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庫:美中競爭不一定導致衝突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6月26日發佈題為《反思美中競爭:下一代視角》的報告稱,美中戰略競爭將是在未來幾年看待兩國關係的一個重要視角,但並不是唯一視角。

文章稱,從一個潛在的“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到一個“戰略競爭對手”,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描述在過去幾年裡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在,北京在美國國內日益被視為經濟競爭對手,以及對美國在亞洲甚至整個海外勢力的挑戰。圍繞中國及其世界地位的討論正在發生變化。

2019年春天,布魯金斯學會副會長兼外交政策負責人布魯斯·瓊斯召集了該學會的4名學者和會員——塔倫·查布拉、拉什·多希、瑞安·哈斯和米拉·拉普-胡珀,這些新一代外交政策學者就如何看待圍繞中國和美中關係的未來進行了探討。

以下是經過編輯的文字記錄,這些記錄反映了他們對中國不斷變化的外交政策意圖的評估、他們對於如何定義不斷變化的美中關係的討論、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戰略競爭態勢以及潛在的政策對策:

·冷戰以來,指導美中關係的各種假設正在被重新審視,有的甚至被徹底推翻。中國日益增強的實力和影響力在其周邊地區和全球各地正變得越來越顯而易見,使得政策和對策的調整成為必要。

·這種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源於中國在各個戰略和地區領域中與日俱增的重要性。從技術到全球經濟和全球治理,從東南亞到歐洲,越來越多的問題領域正受到中國行為和美中關係的影響。

·美國與中國之間的戰略競爭要求美國在除了傳統防務問題之外的一系列領域——包括外交、基礎設施、發展、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採取協調一致的努力。不過,美國決策者也不能忽視印度洋—太平洋地區不斷變化的安全均勢,以及其對美國行動能力和美國與該地區國家聯盟的可靠性的影響。

·冷戰模式對於當前的形勢具有侷限性,拙劣的類比可能會導致糟糕的決策。然而,這種謹慎態度不應阻止學者們反思冷戰歷史,以吸取適用於當前的教訓。

·雖然美國與中國之間的戰略競爭在一開始製造了一些緊張和敵對的領域,但不應該認為所有的競爭領域都會導致惡性循環。在非洲發展和基礎設施等領域,應該進一步探討“力爭上游”的積極態勢的可能性。

·美中戰略競爭將是在未來幾年看待兩國關係的一個重要視角,但並不是唯一視角。大國競爭的重新出現不會消除全球面臨的嚴峻的跨國挑戰。從抗擊傳染病到防範金融危機和應對氣候變化,美國和中國必須努力保持合作的渠道。

·除了上面這些需要注意的之外,美中戰略競爭日益緊張的局面現在已經擺在人們面前。這種競爭不一定會導致衝突,但這種關係需要人們的持續關注和長期努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