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鐵道游擊隊》是如何誕生的呢?

讓我們一起傾聽親歷者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

原創:袁成亮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每當唱起這首熟悉的歌曲時,人們眼前就會浮現出電影《鐵道游擊隊》中游擊隊員扒火車、打鬼子的精彩場面。那麼,電影《鐵道游擊隊》是如何誕生的呢?它背後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筆者就此作一披露,以饗讀者。

電影《鐵道游擊隊》是根據劉知俠所著的同名小說改編的。說起這部小說的創作,還得追溯到1943年夏天。當時,劉知俠參加在濱海抗日根據地召開的全省戰鬥英雄模範大會。會議期間,魯南地區鐵道遊擊大隊的抗日事蹟激起了他的創作慾望。會後,他兩次穿越封鎖線,前往魯南遊擊大隊進行實地採訪。儘管當時已積累了不少素材,也寫了一些相關的作品,但劉知俠對這些作品並不滿意。

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多次來到當年魯南鐵道遊擊大隊戰鬥的地方收集資料,精心揣摩,終於在1952年以魯南鐵道遊擊大隊為原型,創作出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這部小說一經出版便在社會上引起轟動。據統計,《鐵道游擊隊》的原本加上各種節編本、縮寫本至今共出版了300餘萬冊,並譯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國文字在國內外發行。

與一般小說相比較,《鐵道游擊隊》在寫作上帶有一種濃厚的類似《水滸傳》的色彩。劉知俠後來談到這一點時,解釋說:“為了使這部作品能為廣大讀者所喜聞樂見,事先我剖析了一遍《水滸傳》,在寫作上儘可能以中國民族文學的特點來刻畫人物,避免一些歐化的詞句和過於離奇的佈局和穿插,把它寫得有頭有尾,故事線索鮮明,使每一個章節都有一個小高點。因此,小說出版後,讀者面比較廣,在讀者中也引起了較強烈的反響。”

《鐵道游擊隊》在內容上還有一個特別之處,那就是裡面的人物和事件幾乎都有原型。由於積累的素材很豐富,劉知俠原本是要將這些事蹟寫成報告文學的,後來覺得報告文學不如小說那麼生動,讀者面也較小,就將體裁改成了群眾喜聞樂見的小說。

雖然是小說,但劉知俠在創作中並沒有刻意地“添油加醋”。他在談及當時創作時,說:“在創作中,我還是以魯南鐵道遊擊大隊真實的鬥爭發展過程為骨骼,以他們的基本性格為基礎來寫的。老實說,書中所有的戰鬥場面都是實有其事的。其中,有一個情節說的是鬼子隊長化裝進村,被芳林嫂識破,芳林嫂情急之下,把沒拉弦的手榴彈朝鬼子扔去,這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存在的。”

除了真實的故事情節外,小說中的主人公在生活中也都有它的原型。政委李正是以魯南鐵道遊擊大隊政委杜季偉為原型的;大隊長劉洪的原型是魯南鐵道遊擊大隊兩任大隊長洪振海和劉金山。現實生活中的洪振海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英勇善戰,打過許多精彩的勝仗。洪振海犧牲後,繼任大隊長劉金山政治思想品德很好,深受老百姓的擁戴。作者便將這兩者結合起來,變成了一個“完美”的“劉洪”。小說中的芳林嫂原型則是劉桂清、時大嫂、尹大嫂等人,這3位大嫂可謂是魯南遊擊大隊的“得力助手”,她們的家都是鐵道游擊隊的祕密聯絡點,同時也是魯南鐵道遊擊大隊的避風港。

小說《鐵道游擊隊》是如何誕生的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