是文化董存瑞,他是進行文化爆破的英雄。——朱大可

12

汪兆騫說:“王朔小說骨子裡原本就有真、善、美,只不過被外在的調侃、戲謔包裹起來而已。”

王朔說:最純潔的關係是金錢關係,最平等的關係是契約關係。

王朔說:你必須內心豐富,才能擺脫這些表面的相似。煲湯比寫詩重要,自己的手藝比男人重要,頭髮和胸和屁股比臉蛋重要,內心強大到混蛋比什麼都重要。

王朔說:標準必須攥在自己手裡,我覺得好就好。我把標準交給你了,你還不把我弄死了,我還得聽。我還真不信這個了,我走個人路線,我就不跟你們同流合汙,跟誰都不是一頭的。

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沒有什麼關係,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癱著。這有什麼辦法,誰老誰活該。——蕭紅《呼蘭河傳》

13

王朔宣稱:“從骨子裡我是個嚴肅的人傳統的人,可事實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我嚴肅地對待。”

王蒙說,王朔“玩文學”,是對橫眉立目、高踞人上的救世文學的一種反動。

不相信“文以載道”,不相信“為藝術而藝術”,王朔以知識分子“精英文化”激烈褻瀆者的姿態登上文壇,“拳打南山猛虎,腳踢北海蒼龍。”

王朔筆下,以“靈魂工程師”自詡的作家隊伍弄成了一不小心就混入的人群,“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文學,成了碼字為生一行當。

“誰讓咱們小時候沒好好唸書呢,現在當作家也是活該!”

“過去作家中有許多流氓,現在的流氓則有許多是作家。”

“我不是文人,孫子才文人呢!”

這些話,都出自王朔之口。

寶玉說:“要是林妹妹也說這些混賬話,我早和她生分了。”

何止生分,王朔成為“正經人”眼裡的釘子!正統文學難容的沙子!其作品被貶為“流氓文學”!其人被罵作“痞子”!

據汪兆騫回憶:一次會議上上,“我剛剛講到王朔,一位很有成就的北京作家,竟拍案而起,雲:‘兆騫兄,你休談王朔,我們恥於與王朔為伍!’”

王朔說:“那好吧,既然你們說我是流氓,我就當流氓吧!”

指名道姓,王朔成心要把一些有頭有臉的文化人打翻在地,再踏上一萬隻腳,讓他們永遠不得翻身。

——張藝謀是“搞裝修的”, 李敖就是自戀狂,金庸的小說,情節重複,行文囉嗦,餘秋雨在文學界不入流……

某日,某報登出一篇《我是王朔》,把王朔從頭到腳罵了個痛快。

“王朔的優勢也僅在於搶先一步宣佈自己是流氓,先卸去道德包袱,還落個坦誠的口碑,接著就對人家大舉揭發,發現一個人小節有虧就指其虛偽,就洋洋得意,就得勝還朝。這基本上是文化大革命貼大字報那一套,搞臭一個算一個。”

文章是王朔自己寫的。

王朔說:“沒有對手,我很寂寞啊!”

14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趙翼)

“青春的歲月像條河,流著流著就成渾湯了。”(王朔)

大約兩年前,李文老師買了本王朔新書《致女兒書》,平心靜氣地看了一會兒,掩卷,無語,凝噎。

“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王朔老了。

15

李文詩云:

莫言王朔不英雄

長溝流月有雷聲

走板荒腔真善美

橫掃人間假大空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李 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美國研究所原副所長

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原副院長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