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島”裡的新氣象'

"

“這裡集中了全區16個鄉鎮309戶906人,各自的方言都有所不同,現在大夥熟悉了,都明白了大概!”夏道鎮黨委書記張崇發笑著解釋,延平區語言多樣性在全國也屬罕見,如大橫、南山一線屬建甌語系,王臺、峽陽屬閩北客家語系,太平、樟湖、巨口屬福州語系,城區及西芹又異於周邊鄉鎮,各種方言交織,可謂一景。

大窠安置點自2016年11月開工,夏道鎮按照“基礎設施完備、公共服務一流”現代新型社區質量標準,上下一心、盡銳出戰、日夜奮戰,終於在2017年11月竣工交房,實現了貧困戶新年搬新家的願望。

如何讓搬遷群眾離鄉不離家?夏道鎮積極探索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社區治理新模式,成立臨時黨支部,發揮黨員和樓棟長“方言”優勢,群眾遇事有人辦、說話有人聽、困難有人管,“方言島”內井井有條。

故土難離,用心幫扶搬遷

當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搬遷成為貧困群眾的必然選擇。

2016年,延平區將“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與福建省“造福工程”相結合,對區裡生活在深山、石山等生存環境差、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以及生態環境脆弱、限制或禁止開發地區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搬遷,以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

夏道鎮的大窠易地扶貧安置點是最好的選擇。這個點位於夏道鎮集鎮,距市區約13公里,臨近工業園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依託鎮上的衛生院、中小學、幼兒園、超市等,我們打造基礎設施完備、公共服務一流的現代新型社區。”張崇發介紹,除了在住宅的質量標準上嚴格把關外,諸如水電閉路、抽水馬桶等生活必要設施也極力配齊,並特別開設了日間照料中心,儘可能提供周到的服務。

“易地搬遷哪是簡單的事?各地風俗不同,語言各異,從動員到搬遷,基層幹部做了大量的工作。”延平區領導如是說。

年過半百的張道忠就是其中一戶“難動員”,他的老宅因洪災變成了危房,鎮村幹部多次到他家作動員,講政策、說優惠,可他總是推託。“我們只好等安置點都建好,請老人親自過來看看。”張崇發回憶。眼見為實,張道忠的各種顧慮也打消了,終於同意搬遷。

如今,張道忠日子過得很愜意,不是在小區裡與新朋友嘮嗑,就是在活動中心裡下棋看電視。“這裡好,小區漂亮,交通方便,服務周到!我對孩子說,不努力脫貧致富都對不起這好政策!”老人笑得很開心。

黨員“傳譯”, 暢通群眾訴求

如何讓來自不同鄉鎮,有著不同方言、風俗和生活習慣的搬遷群眾相互融入,共同開啟新生活?大窠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有自己的“祕決”。

“祕訣”就在於建設臨時黨支部,發動老黨員和志願服務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服務社區居民。黨建共商、事務共管、難題共解、活動共辦,爭取讓每個搬遷群眾都能在這個剛剛來到的“他鄉”找到歸屬感。

“在這裡,你不會幾門‘外語’,工作根本沒法開展。”臨時黨支部支書王貞強介紹,安置點的居民來自各地,方言不同,“這時臨時黨支部的黨員就發揮各自‘方言’優勢,大到鄰里矛盾,小到樓道路燈,不管用哪種方言反映問題,他們都盡力解決。”

為增強管理力度,在成立“管委會”基礎上,還建立了樓長負責制,從每一棟樓挑選一名責任心強、素質較高的居民擔任群眾的“語音信箱”,發揮“同聲傳譯”作用,暢通群眾的訴求渠道,及時將問題反饋至臨時黨支部,黨支部對反饋的問題及時“把脈”,“對症”施策,協調安置點內複雜的人際關係、切實解決安置住戶的實際困難,有效促進支部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從方言互懟到方言問候,從舉報惡習到互幫互助,從花池種菜到樓道換燈……王貞強見證了安置點的改變。

今年春節前夕,王貞強囑咐居民放完鞭炮要清理門前垃圾,保持樓道清潔。“大年初一,在小區內巡查,發現居民都很自覺,鞭炮屑都掃到一起。”王貞強說,大家的觀念在逐漸改善,從原來的“要人管”到現在的“我要管”,一個共建共管、互相監督的良好風氣正在安置點內“茁壯成長”。

就業創業,釀造甜蜜希望

搬遷不僅搬出了新天地,更搬出了好日子。

吳敬德和弟弟均有輕微智力障礙。其父楊俊池說,以前在村裡,兩個兒子種田幫不上忙,外出打工不知做什麼。5月中旬,吳敬德到市裡參加公益性崗位培訓,如今,大兒子在小區內從事公益性崗位工作,小兒子在附近的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江南校區)負責養護花草,兩人均有穩定收入。“現在,一家收入穩定,我也安心多了。”楊俊池說。

避免搬遷戶“迴流”,關鍵在於“穩得住”。由於搬遷人數較多,延平區建立易地搬遷就業工作責任制,並結合搬遷戶就業意願,“按單下菜”,多方協調保潔專崗、園林專崗等公益性崗位,用於安置有意願就近就地就業的搬遷戶。同時,組織創業專項培訓,提供小額貸款擔保、一次性創業補貼等資金扶持鼓勵搬遷戶大膽創業致富。

在此基礎上,夏道鎮引進福建省南平市美眾針紡有限公司,建設“扶貧車間”,並以“農戶+培訓+扶貧車間”的模式,組織安置點內有就業意向的貧困勞動力參加技能培訓,目前有50多位婦女通過培訓即將上崗。

8月底,貧困戶黃高潮養殖的蜜蜂迎來了銷售期。今年年初,他與林順中、謝宏文、吳爐場三人相約一同養蜂創業,並在爐下鎮的樟木林裡養蜂,“現在我們有四、五個基地,大約400多箱,蜂蜜質量不錯。”林順中說,他們還計劃成立合作社,創建自己的品牌。

“整個新村就像一處‘桃花源’,居住環境美,致富項目多,幸福指數高。”黃高潮眼裡流露的笑意,是對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最好的肯定,也是搬遷戶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