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投資談:你一聽幣圈就憤怒嗎?反壟斷大錘要摧毀科技公司?

幣圈騙局讓人憤怒,同樣結論背後卻有兩種不同認知體系;反壟斷陰雲瀰漫美國科技巨頭上空,它是改變美國商業格局的力量嗎


全球投資談:你一聽幣圈就憤怒嗎?反壟斷大錘要摧毀科技公司?

最近大家在熱議一件挺跨界的事兒,那就是幣圈的孫宇晨拍下了巴菲特的慈善午餐,也有人問我的看法,我個人對這件事本身其實沒啥看法,倒是對之後的社會反響感觸頗深。

為什麼對這事本身沒啥感覺?因為對這件事,所謂“幣圈”和“金融圈”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根本就沒啥好說的,只不過雙方各自形成一個自我正確性加強,互道“SB”的過程而已。幣圈對此習以為常,稍微議論下就該幹啥幹啥了,倒是金融圈,或者說傳統金融圈,甚至科技圈、創投圈義憤填膺,批判了兩三天,中間更有王小川的“眼神”話題發酵。


全球投資談:你一聽幣圈就憤怒嗎?反壟斷大錘要摧毀科技公司?

孫宇晨本身就是個爭議人物,哪怕在幣圈都是,所以他突然在金融圈中引人矚目的事件中以一種桀驁不馴的高調姿態,那難免讓人感覺有些“挑釁”,所以我看那兩天,平常都是大談A股、美聯儲的自媒體們突然集體大談孫宇晨,而且基調很統一,基本都是“誰是孫宇晨”,“為什麼是孫宇晨”,最後繃不住了,一定收尾是“這他媽騙子猖狂啥,世道何在!”。其實這種質疑很正常,儘管在幣圈看來,孫宇晨和波場還算在做事兒,在建生態的,起碼不比那個老是擺出技術極客形象搞EOS,但是又長期“惰政”不管事兒的BM更像騙子。但是因為幣圈首先本身就是一個騙子出沒的地方,在金融圈看來就是一個匪夷所思的騙子圈,所以孫宇晨咋說,都是像騙子。


全球投資談:你一聽幣圈就憤怒嗎?反壟斷大錘要摧毀科技公司?

所以,你看對此,幣圈也沒多說,也不解釋,因為說多了也沒用,在金融圈大多數人來看,比特幣都是騙局,何況一個空氣幣波場。但是,令我感覺乏味的是,財經自媒體們集體批判孫宇晨蹭巴菲特流量的時候,內容卻高度類同,都是從網上把孫宇晨過去的事蹟一拼,最後罵聲騙子完事兒,基本沒有更深度的基於對幣圈瞭解下深度思考的文章,你們這些自媒體又何嘗不是在蹭流量?其實,圍繞幣圈和其中騙局,此前也有很多深度文章,撰寫者大都先放下對區塊鏈、加密幣的偏見(這種“偏見”很正常,一方面是騙子確實很多,另一方面是相關技術和生態構建方式確實和我們習以為常的邏輯不同),深入學習和了解,再給出內容和結論,這樣的結論很可能還是這個圈子騙子橫行,但是其邏輯過程,和相關深度大不一樣。

所以這是為什麼我感慨的是圍繞這事熱議感觸更深,比較下兩個過程,你從2017年就聽說加密幣、空氣幣、甚至區塊鏈的各種抨擊和騙局的新聞,到今天也就更加這些信息對沾上加密幣、甚至區塊鏈的東西就自然斥之為騙子。以及終於按賴不住“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受騙”,“為什麼騙子還能拍下巴菲特的晚餐”,“為什麼這比特幣十年了還這麼火”的好奇心,去了解相關信息,最終得出的結論可能是:這些東西確實是騙局。兩個過程可能結論相同,但是過程大不同,其實我想反映的個人思維方式和認知系統更是大不同。

我總會遇見這樣的人,他們看一些“反常”的東西都是騙局,都是糟粕。他們看不慣年輕人竟然熱衷抖音;他們覺得瑞幸咖啡這樣的公司就為了圈錢,一無是處;他們看到年輕人排隊買喜茶,也要寫一篇“年輕人,你們在浪費你們的時間”;他們覺得有人在用區塊鏈圈錢,有人在用AI圈錢,有人在用大數據圈錢,反正假的,假的,一切都是假的,泡沫,泡沫,一切都是泡沫。


全球投資談:你一聽幣圈就憤怒嗎?反壟斷大錘要摧毀科技公司?

沒錯,我們需要保持理性,但是理性常常成為我們認知惰性的藉口。理性如果不與“好奇心”配合,那恐怕也會造成認知障礙。當我看到很多人為各種幣瘋狂的時候,我感覺這幫人都瘋了,但是緊接著我充滿好奇的想去了解,他們為什麼失去了“常識”,去看白皮書,去看其中涉及的社區玩法,也去嘗試交易。慢慢的發現了,空氣幣確實大都是圈錢,但是也看到了99%糟粕之外可能1%的啟發性的東西,以及其中被拿來做噱頭的有價值的技術。是的,技術容易被拿來做噱頭,但是你不去學習瞭解,你又怎麼能理解其中技術的價值,並把它用上正道產生價值呢?所以,你會發現在科技圈,在傳統金融圈,依然有人充滿好奇心的去學習和了解,此前我也介紹了一些例子,一些傳統基金和家族基金也以一定資金配置一些數字資產,這就是開放的心態。包括中國各大銀行,和很多金融機構都有團隊研究,甚至做區塊鏈技術嘗試,而幣圈用來圈錢的所謂“通證經濟”,也在被一些機構嘗試用在正道,比如在一些場景作為權益證明在一個範圍內流通交易,但是最終基於合規的金融系統去對接。

所以,騙子我們要防範,但是你會發現這個世上,出於逐利,騙子和投機者對新的東西又特別敏感,他們的作惡往往會形成一種認知“扭曲場”,讓人們將一些中性的技術、機制和模式與濫用他們的騙局混淆,從而一律排斥。甚至包括你說瑞幸咖啡這樣的例子,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它補貼模式能否持續,畢竟這公司就是掛了管我P事,我琢磨的是為什麼它脫穎而出?它到底創造了什麼用戶價值?它真的只是靠補貼?

當然,也有人擔心,如果去了解了反而中招進圈被割韭菜了咋整,說的彷彿是要去“試毒”般危險。沒錯,這樣的現象時常發生,但是這才是理性和評判精神發揮作用的地方,在你敢於打破思維上的“舒適區”去了解其它領域的時候,讓你不至於誤入歧途。正所謂,好奇心讓我們可以放下一些偏見和盲區,理性讓我們可以識別一些歧路和騙局,兩者都不可偏廢啊。

好了,關於這個話題打住,讓我們回到金融市場,最近美國股市經歷了一個過山車般的過程,先是暴跌,接著又是一波反彈。其中,兩個話題值得關注,一個是美國科技股的“反壟斷”壓力,另一個就是美國降息預期快速升溫,今天就說說前者。

說到美國科技公司面臨的反壟斷威脅,甚至已經面臨實際動作,我在2017年10月,結合《巴倫週刊》一篇文章談過《科技巨頭身後的陰影:“公司帝國”會被反壟斷之錘砸碎嗎?》。

顯然,這兩年,大錘已經砸下,只不過姿勢和以往不同。在過去,市場份額常常是評定壟斷的關鍵因素,畢竟,我們商業上所說的壟斷、壟斷,指的也是“市場壟斷”。而近期這輪壟斷打擊的切入點是數據、隱私和公民權利,這背後反映的其實也是經濟形態的變化,這裡又要引用我此前的一篇《生產屬性減退,石油、黃金的投資還有未來嗎?》,當時有張那段時間一期《經濟學人》的圖。


全球投資談:你一聽幣圈就憤怒嗎?反壟斷大錘要摧毀科技公司?

這張圖頗具隱喻色彩,因為它在海上石油勘探臺上放上了科技巨頭的LOGO,體現的是時代的變化。在工業時代,石油巨頭是最具權勢的勢力,因為它們掌握著“工業的血液”,石油也是實體化的產業,所以從市場份額角度進行反壟斷的切入邏輯上也很順。而在信息化時代,情況變了,數據成為科技公司最具價值的資產,而這種價值並非可以直接從數據本身體現,比如Facebook的用戶基本數據和行為數據,咋一看只是服務器中的信息,沒啥特別的,但是經過大數據分析結合信息推送手段就成了價值指數增長的“廣告精準投放”。


全球投資談:你一聽幣圈就憤怒嗎?反壟斷大錘要摧毀科技公司?

顯然,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相關管理機構和政客從傳統路子“挑事兒”有難度。但是當科技巨頭對用戶數據進行“二次利用”的時候,法律隱患也出來了,因為這些數據本身是由其用戶產生的,相關數據的所有權一度是一個模糊地帶,於是,結合現代社會人們對數字權益的覺悟提高,反壟斷從這個角度切入也就順理成章。因為,傳統反壟斷的出發點,或者所謂的出發點就是擔心市場上出現一些寡頭公司損害公眾利益,利用的也是公眾對絕對權力的恐懼。顯然在信息化社會,大眾對隱私信息被濫用的恐懼在逐步加深,而這種恐懼自然成了政府反壟斷的最佳切入點,因為科技巨頭用數據的時候,一來可能侵犯了你的隱私,二來他們用你的數據賺錢,也沒分給你利益啊。於是,歐洲率先系統化發難,去年Facebook在歐美直接被定點爆破,緊跟著谷歌、Twitter也陸續被調查和聽證,期間還有通俄門這樣的事兒,更是將科技巨頭可能利用數據和信息主導權“為所欲為”的公眾恐懼推向頂點。


全球投資談:你一聽幣圈就憤怒嗎?反壟斷大錘要摧毀科技公司?

於是,在這個背景下,對科技巨頭的新一輪反壟斷似乎開始了實際操作,六月初傳出亞馬遜、蘋果、Facebook、谷歌四大可能正在被美國政府進行反壟斷調查,科技板塊便遭遇重創。那麼,美國政府會對這些科技巨頭髮起反壟斷調查嗎?我認為:會,因為在外圍折騰了這麼久,公眾的情緒也已經培養到位,加之邏輯上要較真,科技公司也卻有可以找茬的地方,比如蘋果商店一系列封閉排他的規定。但是,這恐怕將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過程,而且也不見得美國政府會火力全開,幾個公司一起上,倒是可能不同“主題”找個標靶調查,建立相關法案對整個科技巨頭進行規範。這無疑對科技股將形成壓力,此前IBM、微軟的股價在反壟斷調查期間都曾經遭遇壓力。

但是,這是公司價值的根本性的要素嗎?想想當年的微軟,發壟斷確實對其產生壓力,但是真正讓微軟萎靡數年的卻是鮑爾默任上戰略的迷失,根本還是自身因素。當年對標準石油的拆分,請注意,也只是“拆分”,而非肢解和摧毀。而在美國反壟斷史上,對巨頭的反壟斷調查不少,真正大動干戈的其實不多,更多時候是一種博弈。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需要關注依然應該是一個公司的基本面,以及其所處行業的景氣度和趨勢,反壟斷可能讓一家公司的發展經歷波折,但是大部分時候一家公司的興衰的關鍵還是自己是否作死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