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資套路深,投資理財更要防“坑”

非法集資套路深,投資理財更要防“坑”

非法集資的常見高發類型

01

以私募基金為名進行非法集資

行為人謊稱自己經營的是私募基金,有高回報的投資項目、優秀的運作團隊,以較高的收益率吸引投資者,並通過報刊、電臺、電視等公眾傳播媒體或者講座、報告會、分析會和佈告、傳單、手機短信、微信、博客、電子郵件等公開方式,向不特定對象宣傳推介,甚至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向投資者承諾保本保息,大肆向社會公眾吸收資金,對投資者是否為合格投資者以及投資者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均不予考慮,也未進行風險提示。

02

以P2P網絡借貸為名

進行非法集資

實踐中,一些機構打著P2P的旗號,採用虛假宣傳手段,一方面強調借款人項目前景好、收益高、風險低、回報快等;另一方面則弱化項目的審批瑕疵、保障不穩、模式非法,甚至掩飾標的虛假,具有極強的欺騙性。實際上,很多號稱做P2P網貸的平臺客觀上突破了“金融信息中介”這一屬性,由最初的獨立信息中介平臺向融資擔保平臺轉變,直接參與資金募集,甚至成立空殼公司、以這些公司的名義為個人資金使用募集資金。有些P2P平臺以虛假的項目募集資金,並隨意支配、使用和揮霍資金,無法保證投資人的資金安全,無法保證有充足的資本應對消費者的贖回。

03

以消費商品為幌子進行非法集資

涉案公司銷售商品的種類多為投資人無法鑑別市場價格的商品、未流入公開市場的“自有產品”或以次充好標價虛高的廉價商品。集資者利用此類商品與投資者的投資款進行“對價”,或將商品作為附加收益贈與投資人。他們多與投資人約定定期對商品進行溢價回購,或約定對購買商品款項於一定期限後返還並返利,進而實現保本付息的承諾,吸引投資人。

投資理財有哪些常見誤區?

有證照的就可靠嗎?

不一定。有些非法集資者具有工商稅務登記,但無從事金融業務的牌照,或具有某類金融業務經營牌照,但超範圍經營,具有投資風險。

是不是選擇有實體經營場所、經常在媒體上看到廣告的公司就可以確保投資安全?

也不一定。有些非法集資者辦公地點選擇設在商業鬧市區的高檔寫字樓,門面豪華,但辦公地點的選擇並不能確保投資安全。有些非法集資者在媒體上大打廣告,且廣告經營者進行了風險提示,而投資人對風險提示並未予以高度關注。說到底,廣告也不是投資安全的“護身符”。

有些公司承諾的年化收益率不是特別高,是不是低一點的就安全呢?

還是不一定。年化收益率高低並不是判斷投資項目安全與否的標準,年化收益率低也不一定合法。

理性投資需做到3個警惕

理性投資攻略

識破非法集資篇

☑ 承諾“還本付息”應警惕。

實際上,股權投資、基金投資、合夥經營均須風險共擔,投資有風險,承諾還本付息的要警惕。

☑ 面向公眾、不設門檻的投資項目應警惕。

在街道社區發放小廣告等利用公開方式面向不特定多數人進行宣傳,不關心投資人是否為合格投資者,不關心投資人是否具有風險識別能力,不進行風險提示,這樣的投資項目要警惕。

☑ 超範圍經營應警惕。

準備投資時,投資者應核對相關機構的工商經營範圍,對範圍內無發售理財產品的要警惕。

來源:天津市非法集資舉報中心

非法集資套路深,投資理財更要防“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