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偉的選煤樓、飛轉的天輪、山一樣的煤堆還有火車的喧吼”這是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描寫的陝西銅川,展現了當年銅川煤炭資源的豐富。

2009年,銅川遇到了轉折點。這一年,在國務院確定的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中,銅川市位列其中。

當舊的發展模式走到盡頭,煤城銅川開始謀求轉型。作為藥王孫思邈的誕生地,天然的中醫藥資源為煤城銅川插上了轉型的翅膀。

2019年伊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銅川命名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這份榮譽為銅川的轉型之路又添信心。

一個新銅川,正在被重新塑造。

鋪開一張網 孫思邈中醫堂遍佈城鄉

銅川市耀州區東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郭林沒想到,服務中心裡的孫思邈中醫堂掛牌後,自己竟成了社區裡的“紅人”。憑藉著一手過硬的鍼灸本領,吸引了大量患者前來就診,甚至連西安的患者也到這裡來看病。

郭林手中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孫思邈中醫堂建成後,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藥使用率達到了95%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的使用率也比原來翻了3倍,日門診量已經超過百人。

郭林的“走紅”得益於銅川市的政策紅包。

隨著建設“健康銅川”轉型目標的確立,銅川市政府決定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服務功能完善、中醫藥特色突出、與群眾需求相適應的中醫藥服務網絡。

銅川市中醫藥發展局局長石建國最終決定用“孫思邈”為即將亮相銅川城鄉的中醫堂命名。他認為,藥王孫思邈是最能代表銅川的符號。

2014年10月,銅川市政府6部門聯合下發《孫思邈中醫堂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累計投資1850萬元建成了覆蓋全市66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孫思邈中醫堂”。

郭林的“老客戶”——患者張銀花說:“現在小病不用去大醫院,在家門口就能看中醫,認準孫思邈中醫堂的招牌準沒錯。”

截至目前,全市9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有規範的中醫科、中藥房,65%以上的標準化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成藥、中藥湯劑等中醫藥服務。

孫思邈中醫堂建起來後,又一個政策紅包砸中了郭林:“市裡統一組織了去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培訓班,我有幸成了第一批參加培訓的基層中醫。”

近年來,銅川市已選派309人赴北京中醫藥大學接受中醫藥適宜技術的培訓,大大提升了基層中醫藥的服務能力。

與郭林同期培訓的孫建平如今已是堯生鎮衛生院孫思邈中醫堂的“掌門人”。在這個衛生院,百姓們也把“好政策”掛在嘴邊。

“現在政策太好了,開了這麼多中藥,都給報銷了,真是大好事!”剛抓完中藥的村民秦金華感嘆。

在孫思邈中醫堂看病抓藥,當地群眾只需支付少量費用,有的甚至不用花錢。這是怎麼回事?

孫建平給出了答案,原來,為了推廣中醫療法,提高基層群眾接受中醫治療的積極性,銅川市調整了基本醫療保障政策,提高了基層中醫堂中醫藥(湯劑)和非藥物療法應用的報銷比例。貧困戶就診中醫、使用中藥費用全免。

目前,在各家孫思邈中醫堂,中草藥已100%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對住院、門診中草藥(湯劑)實行100%報銷,對住院、門診的非藥物療法費用報銷比例也提高到60%左右,這些政策上的傾斜讓廣大低收入患者得到了實惠。

添上一抹色 銅川更綠了,百姓更富了

“吃飯捂著碗,走路眯著眼,看露天電影打著傘,從前的銅川是黑色的。”說起過去的環境問題,銅川人少不得要抱怨幾句。

而現在,石建國最喜歡給別人展示自己存在手機裡的一段航拍錄像。五月的藍天之下,丹蔘長勢喜人,綠色的嫩芽隨風搖擺,中藥材種植讓煤城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綠城。

生態變好了,越來越多的銅川人也在煤炭行業之外,找到了安身立命之處。

去年,銅川市宜君縣蔡道河村貧困戶段列華就嚐到了甜頭。種植中藥材以後一畝地的純利潤能達到1500元,再加上政府給的一畝地300元的補貼,一年的收入十分可觀。

看到段列華掙了錢,其他的村民也躍躍欲試,今年,更多的村民加入到種植丹蔘、土荊芥的隊伍中去。

貧困戶劉麥秀是種植土荊芥的一把好手,特別是政府幫忙請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教授來村裡講課以後,她的種植技術明顯提高。掙了錢以後,她從窯洞搬到了新房子,生活更有奔頭了。

“投資低、週期短、收入高、很環保”,村支部書記胡有順這樣評價中藥材種植為鄉村帶來的改變。

值得一提的是,“企業+合作社+農戶” 的模式也讓村民們免去了後顧之憂。去年和今年銷售季,合作社充分發揮“店小二”職能,義務為種植戶與企業間搭起了“溝通橋”,保證村民的中藥材有市場、賣上價,實現了種植銷售“一條龍”服務。

在生產環節,第一批種苗以成本價先墊付給農戶,採收完後從收購金里扣掉種苗款;在收購環節,企業與貧困戶簽訂了中藥材購銷協議,並在同等條件下進行優先收購,讓農戶種植的藥材不愁銷路,同時企業每年都會根據市場價重新簽訂合同,將農戶的風險降至最低,效益達到最高。

截至目前,全市中藥材種植留存面積7.7萬畝,1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有32家,帶動了3700餘戶、1.1萬餘貧困戶脫貧。這些數據不斷刷新著銅川的扶貧成績。

對於石建國來說,他的體會更為深刻。他認為,中藥產業給銅川帶來的改變是翻天覆地的。

打響一張牌 昔日產煤區,今日“養生地”

每年的農曆二月二,是銅川人紀念藥王孫思邈的廟會。對於銅川人來說,孫思邈是不可不提的文化標誌。

可是走出銅川,對於全國甚至海外民眾來說,又有多少人知道孫思邈的祖籍在銅川?

想要讓藥王文化成為轉型動力,就必須把孫思邈的品牌打出去。

“一代藥王故里,千年養生福地。”這是銅川的城市形象宣傳語,也是城市轉型的支點和突破口。

當健康產業與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模式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成為市場的“新寵”,有著天然中醫藥文化資源優勢的銅川,自然不能錯過發展機遇。昔日以煤炭建市的產煤區,開始變成了“養生地”。

銅川市積極適應遊客越來越多元化的需求,深入挖掘“藥王文化”品牌蘊含的養生、醫藥、保健、文化、旅遊等資源,通過“旅遊+健康”的模式,將以往單一型旅遊產品向複合型旅遊產品轉變,著力打造休閒養生綜合體。比如建立起的大唐養生園,已經成了群眾休閒養生的好去處。

為了用好“孫思邈”這張牌,銅川還將舉辦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節作為重頭戲。中國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節是2014年全國清理和規範慶典研討會論壇活動工作領導小組報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同意陝西省保留的三個節慶活動項目之一。

迄今為止,銅川已經成功舉辦了4屆中國孫思邈中醫藥文化節,藥王文化的影響力也從銅川走向了世界。

“2011年,我們舉辦第一屆文化節,當時參加活動的本地中藥企業屈指可數。”石建國說,“而2017年的文化節,有近百位來自哈薩克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企業及國內知名企業的代表來這裡談項目。”

有了舉辦文化節的經驗,銅川在打響藥王文化品牌上加快了步伐。近幾年,銅川相繼舉辦了首屆海峽兩岸孫思邈中醫藥合作與發展研討會、中醫國際傳播暨“一帶一路”國家中醫合作研討會,這些成為銅川建市以來最為集中、最有力度、最具影響的對外宣傳和全面展示的平臺。

藥王山腳下,藥王山中小學裡正傳來學生們誦讀孫思邈《大醫精誠》一文的聲音。傳承藥王文化的接力棒,正伴隨著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的活動,交到新一代銅川人的手中。

【短評】中醫藥五種資源優勢助力“煤城”轉型

資源型城市轉型,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因城市個性差異,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可以說,為了轉型,銅川經歷了“生死變軌”,可喜的是,銅川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銅川的轉型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它牢牢抓住了中醫藥五種資源優勢。

中醫藥是獨特的衛生資源,因此銅川將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作為工作的重點,將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孫思邈中醫堂覆蓋到城鎮鄉野,在實現醫改保基本、強基層目標,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中醫藥是重要的生態資源,因此銅川大力開展中藥材種植,改善了城鄉的生態環境,讓“麻雀是黑的,烏鴉是黑的”的調侃成為過去。中醫藥是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因此在開展中藥材種植的過程中,湧現了一批研究瀕危中藥材育種的科研型企業,成為中藥科研的天然試驗田。中醫藥是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因此,銅川充分發揮中醫藥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並讓中醫藥產業成為城市轉型的經濟支柱,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醫藥是優秀的文化資源,銅川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稟賦,尤以“藥王”為代表的中醫藥文化資源最為著名,“藥王”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具有唯一性,它不僅是銅川的一張文化名片,更是一座亟待開發的寶藏。因此銅川將打造藥王品牌作為工作重點,將藥王文化變成與世界溝通的橋樑。

“礦竭城衰”對於一個資源型城市來說,無疑是一個可怕的夢魘,時時考驗著這個城市治理者的智慧。而選擇發展中醫藥作為城市轉型的突破口,卻展開了一個城市的新篇章。銅川的轉型之路印證了一句話,路選對了,就會越走越寬。(徐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