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第七卷│語增第二十五(3)

2019年6月16日,星期日,農曆己亥年【豬年】五月十四

今日品讀王充《論衡》第七卷——語增第二十五(3)

《論衡》第七卷│語增第二十五(3)

【原文之三】

傳語又稱紂力能索鐵伸鉤,撫梁易柱。言其多力也。蜚廉、惡來之徒,並幸受寵,言好伎力之主致伎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紂,兵不血刃。夫以索鐵伸鉤之力,輔以蜚廉、惡來之徒,與周軍相當,武王德雖盛,不能奪紂素所厚之心,紂雖惡,亦不失所與同行之意。雖為武王所擒,時亦宜殺傷十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紂多力之效,蜚廉、惡來助紂之驗也。

【字詞】

1、蜚廉:亦稱飛廉,傳為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商紂王大臣,春秋戰國時期秦國、趙國的祖先。亦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

2、惡來:蜚廉之子,商紂王大臣,勇力過人。武王伐紂時,被周武王處死。

【拙解】

傳言又稱紂王力大能將鐵條絞合成索、將鐵鉤拉直,能託樑換柱。這是說他力氣很大。蜚廉、惡來一類的臣下,都受到紂王寵幸,是說本事強力氣大的君主身邊會有本事強力氣大的勇士。有人說武王伐紂,兵不血刃便成功。紂王有絞合鐵條成索、拉直鐵鉤之力,且有蜚廉、惡來之類的勇士輔佐,與周軍對陣,周武王雖然頗負德行之譽,也不能輕易奪得那些深受紂王厚愛的臣子們的心,紂王雖有惡名,亦不會失去與其有相同操行的人的忠心。雖然終為武王所擒,當時也應當殺傷幾十或上百人。如今說周武王兵不血刃,此非紂王力大的結果,亦非蜚廉、惡來助力紂王的結果。

【小議】

史傳紂王暴虐無道,做了太多的惡事,而終為以德服天下的周武王所滅,殷商亦更為周。紂之惡,皆為周人所書,以傳至後世。周人寫下的商紂史,有些或為史實,亦不乏誇大之說甚至是虛言的東西。為贊武王之德,便可輕言周軍兵不血刃滅了紂、取了商?非也。既然是武王伐紂,一個“伐”字,便已盡言那是一場血腥的戰爭,更何況紂王麾下尚有一眾文臣武將,其中就包括了能力過人的蜚廉、惡來父子。史傳的武王兵不血刃,其一或許是形容戰事非常順利,牧野之戰,朝誓發兵黃昏便佔了商都圍了鹿臺;其二或許是說武王進入鹿臺時未受任何抵抗,因為當時紂王見大勢已去,登鹿臺自焚而死,武王只是象徵性地斬了紂王的首級。那麼,牧野之戰以前呢?其實雙方已經有過多次對壘交鋒,商紂的軍隊已經幾乎耗盡,及至牧野戰時,已無戰力,一戰即潰。歷史上,凡是朝代更迭,無一不是血腥的、殘忍的。即便是武王崇尚以德治天下,眾望所歸,廣為後世讚譽,但若說兵不血刃、毫無殺戮,確實有些誇大其詞了。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東漢時期思想家,唯物主義者。

《論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僅存篇目,實存八十四篇,是東漢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義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義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論衡》的出現,在中華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由於作者身處的時代使其世界觀存在一定的侷限性,但並不影響其著作的歷史重要性。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對待歷史經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學態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讀國學經典,從中汲取有益養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