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又回來了,想靠美容院東山再起?


范冰冰終於又有新“作品”了。

自去年的“逃稅門”事件以來,一度風生水起的范冰冰陡然間跌入低谷,聲譽與事業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不過近幾個月來,隨著風波逐漸平息,范冰冰又開始活躍起來,又是晒照又是發微博,工作室也重新開張,似乎那個熟悉的“範爺”又要回來了。

不過,范冰冰的新作品並非什麼電影電視劇,而是她新開業的美容院。

能夠說出“我不嫁豪門,因為我就是豪門”這等豪言壯語的范冰冰當然不是等閒之輩,她所處的社會階層與接觸到的名流人士,都是泛泛之輩望塵莫及的。正因為如此,她做的任何商業行為都不會是隨隨便便或者小打小鬧。

在一見菌看來,范冰冰之所以會看好美容院這門生意,是因為“顏值經濟”的前景令人無比期待。

1

古人云:“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縱觀歷史,放眼中外,皆是如此。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時代,偉大的先哲亞里士多德就說過這樣一句話:“俊美的相貌是比任何介紹信都管用的推薦書”;三國時期的孫權因龐統的相貌醜陋而將其冷落,於是遺憾地錯過了與諸葛亮齊名的一代奇才。

時至今日,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顏值更是迸發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從帥氣俊朗的小鮮肉鹿晗與吳亦凡,到各種直播平臺的美女主播,可以說哪裡有高顏值,哪裡就一定有巨大的流量。

這些無不印證著:顏值從來都是人們的普世追求。

從科學的角度看,“以貌取人”是人的天性。國外已經有實驗證明,即便是什麼都不懂的新生嬰兒,看到在成人眼裡稱得上漂亮的臉蛋,都會凝視很久而不願移開視線。

在社交領域,顏值高低更是首要的篩選與評價維度。

根據某社交App發佈的《陌生人社交報告》,約六成的90後用戶在社交過程中主要看對方顏值如何,而95後用戶選擇該項的人數佔比更是超過八成。不難發現,顏值效應已開始左右新一代人群對事物的價值評判和選擇。

不僅如此,在求職創業、升職加薪方面也離不開顏值的作用。美國經濟學家Daniel S. Hamermesh和Jeff Biddle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容貌漂亮與否會影響個人的薪酬與價值實現;其中一個顏值低於平均值和一個高於平均值的人相比,分別每小時少賺9%和多賺5%的薪水。

另外,韓國一篇名為《婚姻和勞動力市場的整容手術效應》的研究論文則證實,顏值最高的男性收入比顏值中等的男性收入高15.2%,顏值最高的女性收入比顏值中等的女性收入高11.1%。

就連《經濟學人》也發文稱:“權力屬於顏值更高的領導人,不管在大猩猩社群還是今天的西方發達國家,領導人要達到職業生涯的最高點,長相(包括身高、肌肉、語音、語調等)和成就一樣重要。”直接例證便是自帶高顏值光環的賈斯廷·特魯多,僅僅從政八年便以絕對優勢獲選為加拿大總理,並被媒體評為“世上最帥的領導人”。

這些足以證明,顏值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一個人對於資源的獲取力度,甚至影響其職業、生活乃至命運。

2

正因為擁有高顏值的人常常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機會,進而成長得比別人更快更好,所以高顏值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人們渴求的資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並非人人都是天生麗質,再加上很多人“沒有最美只有更美”的心態,於是一系列圍繞顏值的消費行為應運而生,進而推動了“顏值經濟”的崛起。

說到這裡,相信很多人都會想當然地認為,女性群體是成就“顏值經濟”崛起的絕對主力。誠然,愛美是每個女孩的天性,而花錢追求美貌似乎也是女性群體的專屬。可事實上,在顏值當道的今天,很多老爺們兒都已經在不經意間加入了追求顏值的大軍之中,他們“臭美”起來甚至不輸女性同胞們。

一項來自尼爾森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男性平均護膚時長是24分鐘/天,比女性僅少了5分鐘不到,有22%的男性受訪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會化妝。與此同時,根據歐睿信息諮詢的預測,2016-2019年中國內地男性護膚品及化妝品市場的零售額平均年增長速度將達到13.5%,遠高於全球的5.8%。

所以說,“顏值經濟”的新消費熱潮已然覆蓋全民,其背後的市場空間更是令人遐想不已。

根據蘇寧金融研究院的此前發佈的研究報告,除了人們追求美貌的本能之外,“顏值經濟”崛起的主要驅動力還有兩個:

其一,國人收入日益增長,中產階級人群規模突破1億,而地位和身份認可需求帶來的攀高性消費心理以及對自身形象重視度的日益提升,讓消費者越來越關注顏值消費;

其二,80後與90後正在成為我國消費的主力軍,他們的消費偏好明顯不同於上一代人,崇尚個性、追求品質、關注新鮮和刺激性事物成為了他們身上的顯著標籤,這也在相當程度上推動了他們對於時尚新潮外型的青睞,並願意為之付費。

3

話說回來,范冰冰看好的醫療美容領域前景如何?

誠然,作為提高顏值的重要渠道之一,醫療美容漸漸一改過去極少數人專屬的角色,轉而向更為廣大的人群中普及,這也撬動了國內巨大的醫美消費市場。

根據ISAPS(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的數據,我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和巴西的全球第三大醫療美容國家。有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1800億元。按照《2018年醫美行業白皮書》的說法,2018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超過2245億元,未來5年,中國醫美市場平均年增速預計將達到25.67%。

這也意味著,醫美行業將成為僅次於地產、汽車、電子通訊、旅遊之後的“第五大消費熱點”,“錢”景可期。

那麼,醫療美容就是顏值經濟的全部內容嗎?當然不。

如果從廣義上理解,所謂的“顏值”不僅僅指臉蛋,還應該包括妝容、身材以及其他有關於健康的周邊領域,這些都是有助於“高顏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角度看,除了醫美之外,顏值經濟的潛力還應體現在健身、化妝、飲食、穿著甚至各種自拍神器上。

以健身為例,更加講究健康、注重減肥增肌塑形同樣是人們追求美的體現。因此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都開始走進健身房,意圖通過揮灑汗水來換取美好身材與健康體魄,這便催生出更多的商業價值。

艾瑞的調研數據顯示,全國有近9成的健身用戶每週都會至少去健身房一次,而這種高頻次也點燃了健身市場的旺盛需求。此外,隨著用戶比以往更加認同團課、私教等額外付費的附加值服務,付費意識也在不斷提升。

事實上,在顏值經濟當道的今天,不少巨頭已經從顏值經濟中嚐到了甜頭。

以阿里巴巴為例,2018年,僅天貓平臺上就有近2000個美妝品牌來開店,包括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LVMH旗下紀梵希和歐萊雅集團旗下奢侈美妝品牌YSL和阿瑪尼。與此同時,天貓還孵化出了安瓶等眾多小眾品牌,銷售額極為可觀。

於是,在2018年的金妝獎上,天貓快速消費品事業部總經理古邁表示:2019年的天貓將進一步加大美妝市場的投入,扶持1000個美妝品牌在天貓開店,並培育十個10億的新銳品牌。話語中彷彿在暗示:風口已至,理應順勢而為。

這或許真的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時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