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體檢 高血壓 糖尿病 動脈硬化 腦出血 高血脂 讀書 神經內科宋璞醫生 2019-08-23
"

#青雲計劃#

"

#青雲計劃#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通過作者的上一篇頭條科普,為大家闢解了一個常見的誤區,即“腔隙性腦梗塞就是輕微腦梗塞?”。這是臨床上常常會聽到的一種說法,甚至是一些非神經科專業醫生也會“誤會”的固有認知。這兩者具體有什麼區別和聯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相關科普,這裡就不贅言了。

相關科普鏈接點擊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腔隙性腦梗塞就是“輕微腦梗塞”?腦科醫生:這種觀點並不準確

對於腔隙性腦梗塞,很多中老年或關注父母健康的朋友並不陌生,因為健康體檢或頭痛頭暈去做個CT或磁共振,在拿到報告的時候,常常會在診斷結論裡看到這個名詞。很多人看到“腦梗塞”三個字,立刻就不淡定了,以為自己得了不得了的“大毛病”而鬱鬱寡歡,還有的人對親朋好友“奔走相告”:“我得腦梗塞了!”另外一種情況是:“聽說腔隙性腦梗塞就是‘毛細血管’阻塞,年紀大了的人都會有,不用去理會!”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作者在臨床上常常會遇到的截然不同的情況。可以說,這兩種想法都不可取。有這些想法的人,都是對於腔隙性腦梗塞沒有真正理解的基礎上的“主觀臆想”。今天,宋醫生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什麼是腔隙性腦梗塞?有哪些症狀?什麼原因導致了腔隙性腦梗塞?如何治療?CT/磁共振報告上的“小缺血灶”和腔隙性腦梗塞有什麼關係?

至於腔隙性腦梗塞是不是輕微腦梗塞?是不是毛細血管堵塞?腔隙性腦梗塞與腦梗塞是不是一回事等問題,作者之前的科普已有詳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文首相關科普內容。

為了把“腔隙性腦梗塞”講得更加透徹,作者查閱了很多資料,再結合臨床實踐,不覺就洋洋灑灑寫了以下這些文字。文章較長,不過為了方便讀者閱讀,作者通過不同人可能的不同興趣點以問答的形式分段,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跳著看。

"

#青雲計劃#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通過作者的上一篇頭條科普,為大家闢解了一個常見的誤區,即“腔隙性腦梗塞就是輕微腦梗塞?”。這是臨床上常常會聽到的一種說法,甚至是一些非神經科專業醫生也會“誤會”的固有認知。這兩者具體有什麼區別和聯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相關科普,這裡就不贅言了。

相關科普鏈接點擊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腔隙性腦梗塞就是“輕微腦梗塞”?腦科醫生:這種觀點並不準確

對於腔隙性腦梗塞,很多中老年或關注父母健康的朋友並不陌生,因為健康體檢或頭痛頭暈去做個CT或磁共振,在拿到報告的時候,常常會在診斷結論裡看到這個名詞。很多人看到“腦梗塞”三個字,立刻就不淡定了,以為自己得了不得了的“大毛病”而鬱鬱寡歡,還有的人對親朋好友“奔走相告”:“我得腦梗塞了!”另外一種情況是:“聽說腔隙性腦梗塞就是‘毛細血管’阻塞,年紀大了的人都會有,不用去理會!”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作者在臨床上常常會遇到的截然不同的情況。可以說,這兩種想法都不可取。有這些想法的人,都是對於腔隙性腦梗塞沒有真正理解的基礎上的“主觀臆想”。今天,宋醫生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什麼是腔隙性腦梗塞?有哪些症狀?什麼原因導致了腔隙性腦梗塞?如何治療?CT/磁共振報告上的“小缺血灶”和腔隙性腦梗塞有什麼關係?

至於腔隙性腦梗塞是不是輕微腦梗塞?是不是毛細血管堵塞?腔隙性腦梗塞與腦梗塞是不是一回事等問題,作者之前的科普已有詳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文首相關科普內容。

為了把“腔隙性腦梗塞”講得更加透徹,作者查閱了很多資料,再結合臨床實踐,不覺就洋洋灑灑寫了以下這些文字。文章較長,不過為了方便讀者閱讀,作者通過不同人可能的不同興趣點以問答的形式分段,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跳著看。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腔隙性腦梗塞

作者此前的科普曾介紹過,腔隙性腦梗塞是腦部的小分支動脈閉塞導致的體積較小的腦梗塞,梗塞的直徑大約在0.2-15毫米。這些梗塞病灶一般都在大腦的深部(非皮質)或腦幹上。一般情況下,都是“多發的”,即片子上可以發現多個這種小病灶。至於問什麼較“腔隙性”,詳見文首相關科普內容。

作者以往關於腦血管病的科普曾反覆介紹過,人腦的動脈血管網,非常像棵大樹(如下圖),主血管像樹幹,繼而支幹-樹枝-樹梢的分下去,而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的部位就是一些小動脈血管分支的供血區,且這些小血管與其發出的較大血管之間的角度近乎垂直(就像是水管子,拐角的地方收到的衝擊力就大,作為血管也同樣,垂直的角度讓轉彎處的血管受到了更大的血液衝擊力,更容易受到高血壓的影響進而導致“小動脈硬化”,容易造成血管的阻塞,也容易造成血管的破裂,所以這些地方也同樣是高血壓性腦出血的好發部位),且與鄰近的其他動脈血管少有連接(缺乏側支循環)。關於腦血管病和動脈硬化等醫學知識的相關科普,詳見下方鏈接內容:

相關科普點擊下方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1.腦科醫生帶您3分鐘看明白什麼是神祕的“腦血管病”?

2.“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回事嗎?

"

#青雲計劃#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通過作者的上一篇頭條科普,為大家闢解了一個常見的誤區,即“腔隙性腦梗塞就是輕微腦梗塞?”。這是臨床上常常會聽到的一種說法,甚至是一些非神經科專業醫生也會“誤會”的固有認知。這兩者具體有什麼區別和聯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相關科普,這裡就不贅言了。

相關科普鏈接點擊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腔隙性腦梗塞就是“輕微腦梗塞”?腦科醫生:這種觀點並不準確

對於腔隙性腦梗塞,很多中老年或關注父母健康的朋友並不陌生,因為健康體檢或頭痛頭暈去做個CT或磁共振,在拿到報告的時候,常常會在診斷結論裡看到這個名詞。很多人看到“腦梗塞”三個字,立刻就不淡定了,以為自己得了不得了的“大毛病”而鬱鬱寡歡,還有的人對親朋好友“奔走相告”:“我得腦梗塞了!”另外一種情況是:“聽說腔隙性腦梗塞就是‘毛細血管’阻塞,年紀大了的人都會有,不用去理會!”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作者在臨床上常常會遇到的截然不同的情況。可以說,這兩種想法都不可取。有這些想法的人,都是對於腔隙性腦梗塞沒有真正理解的基礎上的“主觀臆想”。今天,宋醫生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什麼是腔隙性腦梗塞?有哪些症狀?什麼原因導致了腔隙性腦梗塞?如何治療?CT/磁共振報告上的“小缺血灶”和腔隙性腦梗塞有什麼關係?

至於腔隙性腦梗塞是不是輕微腦梗塞?是不是毛細血管堵塞?腔隙性腦梗塞與腦梗塞是不是一回事等問題,作者之前的科普已有詳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文首相關科普內容。

為了把“腔隙性腦梗塞”講得更加透徹,作者查閱了很多資料,再結合臨床實踐,不覺就洋洋灑灑寫了以下這些文字。文章較長,不過為了方便讀者閱讀,作者通過不同人可能的不同興趣點以問答的形式分段,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跳著看。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腔隙性腦梗塞

作者此前的科普曾介紹過,腔隙性腦梗塞是腦部的小分支動脈閉塞導致的體積較小的腦梗塞,梗塞的直徑大約在0.2-15毫米。這些梗塞病灶一般都在大腦的深部(非皮質)或腦幹上。一般情況下,都是“多發的”,即片子上可以發現多個這種小病灶。至於問什麼較“腔隙性”,詳見文首相關科普內容。

作者以往關於腦血管病的科普曾反覆介紹過,人腦的動脈血管網,非常像棵大樹(如下圖),主血管像樹幹,繼而支幹-樹枝-樹梢的分下去,而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的部位就是一些小動脈血管分支的供血區,且這些小血管與其發出的較大血管之間的角度近乎垂直(就像是水管子,拐角的地方收到的衝擊力就大,作為血管也同樣,垂直的角度讓轉彎處的血管受到了更大的血液衝擊力,更容易受到高血壓的影響進而導致“小動脈硬化”,容易造成血管的阻塞,也容易造成血管的破裂,所以這些地方也同樣是高血壓性腦出血的好發部位),且與鄰近的其他動脈血管少有連接(缺乏側支循環)。關於腦血管病和動脈硬化等醫學知識的相關科普,詳見下方鏈接內容:

相關科普點擊下方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1.腦科醫生帶您3分鐘看明白什麼是神祕的“腦血管病”?

2.“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回事嗎?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大樹(左)腦血管造影圖(右)(圖片來自網絡)

醫生們認為正是因為這種較為特別的血管特點導致了在這些血管的供血區域容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不過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專家們又發現了,腔隙性腦梗塞也並非都是因為小血管的閉塞引起的,很多時候是其上游的心臟或大血管脫落的“小栓子”造成的栓塞(具體內容詳見下文)。

"

#青雲計劃#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通過作者的上一篇頭條科普,為大家闢解了一個常見的誤區,即“腔隙性腦梗塞就是輕微腦梗塞?”。這是臨床上常常會聽到的一種說法,甚至是一些非神經科專業醫生也會“誤會”的固有認知。這兩者具體有什麼區別和聯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相關科普,這裡就不贅言了。

相關科普鏈接點擊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腔隙性腦梗塞就是“輕微腦梗塞”?腦科醫生:這種觀點並不準確

對於腔隙性腦梗塞,很多中老年或關注父母健康的朋友並不陌生,因為健康體檢或頭痛頭暈去做個CT或磁共振,在拿到報告的時候,常常會在診斷結論裡看到這個名詞。很多人看到“腦梗塞”三個字,立刻就不淡定了,以為自己得了不得了的“大毛病”而鬱鬱寡歡,還有的人對親朋好友“奔走相告”:“我得腦梗塞了!”另外一種情況是:“聽說腔隙性腦梗塞就是‘毛細血管’阻塞,年紀大了的人都會有,不用去理會!”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作者在臨床上常常會遇到的截然不同的情況。可以說,這兩種想法都不可取。有這些想法的人,都是對於腔隙性腦梗塞沒有真正理解的基礎上的“主觀臆想”。今天,宋醫生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什麼是腔隙性腦梗塞?有哪些症狀?什麼原因導致了腔隙性腦梗塞?如何治療?CT/磁共振報告上的“小缺血灶”和腔隙性腦梗塞有什麼關係?

至於腔隙性腦梗塞是不是輕微腦梗塞?是不是毛細血管堵塞?腔隙性腦梗塞與腦梗塞是不是一回事等問題,作者之前的科普已有詳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文首相關科普內容。

為了把“腔隙性腦梗塞”講得更加透徹,作者查閱了很多資料,再結合臨床實踐,不覺就洋洋灑灑寫了以下這些文字。文章較長,不過為了方便讀者閱讀,作者通過不同人可能的不同興趣點以問答的形式分段,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跳著看。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腔隙性腦梗塞

作者此前的科普曾介紹過,腔隙性腦梗塞是腦部的小分支動脈閉塞導致的體積較小的腦梗塞,梗塞的直徑大約在0.2-15毫米。這些梗塞病灶一般都在大腦的深部(非皮質)或腦幹上。一般情況下,都是“多發的”,即片子上可以發現多個這種小病灶。至於問什麼較“腔隙性”,詳見文首相關科普內容。

作者以往關於腦血管病的科普曾反覆介紹過,人腦的動脈血管網,非常像棵大樹(如下圖),主血管像樹幹,繼而支幹-樹枝-樹梢的分下去,而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的部位就是一些小動脈血管分支的供血區,且這些小血管與其發出的較大血管之間的角度近乎垂直(就像是水管子,拐角的地方收到的衝擊力就大,作為血管也同樣,垂直的角度讓轉彎處的血管受到了更大的血液衝擊力,更容易受到高血壓的影響進而導致“小動脈硬化”,容易造成血管的阻塞,也容易造成血管的破裂,所以這些地方也同樣是高血壓性腦出血的好發部位),且與鄰近的其他動脈血管少有連接(缺乏側支循環)。關於腦血管病和動脈硬化等醫學知識的相關科普,詳見下方鏈接內容:

相關科普點擊下方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1.腦科醫生帶您3分鐘看明白什麼是神祕的“腦血管病”?

2.“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回事嗎?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大樹(左)腦血管造影圖(右)(圖片來自網絡)

醫生們認為正是因為這種較為特別的血管特點導致了在這些血管的供血區域容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不過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專家們又發現了,腔隙性腦梗塞也並非都是因為小血管的閉塞引起的,很多時候是其上游的心臟或大血管脫落的“小栓子”造成的栓塞(具體內容詳見下文)。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腔隙性腦梗塞的發病率高嗎?什麼人容易得?

據我國、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大規模的臨床調查顯示,腔隙性腦梗塞的全人群發病率約為0.026-0.052%,佔所有缺血性腦血管病(腦血管堵塞引起的疾病,如腦梗塞、腦栓塞、TIA等)的15%-22%。

哪些人群容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

  1. 高血壓病人。目前認為高血壓是引起腔隙性腦梗塞的最重要的原因,因為高血壓容易導致“小動脈硬化”,進而導致腔梗。具體的原因和機制,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上文關於“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科普內容。
  2. 糖尿病人。與高血壓、高血脂一起被稱為“三高”的糖尿病可以同時影響大血管與小血管,對“小動脈硬化”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一般情況下,高血壓和糖尿病與腦卒中風險增加有關。與其他腦卒中相比,高血壓和糖尿病與腔隙性腦梗塞等小血管病變聯繫更加緊密,儘管這一說法還有爭議,但是和醫生們在臨床上所觀察到的情況是相符的。
  3. 高血脂病人。主要是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病人,LDL,很多人都知道是“壞膽固醇”,是導致動脈硬化的重要幫凶之一。
  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對於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大多數人是不熟悉的。它對於動脈硬化的影響卻是明確的,HCY是一種氨基酸(甲硫氨酸)在人體內代謝過程中的中間產物,升高可以導致血管壁的損傷、增生;導致血栓的形成;影響脂肪、糖和蛋白質的正常代謝,從而加速了動脈硬化的進程。
  5. 吸菸。吸菸不僅僅對肺不疾病有明確影響,對於血管的傷害也非常大,吸菸時產生尼古丁、一氧化碳、菸鹼等有害物質。可以刺激神經使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導致動脈壁缺氧、水腫,血流障礙;使血管的內皮受損,為膽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積創造條件,進一步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吸菸還能使胰島素敏感性下降,造成血糖升高、血脂代謝紊亂,也進一步加速了動脈硬化進程。
  6. 有血緣關係親屬中有腦梗塞的人。有些缺血性腦卒中和遺傳基因有關係,這類病人往往因為遺傳問題導致的血脂代謝、血壓調節或血管先天性發育異常,所以容易出現血管疾病。
  7. 老年人。年紀大本身就是一種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且是“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人不可能越活越年輕。同時,老年人也是“三高”等問題的好發人群,這些危險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疊,相互促進。
"

#青雲計劃#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通過作者的上一篇頭條科普,為大家闢解了一個常見的誤區,即“腔隙性腦梗塞就是輕微腦梗塞?”。這是臨床上常常會聽到的一種說法,甚至是一些非神經科專業醫生也會“誤會”的固有認知。這兩者具體有什麼區別和聯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相關科普,這裡就不贅言了。

相關科普鏈接點擊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腔隙性腦梗塞就是“輕微腦梗塞”?腦科醫生:這種觀點並不準確

對於腔隙性腦梗塞,很多中老年或關注父母健康的朋友並不陌生,因為健康體檢或頭痛頭暈去做個CT或磁共振,在拿到報告的時候,常常會在診斷結論裡看到這個名詞。很多人看到“腦梗塞”三個字,立刻就不淡定了,以為自己得了不得了的“大毛病”而鬱鬱寡歡,還有的人對親朋好友“奔走相告”:“我得腦梗塞了!”另外一種情況是:“聽說腔隙性腦梗塞就是‘毛細血管’阻塞,年紀大了的人都會有,不用去理會!”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作者在臨床上常常會遇到的截然不同的情況。可以說,這兩種想法都不可取。有這些想法的人,都是對於腔隙性腦梗塞沒有真正理解的基礎上的“主觀臆想”。今天,宋醫生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什麼是腔隙性腦梗塞?有哪些症狀?什麼原因導致了腔隙性腦梗塞?如何治療?CT/磁共振報告上的“小缺血灶”和腔隙性腦梗塞有什麼關係?

至於腔隙性腦梗塞是不是輕微腦梗塞?是不是毛細血管堵塞?腔隙性腦梗塞與腦梗塞是不是一回事等問題,作者之前的科普已有詳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文首相關科普內容。

為了把“腔隙性腦梗塞”講得更加透徹,作者查閱了很多資料,再結合臨床實踐,不覺就洋洋灑灑寫了以下這些文字。文章較長,不過為了方便讀者閱讀,作者通過不同人可能的不同興趣點以問答的形式分段,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跳著看。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腔隙性腦梗塞

作者此前的科普曾介紹過,腔隙性腦梗塞是腦部的小分支動脈閉塞導致的體積較小的腦梗塞,梗塞的直徑大約在0.2-15毫米。這些梗塞病灶一般都在大腦的深部(非皮質)或腦幹上。一般情況下,都是“多發的”,即片子上可以發現多個這種小病灶。至於問什麼較“腔隙性”,詳見文首相關科普內容。

作者以往關於腦血管病的科普曾反覆介紹過,人腦的動脈血管網,非常像棵大樹(如下圖),主血管像樹幹,繼而支幹-樹枝-樹梢的分下去,而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的部位就是一些小動脈血管分支的供血區,且這些小血管與其發出的較大血管之間的角度近乎垂直(就像是水管子,拐角的地方收到的衝擊力就大,作為血管也同樣,垂直的角度讓轉彎處的血管受到了更大的血液衝擊力,更容易受到高血壓的影響進而導致“小動脈硬化”,容易造成血管的阻塞,也容易造成血管的破裂,所以這些地方也同樣是高血壓性腦出血的好發部位),且與鄰近的其他動脈血管少有連接(缺乏側支循環)。關於腦血管病和動脈硬化等醫學知識的相關科普,詳見下方鏈接內容:

相關科普點擊下方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1.腦科醫生帶您3分鐘看明白什麼是神祕的“腦血管病”?

2.“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回事嗎?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大樹(左)腦血管造影圖(右)(圖片來自網絡)

醫生們認為正是因為這種較為特別的血管特點導致了在這些血管的供血區域容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不過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專家們又發現了,腔隙性腦梗塞也並非都是因為小血管的閉塞引起的,很多時候是其上游的心臟或大血管脫落的“小栓子”造成的栓塞(具體內容詳見下文)。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腔隙性腦梗塞的發病率高嗎?什麼人容易得?

據我國、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大規模的臨床調查顯示,腔隙性腦梗塞的全人群發病率約為0.026-0.052%,佔所有缺血性腦血管病(腦血管堵塞引起的疾病,如腦梗塞、腦栓塞、TIA等)的15%-22%。

哪些人群容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

  1. 高血壓病人。目前認為高血壓是引起腔隙性腦梗塞的最重要的原因,因為高血壓容易導致“小動脈硬化”,進而導致腔梗。具體的原因和機制,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上文關於“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科普內容。
  2. 糖尿病人。與高血壓、高血脂一起被稱為“三高”的糖尿病可以同時影響大血管與小血管,對“小動脈硬化”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一般情況下,高血壓和糖尿病與腦卒中風險增加有關。與其他腦卒中相比,高血壓和糖尿病與腔隙性腦梗塞等小血管病變聯繫更加緊密,儘管這一說法還有爭議,但是和醫生們在臨床上所觀察到的情況是相符的。
  3. 高血脂病人。主要是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病人,LDL,很多人都知道是“壞膽固醇”,是導致動脈硬化的重要幫凶之一。
  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對於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大多數人是不熟悉的。它對於動脈硬化的影響卻是明確的,HCY是一種氨基酸(甲硫氨酸)在人體內代謝過程中的中間產物,升高可以導致血管壁的損傷、增生;導致血栓的形成;影響脂肪、糖和蛋白質的正常代謝,從而加速了動脈硬化的進程。
  5. 吸菸。吸菸不僅僅對肺不疾病有明確影響,對於血管的傷害也非常大,吸菸時產生尼古丁、一氧化碳、菸鹼等有害物質。可以刺激神經使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導致動脈壁缺氧、水腫,血流障礙;使血管的內皮受損,為膽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積創造條件,進一步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吸菸還能使胰島素敏感性下降,造成血糖升高、血脂代謝紊亂,也進一步加速了動脈硬化進程。
  6. 有血緣關係親屬中有腦梗塞的人。有些缺血性腦卒中和遺傳基因有關係,這類病人往往因為遺傳問題導致的血脂代謝、血壓調節或血管先天性發育異常,所以容易出現血管疾病。
  7. 老年人。年紀大本身就是一種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且是“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人不可能越活越年輕。同時,老年人也是“三高”等問題的好發人群,這些危險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疊,相互促進。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腔隙性腦梗塞會引起哪些症狀?

沒有症狀。

對於相當一部分腔隙性腦梗塞的病人來說,發現其存在往往是個“偶然”,就像在文首所說,很多人是在健康體檢或者是頭痛頭暈等不舒服的時候查CT/磁共振發現的,所以,很多時候腔隙性腦梗塞並不引起明顯的腦功能障礙的症狀。腦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此前的科普曾做過類比,腦是各種生理活動的“中樞司令部”。我們有意識,會思考,自如控制四肢活動,甚至平時我們自己都沒有刻意控制的呼吸、心跳,甚至是自己都無法控制的緊張出汗,激素分泌等生理活動,都受到腦的支配和調節。這麼複雜的活動運行也確實需要個像司令部機關一樣龐大而複雜的組織機構可能完成。

人腦約由上百億細胞組成。這些是“司令部”的基本組成單位—“工作人員”。它們再根據具體職能劃分為各“條線”、“部門”,如各腦區、各功能核團、各種神經纖維聯繫等等。這麼龐大的機構,如果僅僅是個別小單元,特別是不是那麼重要的“部門”的部分人員缺失或運行不良,對於整個機構來講,可能是不容易被發覺的。

"

#青雲計劃#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通過作者的上一篇頭條科普,為大家闢解了一個常見的誤區,即“腔隙性腦梗塞就是輕微腦梗塞?”。這是臨床上常常會聽到的一種說法,甚至是一些非神經科專業醫生也會“誤會”的固有認知。這兩者具體有什麼區別和聯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相關科普,這裡就不贅言了。

相關科普鏈接點擊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腔隙性腦梗塞就是“輕微腦梗塞”?腦科醫生:這種觀點並不準確

對於腔隙性腦梗塞,很多中老年或關注父母健康的朋友並不陌生,因為健康體檢或頭痛頭暈去做個CT或磁共振,在拿到報告的時候,常常會在診斷結論裡看到這個名詞。很多人看到“腦梗塞”三個字,立刻就不淡定了,以為自己得了不得了的“大毛病”而鬱鬱寡歡,還有的人對親朋好友“奔走相告”:“我得腦梗塞了!”另外一種情況是:“聽說腔隙性腦梗塞就是‘毛細血管’阻塞,年紀大了的人都會有,不用去理會!”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作者在臨床上常常會遇到的截然不同的情況。可以說,這兩種想法都不可取。有這些想法的人,都是對於腔隙性腦梗塞沒有真正理解的基礎上的“主觀臆想”。今天,宋醫生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什麼是腔隙性腦梗塞?有哪些症狀?什麼原因導致了腔隙性腦梗塞?如何治療?CT/磁共振報告上的“小缺血灶”和腔隙性腦梗塞有什麼關係?

至於腔隙性腦梗塞是不是輕微腦梗塞?是不是毛細血管堵塞?腔隙性腦梗塞與腦梗塞是不是一回事等問題,作者之前的科普已有詳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文首相關科普內容。

為了把“腔隙性腦梗塞”講得更加透徹,作者查閱了很多資料,再結合臨床實踐,不覺就洋洋灑灑寫了以下這些文字。文章較長,不過為了方便讀者閱讀,作者通過不同人可能的不同興趣點以問答的形式分段,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跳著看。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腔隙性腦梗塞

作者此前的科普曾介紹過,腔隙性腦梗塞是腦部的小分支動脈閉塞導致的體積較小的腦梗塞,梗塞的直徑大約在0.2-15毫米。這些梗塞病灶一般都在大腦的深部(非皮質)或腦幹上。一般情況下,都是“多發的”,即片子上可以發現多個這種小病灶。至於問什麼較“腔隙性”,詳見文首相關科普內容。

作者以往關於腦血管病的科普曾反覆介紹過,人腦的動脈血管網,非常像棵大樹(如下圖),主血管像樹幹,繼而支幹-樹枝-樹梢的分下去,而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的部位就是一些小動脈血管分支的供血區,且這些小血管與其發出的較大血管之間的角度近乎垂直(就像是水管子,拐角的地方收到的衝擊力就大,作為血管也同樣,垂直的角度讓轉彎處的血管受到了更大的血液衝擊力,更容易受到高血壓的影響進而導致“小動脈硬化”,容易造成血管的阻塞,也容易造成血管的破裂,所以這些地方也同樣是高血壓性腦出血的好發部位),且與鄰近的其他動脈血管少有連接(缺乏側支循環)。關於腦血管病和動脈硬化等醫學知識的相關科普,詳見下方鏈接內容:

相關科普點擊下方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1.腦科醫生帶您3分鐘看明白什麼是神祕的“腦血管病”?

2.“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回事嗎?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大樹(左)腦血管造影圖(右)(圖片來自網絡)

醫生們認為正是因為這種較為特別的血管特點導致了在這些血管的供血區域容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不過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專家們又發現了,腔隙性腦梗塞也並非都是因為小血管的閉塞引起的,很多時候是其上游的心臟或大血管脫落的“小栓子”造成的栓塞(具體內容詳見下文)。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腔隙性腦梗塞的發病率高嗎?什麼人容易得?

據我國、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大規模的臨床調查顯示,腔隙性腦梗塞的全人群發病率約為0.026-0.052%,佔所有缺血性腦血管病(腦血管堵塞引起的疾病,如腦梗塞、腦栓塞、TIA等)的15%-22%。

哪些人群容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

  1. 高血壓病人。目前認為高血壓是引起腔隙性腦梗塞的最重要的原因,因為高血壓容易導致“小動脈硬化”,進而導致腔梗。具體的原因和機制,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上文關於“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科普內容。
  2. 糖尿病人。與高血壓、高血脂一起被稱為“三高”的糖尿病可以同時影響大血管與小血管,對“小動脈硬化”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一般情況下,高血壓和糖尿病與腦卒中風險增加有關。與其他腦卒中相比,高血壓和糖尿病與腔隙性腦梗塞等小血管病變聯繫更加緊密,儘管這一說法還有爭議,但是和醫生們在臨床上所觀察到的情況是相符的。
  3. 高血脂病人。主要是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病人,LDL,很多人都知道是“壞膽固醇”,是導致動脈硬化的重要幫凶之一。
  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對於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大多數人是不熟悉的。它對於動脈硬化的影響卻是明確的,HCY是一種氨基酸(甲硫氨酸)在人體內代謝過程中的中間產物,升高可以導致血管壁的損傷、增生;導致血栓的形成;影響脂肪、糖和蛋白質的正常代謝,從而加速了動脈硬化的進程。
  5. 吸菸。吸菸不僅僅對肺不疾病有明確影響,對於血管的傷害也非常大,吸菸時產生尼古丁、一氧化碳、菸鹼等有害物質。可以刺激神經使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導致動脈壁缺氧、水腫,血流障礙;使血管的內皮受損,為膽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積創造條件,進一步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吸菸還能使胰島素敏感性下降,造成血糖升高、血脂代謝紊亂,也進一步加速了動脈硬化進程。
  6. 有血緣關係親屬中有腦梗塞的人。有些缺血性腦卒中和遺傳基因有關係,這類病人往往因為遺傳問題導致的血脂代謝、血壓調節或血管先天性發育異常,所以容易出現血管疾病。
  7. 老年人。年紀大本身就是一種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且是“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人不可能越活越年輕。同時,老年人也是“三高”等問題的好發人群,這些危險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疊,相互促進。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腔隙性腦梗塞會引起哪些症狀?

沒有症狀。

對於相當一部分腔隙性腦梗塞的病人來說,發現其存在往往是個“偶然”,就像在文首所說,很多人是在健康體檢或者是頭痛頭暈等不舒服的時候查CT/磁共振發現的,所以,很多時候腔隙性腦梗塞並不引起明顯的腦功能障礙的症狀。腦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此前的科普曾做過類比,腦是各種生理活動的“中樞司令部”。我們有意識,會思考,自如控制四肢活動,甚至平時我們自己都沒有刻意控制的呼吸、心跳,甚至是自己都無法控制的緊張出汗,激素分泌等生理活動,都受到腦的支配和調節。這麼複雜的活動運行也確實需要個像司令部機關一樣龐大而複雜的組織機構可能完成。

人腦約由上百億細胞組成。這些是“司令部”的基本組成單位—“工作人員”。它們再根據具體職能劃分為各“條線”、“部門”,如各腦區、各功能核團、各種神經纖維聯繫等等。這麼龐大的機構,如果僅僅是個別小單元,特別是不是那麼重要的“部門”的部分人員缺失或運行不良,對於整個機構來講,可能是不容易被發覺的。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了,並非所有的腔隙性腦梗塞都沒有症狀,還是用上文的類比,如果出問題的“部門”特別重要或者是儘管是“小範圍”的局部問題,但出現在了多個部門,“量變引發質變”,整個“司令部”的運轉想必也是受到很大影響的。

根據具體的臨床症狀區分,人們目前已經發現並描述的“腔隙綜合徵”有20多種。其中常見且容易被CT/磁共振所發現的有以下6種情況:

1.一側或單個胳膊/腿乏力。往往是病人的某一側的胳膊/腿或僅僅是某一隻胳膊或腿乏力,這種乏力往往並不十分嚴重,僅是力量減弱,一般不會引起明顯的癱瘓,除了肢體無力外,也可以有一側的嘴角歪斜,而不伴有言語障礙,感覺障礙等其他情況。醫學上稱之為“純運動性輕偏癱”。這種情況佔所有腔隙性腦梗塞的45%-57%。

2.一側或單個胳膊/腿麻木。情況與上邊類似,只是症狀由“乏力”變成了“麻木”,也可以存在一側面部的麻木。醫學生稱之為“純感覺性腦卒中”。佔腔隙性腦梗塞的7%-18%。

3.一側或單個胳膊/腿乏力+麻木。簡單說來,就是上述兩種情況的疊加。稱之為“感覺運動性腦卒中”佔腔隙性腦梗塞的15%-20%。

4.一側或單個胳膊/腿活動不靈活。這種“不靈活”往往不是因為無力造成的,而是“不準確”,比如我們要去拿桌上的花生米,既需要上肢和手有一定的力量,還需要“準確”,這類病人往往是力量有,但是沒有“準確度”,如果你讓他/她深處一根手指指向自己的鼻尖,病人很可能指不準,甚至直接指偏到眼睛或嘴巴上。這種情況稱之為“共濟失調”,我們人類能隨意運動,跑跳嬉戲,除了胳膊腿有力量支撐之外,還需要另一套“平衡控制系統”,就像是機器人,力量很大,但活動起來顯得很僵硬,動作笨拙,不連貫。這就是“平衡控制系統”沒有達到人腦的精準度。有些疾病,如帕金森病就是這套系統存在問題,力量下降不明顯,就是活動變慢,整個人變得呆板僵硬,行動起來像個顯得笨拙,肢體不協調。而在腔隙性腦梗塞中表現為這種情況的就叫做“共濟失調性輕偏癱”,佔腔隙性腦梗塞的3%-18%。

5.說話含糊,單手笨拙、乏力。表現為說話含糊不清,有點“啞嗓子”的感覺,可以伴有吞嚥困難或飲水嗆咳,同時出現某隻手的活動笨拙和輕微無力。被稱為“構音障礙-手笨拙綜合徵”。這種情況相對少見,佔腔隙性腦梗塞的2%-6%。

【備註】以上者5種情況,多是“急性起病”,即在較短的時間內出現的。可以突然出現,也可以睡醒後發覺。為什麼症狀會有那麼大的區別,是因為具體的病變的位置不同,還是拿“司令部”做類比,作戰部問題導致指揮不良,後勤部問題導致供給不暢……

6.痴呆、大小便失禁。當腦部反覆出現腔隙性腦梗塞的時候,“量變引發質變”,如果作為“司令部”的大腦在多個“部門”出現狀況,就會整體運行不暢,造成反應遲鈍,甚至運行癱瘓,“上行下達”無法快速反應,肯定就“痴呆”了唄。人憨憨傻傻的,再加上大小便控制中樞處於腔梗容易出問題的部位,就會導致大小便控制不好,進而失禁。還往往會伴有以上5種情況的一種或幾種。且這種病人的腔梗往往不是一次出現的,是反覆梗塞後的結果,所以病人的症狀往往不是那麼“急性”,而是有緩慢加重的趨勢,但量變到質變之間也是有跡可循的,在醫生的仔細詢問下,很多家屬會發現某個“質變”的時間點。這類情況被稱為“多發皮質下梗死和痴呆”。

"

#青雲計劃#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通過作者的上一篇頭條科普,為大家闢解了一個常見的誤區,即“腔隙性腦梗塞就是輕微腦梗塞?”。這是臨床上常常會聽到的一種說法,甚至是一些非神經科專業醫生也會“誤會”的固有認知。這兩者具體有什麼區別和聯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相關科普,這裡就不贅言了。

相關科普鏈接點擊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腔隙性腦梗塞就是“輕微腦梗塞”?腦科醫生:這種觀點並不準確

對於腔隙性腦梗塞,很多中老年或關注父母健康的朋友並不陌生,因為健康體檢或頭痛頭暈去做個CT或磁共振,在拿到報告的時候,常常會在診斷結論裡看到這個名詞。很多人看到“腦梗塞”三個字,立刻就不淡定了,以為自己得了不得了的“大毛病”而鬱鬱寡歡,還有的人對親朋好友“奔走相告”:“我得腦梗塞了!”另外一種情況是:“聽說腔隙性腦梗塞就是‘毛細血管’阻塞,年紀大了的人都會有,不用去理會!”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作者在臨床上常常會遇到的截然不同的情況。可以說,這兩種想法都不可取。有這些想法的人,都是對於腔隙性腦梗塞沒有真正理解的基礎上的“主觀臆想”。今天,宋醫生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什麼是腔隙性腦梗塞?有哪些症狀?什麼原因導致了腔隙性腦梗塞?如何治療?CT/磁共振報告上的“小缺血灶”和腔隙性腦梗塞有什麼關係?

至於腔隙性腦梗塞是不是輕微腦梗塞?是不是毛細血管堵塞?腔隙性腦梗塞與腦梗塞是不是一回事等問題,作者之前的科普已有詳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文首相關科普內容。

為了把“腔隙性腦梗塞”講得更加透徹,作者查閱了很多資料,再結合臨床實踐,不覺就洋洋灑灑寫了以下這些文字。文章較長,不過為了方便讀者閱讀,作者通過不同人可能的不同興趣點以問答的形式分段,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跳著看。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腔隙性腦梗塞

作者此前的科普曾介紹過,腔隙性腦梗塞是腦部的小分支動脈閉塞導致的體積較小的腦梗塞,梗塞的直徑大約在0.2-15毫米。這些梗塞病灶一般都在大腦的深部(非皮質)或腦幹上。一般情況下,都是“多發的”,即片子上可以發現多個這種小病灶。至於問什麼較“腔隙性”,詳見文首相關科普內容。

作者以往關於腦血管病的科普曾反覆介紹過,人腦的動脈血管網,非常像棵大樹(如下圖),主血管像樹幹,繼而支幹-樹枝-樹梢的分下去,而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的部位就是一些小動脈血管分支的供血區,且這些小血管與其發出的較大血管之間的角度近乎垂直(就像是水管子,拐角的地方收到的衝擊力就大,作為血管也同樣,垂直的角度讓轉彎處的血管受到了更大的血液衝擊力,更容易受到高血壓的影響進而導致“小動脈硬化”,容易造成血管的阻塞,也容易造成血管的破裂,所以這些地方也同樣是高血壓性腦出血的好發部位),且與鄰近的其他動脈血管少有連接(缺乏側支循環)。關於腦血管病和動脈硬化等醫學知識的相關科普,詳見下方鏈接內容:

相關科普點擊下方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1.腦科醫生帶您3分鐘看明白什麼是神祕的“腦血管病”?

2.“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回事嗎?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大樹(左)腦血管造影圖(右)(圖片來自網絡)

醫生們認為正是因為這種較為特別的血管特點導致了在這些血管的供血區域容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不過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專家們又發現了,腔隙性腦梗塞也並非都是因為小血管的閉塞引起的,很多時候是其上游的心臟或大血管脫落的“小栓子”造成的栓塞(具體內容詳見下文)。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腔隙性腦梗塞的發病率高嗎?什麼人容易得?

據我國、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大規模的臨床調查顯示,腔隙性腦梗塞的全人群發病率約為0.026-0.052%,佔所有缺血性腦血管病(腦血管堵塞引起的疾病,如腦梗塞、腦栓塞、TIA等)的15%-22%。

哪些人群容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

  1. 高血壓病人。目前認為高血壓是引起腔隙性腦梗塞的最重要的原因,因為高血壓容易導致“小動脈硬化”,進而導致腔梗。具體的原因和機制,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上文關於“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科普內容。
  2. 糖尿病人。與高血壓、高血脂一起被稱為“三高”的糖尿病可以同時影響大血管與小血管,對“小動脈硬化”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一般情況下,高血壓和糖尿病與腦卒中風險增加有關。與其他腦卒中相比,高血壓和糖尿病與腔隙性腦梗塞等小血管病變聯繫更加緊密,儘管這一說法還有爭議,但是和醫生們在臨床上所觀察到的情況是相符的。
  3. 高血脂病人。主要是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病人,LDL,很多人都知道是“壞膽固醇”,是導致動脈硬化的重要幫凶之一。
  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對於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大多數人是不熟悉的。它對於動脈硬化的影響卻是明確的,HCY是一種氨基酸(甲硫氨酸)在人體內代謝過程中的中間產物,升高可以導致血管壁的損傷、增生;導致血栓的形成;影響脂肪、糖和蛋白質的正常代謝,從而加速了動脈硬化的進程。
  5. 吸菸。吸菸不僅僅對肺不疾病有明確影響,對於血管的傷害也非常大,吸菸時產生尼古丁、一氧化碳、菸鹼等有害物質。可以刺激神經使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導致動脈壁缺氧、水腫,血流障礙;使血管的內皮受損,為膽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積創造條件,進一步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吸菸還能使胰島素敏感性下降,造成血糖升高、血脂代謝紊亂,也進一步加速了動脈硬化進程。
  6. 有血緣關係親屬中有腦梗塞的人。有些缺血性腦卒中和遺傳基因有關係,這類病人往往因為遺傳問題導致的血脂代謝、血壓調節或血管先天性發育異常,所以容易出現血管疾病。
  7. 老年人。年紀大本身就是一種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且是“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人不可能越活越年輕。同時,老年人也是“三高”等問題的好發人群,這些危險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疊,相互促進。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腔隙性腦梗塞會引起哪些症狀?

沒有症狀。

對於相當一部分腔隙性腦梗塞的病人來說,發現其存在往往是個“偶然”,就像在文首所說,很多人是在健康體檢或者是頭痛頭暈等不舒服的時候查CT/磁共振發現的,所以,很多時候腔隙性腦梗塞並不引起明顯的腦功能障礙的症狀。腦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此前的科普曾做過類比,腦是各種生理活動的“中樞司令部”。我們有意識,會思考,自如控制四肢活動,甚至平時我們自己都沒有刻意控制的呼吸、心跳,甚至是自己都無法控制的緊張出汗,激素分泌等生理活動,都受到腦的支配和調節。這麼複雜的活動運行也確實需要個像司令部機關一樣龐大而複雜的組織機構可能完成。

人腦約由上百億細胞組成。這些是“司令部”的基本組成單位—“工作人員”。它們再根據具體職能劃分為各“條線”、“部門”,如各腦區、各功能核團、各種神經纖維聯繫等等。這麼龐大的機構,如果僅僅是個別小單元,特別是不是那麼重要的“部門”的部分人員缺失或運行不良,對於整個機構來講,可能是不容易被發覺的。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了,並非所有的腔隙性腦梗塞都沒有症狀,還是用上文的類比,如果出問題的“部門”特別重要或者是儘管是“小範圍”的局部問題,但出現在了多個部門,“量變引發質變”,整個“司令部”的運轉想必也是受到很大影響的。

根據具體的臨床症狀區分,人們目前已經發現並描述的“腔隙綜合徵”有20多種。其中常見且容易被CT/磁共振所發現的有以下6種情況:

1.一側或單個胳膊/腿乏力。往往是病人的某一側的胳膊/腿或僅僅是某一隻胳膊或腿乏力,這種乏力往往並不十分嚴重,僅是力量減弱,一般不會引起明顯的癱瘓,除了肢體無力外,也可以有一側的嘴角歪斜,而不伴有言語障礙,感覺障礙等其他情況。醫學上稱之為“純運動性輕偏癱”。這種情況佔所有腔隙性腦梗塞的45%-57%。

2.一側或單個胳膊/腿麻木。情況與上邊類似,只是症狀由“乏力”變成了“麻木”,也可以存在一側面部的麻木。醫學生稱之為“純感覺性腦卒中”。佔腔隙性腦梗塞的7%-18%。

3.一側或單個胳膊/腿乏力+麻木。簡單說來,就是上述兩種情況的疊加。稱之為“感覺運動性腦卒中”佔腔隙性腦梗塞的15%-20%。

4.一側或單個胳膊/腿活動不靈活。這種“不靈活”往往不是因為無力造成的,而是“不準確”,比如我們要去拿桌上的花生米,既需要上肢和手有一定的力量,還需要“準確”,這類病人往往是力量有,但是沒有“準確度”,如果你讓他/她深處一根手指指向自己的鼻尖,病人很可能指不準,甚至直接指偏到眼睛或嘴巴上。這種情況稱之為“共濟失調”,我們人類能隨意運動,跑跳嬉戲,除了胳膊腿有力量支撐之外,還需要另一套“平衡控制系統”,就像是機器人,力量很大,但活動起來顯得很僵硬,動作笨拙,不連貫。這就是“平衡控制系統”沒有達到人腦的精準度。有些疾病,如帕金森病就是這套系統存在問題,力量下降不明顯,就是活動變慢,整個人變得呆板僵硬,行動起來像個顯得笨拙,肢體不協調。而在腔隙性腦梗塞中表現為這種情況的就叫做“共濟失調性輕偏癱”,佔腔隙性腦梗塞的3%-18%。

5.說話含糊,單手笨拙、乏力。表現為說話含糊不清,有點“啞嗓子”的感覺,可以伴有吞嚥困難或飲水嗆咳,同時出現某隻手的活動笨拙和輕微無力。被稱為“構音障礙-手笨拙綜合徵”。這種情況相對少見,佔腔隙性腦梗塞的2%-6%。

【備註】以上者5種情況,多是“急性起病”,即在較短的時間內出現的。可以突然出現,也可以睡醒後發覺。為什麼症狀會有那麼大的區別,是因為具體的病變的位置不同,還是拿“司令部”做類比,作戰部問題導致指揮不良,後勤部問題導致供給不暢……

6.痴呆、大小便失禁。當腦部反覆出現腔隙性腦梗塞的時候,“量變引發質變”,如果作為“司令部”的大腦在多個“部門”出現狀況,就會整體運行不暢,造成反應遲鈍,甚至運行癱瘓,“上行下達”無法快速反應,肯定就“痴呆”了唄。人憨憨傻傻的,再加上大小便控制中樞處於腔梗容易出問題的部位,就會導致大小便控制不好,進而失禁。還往往會伴有以上5種情況的一種或幾種。且這種病人的腔梗往往不是一次出現的,是反覆梗塞後的結果,所以病人的症狀往往不是那麼“急性”,而是有緩慢加重的趨勢,但量變到質變之間也是有跡可循的,在醫生的仔細詢問下,很多家屬會發現某個“質變”的時間點。這類情況被稱為“多發皮質下梗死和痴呆”。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檢查查出“腔隙性腦梗塞”?

1.顱腦磁共振檢查。

2.顱腦高分辨CT檢查。

【備註】對於缺血性腦血管病,磁共振的檢查要遠遠優於CT,能夠發現更小的病灶,能夠反應更多的信息。但是對於身體內植入鋼、鐵等成分的金屬材料或起搏器的病人,這種檢查是無法進行的。但這不等於說CT就落伍了,對於發現出血性疾病(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CT更加敏感。此外,CT掃描很快速(1-2分鐘甚至數秒即可完成),而磁共振則需要十幾分鍾甚至更久。這也是凡是懷疑急性腦血管病的病人來院都要急診完成CT的原因:快速排出顱內出血,對於急性出現的腦部功能障礙懷疑血管病的,不是出血就首先考慮血管堵塞,從而為進一步的積極治療贏得更多的時間。

"

#青雲計劃#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通過作者的上一篇頭條科普,為大家闢解了一個常見的誤區,即“腔隙性腦梗塞就是輕微腦梗塞?”。這是臨床上常常會聽到的一種說法,甚至是一些非神經科專業醫生也會“誤會”的固有認知。這兩者具體有什麼區別和聯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相關科普,這裡就不贅言了。

相關科普鏈接點擊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腔隙性腦梗塞就是“輕微腦梗塞”?腦科醫生:這種觀點並不準確

對於腔隙性腦梗塞,很多中老年或關注父母健康的朋友並不陌生,因為健康體檢或頭痛頭暈去做個CT或磁共振,在拿到報告的時候,常常會在診斷結論裡看到這個名詞。很多人看到“腦梗塞”三個字,立刻就不淡定了,以為自己得了不得了的“大毛病”而鬱鬱寡歡,還有的人對親朋好友“奔走相告”:“我得腦梗塞了!”另外一種情況是:“聽說腔隙性腦梗塞就是‘毛細血管’阻塞,年紀大了的人都會有,不用去理會!”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作者在臨床上常常會遇到的截然不同的情況。可以說,這兩種想法都不可取。有這些想法的人,都是對於腔隙性腦梗塞沒有真正理解的基礎上的“主觀臆想”。今天,宋醫生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什麼是腔隙性腦梗塞?有哪些症狀?什麼原因導致了腔隙性腦梗塞?如何治療?CT/磁共振報告上的“小缺血灶”和腔隙性腦梗塞有什麼關係?

至於腔隙性腦梗塞是不是輕微腦梗塞?是不是毛細血管堵塞?腔隙性腦梗塞與腦梗塞是不是一回事等問題,作者之前的科普已有詳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文首相關科普內容。

為了把“腔隙性腦梗塞”講得更加透徹,作者查閱了很多資料,再結合臨床實踐,不覺就洋洋灑灑寫了以下這些文字。文章較長,不過為了方便讀者閱讀,作者通過不同人可能的不同興趣點以問答的形式分段,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跳著看。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腔隙性腦梗塞

作者此前的科普曾介紹過,腔隙性腦梗塞是腦部的小分支動脈閉塞導致的體積較小的腦梗塞,梗塞的直徑大約在0.2-15毫米。這些梗塞病灶一般都在大腦的深部(非皮質)或腦幹上。一般情況下,都是“多發的”,即片子上可以發現多個這種小病灶。至於問什麼較“腔隙性”,詳見文首相關科普內容。

作者以往關於腦血管病的科普曾反覆介紹過,人腦的動脈血管網,非常像棵大樹(如下圖),主血管像樹幹,繼而支幹-樹枝-樹梢的分下去,而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的部位就是一些小動脈血管分支的供血區,且這些小血管與其發出的較大血管之間的角度近乎垂直(就像是水管子,拐角的地方收到的衝擊力就大,作為血管也同樣,垂直的角度讓轉彎處的血管受到了更大的血液衝擊力,更容易受到高血壓的影響進而導致“小動脈硬化”,容易造成血管的阻塞,也容易造成血管的破裂,所以這些地方也同樣是高血壓性腦出血的好發部位),且與鄰近的其他動脈血管少有連接(缺乏側支循環)。關於腦血管病和動脈硬化等醫學知識的相關科普,詳見下方鏈接內容:

相關科普點擊下方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1.腦科醫生帶您3分鐘看明白什麼是神祕的“腦血管病”?

2.“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回事嗎?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大樹(左)腦血管造影圖(右)(圖片來自網絡)

醫生們認為正是因為這種較為特別的血管特點導致了在這些血管的供血區域容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不過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專家們又發現了,腔隙性腦梗塞也並非都是因為小血管的閉塞引起的,很多時候是其上游的心臟或大血管脫落的“小栓子”造成的栓塞(具體內容詳見下文)。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腔隙性腦梗塞的發病率高嗎?什麼人容易得?

據我國、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大規模的臨床調查顯示,腔隙性腦梗塞的全人群發病率約為0.026-0.052%,佔所有缺血性腦血管病(腦血管堵塞引起的疾病,如腦梗塞、腦栓塞、TIA等)的15%-22%。

哪些人群容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

  1. 高血壓病人。目前認為高血壓是引起腔隙性腦梗塞的最重要的原因,因為高血壓容易導致“小動脈硬化”,進而導致腔梗。具體的原因和機制,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上文關於“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科普內容。
  2. 糖尿病人。與高血壓、高血脂一起被稱為“三高”的糖尿病可以同時影響大血管與小血管,對“小動脈硬化”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一般情況下,高血壓和糖尿病與腦卒中風險增加有關。與其他腦卒中相比,高血壓和糖尿病與腔隙性腦梗塞等小血管病變聯繫更加緊密,儘管這一說法還有爭議,但是和醫生們在臨床上所觀察到的情況是相符的。
  3. 高血脂病人。主要是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病人,LDL,很多人都知道是“壞膽固醇”,是導致動脈硬化的重要幫凶之一。
  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對於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大多數人是不熟悉的。它對於動脈硬化的影響卻是明確的,HCY是一種氨基酸(甲硫氨酸)在人體內代謝過程中的中間產物,升高可以導致血管壁的損傷、增生;導致血栓的形成;影響脂肪、糖和蛋白質的正常代謝,從而加速了動脈硬化的進程。
  5. 吸菸。吸菸不僅僅對肺不疾病有明確影響,對於血管的傷害也非常大,吸菸時產生尼古丁、一氧化碳、菸鹼等有害物質。可以刺激神經使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導致動脈壁缺氧、水腫,血流障礙;使血管的內皮受損,為膽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積創造條件,進一步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吸菸還能使胰島素敏感性下降,造成血糖升高、血脂代謝紊亂,也進一步加速了動脈硬化進程。
  6. 有血緣關係親屬中有腦梗塞的人。有些缺血性腦卒中和遺傳基因有關係,這類病人往往因為遺傳問題導致的血脂代謝、血壓調節或血管先天性發育異常,所以容易出現血管疾病。
  7. 老年人。年紀大本身就是一種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且是“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人不可能越活越年輕。同時,老年人也是“三高”等問題的好發人群,這些危險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疊,相互促進。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腔隙性腦梗塞會引起哪些症狀?

沒有症狀。

對於相當一部分腔隙性腦梗塞的病人來說,發現其存在往往是個“偶然”,就像在文首所說,很多人是在健康體檢或者是頭痛頭暈等不舒服的時候查CT/磁共振發現的,所以,很多時候腔隙性腦梗塞並不引起明顯的腦功能障礙的症狀。腦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此前的科普曾做過類比,腦是各種生理活動的“中樞司令部”。我們有意識,會思考,自如控制四肢活動,甚至平時我們自己都沒有刻意控制的呼吸、心跳,甚至是自己都無法控制的緊張出汗,激素分泌等生理活動,都受到腦的支配和調節。這麼複雜的活動運行也確實需要個像司令部機關一樣龐大而複雜的組織機構可能完成。

人腦約由上百億細胞組成。這些是“司令部”的基本組成單位—“工作人員”。它們再根據具體職能劃分為各“條線”、“部門”,如各腦區、各功能核團、各種神經纖維聯繫等等。這麼龐大的機構,如果僅僅是個別小單元,特別是不是那麼重要的“部門”的部分人員缺失或運行不良,對於整個機構來講,可能是不容易被發覺的。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了,並非所有的腔隙性腦梗塞都沒有症狀,還是用上文的類比,如果出問題的“部門”特別重要或者是儘管是“小範圍”的局部問題,但出現在了多個部門,“量變引發質變”,整個“司令部”的運轉想必也是受到很大影響的。

根據具體的臨床症狀區分,人們目前已經發現並描述的“腔隙綜合徵”有20多種。其中常見且容易被CT/磁共振所發現的有以下6種情況:

1.一側或單個胳膊/腿乏力。往往是病人的某一側的胳膊/腿或僅僅是某一隻胳膊或腿乏力,這種乏力往往並不十分嚴重,僅是力量減弱,一般不會引起明顯的癱瘓,除了肢體無力外,也可以有一側的嘴角歪斜,而不伴有言語障礙,感覺障礙等其他情況。醫學上稱之為“純運動性輕偏癱”。這種情況佔所有腔隙性腦梗塞的45%-57%。

2.一側或單個胳膊/腿麻木。情況與上邊類似,只是症狀由“乏力”變成了“麻木”,也可以存在一側面部的麻木。醫學生稱之為“純感覺性腦卒中”。佔腔隙性腦梗塞的7%-18%。

3.一側或單個胳膊/腿乏力+麻木。簡單說來,就是上述兩種情況的疊加。稱之為“感覺運動性腦卒中”佔腔隙性腦梗塞的15%-20%。

4.一側或單個胳膊/腿活動不靈活。這種“不靈活”往往不是因為無力造成的,而是“不準確”,比如我們要去拿桌上的花生米,既需要上肢和手有一定的力量,還需要“準確”,這類病人往往是力量有,但是沒有“準確度”,如果你讓他/她深處一根手指指向自己的鼻尖,病人很可能指不準,甚至直接指偏到眼睛或嘴巴上。這種情況稱之為“共濟失調”,我們人類能隨意運動,跑跳嬉戲,除了胳膊腿有力量支撐之外,還需要另一套“平衡控制系統”,就像是機器人,力量很大,但活動起來顯得很僵硬,動作笨拙,不連貫。這就是“平衡控制系統”沒有達到人腦的精準度。有些疾病,如帕金森病就是這套系統存在問題,力量下降不明顯,就是活動變慢,整個人變得呆板僵硬,行動起來像個顯得笨拙,肢體不協調。而在腔隙性腦梗塞中表現為這種情況的就叫做“共濟失調性輕偏癱”,佔腔隙性腦梗塞的3%-18%。

5.說話含糊,單手笨拙、乏力。表現為說話含糊不清,有點“啞嗓子”的感覺,可以伴有吞嚥困難或飲水嗆咳,同時出現某隻手的活動笨拙和輕微無力。被稱為“構音障礙-手笨拙綜合徵”。這種情況相對少見,佔腔隙性腦梗塞的2%-6%。

【備註】以上者5種情況,多是“急性起病”,即在較短的時間內出現的。可以突然出現,也可以睡醒後發覺。為什麼症狀會有那麼大的區別,是因為具體的病變的位置不同,還是拿“司令部”做類比,作戰部問題導致指揮不良,後勤部問題導致供給不暢……

6.痴呆、大小便失禁。當腦部反覆出現腔隙性腦梗塞的時候,“量變引發質變”,如果作為“司令部”的大腦在多個“部門”出現狀況,就會整體運行不暢,造成反應遲鈍,甚至運行癱瘓,“上行下達”無法快速反應,肯定就“痴呆”了唄。人憨憨傻傻的,再加上大小便控制中樞處於腔梗容易出問題的部位,就會導致大小便控制不好,進而失禁。還往往會伴有以上5種情況的一種或幾種。且這種病人的腔梗往往不是一次出現的,是反覆梗塞後的結果,所以病人的症狀往往不是那麼“急性”,而是有緩慢加重的趨勢,但量變到質變之間也是有跡可循的,在醫生的仔細詢問下,很多家屬會發現某個“質變”的時間點。這類情況被稱為“多發皮質下梗死和痴呆”。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檢查查出“腔隙性腦梗塞”?

1.顱腦磁共振檢查。

2.顱腦高分辨CT檢查。

【備註】對於缺血性腦血管病,磁共振的檢查要遠遠優於CT,能夠發現更小的病灶,能夠反應更多的信息。但是對於身體內植入鋼、鐵等成分的金屬材料或起搏器的病人,這種檢查是無法進行的。但這不等於說CT就落伍了,對於發現出血性疾病(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CT更加敏感。此外,CT掃描很快速(1-2分鐘甚至數秒即可完成),而磁共振則需要十幾分鍾甚至更久。這也是凡是懷疑急性腦血管病的病人來院都要急診完成CT的原因:快速排出顱內出血,對於急性出現的腦部功能障礙懷疑血管病的,不是出血就首先考慮血管堵塞,從而為進一步的積極治療贏得更多的時間。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CT/磁共振報告上說的“小缺血灶”是什麼意思?

上篇關於腔梗和“輕微腦梗塞”區別聯繫的科普發佈後,有些朋友聽過互動問作者:我的磁共振/CT報告上沒有寫“腔隙性腦梗塞”的診斷,而是出現了“散在/多發小缺血灶”,這個“缺血灶”是腔梗嗎?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它反應了醫生們對於疾病的認識在隨著醫學的發展而逐步的深入和精確。從上文大家知道了“腔隙性腦梗塞”這個疾病名詞更多的是對於疾病形態學上的描述,這是以往醫學科學並不那麼發達的情況下的常見命名方式。隨著人們對於疾病病因、病理、發病機制的不斷深入研究,很多疾病名詞會顯得並不那麼合適,不能準確代表某類疾病的特點,所以就會創造新名詞,淘汰老的。國際衛生組織已經先後11次進行了疾病名稱的分類、命名工作(ICD)。有些人曾在我的科普留言說:“西醫就會造名詞!”作者想說的是:現代醫學不分中西,結合新的研究及發現創造、修改疾病名稱,使之更恰當,更有代表性本身就是現代詢證醫學不斷精進,精準、個體化施治的精髓。

說回腔梗和“小缺血灶”的話題,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對於“腔隙性腦梗塞”的名詞表述也越來越存在爭議,目前,它越來越多的被更精準的“腦小血管病”等新的疾病名詞多取代。特別是磁共振上發現的一些“小病灶”,到底是不是腔梗,甚至是不是“梗塞”,都不能僅僅靠影像學“看圖說話”,需要結合臨床醫生的綜合判斷。所以為了更精確,影像科醫生開始用“小缺血灶”甚至是“點狀異常信號(考慮缺血灶)”等作為發現問題時的描述性術語。

"

#青雲計劃#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通過作者的上一篇頭條科普,為大家闢解了一個常見的誤區,即“腔隙性腦梗塞就是輕微腦梗塞?”。這是臨床上常常會聽到的一種說法,甚至是一些非神經科專業醫生也會“誤會”的固有認知。這兩者具體有什麼區別和聯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相關科普,這裡就不贅言了。

相關科普鏈接點擊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腔隙性腦梗塞就是“輕微腦梗塞”?腦科醫生:這種觀點並不準確

對於腔隙性腦梗塞,很多中老年或關注父母健康的朋友並不陌生,因為健康體檢或頭痛頭暈去做個CT或磁共振,在拿到報告的時候,常常會在診斷結論裡看到這個名詞。很多人看到“腦梗塞”三個字,立刻就不淡定了,以為自己得了不得了的“大毛病”而鬱鬱寡歡,還有的人對親朋好友“奔走相告”:“我得腦梗塞了!”另外一種情況是:“聽說腔隙性腦梗塞就是‘毛細血管’阻塞,年紀大了的人都會有,不用去理會!”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作者在臨床上常常會遇到的截然不同的情況。可以說,這兩種想法都不可取。有這些想法的人,都是對於腔隙性腦梗塞沒有真正理解的基礎上的“主觀臆想”。今天,宋醫生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什麼是腔隙性腦梗塞?有哪些症狀?什麼原因導致了腔隙性腦梗塞?如何治療?CT/磁共振報告上的“小缺血灶”和腔隙性腦梗塞有什麼關係?

至於腔隙性腦梗塞是不是輕微腦梗塞?是不是毛細血管堵塞?腔隙性腦梗塞與腦梗塞是不是一回事等問題,作者之前的科普已有詳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文首相關科普內容。

為了把“腔隙性腦梗塞”講得更加透徹,作者查閱了很多資料,再結合臨床實踐,不覺就洋洋灑灑寫了以下這些文字。文章較長,不過為了方便讀者閱讀,作者通過不同人可能的不同興趣點以問答的形式分段,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跳著看。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腔隙性腦梗塞

作者此前的科普曾介紹過,腔隙性腦梗塞是腦部的小分支動脈閉塞導致的體積較小的腦梗塞,梗塞的直徑大約在0.2-15毫米。這些梗塞病灶一般都在大腦的深部(非皮質)或腦幹上。一般情況下,都是“多發的”,即片子上可以發現多個這種小病灶。至於問什麼較“腔隙性”,詳見文首相關科普內容。

作者以往關於腦血管病的科普曾反覆介紹過,人腦的動脈血管網,非常像棵大樹(如下圖),主血管像樹幹,繼而支幹-樹枝-樹梢的分下去,而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的部位就是一些小動脈血管分支的供血區,且這些小血管與其發出的較大血管之間的角度近乎垂直(就像是水管子,拐角的地方收到的衝擊力就大,作為血管也同樣,垂直的角度讓轉彎處的血管受到了更大的血液衝擊力,更容易受到高血壓的影響進而導致“小動脈硬化”,容易造成血管的阻塞,也容易造成血管的破裂,所以這些地方也同樣是高血壓性腦出血的好發部位),且與鄰近的其他動脈血管少有連接(缺乏側支循環)。關於腦血管病和動脈硬化等醫學知識的相關科普,詳見下方鏈接內容:

相關科普點擊下方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1.腦科醫生帶您3分鐘看明白什麼是神祕的“腦血管病”?

2.“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回事嗎?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大樹(左)腦血管造影圖(右)(圖片來自網絡)

醫生們認為正是因為這種較為特別的血管特點導致了在這些血管的供血區域容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不過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專家們又發現了,腔隙性腦梗塞也並非都是因為小血管的閉塞引起的,很多時候是其上游的心臟或大血管脫落的“小栓子”造成的栓塞(具體內容詳見下文)。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腔隙性腦梗塞的發病率高嗎?什麼人容易得?

據我國、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大規模的臨床調查顯示,腔隙性腦梗塞的全人群發病率約為0.026-0.052%,佔所有缺血性腦血管病(腦血管堵塞引起的疾病,如腦梗塞、腦栓塞、TIA等)的15%-22%。

哪些人群容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

  1. 高血壓病人。目前認為高血壓是引起腔隙性腦梗塞的最重要的原因,因為高血壓容易導致“小動脈硬化”,進而導致腔梗。具體的原因和機制,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上文關於“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科普內容。
  2. 糖尿病人。與高血壓、高血脂一起被稱為“三高”的糖尿病可以同時影響大血管與小血管,對“小動脈硬化”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一般情況下,高血壓和糖尿病與腦卒中風險增加有關。與其他腦卒中相比,高血壓和糖尿病與腔隙性腦梗塞等小血管病變聯繫更加緊密,儘管這一說法還有爭議,但是和醫生們在臨床上所觀察到的情況是相符的。
  3. 高血脂病人。主要是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病人,LDL,很多人都知道是“壞膽固醇”,是導致動脈硬化的重要幫凶之一。
  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對於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大多數人是不熟悉的。它對於動脈硬化的影響卻是明確的,HCY是一種氨基酸(甲硫氨酸)在人體內代謝過程中的中間產物,升高可以導致血管壁的損傷、增生;導致血栓的形成;影響脂肪、糖和蛋白質的正常代謝,從而加速了動脈硬化的進程。
  5. 吸菸。吸菸不僅僅對肺不疾病有明確影響,對於血管的傷害也非常大,吸菸時產生尼古丁、一氧化碳、菸鹼等有害物質。可以刺激神經使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導致動脈壁缺氧、水腫,血流障礙;使血管的內皮受損,為膽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積創造條件,進一步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吸菸還能使胰島素敏感性下降,造成血糖升高、血脂代謝紊亂,也進一步加速了動脈硬化進程。
  6. 有血緣關係親屬中有腦梗塞的人。有些缺血性腦卒中和遺傳基因有關係,這類病人往往因為遺傳問題導致的血脂代謝、血壓調節或血管先天性發育異常,所以容易出現血管疾病。
  7. 老年人。年紀大本身就是一種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且是“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人不可能越活越年輕。同時,老年人也是“三高”等問題的好發人群,這些危險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疊,相互促進。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腔隙性腦梗塞會引起哪些症狀?

沒有症狀。

對於相當一部分腔隙性腦梗塞的病人來說,發現其存在往往是個“偶然”,就像在文首所說,很多人是在健康體檢或者是頭痛頭暈等不舒服的時候查CT/磁共振發現的,所以,很多時候腔隙性腦梗塞並不引起明顯的腦功能障礙的症狀。腦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此前的科普曾做過類比,腦是各種生理活動的“中樞司令部”。我們有意識,會思考,自如控制四肢活動,甚至平時我們自己都沒有刻意控制的呼吸、心跳,甚至是自己都無法控制的緊張出汗,激素分泌等生理活動,都受到腦的支配和調節。這麼複雜的活動運行也確實需要個像司令部機關一樣龐大而複雜的組織機構可能完成。

人腦約由上百億細胞組成。這些是“司令部”的基本組成單位—“工作人員”。它們再根據具體職能劃分為各“條線”、“部門”,如各腦區、各功能核團、各種神經纖維聯繫等等。這麼龐大的機構,如果僅僅是個別小單元,特別是不是那麼重要的“部門”的部分人員缺失或運行不良,對於整個機構來講,可能是不容易被發覺的。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了,並非所有的腔隙性腦梗塞都沒有症狀,還是用上文的類比,如果出問題的“部門”特別重要或者是儘管是“小範圍”的局部問題,但出現在了多個部門,“量變引發質變”,整個“司令部”的運轉想必也是受到很大影響的。

根據具體的臨床症狀區分,人們目前已經發現並描述的“腔隙綜合徵”有20多種。其中常見且容易被CT/磁共振所發現的有以下6種情況:

1.一側或單個胳膊/腿乏力。往往是病人的某一側的胳膊/腿或僅僅是某一隻胳膊或腿乏力,這種乏力往往並不十分嚴重,僅是力量減弱,一般不會引起明顯的癱瘓,除了肢體無力外,也可以有一側的嘴角歪斜,而不伴有言語障礙,感覺障礙等其他情況。醫學上稱之為“純運動性輕偏癱”。這種情況佔所有腔隙性腦梗塞的45%-57%。

2.一側或單個胳膊/腿麻木。情況與上邊類似,只是症狀由“乏力”變成了“麻木”,也可以存在一側面部的麻木。醫學生稱之為“純感覺性腦卒中”。佔腔隙性腦梗塞的7%-18%。

3.一側或單個胳膊/腿乏力+麻木。簡單說來,就是上述兩種情況的疊加。稱之為“感覺運動性腦卒中”佔腔隙性腦梗塞的15%-20%。

4.一側或單個胳膊/腿活動不靈活。這種“不靈活”往往不是因為無力造成的,而是“不準確”,比如我們要去拿桌上的花生米,既需要上肢和手有一定的力量,還需要“準確”,這類病人往往是力量有,但是沒有“準確度”,如果你讓他/她深處一根手指指向自己的鼻尖,病人很可能指不準,甚至直接指偏到眼睛或嘴巴上。這種情況稱之為“共濟失調”,我們人類能隨意運動,跑跳嬉戲,除了胳膊腿有力量支撐之外,還需要另一套“平衡控制系統”,就像是機器人,力量很大,但活動起來顯得很僵硬,動作笨拙,不連貫。這就是“平衡控制系統”沒有達到人腦的精準度。有些疾病,如帕金森病就是這套系統存在問題,力量下降不明顯,就是活動變慢,整個人變得呆板僵硬,行動起來像個顯得笨拙,肢體不協調。而在腔隙性腦梗塞中表現為這種情況的就叫做“共濟失調性輕偏癱”,佔腔隙性腦梗塞的3%-18%。

5.說話含糊,單手笨拙、乏力。表現為說話含糊不清,有點“啞嗓子”的感覺,可以伴有吞嚥困難或飲水嗆咳,同時出現某隻手的活動笨拙和輕微無力。被稱為“構音障礙-手笨拙綜合徵”。這種情況相對少見,佔腔隙性腦梗塞的2%-6%。

【備註】以上者5種情況,多是“急性起病”,即在較短的時間內出現的。可以突然出現,也可以睡醒後發覺。為什麼症狀會有那麼大的區別,是因為具體的病變的位置不同,還是拿“司令部”做類比,作戰部問題導致指揮不良,後勤部問題導致供給不暢……

6.痴呆、大小便失禁。當腦部反覆出現腔隙性腦梗塞的時候,“量變引發質變”,如果作為“司令部”的大腦在多個“部門”出現狀況,就會整體運行不暢,造成反應遲鈍,甚至運行癱瘓,“上行下達”無法快速反應,肯定就“痴呆”了唄。人憨憨傻傻的,再加上大小便控制中樞處於腔梗容易出問題的部位,就會導致大小便控制不好,進而失禁。還往往會伴有以上5種情況的一種或幾種。且這種病人的腔梗往往不是一次出現的,是反覆梗塞後的結果,所以病人的症狀往往不是那麼“急性”,而是有緩慢加重的趨勢,但量變到質變之間也是有跡可循的,在醫生的仔細詢問下,很多家屬會發現某個“質變”的時間點。這類情況被稱為“多發皮質下梗死和痴呆”。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檢查查出“腔隙性腦梗塞”?

1.顱腦磁共振檢查。

2.顱腦高分辨CT檢查。

【備註】對於缺血性腦血管病,磁共振的檢查要遠遠優於CT,能夠發現更小的病灶,能夠反應更多的信息。但是對於身體內植入鋼、鐵等成分的金屬材料或起搏器的病人,這種檢查是無法進行的。但這不等於說CT就落伍了,對於發現出血性疾病(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CT更加敏感。此外,CT掃描很快速(1-2分鐘甚至數秒即可完成),而磁共振則需要十幾分鍾甚至更久。這也是凡是懷疑急性腦血管病的病人來院都要急診完成CT的原因:快速排出顱內出血,對於急性出現的腦部功能障礙懷疑血管病的,不是出血就首先考慮血管堵塞,從而為進一步的積極治療贏得更多的時間。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CT/磁共振報告上說的“小缺血灶”是什麼意思?

上篇關於腔梗和“輕微腦梗塞”區別聯繫的科普發佈後,有些朋友聽過互動問作者:我的磁共振/CT報告上沒有寫“腔隙性腦梗塞”的診斷,而是出現了“散在/多發小缺血灶”,這個“缺血灶”是腔梗嗎?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它反應了醫生們對於疾病的認識在隨著醫學的發展而逐步的深入和精確。從上文大家知道了“腔隙性腦梗塞”這個疾病名詞更多的是對於疾病形態學上的描述,這是以往醫學科學並不那麼發達的情況下的常見命名方式。隨著人們對於疾病病因、病理、發病機制的不斷深入研究,很多疾病名詞會顯得並不那麼合適,不能準確代表某類疾病的特點,所以就會創造新名詞,淘汰老的。國際衛生組織已經先後11次進行了疾病名稱的分類、命名工作(ICD)。有些人曾在我的科普留言說:“西醫就會造名詞!”作者想說的是:現代醫學不分中西,結合新的研究及發現創造、修改疾病名稱,使之更恰當,更有代表性本身就是現代詢證醫學不斷精進,精準、個體化施治的精髓。

說回腔梗和“小缺血灶”的話題,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對於“腔隙性腦梗塞”的名詞表述也越來越存在爭議,目前,它越來越多的被更精準的“腦小血管病”等新的疾病名詞多取代。特別是磁共振上發現的一些“小病灶”,到底是不是腔梗,甚至是不是“梗塞”,都不能僅僅靠影像學“看圖說話”,需要結合臨床醫生的綜合判斷。所以為了更精確,影像科醫生開始用“小缺血灶”甚至是“點狀異常信號(考慮缺血灶)”等作為發現問題時的描述性術語。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哪些原因造成了腔隙性腦梗塞?

關於引起腔隙性腦梗死的原因,目前的觀點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 小的穿通支動脈的小動脈硬化(主要是脂質透明變性)是常見病因,尤其是較小的梗死(長度為3-7毫米)。這個“小動脈硬化”和“動脈粥樣硬化”還有著很大的區別。具體的內容詳見上文相關科普鏈接內容。
  2. 源自一些大血管,如大腦中動脈主幹、腦底動脈環、基底動脈遠端或椎動脈遠端的穿通支動脈起始處的微粥樣硬化斑。也就是說這些小穿支動脈的開口的地方由於斑塊的完全或次全的遮蓋,導致缺血。上文有介紹,這些“小穿支動脈”往往就是那些從交大血管上垂直髮出的血管,更容易受到血壓波動的影響。
  3. 在某些情況下,雖然未經病理證實,但很多科學家仍懷疑微小栓子是這些小梗死的原因。也就說,很多時候,這些小動脈的堵塞,很有可能是來自該血管上游的,如心臟、大血管產生的栓子所造成的。這一觀點儘管存在一定的爭議,但越來越被更多的醫生所接受。隨著更深入的研究發現,相當一部分腔梗病人並不存在上述2種情況,而梗塞灶多存在某一條有著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的下游血管。通過以下相關視頻內容,大家也許更容易理解:

相關科普鏈接點擊藍字部分即可查閱:18秒讓您看懂腦栓塞、腦出血過程(另附腦科醫生解讀)

"

#青雲計劃#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通過作者的上一篇頭條科普,為大家闢解了一個常見的誤區,即“腔隙性腦梗塞就是輕微腦梗塞?”。這是臨床上常常會聽到的一種說法,甚至是一些非神經科專業醫生也會“誤會”的固有認知。這兩者具體有什麼區別和聯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相關科普,這裡就不贅言了。

相關科普鏈接點擊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腔隙性腦梗塞就是“輕微腦梗塞”?腦科醫生:這種觀點並不準確

對於腔隙性腦梗塞,很多中老年或關注父母健康的朋友並不陌生,因為健康體檢或頭痛頭暈去做個CT或磁共振,在拿到報告的時候,常常會在診斷結論裡看到這個名詞。很多人看到“腦梗塞”三個字,立刻就不淡定了,以為自己得了不得了的“大毛病”而鬱鬱寡歡,還有的人對親朋好友“奔走相告”:“我得腦梗塞了!”另外一種情況是:“聽說腔隙性腦梗塞就是‘毛細血管’阻塞,年紀大了的人都會有,不用去理會!”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作者在臨床上常常會遇到的截然不同的情況。可以說,這兩種想法都不可取。有這些想法的人,都是對於腔隙性腦梗塞沒有真正理解的基礎上的“主觀臆想”。今天,宋醫生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什麼是腔隙性腦梗塞?有哪些症狀?什麼原因導致了腔隙性腦梗塞?如何治療?CT/磁共振報告上的“小缺血灶”和腔隙性腦梗塞有什麼關係?

至於腔隙性腦梗塞是不是輕微腦梗塞?是不是毛細血管堵塞?腔隙性腦梗塞與腦梗塞是不是一回事等問題,作者之前的科普已有詳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文首相關科普內容。

為了把“腔隙性腦梗塞”講得更加透徹,作者查閱了很多資料,再結合臨床實踐,不覺就洋洋灑灑寫了以下這些文字。文章較長,不過為了方便讀者閱讀,作者通過不同人可能的不同興趣點以問答的形式分段,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跳著看。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腔隙性腦梗塞

作者此前的科普曾介紹過,腔隙性腦梗塞是腦部的小分支動脈閉塞導致的體積較小的腦梗塞,梗塞的直徑大約在0.2-15毫米。這些梗塞病灶一般都在大腦的深部(非皮質)或腦幹上。一般情況下,都是“多發的”,即片子上可以發現多個這種小病灶。至於問什麼較“腔隙性”,詳見文首相關科普內容。

作者以往關於腦血管病的科普曾反覆介紹過,人腦的動脈血管網,非常像棵大樹(如下圖),主血管像樹幹,繼而支幹-樹枝-樹梢的分下去,而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的部位就是一些小動脈血管分支的供血區,且這些小血管與其發出的較大血管之間的角度近乎垂直(就像是水管子,拐角的地方收到的衝擊力就大,作為血管也同樣,垂直的角度讓轉彎處的血管受到了更大的血液衝擊力,更容易受到高血壓的影響進而導致“小動脈硬化”,容易造成血管的阻塞,也容易造成血管的破裂,所以這些地方也同樣是高血壓性腦出血的好發部位),且與鄰近的其他動脈血管少有連接(缺乏側支循環)。關於腦血管病和動脈硬化等醫學知識的相關科普,詳見下方鏈接內容:

相關科普點擊下方藍字部分即可查閱:

1.腦科醫生帶您3分鐘看明白什麼是神祕的“腦血管病”?

2.“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回事嗎?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大樹(左)腦血管造影圖(右)(圖片來自網絡)

醫生們認為正是因為這種較為特別的血管特點導致了在這些血管的供血區域容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不過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專家們又發現了,腔隙性腦梗塞也並非都是因為小血管的閉塞引起的,很多時候是其上游的心臟或大血管脫落的“小栓子”造成的栓塞(具體內容詳見下文)。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腔隙性腦梗塞的發病率高嗎?什麼人容易得?

據我國、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大規模的臨床調查顯示,腔隙性腦梗塞的全人群發病率約為0.026-0.052%,佔所有缺血性腦血管病(腦血管堵塞引起的疾病,如腦梗塞、腦栓塞、TIA等)的15%-22%。

哪些人群容易出現腔隙性腦梗塞?

  1. 高血壓病人。目前認為高血壓是引起腔隙性腦梗塞的最重要的原因,因為高血壓容易導致“小動脈硬化”,進而導致腔梗。具體的原因和機制,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上文關於“動脈硬化”、“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科普內容。
  2. 糖尿病人。與高血壓、高血脂一起被稱為“三高”的糖尿病可以同時影響大血管與小血管,對“小動脈硬化”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一般情況下,高血壓和糖尿病與腦卒中風險增加有關。與其他腦卒中相比,高血壓和糖尿病與腔隙性腦梗塞等小血管病變聯繫更加緊密,儘管這一說法還有爭議,但是和醫生們在臨床上所觀察到的情況是相符的。
  3. 高血脂病人。主要是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病人,LDL,很多人都知道是“壞膽固醇”,是導致動脈硬化的重要幫凶之一。
  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對於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大多數人是不熟悉的。它對於動脈硬化的影響卻是明確的,HCY是一種氨基酸(甲硫氨酸)在人體內代謝過程中的中間產物,升高可以導致血管壁的損傷、增生;導致血栓的形成;影響脂肪、糖和蛋白質的正常代謝,從而加速了動脈硬化的進程。
  5. 吸菸。吸菸不僅僅對肺不疾病有明確影響,對於血管的傷害也非常大,吸菸時產生尼古丁、一氧化碳、菸鹼等有害物質。可以刺激神經使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導致動脈壁缺氧、水腫,血流障礙;使血管的內皮受損,為膽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積創造條件,進一步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吸菸還能使胰島素敏感性下降,造成血糖升高、血脂代謝紊亂,也進一步加速了動脈硬化進程。
  6. 有血緣關係親屬中有腦梗塞的人。有些缺血性腦卒中和遺傳基因有關係,這類病人往往因為遺傳問題導致的血脂代謝、血壓調節或血管先天性發育異常,所以容易出現血管疾病。
  7. 老年人。年紀大本身就是一種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且是“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人不可能越活越年輕。同時,老年人也是“三高”等問題的好發人群,這些危險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重疊,相互促進。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腔隙性腦梗塞會引起哪些症狀?

沒有症狀。

對於相當一部分腔隙性腦梗塞的病人來說,發現其存在往往是個“偶然”,就像在文首所說,很多人是在健康體檢或者是頭痛頭暈等不舒服的時候查CT/磁共振發現的,所以,很多時候腔隙性腦梗塞並不引起明顯的腦功能障礙的症狀。腦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此前的科普曾做過類比,腦是各種生理活動的“中樞司令部”。我們有意識,會思考,自如控制四肢活動,甚至平時我們自己都沒有刻意控制的呼吸、心跳,甚至是自己都無法控制的緊張出汗,激素分泌等生理活動,都受到腦的支配和調節。這麼複雜的活動運行也確實需要個像司令部機關一樣龐大而複雜的組織機構可能完成。

人腦約由上百億細胞組成。這些是“司令部”的基本組成單位—“工作人員”。它們再根據具體職能劃分為各“條線”、“部門”,如各腦區、各功能核團、各種神經纖維聯繫等等。這麼龐大的機構,如果僅僅是個別小單元,特別是不是那麼重要的“部門”的部分人員缺失或運行不良,對於整個機構來講,可能是不容易被發覺的。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了,並非所有的腔隙性腦梗塞都沒有症狀,還是用上文的類比,如果出問題的“部門”特別重要或者是儘管是“小範圍”的局部問題,但出現在了多個部門,“量變引發質變”,整個“司令部”的運轉想必也是受到很大影響的。

根據具體的臨床症狀區分,人們目前已經發現並描述的“腔隙綜合徵”有20多種。其中常見且容易被CT/磁共振所發現的有以下6種情況:

1.一側或單個胳膊/腿乏力。往往是病人的某一側的胳膊/腿或僅僅是某一隻胳膊或腿乏力,這種乏力往往並不十分嚴重,僅是力量減弱,一般不會引起明顯的癱瘓,除了肢體無力外,也可以有一側的嘴角歪斜,而不伴有言語障礙,感覺障礙等其他情況。醫學上稱之為“純運動性輕偏癱”。這種情況佔所有腔隙性腦梗塞的45%-57%。

2.一側或單個胳膊/腿麻木。情況與上邊類似,只是症狀由“乏力”變成了“麻木”,也可以存在一側面部的麻木。醫學生稱之為“純感覺性腦卒中”。佔腔隙性腦梗塞的7%-18%。

3.一側或單個胳膊/腿乏力+麻木。簡單說來,就是上述兩種情況的疊加。稱之為“感覺運動性腦卒中”佔腔隙性腦梗塞的15%-20%。

4.一側或單個胳膊/腿活動不靈活。這種“不靈活”往往不是因為無力造成的,而是“不準確”,比如我們要去拿桌上的花生米,既需要上肢和手有一定的力量,還需要“準確”,這類病人往往是力量有,但是沒有“準確度”,如果你讓他/她深處一根手指指向自己的鼻尖,病人很可能指不準,甚至直接指偏到眼睛或嘴巴上。這種情況稱之為“共濟失調”,我們人類能隨意運動,跑跳嬉戲,除了胳膊腿有力量支撐之外,還需要另一套“平衡控制系統”,就像是機器人,力量很大,但活動起來顯得很僵硬,動作笨拙,不連貫。這就是“平衡控制系統”沒有達到人腦的精準度。有些疾病,如帕金森病就是這套系統存在問題,力量下降不明顯,就是活動變慢,整個人變得呆板僵硬,行動起來像個顯得笨拙,肢體不協調。而在腔隙性腦梗塞中表現為這種情況的就叫做“共濟失調性輕偏癱”,佔腔隙性腦梗塞的3%-18%。

5.說話含糊,單手笨拙、乏力。表現為說話含糊不清,有點“啞嗓子”的感覺,可以伴有吞嚥困難或飲水嗆咳,同時出現某隻手的活動笨拙和輕微無力。被稱為“構音障礙-手笨拙綜合徵”。這種情況相對少見,佔腔隙性腦梗塞的2%-6%。

【備註】以上者5種情況,多是“急性起病”,即在較短的時間內出現的。可以突然出現,也可以睡醒後發覺。為什麼症狀會有那麼大的區別,是因為具體的病變的位置不同,還是拿“司令部”做類比,作戰部問題導致指揮不良,後勤部問題導致供給不暢……

6.痴呆、大小便失禁。當腦部反覆出現腔隙性腦梗塞的時候,“量變引發質變”,如果作為“司令部”的大腦在多個“部門”出現狀況,就會整體運行不暢,造成反應遲鈍,甚至運行癱瘓,“上行下達”無法快速反應,肯定就“痴呆”了唄。人憨憨傻傻的,再加上大小便控制中樞處於腔梗容易出問題的部位,就會導致大小便控制不好,進而失禁。還往往會伴有以上5種情況的一種或幾種。且這種病人的腔梗往往不是一次出現的,是反覆梗塞後的結果,所以病人的症狀往往不是那麼“急性”,而是有緩慢加重的趨勢,但量變到質變之間也是有跡可循的,在醫生的仔細詢問下,很多家屬會發現某個“質變”的時間點。這類情況被稱為“多發皮質下梗死和痴呆”。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檢查查出“腔隙性腦梗塞”?

1.顱腦磁共振檢查。

2.顱腦高分辨CT檢查。

【備註】對於缺血性腦血管病,磁共振的檢查要遠遠優於CT,能夠發現更小的病灶,能夠反應更多的信息。但是對於身體內植入鋼、鐵等成分的金屬材料或起搏器的病人,這種檢查是無法進行的。但這不等於說CT就落伍了,對於發現出血性疾病(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CT更加敏感。此外,CT掃描很快速(1-2分鐘甚至數秒即可完成),而磁共振則需要十幾分鍾甚至更久。這也是凡是懷疑急性腦血管病的病人來院都要急診完成CT的原因:快速排出顱內出血,對於急性出現的腦部功能障礙懷疑血管病的,不是出血就首先考慮血管堵塞,從而為進一步的積極治療贏得更多的時間。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CT/磁共振報告上說的“小缺血灶”是什麼意思?

上篇關於腔梗和“輕微腦梗塞”區別聯繫的科普發佈後,有些朋友聽過互動問作者:我的磁共振/CT報告上沒有寫“腔隙性腦梗塞”的診斷,而是出現了“散在/多發小缺血灶”,這個“缺血灶”是腔梗嗎?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它反應了醫生們對於疾病的認識在隨著醫學的發展而逐步的深入和精確。從上文大家知道了“腔隙性腦梗塞”這個疾病名詞更多的是對於疾病形態學上的描述,這是以往醫學科學並不那麼發達的情況下的常見命名方式。隨著人們對於疾病病因、病理、發病機制的不斷深入研究,很多疾病名詞會顯得並不那麼合適,不能準確代表某類疾病的特點,所以就會創造新名詞,淘汰老的。國際衛生組織已經先後11次進行了疾病名稱的分類、命名工作(ICD)。有些人曾在我的科普留言說:“西醫就會造名詞!”作者想說的是:現代醫學不分中西,結合新的研究及發現創造、修改疾病名稱,使之更恰當,更有代表性本身就是現代詢證醫學不斷精進,精準、個體化施治的精髓。

說回腔梗和“小缺血灶”的話題,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對於“腔隙性腦梗塞”的名詞表述也越來越存在爭議,目前,它越來越多的被更精準的“腦小血管病”等新的疾病名詞多取代。特別是磁共振上發現的一些“小病灶”,到底是不是腔梗,甚至是不是“梗塞”,都不能僅僅靠影像學“看圖說話”,需要結合臨床醫生的綜合判斷。所以為了更精確,影像科醫生開始用“小缺血灶”甚至是“點狀異常信號(考慮缺血灶)”等作為發現問題時的描述性術語。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哪些原因造成了腔隙性腦梗塞?

關於引起腔隙性腦梗死的原因,目前的觀點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 小的穿通支動脈的小動脈硬化(主要是脂質透明變性)是常見病因,尤其是較小的梗死(長度為3-7毫米)。這個“小動脈硬化”和“動脈粥樣硬化”還有著很大的區別。具體的內容詳見上文相關科普鏈接內容。
  2. 源自一些大血管,如大腦中動脈主幹、腦底動脈環、基底動脈遠端或椎動脈遠端的穿通支動脈起始處的微粥樣硬化斑。也就是說這些小穿支動脈的開口的地方由於斑塊的完全或次全的遮蓋,導致缺血。上文有介紹,這些“小穿支動脈”往往就是那些從交大血管上垂直髮出的血管,更容易受到血壓波動的影響。
  3. 在某些情況下,雖然未經病理證實,但很多科學家仍懷疑微小栓子是這些小梗死的原因。也就說,很多時候,這些小動脈的堵塞,很有可能是來自該血管上游的,如心臟、大血管產生的栓子所造成的。這一觀點儘管存在一定的爭議,但越來越被更多的醫生所接受。隨著更深入的研究發現,相當一部分腔梗病人並不存在上述2種情況,而梗塞灶多存在某一條有著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的下游血管。通過以下相關視頻內容,大家也許更容易理解:

相關科普鏈接點擊藍字部分即可查閱:18秒讓您看懂腦栓塞、腦出血過程(另附腦科醫生解讀)

體檢報告上的“腔隙性腦梗塞/小缺血灶”到底是什麼?如何治療

如何治療和預防?

目前尚未證實任何治療對腔隙性腦梗塞特別有益,這一點與其他缺血性腦血管不太一樣。大多數研究腦卒中治療和預防的臨床試驗都沒有充分地對腔隙性腦梗死進行單獨研究。

1.對於突然出現的上文所提及的幾種腔梗導致的臨床症狀。現在的觀點認為靜脈溶栓治療更有意義,如果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實施溶栓,需要加用阿司匹林等對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以進一步預防新發血栓的形成。

【備註】關於經靜脈溶栓治療,就是通過靜脈輸液的方法,往血管裡輸注溶栓藥物,把已形成的血栓給“融化”掉(您可以這麼理解,但藥物的真正作用是很複雜的,是通過影響血液的凝血系統而起效的)。打個比方,水管子因為裡面有鐵鏽堵了,往裡面灌點硫酸,把鐵鏽融化,管道隨之再通。這種治療方式不復雜,打吊水即可。道理也很簡單,血管內形成血栓,用藥物直接溶開,恢復血流。但是作者為什麼比作往水管裡灌硫酸?因為存在一定的風險,硫酸如果灌得不合適,很容易“溶穿”水管造成漏水。同樣,溶栓藥物是作用於血液的凝血系統的,它在短時間內打破原有的整個凝血系統的平衡,如有不慎,可能導致全身某個甚至某幾個重要器官(腦、胃腸等消化道、皮膚黏膜常見)出血,情況嚴重時可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對於這類治療,醫生的評估都是很嚴格的,行業內有著一整套的標準來篩選哪些人可以溶栓,哪些人不能(具體內容作者以往的科普有詳述)。

2.對於沒有症狀的病人。需要長期口服藥物進行預防新的腔梗的出現。

針對於病因的治療:

  • 降壓藥控制血壓。
  • 降糖藥調控血糖。
  • 調脂藥平衡血脂。
  • 戒菸限酒。均衡飲食。適度運動。

針對“抗血栓”的治療:

  •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藥物對抗血小板聚集治療。
  • 他汀類藥物穩定動脈斑塊,強化調脂治療。

【備註】①所有的控制“三高”等慢性病的藥物並不是吃上去就完事了,需要定期複查以及時調整,所以醫生常說的是“調血壓/血糖/血脂”,想要最大程度的預防心腦血管病的發生,血壓/血糖/血脂一定要“達標”,具體內容作者的頭條科普有詳述。②關於“限酒”是喝多少,“適度”運動如何把握,不方便運動的老年人如何“動起來”?“高血脂”病人該如何吃?作者的頭條科普也就詳述。③關於體檢發現的“頸動脈斑塊”是何物,要不要治療?及“調脂神藥”他汀類藥物到底要不要吃,如何吃?有哪些副作用等相關內容,作者以往的頭條科普也有詳述。

腔隙性腦梗塞的預後如何?

與其他缺血性腦血管病相比,腔梗至少在症狀發作後長達1年內擁有更好的預後。即在有症狀的那部分腔梗的病人,與其他“腦血栓”相比,在1年內的複發率、致殘率、死亡率均相對較低。

如果您有關於腔隙性腦梗塞的其他問題,可以留言,我會爭取在更新的科普中為您解答。

再次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認為我的科普對您有所幫助,請點贊和關注,如有疑問也可以留言,共同討論。

主要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中國腦小血管病診治共識[J]. 中華神經科雜誌. 2015,48(10):838-844.

2.Feekes JA, Hsu SW, Chaloupka JC, Cassell MD. Tertiary microvascular territories define lacunar infarcts in the basal ganglia. Ann Neurol 2005; 58:18.

3.Wardlaw JM, Smith C, Dichgans M. Mechanisms of sporadic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insights from neuroimaging. Lancet Neurol 2013; 12:483.

4.Steinke W, Ley SC. Lacunar stroke is the major cause of progressive motor deficits. Stroke 2002; 33:1510.

5.Kwok CS, Shoamanesh A, Copley HC, et al. Efficacy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secondary prevention following lacunar stroke: pooled 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Stroke 2015; 46:1014.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