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曾國藩為何歸為安徽的“桐城派”?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湖南曾國藩為何歸為安徽的“桐城派”?

"晚晴中興"名臣的曾國藩來說,他的政治地位自然是無與倫比的,但是他的文學史上的地位卻是很少被人發現與熟知。筆者寫這篇文章就是想為各位塑造一個"文學家"曾國藩形象。普羅大眾對於曾國藩的瞭解也只限於他在清朝末年為清政府做的挽救性措施。但是殊不知曾國藩可是地地道道能夠上得了文學史的一位文學大師。

從桐城派說起

湖南曾國藩為何歸為安徽的“桐城派”?

身為安徽人的筆者對於安徽"一文一畫"的文藝流派感到自豪。他們分別是桐城派與新安畫派:

1

新安畫派說的是在徽州(徽州又稱新安)區域的畫家群和當時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畫家,他們善用筆墨,貌寫家山,借景抒情,表達自己心靈的逸氣,畫論上提倡畫家的人品和氣節因素,繪畫風格趨於枯淡幽冷,具有鮮明的士人逸品格調,在十七世紀的中國畫壇獨放異彩。這群畫家的地緣關係、人生信念與畫風都具有同一性質,所以時人稱他們為"新安畫派"。

湖南曾國藩為何歸為安徽的“桐城派”?

湖南曾國藩為何歸為安徽的“桐城派”?

2

桐城文派是我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稱"桐城古文派"桐城派以其文統的源遠流長、文論的博大精深、著述的豐厚清正而聞名,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被尊為桐城派"四祖",師事、私淑或膺服他們的作家,遍及全國19個省(市)計1211人,傳世作品2000餘種,主盟清代文壇200餘年,其影響延及近代。

身為湖南人的曾國藩為何歸入了桐城派?

大家都知道曾國藩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也是"湘軍的統帥"。那麼為何曾國藩最終能夠劃歸到安徽的"桐城"一派呢?這是當時筆者在大學的時候困擾好久的問題,我相信對於大家應該也會一個問題。現在筆者就為大家解釋一下,為何身為湖南人的曾國藩是安徽桐城派的成員:

一、青年時期酷愛古文

湖南曾國藩為何歸為安徽的“桐城派”?

曾國藩年輕時期喜愛古文,尤其是韓愈的古文。"道光十五年,公二十五歲。公寓長沙郡館,會試不授,留京師讀書,研究經史,尤好昌黎韓氏之文,慨然思躡而從之。治古文詞自此始。"(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譜》)這是他會試未中留在北京讀書,桐城派弟子黎庶昌的記錄:記錄他青年時期酷愛讀古文的記錄。姚門高第弟子梅曾亮以古文名于振京師時,曾國藩也多次去登門請教。王先謙在《〈續古文詞類篡〉序》中雲:"昔日梅、曾諸老,聲之冥合,簫管翕鳴,邈然不可復得"。

湖南曾國藩為何歸為安徽的“桐城派”?

曾國藩其中一個在文學史上的貢獻就是梳理了桐城派的由來:《歐陽生文集序》開篇敘說桐城派的由來:"乾隆之末,桐城姚姬傳先生鼐,善為古文辭,慕效其鄉先輩方望溪侍郎之所為,而受法於劉君大櫆及其世父編修君範。三子既通儒碩望,姚先生治其術益精。歷城周永年書昌為之語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學者多歸向桐城,號"桐城派",猶前世所稱江西詩派者也。"

曾國藩並沒有從其師承傳授關係,按先後順序介紹"桐城三祖",而是首推姚鼐,再回頭帶出方苞、劉大。"桐城派"在曾國藩的眼裡可能姚鼐是首推之位,其實一般我們認為方苞是桐城首位,其次才是姚鼐與劉大櫆。

二、 非嫡傳被桐城文人認同

湖南曾國藩為何歸為安徽的“桐城派”?

曾國藩雖非桐城派嫡傳弟子,未曾接姚鼐馨頦,但後常被以桐城文人稱許。姚瑩在《惜抱先生行狀》論"桐城三祖"曰:"自康熙朝,方望溪侍郎以文章稱海內,上接震川,為文章正軌,劉海峰繼之益振,天下無異詞矣。(姚)先生親問法於海峰,海峰贈序盛許之。然先生自以所得為文,又不盡用海峰法。故世謂望溪文質,恆以理勝;海峰以才勝,學或不及;先生乃理文兼至。"(《東溟文集·惜抱先生行狀》。)曾國藩也一樣,命兒子曾紀澤作古今三十二聖賢畫像,將姚鼐列入其中。他在《聖賢畫像記》中說:"姚先生持論閣通,國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也。"對姚鼐的古文,曾國藩稱揚道:"舉天下之美,無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歐陽生文集序》),"固為百年正宗"(《致吳南屏書》)

湖南曾國藩為何歸為安徽的“桐城派”?

三、 將桐城派改良為"意識形態功利性流派"

姚鼐的古文理論,是對方苞"義理說"、劉大櫆"神氣說"的繼承和發展,他提出"義理、考據、辭章"的統一。後來姚鼐又加入了"經濟"一詞。"以理學經濟發為文章"曾國藩的"經濟"是對理學道統"經世致用"的衍生,就是顧炎武那一派主張的衍生。但是,唯一不同的就是他身上並沒有顧炎武身上的那股反叛與破除的勁頭。曾國藩認為桐城派過於疏離於政治與現實,他非常反對文學的閉門造車遠離意識形態。曾國藩要"文道並行"古也知道者,未有不明於文字者也; 能文而不能知道者或有泉; 烏有匆道而不明文者乎?"( 《 致劉孟容書》)。

隨著姚鼐及其"姚門四傑"中的方東樹、姚瑩、梅曾亮先後過世,桐城派日趨衰落。"時至道光、咸豐年間,桐城古文已逐漸空疏、狹小、孤弱,拘禁,呈現衰颯趨勢對此,一向喜愛古文,私淑姚鼐的曾國藩起而重振桐城派。曾國藩作為桐城派後期重要的一位人物,他強調只有讓文派反映主流意識形態之後,得到政府的支持,增強他們的"意識形態"才能夠得到長足的發展。對於曾國藩的文章當然找不到像姚鼐和方苞他們的那樣縱橫激越,他總是小心翼翼。因為他的階級性就導致了他必須要站在階級的立場寫文章。從某種意義上說,功利的桐城派雖然有一定發展可是終究偏離了文學的本真。

湖南曾國藩為何歸為安徽的“桐城派”?

四、 繼承桐城派前人理論

古文的藝術特徵上,姚鼐提出"八字訣",即 "神、理、氣、味、格、律、聲、色"說。他在《古文辭類簒序目》中說:"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學者之於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則御其精者而遺其粗者。認為"神、理、氣、味、格、律、聲、色"八種文學質素兼具,各盡所能,古文才所以為之文,具有藝術美。曹丕的《典論,論文》中也提到了"氣"的重要性。

湖南曾國藩為何歸為安徽的“桐城派”?

曾國藩在他的《日記》中說:"為文全在氣盛,欲氣盛全在段落,清每段分束之際,似斷非斷;似咽非胭, 似吞非吞,似吐非吐。古人無限妙境,準於領每段張起之際,似承非承,似提非提,似突非突,似纖非纖,古人無限妙用亦難領取。""文家之有氣勢,亦猶書家有黃山谷、趙鬆雪輩,凌空而行,不必盡合於理法,但求氣之昌耳。故南宋以後文人好言義理者,氣皆不盛,大抵凡事皆宜以氣為主,氣能扶理以行,而後雖言理而不厭,否則氣既衰持,說理雖精,未有不可厭者。猶之作字者,氣不貫注,雖筆筆有法,不足觀也。(《日記》)"他說,"古文之法,全在氣字上下功夫" ;"行氣為文章之第一要義"。行氣之妙為:"奇辭大句,須得瑰瑋飛騰之氣, 驅之以行,凡堆垛處皆化為空虛,乃能為大篇。所謂氣力有餘於文之外矣,否則氣不能舉其辭也。"這些都是曾國藩對於自古以來"氣的認識與推崇。"

湖南曾國藩為何歸為安徽的“桐城派”?

五、珠圓玉潤、駢散合一的筆法

" 下筆造句, 總以珠圓玉潤為主。"他在《 諭紀澤咸豐十四月二十四日》中雲 :無論古今何等文人, 其下筆造句,總以珠圓玉 潤四字為主。無論古今何等書家, 其落筆結體, 亦以珠圓玉潤四字為主。"珠圓玉潤這幾個字不是筆者總結的東西而是曾國藩自己的總結的準則。這樣的風格確實讓我們感受到了與曾國藩封疆大吏完全不同的風格。主要是曾國藩"道統"與"文統"觀念,加上曾國藩長期受到了八股文的訓練,所以本身的文章風格就少了很多桐城派的一股"縱橫揚厲"的風格。另一方面他的"保守風格"表現在駢體文的態度之上:曾國藩強調"古文之道與駢體相通"(《日記》庚申四月),二者可合二為一。他在《湖南文徵序》中說:"若其不俟摹擬,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約有二端:曰理,曰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筆請書而傳請世,稱吾愛惡悲愉之情而綴辭以達之,若剖肺肝而陳簡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類能為之。而淺深工拙,則相去十百千萬而未始有極。自群經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勝。以理勝者,多闡幽造極之語,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勝者,多排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非縟而寡實。"

湖南曾國藩為何歸為安徽的“桐城派”?

《日記》中把古文境界定為"八言":" 嘗慕古文境之美者,約有八言。陽剛之美,曰雄、直、怪、麗,陰柔之美,曰茹、遠、潔、適。蓄之數年,而餘未能發之文章,略得八美之一,以付斯志。是夜 此八字言者,各做十六字以贊之,至次日辰刻作畢。"

雄: 劃然軒昂,盡棄故常。跌宕頓挫,捫之有芒。

直: 黃河千曲,其體仍直。山勢如龍,轉換無跡。

怪: 奇趣橫生,人駭鬼眩。易玄山經,張韓互見。

麗。 青春大澤,萬卉初葩。詩騷之韻,班揚之華。

茹: 眾義輳輳,吞多吐少。幽獨茹含,不求共曉。

遠: 九天俯視,下界聚蚊。寤寐周孔,落落寡群。

潔: 冗意陳言,類字盡芟。慎爾褒貶,神人共鑑。

適: 心境兩間,無營無待。柳記歐跋,得大自在。

湖南曾國藩為何歸為安徽的“桐城派”?

曾國藩的古文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裡曾國藩改造了桐城派的文風。古文這樣的具有陽剛氣質的文章竟然帶有了駢文這種陰柔氣質,陰柔的氣質從曾國藩的文章開始越來越明顯。並且,曾國落的政治地位,給他的創作帶來 了極大的侷限。碑文壽序等記敘文大多與反對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有關。或歌頌湘軍將領的戰功, 如《李忠武公(李續賓)神道碑銘》、《羅忠節公(羅澤南)神道碑銘》、《江忠烈(江忠源)神道碑》, 或表彭與農民起義軍作戰陣亡的將士, 如 《林君殉難碑記》都具有濃重的封建色彩。《討粵匪橄》, 更是一篇汙衊農民革命運動的反動徽文。

湖南曾國藩為何歸為安徽的“桐城派”?

說到底,曾國藩給筆者的感覺就是:政治家的地位影響了他文學家的地位,政治家的功績影響了他文學的進步性與思想性。桐城派是進步的散文,不僅實在思想上還是形式上都是進步的。曾國藩在形式上有著一股復古的傾向,在思想上有著一股子保護封建統治的慾望。從這裡看,曾國藩被列入桐城派也有些瑕疵。不管怎麼樣,曾國藩都是公認的桐城派弟子,筆者也不能加以否認。就像曾國藩救不了清王朝,他也救不了慢慢走近死角的"桐城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