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 吐峪溝 I 吐魯番

吐峪溝,地名, 維吾爾語,意為“絕路、不通”。新疆有很多同音甚至是同字的維吾爾語地名,但打開百度搜索,翻開辭海查考, 在世界上,只有一個地方叫吐峪溝。

吐峪溝在吐魯番市鄯善縣境內。從吐魯番出發,沿312國道或G30高速向東46公里後,折向南行3公里,就進入了火焰山的一條峽谷——吐峪溝大峽谷。

在吐魯番高昌舊址以東約十三公里的地方,有一個非常壯觀的峽谷。峽谷上部很開闊,谷底卻又深又窄,整個峽谷遍佈怪石荒灘,兩邊的山脈高大陡峭,荒涼死寂。峽谷先是向北延伸,然後急劇拐向西,然後再向北,後來連一輛馬車通過都很困難,最後就僅剩沖刷而成的河床那 麼寬了。

這一地區被稱為吐峪溝,意思為“到處有洞的山谷"。這真是一個非常貼切的名字。峽谷的邊緣部分,小溪被分成無數的地下小渠道,在這些水的澆灌下,這裡的黃土變得不可思議的肥 沃。

吐峪溝附近村莊的農夫大多靠他們的葡萄園生活。他們種的葡萄,果實雖比較小,但無籽且極甜,把它們晾乾,就可製成世界上最好吃的葡萄乾。這種葡萄乾在當時的北京也是一種非常 奢侈的食品,價格很貴,因為從這到北京要走一百一十五天。

------- [德]阿爾伯特•馮•勒柯克:《新疆的地下文化寶藏

穿行在這條大峽谷中,東西兩側的絕世風光,南北谷口的神話傳說,滿目充盈的神祕色彩,迎面而來的歷史煙雲,恍若帶你穿越了吐峪溝的三生三世。

三生三世 吐峪溝 I 吐魯番

01 神蹤仙影吐峪溝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提到火焰山,第一個有名的神仙當是孫悟空了,是他踢翻了太上老君的煉丹爐,才有了火焰山。他一路護送著唐僧西行取經途經此山時,三借芭蕉扇,才熄滅了經年不息的熊熊大火。新疆著名音樂人安明亮創作的西部神曲《神仙都在吐魯番》,情景再現了神仙們在火焰山上的神蹤仙影,其中的吐峪溝則是神仙們東南西北,上天入地,騰雲駕霧的必經之地。

三生三世 吐峪溝 I 吐魯番

吐峪溝是火焰山最長、最寬的一條山溝,這條山溝的形成,傳說是托塔天王的寶劍所致。很久以前, 東天山上有一條頑皮的小龍,平時桀驁不馴,恣意妄為,後來竟然在西王母大宴周穆公的宴席上酒醉失態,被罰做全身赤紅的赤龍, 在龍的家族中成了異類。

鬱悶的赤龍性格變得古怪,脾氣暴躁,行為乖張。有時走出水宮, 在陸地上一待就是幾年,還常喜歡用身體擋住水流,使身外的大片草原遭受旱災 ;然後突然起身,看大水流向低地,使生活在吐魯番綠洲上的人們深受災害。

玉皇大帝聞知此事,就派遣托塔天王前來問罪。此時赤龍正好在天山下晒太陽,巨大的身體幾乎擋住了吐魯番盆地從北到南的所有水流, 盆地內熱浪滾滾, 萬物枯焦。天王見了,怒斥赤龍的不是。赤龍不但不理他,反而高昂起頭,口吐滾滾濃煙,尾攪漫天黃沙,一下子就看不見了天日。天王拔出寶劍,照紅光閃耀處連砍五劍。紅光消失了,赤龍的身體變成了火焰山。

據說天王的五劍,斬出了火焰山的五條溝——樹柏溝、連木沁溝、吐峪溝、木頭溝、桃兒溝。火焰山上寸草不生,溝內卻綠草纏繞, 流水叮咚,那是赤龍流淌著的生生不息的血液。

三生三世 吐峪溝 I 吐魯番

02 歷史煙塵吐峪溝

人類目前探知自身歷史的途徑無外乎兩種,一是文字,二是考古。吐峪溝的歷史最早以文字形式出現在史冊中的是“洋海”。

在西漢時期, 洋海為班勇屯田戍邊所建的柳中城所轄,一片戈壁荒灘的洋海之地是軍士戰歿、民眾老死的埋骨之所,而這一墓地的確定則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到了唐代,吐峪溝被稱作“丁谷口”,是高昌國的佛教重地和王室的私家別院。元明之後,當地人始稱“吐峪溝”。

“洋海”這個地名,讓人產生了無限的遐想。億萬年前,吐魯番盆地是一片汪洋大海,水草豐盈,海產富足。但在35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這片大海變成了戈壁荒灘。據史料記載,吐峪溝早在史前時期就有了人類活動,而公元前1 000多年前,歐亞大陸開始的一次人種大遷徙,一群頭戴高高的尖頂帽、白皮膚深眼窩的白種人佔據了洋海,洋海成為他們最東方的家園。他們把這片新的家園取名為“洋海”,以此懷念那已相距萬里的海洋。

5.4 萬平方米的洋海墓地的考古發現,保存了這次人類大遷徙、文明大沖撞的完美證據。墓地不僅出土了陶杯、陶罐、鐵器、銅器、玉器、文書,更是發現了“薩滿巫師”,還有大麻、葡萄藤、箜篌等稀世文物,直接改寫了吐峪溝乃至吐魯番人類活動的歷史。為此,洋海墓地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生三世 吐峪溝 I 吐魯番

薩滿巫師的頭部飾品

三生三世 吐峪溝 I 吐魯番

洋海居民的服飾復原圖

早在洋海古墓發現之前,吐峪溝北溝口的蘇貝希是新疆考古界逢考必談的一處古墓群。

墓群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物,使蘇貝希被冠以“蘇貝希文化時代”的美譽。在洋海古墓發現之前,蘇貝希文化被認為是早期鐵器時代,隨著洋海古墓的發掘,蘇貝希文化被推前到青銅時代,絕對年代為公元前1 000年到公元前後。也就是說,早在公元前1 000年,吐峪溝就開創了一個叫“蘇貝希文化時代”的人類文明。

三生三世 吐峪溝 I 吐魯番

蘇貝希文化彩陶

三生三世 吐峪溝 I 吐魯番

蘇貝希文化青銅

兩漢之後,除了洋海墓地的不斷髮現之外,有關吐峪溝的文字資料難以找尋。因為在樓蘭、柳中、交河、車師以及西域三十六國的耀眼光環中,吐峪溝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她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似乎與近在咫尺的柳中可以一筆記載,一紙同錄。一直到了唐代,隨著高昌王國的崛起和佛教的日漸彌盛,吐峪溝——丁谷口才再次進入史料典籍。但儘管如此,我們今天能輕易看到的還僅是敦煌遺書《西州圖經》中對丁谷口所建的丁谷寺的記載:“佛院重重、雁塔林立、高梁橫跨、綠蔭紛紛、香火繚繞、梵唄齊鳴”。

由此可見,盛唐時期的吐峪溝,其繁華鼎盛也達到了她歷史上的頂峰。到13世紀中葉,察合臺的後裔禿黑魯帖木兒繼位為高昌王,卻沒有能力擴疆拓土。這位高昌王自己信奉了伊斯蘭教之後,用嚴厲的措施和手段強迫他的臣民全部信仰伊斯蘭教。大批不願改變信仰的人逃離高昌,大部分的佛教寺廟被拆毀,僧堂被破壞,壁畫被剝落,麗日豔陽的高昌開始風物蕭條,梵音渺渺的吐峪溝變得破敗零落。

1897年,俄國植物學家雷格爾來到了吐峪溝,回國後在他的一篇考察報告中對吐峪溝石窟寺進行了介紹。根據這一線索,羅洛夫斯基、科茲洛夫、科列門茲三人不遠千里專程來到這個偏僻的小山溝裡“旅遊觀光”,然後,他們“順便”帶走了不少佛教文物的資料和精美的壁畫。

緊跟而來的是德國人勒柯克。他在吐峪溝發現了被村民們視為廢物的陶罐、木杯、銅錢和一些紙件,發現了山洞裡存留的經書和壁畫,然後他寫出了這段歷史,展示出了他竊走的文物。

三生三世 吐峪溝 I 吐魯番

德國人勒柯克一行

三生三世 吐峪溝 I 吐魯番

繼勒柯克之後,是日本人橘瑞超和野村榮三郎。1903年,他們到吐峪溝進行發掘,得到了一些佛經;1908年,他們再次來到吐峪溝,僱用了30多名農民,對20多個洞窟進行了相當“乾淨”的搜掠,竊走了古代文書、寫經、銅佛像、刻花磚等珍貴文物。

當然還有英國人斯坦因,他於1907、1914年先後兩次在吐峪溝進行繪圖、測量、盜掘,“找到了不少好看的壁畫和塑像殘片”,運到了印度。

03 旅遊復興吐峪溝

歷經劫難的吐峪溝變得千瘡百孔,凋零破敗,卻也從此一舉成名。可是,這個“名”是在國外,得“名”的是外國人。吐峪溝的人,先是在戰亂中竭力避禍,在危難中苟存生命,後是在貧困中暫求溫飽。西域的這個小山溝,吐峪溝的生死存亡,興衰榮辱,誰都無暇顧及。這種狀況一直到了20世紀90年代,直到一條貫通南北的“連心路”的修通。

三生三世 吐峪溝 I 吐魯番

1975年,火焰山北的蘇貝希村劃歸火焰山南的吐峪溝鄉管轄,山南山北仍然是“不通”,村民們相互往來,需要繞道40多公里。1992年,從解決民生問題的角度出發,由駐軍部隊歷時一年,開山鑿石,搭橋鋪路,修建了一條軍民“連心路”。從此,山南山北才真正變成了通途,吐峪溝由此走上了復興之路。

“連心路”的貫通,首先讓人驚歎不已的是火焰山斷裂帶的絕世風光。隨著火焰山科考研究的不斷髮現,吐峪溝大峽谷被定位於火焰山地質地貌的博物館,火焰山景觀的精華濃縮。峽谷的溝底,小溪潺潺,綠水漾漾自然是有的,奇妙的是溝底的水流,從北向南一路蜿蜒過來,穿透幾個世紀以來不斷變化的山體岩石,穿行於橫斷的山岩之下。

穿過峽谷,站在最後一個觀景臺上,向南,是火焰山的吐峪溝沖積扇平原;北望,半山腰間,幾十個洞窟星羅密佈,這就是當年那個佛院重重、雁塔林立、高梁橫跨的丁谷寺,現在叫“吐峪溝千佛洞”,屬於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生三世 吐峪溝 I 吐魯番

德國人勒柯克發現

三生三世 吐峪溝 I 吐魯番

日本人大谷光瑞發現

在被專家公認為具有摩尼教風格的42號洞窟內,壁畫上繪有生命樹圖樣,還有油燈、花草等生活圖案,保存完好。在一孔殘窟內,有一處“開覺寺”的題銘,殘存的壁畫中,可以看到一個人物圖像,自頂而下,一半為血肉之軀,生命在搏動;一半卻是森森白骨,讓人毛骨悚然。

2009年,吐峪溝峽谷南端的麻扎村被命名為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這是新疆第一個獲此稱號的民俗文化村。

這個有著1700多年曆史的村莊完整地保留了維吾爾族傳統和民俗,黃粘土建築的民居保存了幾百年。僅有的70多戶人家,分佈在綠塔聳立的清真大寺四周。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用維吾爾語,信仰伊斯蘭教,穿著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飾。走親訪友、靜坐閒談的人們,臉上始終洋溢著平靜、自足的幸福神情,整個小村淳樸、悠靜、與世無爭。

三生三世 吐峪溝 I 吐魯番

徘徊在峽谷底處的村落中,彷彿置身於人間的世外桃源,令人忘卻了都市的喧囂和人生的繁雜。那渠邊穿著鮮亮的民族服飾洗衣的婦女,那坐在古老的桑樹下頭戴花帽怡然自得乘涼的白鬍子老人,那在如時光隧道的卷頂窯房下散步的蒙紗老嫗,那跟著遊客追逐嬉鬧的天真無邪的維吾爾族小孩,只要進入視野,就令人久久難以忘懷。

人類,在自身衍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似乎從來沒有離開過宗教。縱觀吐峪溝幾千年的興衰演變,每個時期,幾乎都有一個宗教在此傳播、發展、興盛、消亡,然後,另一種宗教又悄然浸入,生根發芽,不斷壯大。在佛教傳入之前,吐峪溝先後更替,並存了薩滿教、拜火教、摩尼教、基督教等多種宗教,而這些宗教在今天的吐峪溝多多少少都留下了印跡。吐峪溝這種多民族融合、多種文化匯聚、多種宗教並存的顯赫歷史,使得吐峪溝成為了吐魯番地區世界四大文化交匯的實際落腳點。

在吐峪溝,伊斯蘭教中六人一犬修行成聖的傳說,仍然給霍加木麻扎披上了一層神祕的宗教色彩。這個麻扎現在仍被稱為“東方的小麥加”,是伊斯蘭教徒頂禮膜拜、淨化心靈的聖地。

三生三世 吐峪溝 I 吐魯番

霍加木麻扎

三生三世 吐峪溝 I 吐魯番

霍加木麻扎

含大峽谷、千佛洞、麻扎村、麻扎墓為一體的吐峪溝,現在已成為吐魯番東線旅遊的一處勝地,每年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學者、信徒近20萬人次。

三生三世 吐峪溝 I 吐魯番

三生三世 吐峪溝 I 吐魯番

原先的麻扎村,依然保留最原始的建築風格,依舊安居在此的居民們仍像以往那樣恬靜、自然地生活、生息。新疆攝影家協會、新疆美術家協會先後把這裡設定為創作基地。鄯善縣每年在此舉辦打饢比賽、杏花節、桑葚節、千人納格手鼓、萬人麥西來甫等大型民俗文化活動,來這裡的各方人士逐年增多。無論是和風通暢的春夏,還是瑞雪飄飛的寒冬,吐峪溝,以愈發迷人的風姿,正在吸引著無數的中外遊客。

作者:李保民

來源:《新疆人文地理》2017 年第 04 期


走馬行疆每年的春秋北疆線路都會帶您去看一看吐魯番-吐峪溝。

三生三世 吐峪溝 I 吐魯番

走馬行疆團隊致力於

研究風光背後的歷史地理人文

打造新邊疆深度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