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駕馭群臣?'

"

戰國時期有一個英雄,叫做田單,他曾幫助齊國的國君收復了廣袤的土地,而就當田單成功收復失地之後,卻陷入了“功高震主”的局面當中。因為田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反而讓齊國的國君變得黯然失色,而當時齊國的國君齊襄王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

戰國時期有一個英雄,叫做田單,他曾幫助齊國的國君收復了廣袤的土地,而就當田單成功收復失地之後,卻陷入了“功高震主”的局面當中。因為田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反而讓齊國的國君變得黯然失色,而當時齊國的國君齊襄王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資治通鑑》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駕馭群臣?

田單畫像

田單在齊國做相的時候,有一次看到有一個老人要渡過淄水,當時恰逢冬天,老人剛從水中走出來的時候,就凍的不能走了。這一幕正好讓田單看到了,他就把身上的裘皮大衣解下來,披在老人身上,為他禦寒。

有人把這件事報告給齊襄王了,齊襄王聽後非常生氣,他說,“田單這樣收買人心,難道是想借此機會給自己打好群眾基礎,然後來謀取我這個國家嗎?”他之所以會想到這一點,是因為他的祖先也是用的這一招,搶奪了齊國。

"

戰國時期有一個英雄,叫做田單,他曾幫助齊國的國君收復了廣袤的土地,而就當田單成功收復失地之後,卻陷入了“功高震主”的局面當中。因為田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反而讓齊國的國君變得黯然失色,而當時齊國的國君齊襄王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資治通鑑》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駕馭群臣?

田單畫像

田單在齊國做相的時候,有一次看到有一個老人要渡過淄水,當時恰逢冬天,老人剛從水中走出來的時候,就凍的不能走了。這一幕正好讓田單看到了,他就把身上的裘皮大衣解下來,披在老人身上,為他禦寒。

有人把這件事報告給齊襄王了,齊襄王聽後非常生氣,他說,“田單這樣收買人心,難道是想借此機會給自己打好群眾基礎,然後來謀取我這個國家嗎?”他之所以會想到這一點,是因為他的祖先也是用的這一招,搶奪了齊國。

《資治通鑑》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駕馭群臣?

在春秋時代,齊國的國君姓姜,到戰國以後,齊國的國君就姓田了,為什麼有這樣的一個變化呢?當時在齊國的大夫貴族中有一個田氏家族,他們用一種非常明顯的手段去收買人心,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大斗出小鬥進的故事。

當時,齊國的老百姓很窮困,他們就向田氏家族借米。去借的時候,田家用大斗把米借給老百姓,當老百姓來還的時候,田家再用尺寸比較小的鬥把米收回來,等於說老百姓問他們借貸的話,借走的多,要還給他們的東西就比較少。這樣田氏家族就把整個齊國老百姓的心理給征服了,所以勢力越來越大,最後取代了姜氏家族,擁有了這個齊國。

"

戰國時期有一個英雄,叫做田單,他曾幫助齊國的國君收復了廣袤的土地,而就當田單成功收復失地之後,卻陷入了“功高震主”的局面當中。因為田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反而讓齊國的國君變得黯然失色,而當時齊國的國君齊襄王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資治通鑑》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駕馭群臣?

田單畫像

田單在齊國做相的時候,有一次看到有一個老人要渡過淄水,當時恰逢冬天,老人剛從水中走出來的時候,就凍的不能走了。這一幕正好讓田單看到了,他就把身上的裘皮大衣解下來,披在老人身上,為他禦寒。

有人把這件事報告給齊襄王了,齊襄王聽後非常生氣,他說,“田單這樣收買人心,難道是想借此機會給自己打好群眾基礎,然後來謀取我這個國家嗎?”他之所以會想到這一點,是因為他的祖先也是用的這一招,搶奪了齊國。

《資治通鑑》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駕馭群臣?

在春秋時代,齊國的國君姓姜,到戰國以後,齊國的國君就姓田了,為什麼有這樣的一個變化呢?當時在齊國的大夫貴族中有一個田氏家族,他們用一種非常明顯的手段去收買人心,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大斗出小鬥進的故事。

當時,齊國的老百姓很窮困,他們就向田氏家族借米。去借的時候,田家用大斗把米借給老百姓,當老百姓來還的時候,田家再用尺寸比較小的鬥把米收回來,等於說老百姓問他們借貸的話,借走的多,要還給他們的東西就比較少。這樣田氏家族就把整個齊國老百姓的心理給征服了,所以勢力越來越大,最後取代了姜氏家族,擁有了這個齊國。

《資治通鑑》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駕馭群臣?

所以當田單救助老百姓這一幕出現的時候,齊襄王馬上就有一種非常警惕的心理,覺得如果自己不對他進行提早預防的話,恐怕後來會有很多預想不到的後果。齊襄王自言自語講完這些話以後,忽然發現自己好像失言了,怎麼把自己心裡想的東西都講出來了。所以左右看了一下,只發現殿階下面有一個人在串珠子。

齊襄王就把他叫過來說,“我剛才說的話你聽到了嗎?”

那個人說“我聽到了”。

齊襄王就問,“你覺得我講的怎麼樣?我的擔憂有沒有道理?”

然後那個人說,“擔憂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我給您出一個主意,你不如把田單做的好事想辦法收回來,讓田單做的好事,變成你做的好事,這不就行了嗎?”

"

戰國時期有一個英雄,叫做田單,他曾幫助齊國的國君收復了廣袤的土地,而就當田單成功收復失地之後,卻陷入了“功高震主”的局面當中。因為田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反而讓齊國的國君變得黯然失色,而當時齊國的國君齊襄王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資治通鑑》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駕馭群臣?

田單畫像

田單在齊國做相的時候,有一次看到有一個老人要渡過淄水,當時恰逢冬天,老人剛從水中走出來的時候,就凍的不能走了。這一幕正好讓田單看到了,他就把身上的裘皮大衣解下來,披在老人身上,為他禦寒。

有人把這件事報告給齊襄王了,齊襄王聽後非常生氣,他說,“田單這樣收買人心,難道是想借此機會給自己打好群眾基礎,然後來謀取我這個國家嗎?”他之所以會想到這一點,是因為他的祖先也是用的這一招,搶奪了齊國。

《資治通鑑》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駕馭群臣?

在春秋時代,齊國的國君姓姜,到戰國以後,齊國的國君就姓田了,為什麼有這樣的一個變化呢?當時在齊國的大夫貴族中有一個田氏家族,他們用一種非常明顯的手段去收買人心,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大斗出小鬥進的故事。

當時,齊國的老百姓很窮困,他們就向田氏家族借米。去借的時候,田家用大斗把米借給老百姓,當老百姓來還的時候,田家再用尺寸比較小的鬥把米收回來,等於說老百姓問他們借貸的話,借走的多,要還給他們的東西就比較少。這樣田氏家族就把整個齊國老百姓的心理給征服了,所以勢力越來越大,最後取代了姜氏家族,擁有了這個齊國。

《資治通鑑》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駕馭群臣?

所以當田單救助老百姓這一幕出現的時候,齊襄王馬上就有一種非常警惕的心理,覺得如果自己不對他進行提早預防的話,恐怕後來會有很多預想不到的後果。齊襄王自言自語講完這些話以後,忽然發現自己好像失言了,怎麼把自己心裡想的東西都講出來了。所以左右看了一下,只發現殿階下面有一個人在串珠子。

齊襄王就把他叫過來說,“我剛才說的話你聽到了嗎?”

那個人說“我聽到了”。

齊襄王就問,“你覺得我講的怎麼樣?我的擔憂有沒有道理?”

然後那個人說,“擔憂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我給您出一個主意,你不如把田單做的好事想辦法收回來,讓田單做的好事,變成你做的好事,這不就行了嗎?”

《資治通鑑》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駕馭群臣?

怎麼可以做到這一點呢?這個人就教齊襄王。他說,“你下一道命令,就說我非常擔心老百姓,田單知道我的擔心,所以經常賑濟老百姓,給他們食物和衣服,我這樣擔心我們的百姓,而田單也是如此,田單所有的心思跟我都是一樣的,他的這種想法,讓我感覺到非常滿意。如果你下這樣一道命令以後,大家就會覺得,原來田單這麼愛護老百姓,全是王的意思。”

齊王一聽,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他不僅沒有去責怪田單,反而給予了田單非常多的獎勵。過了幾天以後,之前給齊王提供意見的那個人又來了,他說,“王,你不如去把田單叫來,然後向他作揖行禮,再犒勞他,趁這個機會再下一次命令,說如果齊國境內還有忍飢挨餓的、受寒凍的老百姓,你一定要替我好好的照顧他們,收養他們。這樣一個命令頒佈下去,所有的老百姓聽到以後,都會知道原來田單愛老百姓,那是王讓他這麼做的。這樣的話,田單所做的好事,不就變成你做的好事嗎?”

"

戰國時期有一個英雄,叫做田單,他曾幫助齊國的國君收復了廣袤的土地,而就當田單成功收復失地之後,卻陷入了“功高震主”的局面當中。因為田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反而讓齊國的國君變得黯然失色,而當時齊國的國君齊襄王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資治通鑑》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駕馭群臣?

田單畫像

田單在齊國做相的時候,有一次看到有一個老人要渡過淄水,當時恰逢冬天,老人剛從水中走出來的時候,就凍的不能走了。這一幕正好讓田單看到了,他就把身上的裘皮大衣解下來,披在老人身上,為他禦寒。

有人把這件事報告給齊襄王了,齊襄王聽後非常生氣,他說,“田單這樣收買人心,難道是想借此機會給自己打好群眾基礎,然後來謀取我這個國家嗎?”他之所以會想到這一點,是因為他的祖先也是用的這一招,搶奪了齊國。

《資治通鑑》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駕馭群臣?

在春秋時代,齊國的國君姓姜,到戰國以後,齊國的國君就姓田了,為什麼有這樣的一個變化呢?當時在齊國的大夫貴族中有一個田氏家族,他們用一種非常明顯的手段去收買人心,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大斗出小鬥進的故事。

當時,齊國的老百姓很窮困,他們就向田氏家族借米。去借的時候,田家用大斗把米借給老百姓,當老百姓來還的時候,田家再用尺寸比較小的鬥把米收回來,等於說老百姓問他們借貸的話,借走的多,要還給他們的東西就比較少。這樣田氏家族就把整個齊國老百姓的心理給征服了,所以勢力越來越大,最後取代了姜氏家族,擁有了這個齊國。

《資治通鑑》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駕馭群臣?

所以當田單救助老百姓這一幕出現的時候,齊襄王馬上就有一種非常警惕的心理,覺得如果自己不對他進行提早預防的話,恐怕後來會有很多預想不到的後果。齊襄王自言自語講完這些話以後,忽然發現自己好像失言了,怎麼把自己心裡想的東西都講出來了。所以左右看了一下,只發現殿階下面有一個人在串珠子。

齊襄王就把他叫過來說,“我剛才說的話你聽到了嗎?”

那個人說“我聽到了”。

齊襄王就問,“你覺得我講的怎麼樣?我的擔憂有沒有道理?”

然後那個人說,“擔憂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我給您出一個主意,你不如把田單做的好事想辦法收回來,讓田單做的好事,變成你做的好事,這不就行了嗎?”

《資治通鑑》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駕馭群臣?

怎麼可以做到這一點呢?這個人就教齊襄王。他說,“你下一道命令,就說我非常擔心老百姓,田單知道我的擔心,所以經常賑濟老百姓,給他們食物和衣服,我這樣擔心我們的百姓,而田單也是如此,田單所有的心思跟我都是一樣的,他的這種想法,讓我感覺到非常滿意。如果你下這樣一道命令以後,大家就會覺得,原來田單這麼愛護老百姓,全是王的意思。”

齊王一聽,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他不僅沒有去責怪田單,反而給予了田單非常多的獎勵。過了幾天以後,之前給齊王提供意見的那個人又來了,他說,“王,你不如去把田單叫來,然後向他作揖行禮,再犒勞他,趁這個機會再下一次命令,說如果齊國境內還有忍飢挨餓的、受寒凍的老百姓,你一定要替我好好的照顧他們,收養他們。這樣一個命令頒佈下去,所有的老百姓聽到以後,都會知道原來田單愛老百姓,那是王讓他這麼做的。這樣的話,田單所做的好事,不就變成你做的好事嗎?”

《資治通鑑》中的用人之道:如何才能駕馭群臣?

影視作品中的齊襄王

當田單受到齊襄王猜忌的時候,有這麼一個不知名的人在齊襄王那兒講了幾句話,使得齊襄王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你與其去對抗,不如順水推舟,因為田單他做了一件得民心的事情,如果因為這個事情去記恨田單,處罰田單,那你自己不就站到善的對面了嗎?

反抗善,或者說去做一件懲罰那些行善的人,在老百姓的眼裡,你不就是一個作惡的代表嗎?所以,這個對齊襄王來說肯定是不利的。那麼與其如此,還不如把田單做的這個事情,想辦法把它收到自己的名下來。

作為一個領導者,他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去幹,在這種情況下面,必須要有善於用人的一種方法,一種氣度。所以,在這種時候,如果說你善於用人,那麼你手下所做的成就,最終會變成你自己的成就。故事裡的齊襄王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而別人所出的這個主意,事實上是幫助齊襄王在用人的這個層面上,把自己的功用給發揮出來了。

(移步“姜鵬歷史沙龍”公眾號,獲取更多精彩歷史內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