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排隊計提減值'

""券商排隊計提減值

文:裡海(公眾號:fengkuanglihai)

深圳上市公司國元證券8月20日發佈公告稱,準備計提信用減值2.56億元,其中主要是買入返售金融資產,金額為2.24億元。而這2.24億元全部為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主要為待購回的標的證券“ST華業”和“ST中孚”股價持續下跌,且低於100%維持擔保比例。

而最近一個月,上市券商中,太平洋證券、山西證券、國海證券等均發佈公告,計提減值,累計超過13億元。

其實說通俗點,就是借錢給ST華業和ST中孚這兩家公司的股東,擔保方式為股票質押,然並卵的是,大股東還不起款了,股票價格也跌下去了且很難平倉,成壞賬了,所以沒辦法只有自己扛了。

所以這裡我想和大家分享兩個點。

一是什麼是股票質押和股票質押式回購。

股票質押很容易理解,就是借錢,用股票做抵押,如果還不了款,就要處置股票。但有個問題就是,這屬於場外質押,如果要處置抵押物的話,需要法院判決後才行,可是,等到法院判決下來,這股票股價可能已經只有零頭啦。所以鑑於此,股票質押業務是一直沒有大規模推廣的,直到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出現。

而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是券商推出的一種新業務,彌補了股票質押的不足。股票質押式回購和股票質押的區別在於股票質押式回購,是證券公司的一種新業務,融入方以所持有的股票質押融入資金,並約定在未來返還資金、解除質押的交易。而這種模式是屬於場內交易,所以融資效率非常高,下款只需要1-3個工作日,可以做短期長期借款,並且如果還不上資金觸發違約的話,是可以及時平倉處理,因此業務推出後,極大的推進了大股東股權質押貸款的業務的發展。當然,這也是間接的導致了大股東的股權質押危機。

理論上來說,這產品設計非常完美,大股東可以很快的拿到資金,而券商處理質押物也非常便捷,很難出現不良。但為啥還是出現這麼多不良呢?其原因還是在於產品設計很美好,而現實比較骨感。

例如,一旦到了平倉線,要賣股票,可是,如果沒有買盤,賣給誰?一旦出現違約的時候,企業往往是陷入危機的時候,很可能是連續跌停,怎麼賣?再者,還有行政性的因素,為了保持市場穩定,某些時候監管機構是不允許平倉的。

同時我們還發現,計提減值的大多數是中小券商?為啥?因為好公司的股票,早就被大券商吃完啦,小券商也就只能做點基本面不那麼好的公司的業務咯,當然,收益是高,可是風險也大啊。

股票質押式業務的雷,是懸在頭頂的巨大堰塞湖,只能用時間來慢慢化解了。

二是來說說大股東把這些錢用到哪裡去了?

很多人以為是上市公司缺錢了,所以大股東要質押。NO!NO!NO!

如果是上市公司缺錢,大股東用股票來質押,一般來說是做股票質押業務而不是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並且,這是一種債權融資行為,所以要計入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大股東出押品給上市公司融資,實際上是佔比不高的。

很多時候,是大股東自己把錢拿去做另外的事情了,但具體做什麼,很難知道,我們很難通過公開資料得知的,因為這不用公告。所以A股上有種很普遍的情況就是,上市公司還不錯,但大股東爆倉了,因為大股東還不上錢了,而上市公司的錢是不能動用的,而這是兩個不同的主體。

按照我平時的觀察,一般來說這部分資金有三種用途。

一是變相減持。大股東根本就沒想還,本身上市就是為了套現圈錢。因為自己減持有很多障礙,大股東就採取融資的模式變相把錢先拿到了, 後續反正你金融機構自己去處理股權吧,我不管了。這種是最惡劣的行為。

二是體外孵化項目,成熟了再注入上市公司。例如做得最熟的就是愛爾眼科了。或者是另外再孵化一個和上市公司主業無關的項目。這種業務的最大風險就是,萬一項目做失敗了怎麼辦?畢竟到期了還是要還錢的,這是最普遍,因為股權質押式回購太容易拿到錢了,所以大股東融了大筆資金,到處投資,結果發現投資的項目很難產生正的現金流,最終被體外項目拖死。

三是炒股。炒別人家的股票到沒什麼,如果投資能力強那沒問題,但關鍵是很多大股東根本不懂資本市場,絕大部分還是坐莊的思路。而最惡劣的是炒自己家的股票,上市公司配合著自己坐莊,想割散戶的韭菜,可是,大股東你忘了你的對手盤是市場先生哦,你能戰勝市場先生嗎?所以很多時候是虧得一塌糊塗。實體企業掙錢多難啊,而好不容易掙的錢,就被大股東在資本市場輕而易舉的虧掉了。

金融供給側改革,任重而道遠啊,這種券商排隊計提減值的情況,還會繼續出現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