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女茶王”張海清'

"
"
桐柏“女茶王”張海清

在桐柏縣有一位聲名遠播的“”女茶王”,她從17歲進入桐柏縣國營種茶場,歷經種茶、製茶、售茶40載,半生與茶為伍,以茶為生,靠自強不息和鑽研學習的精神,致富後又帶領廣大茶農走上了富裕之路,她就是桐柏縣海清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河南省十三屆人大代表張海清。

40載茶香人生,致富經潤澤鄉親

"
桐柏“女茶王”張海清

在桐柏縣有一位聲名遠播的“”女茶王”,她從17歲進入桐柏縣國營種茶場,歷經種茶、製茶、售茶40載,半生與茶為伍,以茶為生,靠自強不息和鑽研學習的精神,致富後又帶領廣大茶農走上了富裕之路,她就是桐柏縣海清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河南省十三屆人大代表張海清。

40載茶香人生,致富經潤澤鄉親

桐柏“女茶王”張海清

1962年,張海青出生在桐柏縣固縣鎮的一個貧困家庭,6歲時,她就到離家不遠的茶園採茶以補貼家用。

在張海青住處的桌子上,擺著3種自制茶,分別為“桐柏玉葉”“桐柏紅”“白桑茶”。說起茶葉,這位出身農家的國家高級評茶師打開了話匣子:“桐柏山美,桐柏水甜,桐柏茶香。一芽一葉的‘桐柏紅’是最高等級的,一芽二葉不出展的次之……你聞聞這個白桑茶,是不是有股子糯米香?”

張海青從事種茶40年,經歷了從種茶自用,到為市場種茶;從昔日提籃賣茶,到如今產業化種植生產;從憑經驗種茶,到如今的科學化管理;從粗放管理,到有機種植。桐柏茶產業的“蛋糕”,在她的帶領下已越做越大。

“希望好山好水孕育出的桐柏茶,能讓更多的人品嚐到。”張海青稱,從小接觸茶葉,17歲那年,她離開校園到桐柏縣茶場學習製茶,那時起早貪黑地忙,種茶、採茶、炒茶、包裝,各個工序都搶著做,不懂的地方就向前輩求教……技術能手終被錘鍊出來。1993年,張海青開始承包茶園。

2010年10月,張海青籌資註冊成立了桐柏縣海青茶葉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茶戶+貧困戶”的茶葉生產、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吸納了社員106戶,引進茶葉生產加工機械,建成茶葉炒制生產線,並推出“桐柏玉葉”“桐柏紅”等為代表的紅、綠茶品。

因茶葉專業合作社為茶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系列化服務,實現了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機對接,提高了農民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效益遠超單打獨鬥,很快合作社就成了茶農眼中的“香餑餑”。

“一個人日子過好那不行,還有那麼多父老鄉親呢!得帶著鄉親們走共同富裕之路。”張海青說,截至2018年底,參加合作社的30多個貧困戶已全部摘掉了“窮帽子”。

產業興要人才興,心繫茶鄉拓市場

"
桐柏“女茶王”張海清

在桐柏縣有一位聲名遠播的“”女茶王”,她從17歲進入桐柏縣國營種茶場,歷經種茶、製茶、售茶40載,半生與茶為伍,以茶為生,靠自強不息和鑽研學習的精神,致富後又帶領廣大茶農走上了富裕之路,她就是桐柏縣海清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河南省十三屆人大代表張海清。

40載茶香人生,致富經潤澤鄉親

桐柏“女茶王”張海清

1962年,張海青出生在桐柏縣固縣鎮的一個貧困家庭,6歲時,她就到離家不遠的茶園採茶以補貼家用。

在張海青住處的桌子上,擺著3種自制茶,分別為“桐柏玉葉”“桐柏紅”“白桑茶”。說起茶葉,這位出身農家的國家高級評茶師打開了話匣子:“桐柏山美,桐柏水甜,桐柏茶香。一芽一葉的‘桐柏紅’是最高等級的,一芽二葉不出展的次之……你聞聞這個白桑茶,是不是有股子糯米香?”

張海青從事種茶40年,經歷了從種茶自用,到為市場種茶;從昔日提籃賣茶,到如今產業化種植生產;從憑經驗種茶,到如今的科學化管理;從粗放管理,到有機種植。桐柏茶產業的“蛋糕”,在她的帶領下已越做越大。

“希望好山好水孕育出的桐柏茶,能讓更多的人品嚐到。”張海青稱,從小接觸茶葉,17歲那年,她離開校園到桐柏縣茶場學習製茶,那時起早貪黑地忙,種茶、採茶、炒茶、包裝,各個工序都搶著做,不懂的地方就向前輩求教……技術能手終被錘鍊出來。1993年,張海青開始承包茶園。

2010年10月,張海青籌資註冊成立了桐柏縣海青茶葉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茶戶+貧困戶”的茶葉生產、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吸納了社員106戶,引進茶葉生產加工機械,建成茶葉炒制生產線,並推出“桐柏玉葉”“桐柏紅”等為代表的紅、綠茶品。

因茶葉專業合作社為茶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系列化服務,實現了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機對接,提高了農民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效益遠超單打獨鬥,很快合作社就成了茶農眼中的“香餑餑”。

“一個人日子過好那不行,還有那麼多父老鄉親呢!得帶著鄉親們走共同富裕之路。”張海青說,截至2018年底,參加合作社的30多個貧困戶已全部摘掉了“窮帽子”。

產業興要人才興,心繫茶鄉拓市場

桐柏“女茶王”張海清

張海青是省人大代表,她表示,作為人大代表,這是一種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因此,她在人大會議上的提案,更多的是與茶葉有關,與“三農”有關的建議。

“河南是茶葉大省,目前,我省茶葉市場整體需求趨於飽和,消費增長速度低於茶葉生產能力的擴張速度,呈現供大於求的買方市場特徵。茶葉企業多,生產技術弱,品牌意識弱等,都是目前存在的問題。”張海青說,如何規範引導茶葉行業,讓茶走進尋常百姓家,推動茶葉扶貧,這都是她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我覺得應該引導茶葉企業盯緊中低端消費人群,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另外,主打電商,重視超市和創新渠道。”張海青表示,在市場調查中她發現,中低端消費群體不喜歡純綠茶、純紅茶等單一風味,好多年輕人更青睞花果風味。“在香港的店裡,能看到貨架上的茶葉居然有幾十種口味,那是加了各種配料的,什麼黑醋栗、玉蜀漆、蘭香子……真是聞所未聞。”張海青說,這些茶的口味雖多,但沖泡形式只有一種——袋泡茶,“銷量卻出乎意料的好,好多年輕人買”。

說起茶葉扶貧,張海青拿起自己所帶的“白桑茶”,表示這款茶是以桑葉為原料製成,“桐柏的野桑樹有很多,家中貧困的農戶完全可以採摘野桑葉來製茶”。

此外,張海青十分關注合作社整體的發展狀況,她發現有些合作社的農民沒接受過系統的農業知識培訓,所掌握的技術都來自於種植經驗,且大多習慣了以前單一的種植方式,十分保守,對新的種植方式和種植結構難以接受。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撐。張海青說,“要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問題,首先要打造一支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把課堂和產業緊密結合,農民種啥,老師就教啥。要進專業村、開專業班、培養專業農民,精準對接農民需求。”

經過多年打拼的張海青,事業紅火,越做越順。她在管理好茶園種植基地的基礎上,引進茶葉生產加工機械20臺套,建成3條茶葉炒制生產線,推出“桐柏玉葉”“清淮綠梭”“桐柏毛尖”“桐柏紅”等品牌的紅、綠茶品,實現年加工成品茶3000公斤,產值100餘萬元,利稅70萬元。高峰時期能為她所在的魏崗村提供120餘個就業崗位,農民月工資收入達到3000餘元,在這裡就業的許多貧困戶也因此逐步走上致富路,摘掉了窮帽子。

“海青是一個大好人,沒有她,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富裕生活!”說起桐柏“”女茶王”張海青,鄉親們紛紛伸出大拇指,由衷地稱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