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玉與生活的性情

跳槽那些事兒 不完美媽媽 春節家書 文章 愛麗絲的讀書筆記 2019-04-27

文 | Alice二三事 圖 | 來源網絡

蘇明玉與生活的性情

《都挺好》劇照

《都挺好》這部片子看了兩遍,網絡上鍵入“蘇明玉”三字兒,可以拉出一大串的網評,影評,心理分析文章來。

大部分人討論的是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的原罪帶給她的影響,進而把她包裝成一個獨立自主、逆勢翻盤、拯救家庭、牛逼哄哄的職場金領形象。

而我從她身上看到更多的是生活的性情

生活的感悟並未有任何的規則跟束縛,只是隨性而發。

蘇明玉與生活的性情

蘇明玉作為蘇家三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也是唯一的女孩,不僅沒有成為全家人的掌上明珠,反而從小就不受待見。

蘇母寧可給二兒子出去旅遊的經費,也不給她補習的經費。想上清華,卻被安排進免費的師範大學。特別想不通、不可思議、非理性的事情,在中國家庭裡確是常態。

18歲逃離原生家庭後,努力讀書、努力工作,像男人一樣打拼,終於成為了金領,卻遭遇了母親去世,兄妹三人贍養父親的家庭危機。

工作已經不堪重負,還要面對大哥軟弱,“媽寶”二哥啃老,父親的常規作妖。感情世界雖不荒蕪,蘇明玉卻有著典型的承諾恐懼症,與飯館老闆談情說愛無比和諧,卻遲遲不願繼續發展。

蘇明玉與生活的性情

姚晨

《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彷彿一個大寫的“中年危機綜合體”,沒有傳統“大女主”劇中“各路暖男來相助,閨蜜忠僕在身邊”,蘇明玉的骨骼血肉一應俱全,角色的真實可謂肉眼可見。

蘇明玉的委屈、掙扎和拼搏,在家庭裡所受到的此起彼伏的不公待遇,她的竭力反抗,剛硬,惹不起,但是她的反抗是無效的,生活資源和發展機會依然會被剝奪,她也只能承受不合理的安排。

很多評論說這樣的原生家庭讓她變得冷漠,但或許這樣的她更渴望被人愛,所以她會盡量去滿足別人的要求,符合別人的期望。

所以,儘管口頭上說自己不是蘇家人,她還是獨立負責母親的葬禮,默默在大哥失業後安排工作,安頓大嫂和侄女,補償二嫂的工作升遷。她竭力做符合自己良心的、仗義的事,在外人看來卻還是“白眼狼”。

所以,她忠誠於一手帶她的師父,想要得到最大的認可,一個孩子曾經希望從自己父母身上得到的,在別人身上獲得。

這個蒙總,其實跟蘇大強形成強烈的反差,但是他又給蘇明玉父親一樣的安全感,蘇明玉為了師父安危爬窗戶的那一幕戲挺觸動人。事實上這些在商界叱吒風雲的人,不帶有任何的家庭色彩或者情感色彩,他們屬於更大的政治範疇,像一座山一樣安穩。

現在的職場女性情感寄託在何處?父母那邊沒有,就會從事業夥伴那邊一起打天下的激情中獲得,或者從伴侶那邊,但伴侶終歸不能一世,所以現代女性大部分更熱愛自己的事業。

蘇明玉與生活的性情

其實我是不怎麼看電視劇的人,但是“都挺好“讓我感興趣,首先是這劇名兒,取得好。

國人見面的時候都會問候,最近過的怎樣啊?—挺好的

家人怎樣啊?——挺好的。

中國的家庭事務私人,隱祕,就算是親戚、鄰里、熟人和朋友,都不可能完全知曉、瞭解內情。一圈一圈的人情層,逐級斷崖式喪失知情權,最後得到的不過就是一些武斷的表層碎片。

誰對,誰錯,誰好,誰壞,不過是風言風語中的各取所需,吃瓜碎片。

“都挺好”背後,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生活的不易。中國式家庭悲喜,最終都會化作一句“都挺好”,冷暖自知,也是大而化小。

蘇明玉與生活的性情

伴隨年歲漸長,特別是家人患病之後,有時在醫院的走廊裡來回走動,看到每一間病房中零星的老夫老妻互相照顧,對望無言。

與我相似的獨生子女,也都是一個人裡裡外外跑,遇上子女年幼的,更為匆忙,兩頭跑或者只能二選一。我看到更多的都是老人照顧老人。

鰥寡孤獨啊,這個社會上有那麼多的委屈,不是這個人承受,就是那個人承受。人老了之後,吃喝拉撒住穿行醫,全都是生活的大障礙和大石頭。

怎麼有意義度過晚年,無人系統思考過,整個社會處在惰性思維中,承受代價的以後都是自己,無論在社會上多有財富和地位,都會面臨這個問題。

中國家庭都是在一個做主的人的壓力下才得以穩定的,所謂壓穩,就是鎮得住。要有做明智決定的、有實力承擔責任的人,不然,每個家庭都是一地雞毛。

最後,告訴外人的“都挺好”的,內心感受則都是難過又無奈的。

我有個感觸就是,以前人說四十不惑,而現在可能三十就不惑了。

80後的作家張悅然說:這代人是不是變得太快了,好像青春結束了太早一點,一下子進入一種很委頓的中年狀態裡。

作為80後,從出生到成年的人生經歷是處於經濟、社會大變革大發展時期的獨有經歷,是矛盾最集中的一代人,是註定要經歷無數變遷、視機會與風險如家常便飯的一代人。

80後未有大學免費、工作分配、住房分配一說,又是階層最為分化的一代,有富二代、農二代,作為互聯網最活躍的參與者,我們的所面臨的變化是日益更新的,這個時代的小白鼠、小蝸牛(房奴孩奴)、小候鳥(漂泊異鄉),是最缺乏詩意和閒適的一代。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縱橫捭闔的時代,充滿不確定性,有的人願意隨波逐流,有的人徹底離開,也有人願意堅守去改變現狀。

最沉重的,是我們要比任何年代的人最先去感受這個社會的老齡化、少子帶來的巨大落寞。有一則數據顯示,從2013年開始,每年進入退休年齡的老人數量不少於1700萬,而新增的工作人口卻不多於1300萬,人口紅利首次變成了人口負債,並且這種趨勢將會持續25年。

80後,是最糾結、最矛盾、最悲觀也最樂觀的。

可能也是一代最先意識到系統性風險的人。

蘇明玉與生活的性情

如果年輕十歲,我或許無法理解蘇明玉式的人,怎麼能坦然地去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怎麼能在母親去世後幾乎以一己之力收拾亂七八糟的家。

但是我現在慢慢能體會,很多時候,獨立的前提就是隱忍。

中國人的隱忍吃苦,是一種生活的本色。

這種苦,是晒在陽光底下的,冷靜的人世間的苦,感覺隨著時間流逝會溢出一手詠歎調來,這種苦,不是剛發生鉅變時的苦,而是一種已經被一點點接納了的苦,就像是要吸收生活的精髓一樣。

負重本來就是生活的本質。

這兩年,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周邊親朋好友的意外太多。

2019的大多數人們,要收拾2018年的心情和未解決的殘留局面,誰的人生不是千瘡百孔,即便在現實中很慌亂鬱悶焦躁,依然要做好那個看書寫字表面平和冷靜的自己。

順境裡的人給我們熬製的雞湯和心理慰藉沒有用處,其實感同身受更需要極高的修為和生活的磨礪。

逆襲和逆勢而上的人,又只是幸運的一小撮,他們在別人低谷或者低潮的時候,提前享受曙光,也不能帶給你多少直接的策略和方法論,世上沒有那麼多通達,世俗的成功其實都是窄路。

人終究要對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有個瞭解,全面達不到,儘量全面也未嘗能達到,但看書寫作的人,優質的感覺去識別自己想要的東西,無論順境逆境,老天給你的,自己爭取的,而後失去的,或者從來都不曾獲得的,付出巨大的莫名代價的,留下終身遺憾的,都是一種積累,都是獨一無二的素材。

祿命由心,緣起一念。

2018是最差的一年,也有可能是未來幾年最好的一年。

很多時候劇本早已定了,你能改變或者無法改變,預測,旁聽,求助,陪伴,或者等待奇蹟發現,幸運降臨,

人唯一能依靠的終究還是自己,人的生活來自自己對自己的指揮,自己給自己描繪的圖景,最終才(無)能(奈)走出獨一無二的路。

木心說,我在各種悲喜交集處,能做的只是長途跋涉的返璞歸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