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這三點,打工一族才能真正變富有

經常看到所謂富人思維、窮人思維,乍一看感覺都是一些正確的廢話。

其實“富人思維”不是什麼心靈雞湯,也不是什麼不靠譜的成功學,就是一些金融思維在日常生活的實際應用。只不過我們大多數人沒有經過這樣的思維訓練,意識不到而已。

吃透這三點,打工一族才能真正變富有

錢來了又去,但如果你沒有掌握錢真正的運轉規律,終生為錢而工作,最好的結局也不過是從打工小弟長成為打工皇帝而已。 只有瞭解錢是如何運轉的,才能有駕馭它的力量,並開始積累財富。

第一個理財概念:區分“資產”與“負債”

理解“資產”這個概念,正是由窮到富的關鍵節點。

在《富爸爸窮爸爸》一書中,作者花費了大量篇幅,來指導大家如何構建資產項,不斷積累收入成為富人。一般人在把錢花出去前,沒有這種概念,以為買了很多資產,但其實買的都是負債。

舉個我們再常見不過的例子:買房。

很多人努力工作,辛辛苦苦積累了一筆錢,夠首付了,就拿出來做人生的第一筆大投資:買房;還有一些所謂剛需,不惜掏空六個錢包也要湊夠首付上車。

好不容易買下來了,覺得自己終於擁有了資產,如果是一線城市,那分分鐘就是百萬富翁了,但其實是百萬“負翁”。

我們大家都知道,一線城市上車的門檻很高,普通人,首付付了個一、兩百萬之後,還要揹負幾百萬的貸款。然後過著努力工作,省吃減用還貸20年或30年的日子。換句話說,這個房子會源源不斷的把錢從你口袋掏走,一掏就是幾十年。

其實資產和負債很好區分,能幫你帶來正向現金流的收入,就叫資產;而持續消耗你的收入,導致現金流失的,都是負債。

吃透這三點,打工一族才能真正變富有

大多數情況下,資產和負債還是很容易區別。

比如股息、債券、票據、知識版權等,這些能給我們帶來正向現金流的,就是資產。

而像信用卡、房貸、車貸,還有各種五花八門的消費貸等,每個月都會從你的錢包中自動扣除這些欠款,顯然是負向的現金流,這其實就是負債了。

當然,如果說你買房,每個月租出去,房租扣掉房貸、物業費之類的費用,還有結餘,自然就不是負債。

第二個理財概念:“哈佛”教條

據說,在美國著名學府哈佛大學,第一堂經濟學課只教兩個概念。

第一個概念是:花錢要區分“投資”行為或“消費”行為。

第二個概念是:每月先儲蓄30%的工資,剩下來的進行消費。

我們知道,哈佛大學出來的富豪比比皆是,這其實並非只是因為他們是名校出身、收入豐厚,而是因為他們的觀念、行為和大多數人有一點不一樣。

一般人,是先花錢,剩下有多少便儲蓄多少,這樣一來儲蓄剩下的錢並不會太多。

而根據哈佛教條:儲蓄30%的工資是硬指標,剩下的才能用來消費。每月儲蓄的錢是每月最重要的目標,只准超額完成,不能減少,這樣剩下的錢就全越來越多。

第三個理財概念:投資不是投機

很多人在投資中,總想著快進快出,能撈一筆是一筆,這樣的心態不能稱之為投資,而是投機。然而,正確的進場時間,大多數普通人是拿不準的。看下圖:

吃透這三點,打工一族才能真正變富有

這張圖是中證500指數從2007年到2017年的每年收益情況。如果你從2016年進場,到2017年離場,妥妥的虧。進錯了時間,一夜暴富只能是黃粱一夢。

但如果再把時間拉長來看,從2007年到2017年,這11年間,中證500的年化收益折算回來是11%。所以說,很多人認為複利的核心在於回報率,是不對的。複利真正的核心其實是在於時間。

如果說被高回報率撩撥,摁不住蠢蠢欲動的瘋狂舉動,想著上槓杆,想著一夜暴富,快速在這一波牛市中去完成財富積累,這樣很可能會陷入在短時間內盲目追求高收益的泥潭裡。

而,對過高的回報率追求,容易導致被騙、虧空、債臺高壘……

真正的明智的做法應該是追求財富穩步增長,平衡好回報率和時間。

巴菲特在他的書本里說他6歲開始儲蓄,每月30塊。到13歲時,當他有了3千塊,他買了一隻 股票。年年堅持儲蓄,年年堅持投資,十年如一日,他堅持了80年。現在他85歲,他有多有錢,全世界都知道。

真正的理財走不出這三點,每點你都要吃透,完全執行,不能馬馬虎虎,這樣才有可能從打工一族慢慢變富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