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為何要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

從去年開始,我們常說的經濟轉型,除了驅逐沒有實際價值的企業,擠壓房產泡沫穩房價,還有很重要的一塊就是金融改革和轉型。

我們前幾年高歌猛進式的發展,也催生著金融產業的發展繁榮,但過快的發展導致金融行業的體質是孱弱的,問題頻發,比如去年的金融借貸平臺的暴雷。

上升期是紅利期,站在宏觀經濟角度,是可喜可賀的,在微觀角度,這個時候也是風險最高,問題最多的時候。

但有時我們看到更多的是紅利忽視了問題,導致行業生態被破壞,不得不放下節奏去解決,這就是我們國家金融行業現在面臨的困境。

國家為何要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


打破剛性兌付?

我們前幾年銀行理財也發展最迅猛的時候,為了吸引客戶,所以會推出保本甚至保息產品,就是即使產品虧了,我們也是能保證你的本金不受影響。

打破剛性兌付,就是資管局明令要求,銀行理財不能進行保本承諾,從去年5月份施行,到2020年全部落實,前期的存量產品可繼續,但新增量不再進行保本。

同時國家要求銀行理財產品不再與銀行業務掛鉤,成立理財子公司,客戶資源可以轉化,但風險進行隔離。

保本是對客戶“好”,國家為什麼要禁止?

1,銀行有存款業務,而且客戶的存款,銀行要向央行繳納存款保證金,存款保險,這樣以此來保證資金的安全和國家的信用賠付。而保本理財像存款業務,但又不用繳納保證金,銀行可能會對此資金濫用,央行又無法進行安全監管。看起來是對客戶好,取得客戶信任,但實際上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客戶的資金安全更是無法得到保障。

2,存款是儲蓄行為,理財是投資行為,既然是投資行為,就要承擔風險,要符合市場的規律。成立專門的理財子公司,並不是損害民眾利益,長期來看可以推動金融產品的規範化,專業化。

3,從18年開始,未來幾年都將會是艱難轉型時期,金融行業亂象和隱疾都會爆發,所以不建議不明就裡的情況下隨便投理財或者號稱的保本理財,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對方把錢用在哪裡了,你也無法掌控對方是否能盈利和兌付承諾。


國家為何要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


這兩天英國投資圈比較火的一則新聞就是招商銀行的28億用於收購英國體育版權公司MPS部分來自理財產品所募集資金,而參與項目的光大證券也有近億資金來自旗下理財,隨著去年MPS的破產,這些錢可能面臨無法兌付的現實。

除了上面,身邊有例子,投了140萬的結構性理財,出現無法兌付,對方說可以把錢兌成房子的首付,你可以再添200萬,換成他們投資的不動產,這就像是這個坑沒爬出來又掉進另一個裡面。


理財產品何去何從?

取消剛性兌付我認為不是壞事,可能對於想保本的人覺得是壞事,但保本既然有時也保不了本,真想保本,銀行存款,存單才算是真正的保本,為何要相信掛羊頭賣狗肉的理財保本。

金融行業千絲萬縷,進行監管,是為了防範系統性,不可挽回的風險,如果不管理,一時的血腥甜味可能導致最後的血本無歸。雖然沒有了銀行的背書和風險擔保,但會有更大的靈活度在資金使用上。

所以客戶在理財產品的選擇上會更多,風險等級也各不相同,對於激進型任何,也有大量結構性理財中所投的證券,股票獲得高收益。不過對於任何產品,風險收益始終對等。國家取締剛性兌換,就是要打破這種不對等的情況,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作為我們普通投資者,理財產品是一種投資選擇,有不可抗拒的風險存在,而閉眼選保本躺賺的機會將會越來越少,我們需要更加專業的評估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以此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理財方式。

雖然銀行,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不像P2P一樣暴雷頻繁,但作為投資,依舊需要謹慎,對於遠高於行業實際水準的回報更加需要小心。目前國家降低存款準備金,銀行有了更多的資金,對吸納理財給的收益越來越低,一路從4%出頭,跌到目前3.6%左右行業均值。

國家為何要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


最後,打破剛性兌換,算是陣痛,但陣痛之後便是更加長遠穩健的未來。風險伴隨著機會與紅利,也伴隨這血本無歸的可能,就如同資本的嗜血屬性一樣,可以喂大你,也可以蠶食你。尋找相對的風險和收益不匹配性是投資的絕佳機會,但絕不可能背離風險與收益的基本規律。

最後的最後,就像巴菲特所說,投資就是對時間的投資對價值的投資,你要選對一個坡度而且足夠長,然後雪球才能越滾越大。我們要相信時間的力量,認可價值的存在。無論是資本投資,還是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投資,只有拉長了時間線,才知道值不值得,所以我們在選擇的時候才更應該檫亮眼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