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三會密集開會發文:監管風暴再度升級!

投資 經濟 中國人民銀行 光大證券 手機和訊網 2017-05-07

在監管風暴升級情況下,信託、理財、債券發行規模大幅縮水,中國股債商繼續“三殺” ,海清FICC頻道認為,需要警惕激進去槓桿導致“踩踏式”債災和金融市場風險爆發。光大證券(601788,股吧)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認為,要避免金融監管的三個誤區:力度越強越好、同業業務越少越好、槓桿越低越好,防範極端情況出現,尤其要嚴防錢荒等極端事件的重演。

一行三會密集開會發文:監管風暴再度升級!

近期,“一行三會”掀起了一場金融監管風暴。

據新華社5月4日報道,央行、銀監會、保監會和證監會近日密集召開會議,明確2017年工作重點,多舉措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其中,銀監會表示,將深入排查銀行業各類風險,密切盯防重點領域風險;證監會稱,當前要結合資本市場實際,準確研判各種風險,逐項細化分解。保監會則明確,要突出責任擔當,堅決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治理保險市場亂象,堅持引導行業迴歸風險保障本源。

二、一晚上三條金融監管消息,都強調了一個詞

5月3日晚,相繼有三條消息發佈,內容均為金融監管。

其中來自財政部的通知和證監會的公告均強調“

把防範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另一篇來自保監會的消息,也強調了要化解風險。

財政部等六部委聯合發文稱局部風險不容忽視,要求摸底排查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證監會官網刊文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梳理資本市場各項風險點。另有媒體報道稱,保監會5月至7月將開展非法集資風險專項排查,摸清風險底數,穩妥化解風險。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在最新的評論文章中稱,金融監管趨嚴實質上表明宏觀政策悄然轉向,淡化穩增長短期目標,著重降低金融風險;不要有周期幻想,也不要擔心經濟增速大幅回落,需要有底線思維。

消息1 六部委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

5月3日傍晚,財政部、發改委、司法部、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聯合發文《關於進一步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的通知》,進一步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

對於發佈通知的宗旨,通知稱,“個別地區違法違規舉債擔保時有發生,局部風險不容忽視。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牢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現就進一步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有關事項通知。”

消息2 證監會:不放過一個風險隱患

同一天,證監會官網刊文稱,“當前要結合資本市場實際,準確研判各種風險,不放過一個風險隱患,逐項細化分解,把防控風險與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各項工作有機結合、做實做細。”

文章表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梳理資本市場各項風險點,自覺維護和依靠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牢牢把握資本市場來之不易的發展機遇,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消息3 保監會專項排查非法集資

據中國證券網5月3日晚間披露,為防範和化解保險業涉嫌非法集資風險隱患,保監會計劃於5月至7月在保險業開展涉嫌非法集資風險專項排查行動。

根據保監會下發給各保監局及各保險機構的通知來看,此次專項排查行動將摸清風險底數,穩妥化解風險。將加強對非法集資風險突出的重點地區、重點機構、重點業務、重點人群的排查,特別是要加強對基層保險機構、一線業務人員的排查。

三、不僅如此,央行還對“貨幣乘數”下手了

對於炒樓、炒股的投機客來說,最大的利空來了!

這個利空如果概括為一句話,那就是:

央行等監管機構開始對“貨幣乘數”下手了。

貨幣乘數?估計金融小白們會一臉懵逼。其實,這是銀行制度誕生之後產生的一個概念。下面是來自財經韜略(tttmoney8)的解釋:

假如有一個迷你國家,只有4個人,甲乙丙丁。甲有1000塊錢,乙丙丁都是窮光蛋,只有房子、牛羊、食物等資產,沒有貨幣。這時候,這個迷你國家只有1000塊錢,無論怎樣流動,都是1000塊。

銀行誕生後,這一切就改變了。甲把1000塊錢存入銀行,拿著卡到處瀟灑,銀行允許他最多刷出去1000塊。但銀行知道他不會短期內花掉這麼多錢,最多花150元。所以銀行留下150元為準備金,把850元借給了乙以賺取利息差,乙把房子抵押給銀行。這樣,乙也有了850元。這時候,這個小國家的貨幣總數就變成了1850元。乙也把錢存入銀行,銀行同樣留下15%的準備金,把722.5元貸款給了丙。這樣,貨幣總數就變成了“1000+850+722.5”,每次衰減15%,理論上可以無限衍生下去。

所以,如果大家都不保存現金,也沒有貪官窖藏現金,則1000元最終可以變成“1000÷15%=6666.67元”,也就是擴張了大約6.667倍,而這6.667就是貨幣乘數。決定貨幣乘數最大的因素,就是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此外,社會中流通、保存、儲藏的現金,也會降低貨幣乘數,其作用類似準備金。

當然,上述因素決定貨幣乘數的“上限”。在實踐中,大家借錢願望越高,最終實現的貨幣乘數越接近“上限”。

如果打個比方:你在3米高的地方扔下一個籃球,這個籃球會自動彈起,然後落下,再彈起再落下,直到靜止。3米就是基礎貨幣量;這個籃球不斷跳動,最後停在地面上,它每次跳動的軌跡長度之和,就是廣義貨幣M2。“總軌跡的長度(M2)”除以“基礎貨幣(3米)”,就是貨幣乘數。籃球每次彈起來衰減的程度,就是“存款準備金率”。

央行在今年一季度出現了“縮表”,從1月末到3月末減少了1.1萬億的總資產。雖然銀行縮表了,但廣義貨幣M2仍然繼續上漲,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市場投機氣氛熱烈,類似銀行表外業務等,相當一批資金衍生渠道沒有被央行有效管制。

所以,3月末的貨幣乘數繼續上升,達到了5.29。

最近一段時間,一行三會不斷加強監控,將很多“灰色地帶”、“黑色地帶”變成了“白色地帶”,其目的就是要有效控制住“貨幣乘數”,讓央行的調控真正能“如臂使指”,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否則,監管將越來越低效,金融危機就有可能爆發。

監管風暴的直接結果,必將是貨幣乘數的萎縮。如果再輔以央行的縮表,那麼M2未來可能出現環比負增長。

到那時,可真的是實質性的利空了,對於資產價格將產生顯著的抑制作用!

四、監管風暴升級,信託、理財、債券發行規模大幅縮水,中國股債商繼續“三殺”

在監管風暴愈演愈烈的情況之下,4月信託、理財和債券發行規模集體縮水。

根據Wind數據,4月信託新發行產品規模環比暴跌57%,至589.3億元,新發行產品430款,環比縮水38.4%;當月銀行理財發行數環比減少15%;共計154只債券取消和推遲發行,涉及規模達到1406.63億元,數量和規模已與今年第一季度相當。

以信託產品為例,4月投向金融、房地產、基礎產業和工商企業等的信託產品發行規模環比下跌幅度均在30%以上,其中房地產(000736,股吧)集合信託發行規模環比大減48%,至151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業內人士稱,儘管有數據時滯、季末效應等諸多因素疊加,但嚴監管效應或已初步顯現。

值得一提的是,國開行近期擬暫停發行金融債。據中國證券報報道,因發行成本持續走高且與一些政策性投資項目利差倒掛,近期國開行已經打算暫停金融債發行。但國開行今日在官網發佈消息稱,“長期以來,我行根據信貸投放進度及金融市場變化穩妥有序安排發債工作,維護金融市場平穩運行,目前不存在“暫停發行”的情況。”

強監管風暴席捲市場,週五,股債商延續昨日跌勢,再度上演“三殺”劇情。

股市方面,滬指收報3103.04點,跌0.78%,盤中一度跌破3100點關口,成交額2003億。深成指收報10024.44點,跌1.21%,成交額2364億。創業板收報1818.19點,跌1.08%。

債市方面,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1706收盤跌0.07%,盤中最大跌幅0.25%;5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F1706收盤跌0.10%,盤中最大跌幅0.18%。

銀行間現券收益率變動不大,10年期國開活躍券170210收益率下行0.12bp報4.2625%,10年期國債活躍券170004收益率上行1.01bp報3.56%。

商品方面,鐵礦石期貨主力收盤大跌7.5%,橡膠跌5.5% 焦煤跌4.9%,鄭醇、滬鎳、熱卷、焦炭、玻璃跌超3%,螺紋鋼跌超2%,鄭煤、鄭棉、滬銅、滬銀、滬鋅跌超1%,滬金、滬錫、硅鐵、白糖、滬鉛等收跌。錳硅收漲1.7%,滬鋁、塑料收漲。

新浪財經援引長期從事黑色系研究及投資崗位的業內人士凌曉輝稱,本輪黑色系下跌的重點原因或不在於需求,而是市場對房地產資金會出現萎縮的擔憂:銀行對基金的贖回、未來對房地產房貸量的萎縮及去房地產槓桿的問題上。

同時,在銀行委外正被強監管之際,監管層又指向了券商資管資金池業務。據證券時報旗下券商中國,證監會約談了多家大型證券公司,已明確要求清理資金池類債券產品。而深圳轄區的證券公司對資金池的清理擴大到了全部資金池產品,券商資管業務中資金池產品全面叫停,存量被要求限期整改。在下週三(5月10日)前形成自查報告報送證監局。

五、金融監管的三個誤區:力度越強越好、同業業務越少越好、槓桿越低越好

種種跡象表明,2017年是我國強化金融監管的一年。這既是對過去一些年金融監管滯後於金融發展的糾偏,也是維護金融安全的需要。不過,金融監管的強化也會碰到反作用力,甚至帶來新問題。

海清FICC頻道建議,“去槓桿”應當“軟著陸”而非“硬著陸”,制定更為明確、可執行的監管標準,而不應當通過預期不明的“自查”來要求銀行講政治和自我監管,特別是明確正常委外業務的合法性,避免由於預期不明確導致的非理性和踩踏式債災,防範由於“激進去槓桿”導致的金融系統風險爆發。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認為,為了在守住金融安全底線的前提下實現金融業的長期健康發展,金融監管需要把握好力度和節奏,避開三個認識上的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認為金融監管力度越強越好。強化金融監管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控金融風險,但同時也會對金融創新有所抑制。金融創新雖然可能存在規避監管的成分,但它也是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實體經濟融資需求變化的大背景下,金融業發展的內在需求。對金融創新的過度抑制,不利於疏通金融資源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也不利於我國經濟轉型。此外,金融監管政策對金融和實體的影響有滯後性和累積性,未來形勢如果因為前期監管壓力累計過多而惡化,監管政策將陷入進退兩難之境:監管力度若不降,形勢可能進一步趨緊;力度若降低,則可能傷及監管聲譽。因此,在研究制定金融監管政策時,需要有前瞻性,並在力度上留有餘地。

第二個誤區是認為金融同業業務越少越好。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往來,經常被有些人詬病為資金空轉、以錢炒錢。但金融同業業務的發展也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我國金融體系以大銀行為主導,存款等金融資源多集中於大銀行。而在經濟發展逐步轉向創新驅動模式時,實體經濟越來越多樣化的融資需求,很難僅靠大銀行來滿足。中小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在服務特定實體企業時,可能更具比較優勢。因此,有必要通過金融同業業務在金融體系內部優化資源配置,更好實現服務實體經濟的目標。而這也能提升金融資源的利用效率,盤活存量金融資源。所以,對不同的金融同業業務需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不可一刀切地加以壓制。

第三個誤區是金融槓桿越低越好。過去兩年曾發生過的股市異常波動和債市泡沫都凸顯了金融槓桿的危害。不過,金融槓桿絕不是越低越好。槓桿是絕大多數金融業務的天然屬性之一。在現代部分準備金制度下,所有商業銀行都自帶金融槓桿。

也正因為帶有槓桿,期貨等金融產品才能夠讓投資者相對便捷地管理風險。此外,2015年的股市異常波動也已充分展現了金融槓桿過快下降的危害。因此,過度追求金融降槓桿,既不符合金融運行的規律,也不利於金融體系穩定。控制金融槓桿風險的核心,應當是將槓桿倍數控制在適度範圍內,讓加槓桿的金融主體有足夠的資本緩衝來吸收波動,而不至於讓風險蔓延出去。

為維護金融安全,必須加強金融監管。但在加強監管的同時,也要把握好監管力度。目前,強化金融監管已經取得明顯成效,有效化解了若干潛在金融風險。同時也需注意到,當前金融市場波動有加大傾向,相關預期也有浮動的徵兆。

對此,監管者需要從我國金融業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出發,遵循穩中求進總基調,防範極端情況出現,尤其要嚴防錢荒等極端事件的重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