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增持並非提振股價“靈丹妙藥”

投資 深交所 白銀 股票 證券時報 2017-06-11
兜底增持並非提振股價“靈丹妙藥”

證券時報記者 程丹

近日,A股市場上兜底增持概念異軍突起,成為一個頗有看頭的熱點。老闆們紛紛喊話鼓勵員工買自家公司股票,賺了歸自己,賠了老闆買單。當市場驚呼A股出現“中國好老闆”時,監管層列明九條信披標準完善兜底增持的細節及可操作性,避免兜底增持淪為空頭支票與炒作熱點。

近期,股市出現連續調整,部分公司股價創下新低,一些上市公司實控人或董事長放出了不少護盤的大招,如增持股票、回購股票,乃至兜底式增持等。從近期市場表現來看,兜底增持對公司股價的提振作用不可小覷。有的股票在兜底增持消息公佈之後,隨即大幅走高,瞬間點燃市場做多熱情。實際上,一些公司熱衷兜底增持,主要目的在於穩定股價,提振投資者信心,緩解二級市場非理性拋售壓力,但實控人或董事長並未動用真金白銀買入股票,而是鼓勵員工增持,這一舉措,讓投資者不得不擔心大股東股權質押的平倉風險,同時,因兜底增持所披露的信息簡單直接,大同小異,不排除有渾水摸魚者“蹭”熱點“炒”概念。

從此前已披露的公告來看,但凡涉及兜底增持,內容多為“公司基本面良好,倡議人對公司未來有信心,倡議員工積極買入,承諾極短區間買入、連續持有12個月並在職,虧損由倡議人補償,收益歸員工個人所有”,其他關鍵信息寥寥,實在令投資者難以分清到底是“真承諾”還是“假呼籲”。

為了去偽存真,深交所強化一線監管,出具規範政策,明令上市公司遵循九條信披規則,通過加強信息披露達到信息公開化的目的。一方面,要求上市公司具體披露增持主體、兜底條款、在職員工數量等關鍵信息,不能再用含糊不清的“喊話”替代公告內容;另一方面,明確兜底需說明資金來源和履約風險、大股東質押風險、股價波動風險等內容,以確保兜底成立。只有監管規則嚴密細化,才能打消部分倡議人“假增持真忽悠”的意圖,才能保護投資者權益,使真正有投入的兜底增持更具含金量。

不過,需提醒投資者注意的是,即便是貨真價實的兜底增持,也需擦亮雙眼。從歷史上多次兜底增持的效果來看,並非所有老闆喊話式的護盤行動都達到預期目的,有的上市公司在發佈兜底增持公告後,短期內股價有所上漲,但長期來看下跌更多。並且,近期新加入的兜底增持概念股已有偃旗息鼓之勢,而之前不少概念股其實也多為“一日遊”行情,在看到消息之後買入,很有可能會被套牢,有些投資者就曾因此吃虧。可見,兜底增持並非“靈丹妙藥”,具體“藥效”如何,仍需觀察,投資還是得回到價值投資的理念上來,更多地關注企業本身的商業模式、公司價值和未來盈利狀況才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