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

在南太平洋上,有這樣一個地方,它被稱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那裡的土著居民都稱自己是“上帝的人”。這個地方就是被我們稱為大溪地的“塔希提島”。

作家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中,這樣描繪塔希提島的美:

“那是一個遠離這紛繁世界的世外桃源,頭頂是蔚藍的天空以及枝繁葉茂的大樹。那就是色彩的盛宴。處處鳥語花香,涼爽宜人。言語無法描繪這個人間樂園。”

在1917年,毛姆四十三歲的時候,他來到了這樣一個美妙的世外桃源,循著天才畫家高更的足跡,他塑造出了《月亮與六便士》裡的主角斯特里克蘭德。就在1890年,高更三十九歲的時候,他拋家棄子,遊歷到了塔希提島,創作出了價值連城的塔希提島系列畫作,其中一幅名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的畫作,是他的傳奇人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引發了我們對於人類本源和生存意義的思考。

"

在南太平洋上,有這樣一個地方,它被稱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那裡的土著居民都稱自己是“上帝的人”。這個地方就是被我們稱為大溪地的“塔希提島”。

作家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中,這樣描繪塔希提島的美:

“那是一個遠離這紛繁世界的世外桃源,頭頂是蔚藍的天空以及枝繁葉茂的大樹。那就是色彩的盛宴。處處鳥語花香,涼爽宜人。言語無法描繪這個人間樂園。”

在1917年,毛姆四十三歲的時候,他來到了這樣一個美妙的世外桃源,循著天才畫家高更的足跡,他塑造出了《月亮與六便士》裡的主角斯特里克蘭德。就在1890年,高更三十九歲的時候,他拋家棄子,遊歷到了塔希提島,創作出了價值連城的塔希提島系列畫作,其中一幅名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的畫作,是他的傳奇人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引發了我們對於人類本源和生存意義的思考。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曾在《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書評區,看到一位讀者的真實感受。那位讀者說,《月亮與六便士》改變了他的人生走向,原本他只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職員,做著乏味的工作,每個月就期待固定工資養活自己,除此之外,他沒有想過自己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在讀了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之後,他開始思考自己的來處,以後的去處和生活的真正意義。他從斯特里克蘭德的生活軌跡裡,發現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一種對六便士視而不見,寧願跟著月亮孤獨行走的人生。

就像高更一樣,斯特里克蘭德也在塔希提島發現了自己的伊甸園,終於創作出了滿意的畫作。這位讀者不斷地在想:我的伊甸園在哪裡呢?是一成不變的工作?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狀態?

答案是否定的。這位讀者說,自己後來辭職了,他辭去了穩定的工作、不菲的薪水,經過不斷的尋找,終於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他覺得自己正走在去往伊甸園的路上。

毛姆棄醫從文的人生歷程,和《月亮與六便士》中斯特里克蘭德棄商從畫的經歷也很相似。《月亮與六便士》帶給這位讀者的是人生的改變,帶給我的,則是對“一個人面對孤獨”的思考。

"

在南太平洋上,有這樣一個地方,它被稱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那裡的土著居民都稱自己是“上帝的人”。這個地方就是被我們稱為大溪地的“塔希提島”。

作家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中,這樣描繪塔希提島的美:

“那是一個遠離這紛繁世界的世外桃源,頭頂是蔚藍的天空以及枝繁葉茂的大樹。那就是色彩的盛宴。處處鳥語花香,涼爽宜人。言語無法描繪這個人間樂園。”

在1917年,毛姆四十三歲的時候,他來到了這樣一個美妙的世外桃源,循著天才畫家高更的足跡,他塑造出了《月亮與六便士》裡的主角斯特里克蘭德。就在1890年,高更三十九歲的時候,他拋家棄子,遊歷到了塔希提島,創作出了價值連城的塔希提島系列畫作,其中一幅名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的畫作,是他的傳奇人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引發了我們對於人類本源和生存意義的思考。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曾在《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書評區,看到一位讀者的真實感受。那位讀者說,《月亮與六便士》改變了他的人生走向,原本他只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職員,做著乏味的工作,每個月就期待固定工資養活自己,除此之外,他沒有想過自己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在讀了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之後,他開始思考自己的來處,以後的去處和生活的真正意義。他從斯特里克蘭德的生活軌跡裡,發現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一種對六便士視而不見,寧願跟著月亮孤獨行走的人生。

就像高更一樣,斯特里克蘭德也在塔希提島發現了自己的伊甸園,終於創作出了滿意的畫作。這位讀者不斷地在想:我的伊甸園在哪裡呢?是一成不變的工作?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狀態?

答案是否定的。這位讀者說,自己後來辭職了,他辭去了穩定的工作、不菲的薪水,經過不斷的尋找,終於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他覺得自己正走在去往伊甸園的路上。

毛姆棄醫從文的人生歷程,和《月亮與六便士》中斯特里克蘭德棄商從畫的經歷也很相似。《月亮與六便士》帶給這位讀者的是人生的改變,帶給我的,則是對“一個人面對孤獨”的思考。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1.四十而立的男人,拋棄家庭,一個人遠走他鄉的荒唐理由

在最近的熱播劇《小歡喜》中,黃磊飾演的中年男人方圓,在應該升職加薪的年紀,卻被公司裁員了。四十而立,只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理想狀態,而現實是,四十歲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正是責任越來越重的年紀,害怕失業,害怕沒有了經濟來源,在同情方圓這樣的中年失業男人的時候,我們也常常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就感到岌岌可危。

而毛姆的小說,卻讓人覺得是一種對現世的嘲諷。《月亮與六便士》裡的已婚人士斯特里克蘭德,四十歲的年紀,是一名成功的證券經紀人,有魅力十足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生活富足美滿。

有家有口,有房有車,有事業和地位,這是很多人一生追求的目標。而已經擁有了這一切的斯特里克蘭德,卻在現世安穩的四十歲之際,突然離開了妻子,離開了熟悉的城市,去了巴黎。

所有人都以為他是帶著情人私奔了,去巴黎享受豪華奢侈的生活去了。可是,他遠走他鄉的真相只有四個字:“我想畫畫”。

斯特里克蘭德用一個比喻句來形容,他對畫畫的熱忱:“我告訴你我得畫畫。我管不住自己。一個人掉進水裡,游泳遊得好或壞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不得不掙扎出來,否則就會被淹死。”

四十歲的男人,拋家棄子,遠走他鄉,就只是為了學畫畫。誰聽了都很難相信,當然,斯特里克蘭德太太也不相信,但始終認為,丈夫一定是跟別的女人私奔了,才離家出走的。當她不得不信時,她絕望地說,如果他是為了一個女人離開她,還可以原諒,但如果是為了理想而離開,她恨他,永遠都不會原諒他,因為,她對後者無能為力。

斯特里克蘭德為了理想,選擇了孤獨一人,在巴黎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卻以畫畫為樂,即使那些畫作無人問津。

"

在南太平洋上,有這樣一個地方,它被稱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那裡的土著居民都稱自己是“上帝的人”。這個地方就是被我們稱為大溪地的“塔希提島”。

作家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中,這樣描繪塔希提島的美:

“那是一個遠離這紛繁世界的世外桃源,頭頂是蔚藍的天空以及枝繁葉茂的大樹。那就是色彩的盛宴。處處鳥語花香,涼爽宜人。言語無法描繪這個人間樂園。”

在1917年,毛姆四十三歲的時候,他來到了這樣一個美妙的世外桃源,循著天才畫家高更的足跡,他塑造出了《月亮與六便士》裡的主角斯特里克蘭德。就在1890年,高更三十九歲的時候,他拋家棄子,遊歷到了塔希提島,創作出了價值連城的塔希提島系列畫作,其中一幅名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的畫作,是他的傳奇人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引發了我們對於人類本源和生存意義的思考。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曾在《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書評區,看到一位讀者的真實感受。那位讀者說,《月亮與六便士》改變了他的人生走向,原本他只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職員,做著乏味的工作,每個月就期待固定工資養活自己,除此之外,他沒有想過自己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在讀了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之後,他開始思考自己的來處,以後的去處和生活的真正意義。他從斯特里克蘭德的生活軌跡裡,發現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一種對六便士視而不見,寧願跟著月亮孤獨行走的人生。

就像高更一樣,斯特里克蘭德也在塔希提島發現了自己的伊甸園,終於創作出了滿意的畫作。這位讀者不斷地在想:我的伊甸園在哪裡呢?是一成不變的工作?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狀態?

答案是否定的。這位讀者說,自己後來辭職了,他辭去了穩定的工作、不菲的薪水,經過不斷的尋找,終於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他覺得自己正走在去往伊甸園的路上。

毛姆棄醫從文的人生歷程,和《月亮與六便士》中斯特里克蘭德棄商從畫的經歷也很相似。《月亮與六便士》帶給這位讀者的是人生的改變,帶給我的,則是對“一個人面對孤獨”的思考。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1.四十而立的男人,拋棄家庭,一個人遠走他鄉的荒唐理由

在最近的熱播劇《小歡喜》中,黃磊飾演的中年男人方圓,在應該升職加薪的年紀,卻被公司裁員了。四十而立,只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理想狀態,而現實是,四十歲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正是責任越來越重的年紀,害怕失業,害怕沒有了經濟來源,在同情方圓這樣的中年失業男人的時候,我們也常常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就感到岌岌可危。

而毛姆的小說,卻讓人覺得是一種對現世的嘲諷。《月亮與六便士》裡的已婚人士斯特里克蘭德,四十歲的年紀,是一名成功的證券經紀人,有魅力十足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生活富足美滿。

有家有口,有房有車,有事業和地位,這是很多人一生追求的目標。而已經擁有了這一切的斯特里克蘭德,卻在現世安穩的四十歲之際,突然離開了妻子,離開了熟悉的城市,去了巴黎。

所有人都以為他是帶著情人私奔了,去巴黎享受豪華奢侈的生活去了。可是,他遠走他鄉的真相只有四個字:“我想畫畫”。

斯特里克蘭德用一個比喻句來形容,他對畫畫的熱忱:“我告訴你我得畫畫。我管不住自己。一個人掉進水裡,游泳遊得好或壞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不得不掙扎出來,否則就會被淹死。”

四十歲的男人,拋家棄子,遠走他鄉,就只是為了學畫畫。誰聽了都很難相信,當然,斯特里克蘭德太太也不相信,但始終認為,丈夫一定是跟別的女人私奔了,才離家出走的。當她不得不信時,她絕望地說,如果他是為了一個女人離開她,還可以原諒,但如果是為了理想而離開,她恨他,永遠都不會原諒他,因為,她對後者無能為力。

斯特里克蘭德為了理想,選擇了孤獨一人,在巴黎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卻以畫畫為樂,即使那些畫作無人問津。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2.他背後的女人,去賺取六便士,他為畫畫瘋狂,寧獲“渣男”罵名

在愛情和男女關係上,斯特里克蘭德的見解也不同於常人,他視女人為獲得快感的工具,視愛情為疾病,他討厭配偶、伴侶這樣的一種親密關係。他是這樣來描述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係的:“男人的靈魂漫遊於宇宙最遙遠的地域,女人卻熱衷於把男人的靈魂囚禁在家庭收支賬簿的小圈子裡。”

他用“靈魂”和“遙遠”這樣的字眼,來形容男人的追求;卻用“囚禁”和“圈子”這樣的字眼來描述女人對男人“畫地為牢”的束縛感。從中我們可以讀出他對於自由的渴望,渴望遠離家庭和女人,去越是遙遠的地方,就越是暢快自由,離自己的靈魂就越近。

在對待女人的態度上,用“渣男”這個詞來形容斯特里克蘭德,絕對是名副其實的。當被小說中的作家問及,有沒有考慮過自己一走了之,妻子和孩子怎麼生活的時候,他的回答是,已經養了他們二十多年,以後他們是死是活已經和自己沒有關係了,讓他們自生自滅吧。

已為人婦的布蘭奇·斯特羅伊夫,為了他,離開了自己的丈夫,最後,為了他而自殺時,他卻一次面都沒有露過,還振振有詞地說,她的死跟他沒有關係,她是一個愚蠢、失衡的女人。

在被他當作伊甸園的塔希提島,土著女子阿塔認定了他,賺錢養活他,對他言聽計從,還為他生兒育女,她鍾情於他:“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但是,斯特里克蘭德卻對來看病的醫生說:“女人都是一些奇怪的動物,你可以像對待狗一樣對待他們,你可以揍他們,直到把自己的手打疼了,可她們還是愛著你。”足見這個男人有多“渣男”了。

縱使他有一千種毛病,讓人唾棄,但我們依然對他肅然起敬,那是因為“藝術中最令人感興趣的東西是藝術家的個性。”

他為藝術離開安穩的生活,這份勇氣不是誰都有的;為了畫畫,窮困潦倒也無所謂,不以為恥;眼中只有藝術,視愛情和女人為“無物”,抑制慾望的衝動;在失明的日子,乃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心心念唸的還是自己的那些畫作。這是藝術的力量,也是他的個人魅力所在。

"

在南太平洋上,有這樣一個地方,它被稱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那裡的土著居民都稱自己是“上帝的人”。這個地方就是被我們稱為大溪地的“塔希提島”。

作家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中,這樣描繪塔希提島的美:

“那是一個遠離這紛繁世界的世外桃源,頭頂是蔚藍的天空以及枝繁葉茂的大樹。那就是色彩的盛宴。處處鳥語花香,涼爽宜人。言語無法描繪這個人間樂園。”

在1917年,毛姆四十三歲的時候,他來到了這樣一個美妙的世外桃源,循著天才畫家高更的足跡,他塑造出了《月亮與六便士》裡的主角斯特里克蘭德。就在1890年,高更三十九歲的時候,他拋家棄子,遊歷到了塔希提島,創作出了價值連城的塔希提島系列畫作,其中一幅名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的畫作,是他的傳奇人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引發了我們對於人類本源和生存意義的思考。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曾在《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書評區,看到一位讀者的真實感受。那位讀者說,《月亮與六便士》改變了他的人生走向,原本他只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職員,做著乏味的工作,每個月就期待固定工資養活自己,除此之外,他沒有想過自己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在讀了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之後,他開始思考自己的來處,以後的去處和生活的真正意義。他從斯特里克蘭德的生活軌跡裡,發現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一種對六便士視而不見,寧願跟著月亮孤獨行走的人生。

就像高更一樣,斯特里克蘭德也在塔希提島發現了自己的伊甸園,終於創作出了滿意的畫作。這位讀者不斷地在想:我的伊甸園在哪裡呢?是一成不變的工作?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狀態?

答案是否定的。這位讀者說,自己後來辭職了,他辭去了穩定的工作、不菲的薪水,經過不斷的尋找,終於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他覺得自己正走在去往伊甸園的路上。

毛姆棄醫從文的人生歷程,和《月亮與六便士》中斯特里克蘭德棄商從畫的經歷也很相似。《月亮與六便士》帶給這位讀者的是人生的改變,帶給我的,則是對“一個人面對孤獨”的思考。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1.四十而立的男人,拋棄家庭,一個人遠走他鄉的荒唐理由

在最近的熱播劇《小歡喜》中,黃磊飾演的中年男人方圓,在應該升職加薪的年紀,卻被公司裁員了。四十而立,只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理想狀態,而現實是,四十歲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正是責任越來越重的年紀,害怕失業,害怕沒有了經濟來源,在同情方圓這樣的中年失業男人的時候,我們也常常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就感到岌岌可危。

而毛姆的小說,卻讓人覺得是一種對現世的嘲諷。《月亮與六便士》裡的已婚人士斯特里克蘭德,四十歲的年紀,是一名成功的證券經紀人,有魅力十足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生活富足美滿。

有家有口,有房有車,有事業和地位,這是很多人一生追求的目標。而已經擁有了這一切的斯特里克蘭德,卻在現世安穩的四十歲之際,突然離開了妻子,離開了熟悉的城市,去了巴黎。

所有人都以為他是帶著情人私奔了,去巴黎享受豪華奢侈的生活去了。可是,他遠走他鄉的真相只有四個字:“我想畫畫”。

斯特里克蘭德用一個比喻句來形容,他對畫畫的熱忱:“我告訴你我得畫畫。我管不住自己。一個人掉進水裡,游泳遊得好或壞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不得不掙扎出來,否則就會被淹死。”

四十歲的男人,拋家棄子,遠走他鄉,就只是為了學畫畫。誰聽了都很難相信,當然,斯特里克蘭德太太也不相信,但始終認為,丈夫一定是跟別的女人私奔了,才離家出走的。當她不得不信時,她絕望地說,如果他是為了一個女人離開她,還可以原諒,但如果是為了理想而離開,她恨他,永遠都不會原諒他,因為,她對後者無能為力。

斯特里克蘭德為了理想,選擇了孤獨一人,在巴黎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卻以畫畫為樂,即使那些畫作無人問津。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2.他背後的女人,去賺取六便士,他為畫畫瘋狂,寧獲“渣男”罵名

在愛情和男女關係上,斯特里克蘭德的見解也不同於常人,他視女人為獲得快感的工具,視愛情為疾病,他討厭配偶、伴侶這樣的一種親密關係。他是這樣來描述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係的:“男人的靈魂漫遊於宇宙最遙遠的地域,女人卻熱衷於把男人的靈魂囚禁在家庭收支賬簿的小圈子裡。”

他用“靈魂”和“遙遠”這樣的字眼,來形容男人的追求;卻用“囚禁”和“圈子”這樣的字眼來描述女人對男人“畫地為牢”的束縛感。從中我們可以讀出他對於自由的渴望,渴望遠離家庭和女人,去越是遙遠的地方,就越是暢快自由,離自己的靈魂就越近。

在對待女人的態度上,用“渣男”這個詞來形容斯特里克蘭德,絕對是名副其實的。當被小說中的作家問及,有沒有考慮過自己一走了之,妻子和孩子怎麼生活的時候,他的回答是,已經養了他們二十多年,以後他們是死是活已經和自己沒有關係了,讓他們自生自滅吧。

已為人婦的布蘭奇·斯特羅伊夫,為了他,離開了自己的丈夫,最後,為了他而自殺時,他卻一次面都沒有露過,還振振有詞地說,她的死跟他沒有關係,她是一個愚蠢、失衡的女人。

在被他當作伊甸園的塔希提島,土著女子阿塔認定了他,賺錢養活他,對他言聽計從,還為他生兒育女,她鍾情於他:“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但是,斯特里克蘭德卻對來看病的醫生說:“女人都是一些奇怪的動物,你可以像對待狗一樣對待他們,你可以揍他們,直到把自己的手打疼了,可她們還是愛著你。”足見這個男人有多“渣男”了。

縱使他有一千種毛病,讓人唾棄,但我們依然對他肅然起敬,那是因為“藝術中最令人感興趣的東西是藝術家的個性。”

他為藝術離開安穩的生活,這份勇氣不是誰都有的;為了畫畫,窮困潦倒也無所謂,不以為恥;眼中只有藝術,視愛情和女人為“無物”,抑制慾望的衝動;在失明的日子,乃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心心念唸的還是自己的那些畫作。這是藝術的力量,也是他的個人魅力所在。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3.他對原始生活的追求,是沒有人能讀懂的孤獨

一直是業餘畫手的高更,在三十五歲的時候,拋棄了前途遠大的銀行職務,決定做一個全職畫家,他在塔希提島的成名畫作,都是偏原始性和象徵意義的,塔希提島的洗衣少女、老婦、孩童、採摘果實的青年、原始洪荒的背景,都是他的創作元素。

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他對繪畫的熱愛,對原始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成名之前是所有人都不理解的,包括愛他的阿塔,也只是對他言聽計從,而藝術上的交流,幾乎不可能。

他似乎一直都活在一個人的世界裡,一個人面對孤獨的靈魂,不斷地畫畫,不斷地否定自己,撕掉不堪入目的畫作,直到臨死前,他對自己的畫作有了些自信,但仍然囑咐阿塔,在自己死後要燒掉所有的畫作。

在一個人的狂歡之後,他明白無人能夠理解自己的才華,更沒有人能夠讀懂他靈魂深處的東西,既然無人能懂,還不如毀掉它們。

這種天才的“孤獨”,斯特里克蘭德和高更是一體的。在高更臨死之前,曾寫信給詩人查爾斯·莫里斯,信中寫道:“我依然在戰鬥著,並沒有遭受挫敗······一旦有人發現自己被孤立了,莫名的恐懼感便會油然而生。並非每個人都能適應離群索居的生活,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

在南太平洋上,有這樣一個地方,它被稱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那裡的土著居民都稱自己是“上帝的人”。這個地方就是被我們稱為大溪地的“塔希提島”。

作家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中,這樣描繪塔希提島的美:

“那是一個遠離這紛繁世界的世外桃源,頭頂是蔚藍的天空以及枝繁葉茂的大樹。那就是色彩的盛宴。處處鳥語花香,涼爽宜人。言語無法描繪這個人間樂園。”

在1917年,毛姆四十三歲的時候,他來到了這樣一個美妙的世外桃源,循著天才畫家高更的足跡,他塑造出了《月亮與六便士》裡的主角斯特里克蘭德。就在1890年,高更三十九歲的時候,他拋家棄子,遊歷到了塔希提島,創作出了價值連城的塔希提島系列畫作,其中一幅名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的畫作,是他的傳奇人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引發了我們對於人類本源和生存意義的思考。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曾在《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書評區,看到一位讀者的真實感受。那位讀者說,《月亮與六便士》改變了他的人生走向,原本他只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職員,做著乏味的工作,每個月就期待固定工資養活自己,除此之外,他沒有想過自己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在讀了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之後,他開始思考自己的來處,以後的去處和生活的真正意義。他從斯特里克蘭德的生活軌跡裡,發現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一種對六便士視而不見,寧願跟著月亮孤獨行走的人生。

就像高更一樣,斯特里克蘭德也在塔希提島發現了自己的伊甸園,終於創作出了滿意的畫作。這位讀者不斷地在想:我的伊甸園在哪裡呢?是一成不變的工作?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狀態?

答案是否定的。這位讀者說,自己後來辭職了,他辭去了穩定的工作、不菲的薪水,經過不斷的尋找,終於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他覺得自己正走在去往伊甸園的路上。

毛姆棄醫從文的人生歷程,和《月亮與六便士》中斯特里克蘭德棄商從畫的經歷也很相似。《月亮與六便士》帶給這位讀者的是人生的改變,帶給我的,則是對“一個人面對孤獨”的思考。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1.四十而立的男人,拋棄家庭,一個人遠走他鄉的荒唐理由

在最近的熱播劇《小歡喜》中,黃磊飾演的中年男人方圓,在應該升職加薪的年紀,卻被公司裁員了。四十而立,只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理想狀態,而現實是,四十歲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正是責任越來越重的年紀,害怕失業,害怕沒有了經濟來源,在同情方圓這樣的中年失業男人的時候,我們也常常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就感到岌岌可危。

而毛姆的小說,卻讓人覺得是一種對現世的嘲諷。《月亮與六便士》裡的已婚人士斯特里克蘭德,四十歲的年紀,是一名成功的證券經紀人,有魅力十足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生活富足美滿。

有家有口,有房有車,有事業和地位,這是很多人一生追求的目標。而已經擁有了這一切的斯特里克蘭德,卻在現世安穩的四十歲之際,突然離開了妻子,離開了熟悉的城市,去了巴黎。

所有人都以為他是帶著情人私奔了,去巴黎享受豪華奢侈的生活去了。可是,他遠走他鄉的真相只有四個字:“我想畫畫”。

斯特里克蘭德用一個比喻句來形容,他對畫畫的熱忱:“我告訴你我得畫畫。我管不住自己。一個人掉進水裡,游泳遊得好或壞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不得不掙扎出來,否則就會被淹死。”

四十歲的男人,拋家棄子,遠走他鄉,就只是為了學畫畫。誰聽了都很難相信,當然,斯特里克蘭德太太也不相信,但始終認為,丈夫一定是跟別的女人私奔了,才離家出走的。當她不得不信時,她絕望地說,如果他是為了一個女人離開她,還可以原諒,但如果是為了理想而離開,她恨他,永遠都不會原諒他,因為,她對後者無能為力。

斯特里克蘭德為了理想,選擇了孤獨一人,在巴黎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卻以畫畫為樂,即使那些畫作無人問津。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2.他背後的女人,去賺取六便士,他為畫畫瘋狂,寧獲“渣男”罵名

在愛情和男女關係上,斯特里克蘭德的見解也不同於常人,他視女人為獲得快感的工具,視愛情為疾病,他討厭配偶、伴侶這樣的一種親密關係。他是這樣來描述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係的:“男人的靈魂漫遊於宇宙最遙遠的地域,女人卻熱衷於把男人的靈魂囚禁在家庭收支賬簿的小圈子裡。”

他用“靈魂”和“遙遠”這樣的字眼,來形容男人的追求;卻用“囚禁”和“圈子”這樣的字眼來描述女人對男人“畫地為牢”的束縛感。從中我們可以讀出他對於自由的渴望,渴望遠離家庭和女人,去越是遙遠的地方,就越是暢快自由,離自己的靈魂就越近。

在對待女人的態度上,用“渣男”這個詞來形容斯特里克蘭德,絕對是名副其實的。當被小說中的作家問及,有沒有考慮過自己一走了之,妻子和孩子怎麼生活的時候,他的回答是,已經養了他們二十多年,以後他們是死是活已經和自己沒有關係了,讓他們自生自滅吧。

已為人婦的布蘭奇·斯特羅伊夫,為了他,離開了自己的丈夫,最後,為了他而自殺時,他卻一次面都沒有露過,還振振有詞地說,她的死跟他沒有關係,她是一個愚蠢、失衡的女人。

在被他當作伊甸園的塔希提島,土著女子阿塔認定了他,賺錢養活他,對他言聽計從,還為他生兒育女,她鍾情於他:“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但是,斯特里克蘭德卻對來看病的醫生說:“女人都是一些奇怪的動物,你可以像對待狗一樣對待他們,你可以揍他們,直到把自己的手打疼了,可她們還是愛著你。”足見這個男人有多“渣男”了。

縱使他有一千種毛病,讓人唾棄,但我們依然對他肅然起敬,那是因為“藝術中最令人感興趣的東西是藝術家的個性。”

他為藝術離開安穩的生活,這份勇氣不是誰都有的;為了畫畫,窮困潦倒也無所謂,不以為恥;眼中只有藝術,視愛情和女人為“無物”,抑制慾望的衝動;在失明的日子,乃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心心念唸的還是自己的那些畫作。這是藝術的力量,也是他的個人魅力所在。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3.他對原始生活的追求,是沒有人能讀懂的孤獨

一直是業餘畫手的高更,在三十五歲的時候,拋棄了前途遠大的銀行職務,決定做一個全職畫家,他在塔希提島的成名畫作,都是偏原始性和象徵意義的,塔希提島的洗衣少女、老婦、孩童、採摘果實的青年、原始洪荒的背景,都是他的創作元素。

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他對繪畫的熱愛,對原始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成名之前是所有人都不理解的,包括愛他的阿塔,也只是對他言聽計從,而藝術上的交流,幾乎不可能。

他似乎一直都活在一個人的世界裡,一個人面對孤獨的靈魂,不斷地畫畫,不斷地否定自己,撕掉不堪入目的畫作,直到臨死前,他對自己的畫作有了些自信,但仍然囑咐阿塔,在自己死後要燒掉所有的畫作。

在一個人的狂歡之後,他明白無人能夠理解自己的才華,更沒有人能夠讀懂他靈魂深處的東西,既然無人能懂,還不如毀掉它們。

這種天才的“孤獨”,斯特里克蘭德和高更是一體的。在高更臨死之前,曾寫信給詩人查爾斯·莫里斯,信中寫道:“我依然在戰鬥著,並沒有遭受挫敗······一旦有人發現自己被孤立了,莫名的恐懼感便會油然而生。並非每個人都能適應離群索居的生活,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在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的時候,常常會聯想到《刀鋒》這部小說,斯特里克蘭德和拉里,都是為了理想,為了人們口中的“水中月,鏡中花”一樣,不切實際的追求,放棄了婚姻、家庭、朋友、金錢和地位。

當所有人都在追逐六便士的時候,他們毅然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一條不斷尋找和探索的路,途中只有一個人,就是他自己。他必須剋制自己,抵抗富裕生活、愛情、地位、六便士等等誘惑,還必須忍受貧窮、醜陋、嘲諷、飢餓、病痛、恐懼的折磨,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伊甸園。

正如高更所說,一個人必須有力量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才能心無旁騖地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才能擁有一座美妙的、原始的、且只屬於你一個人的伊甸園。

藝術,是極致的美,也是極致的孤獨。

"

在南太平洋上,有這樣一個地方,它被稱為“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那裡的土著居民都稱自己是“上帝的人”。這個地方就是被我們稱為大溪地的“塔希提島”。

作家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中,這樣描繪塔希提島的美:

“那是一個遠離這紛繁世界的世外桃源,頭頂是蔚藍的天空以及枝繁葉茂的大樹。那就是色彩的盛宴。處處鳥語花香,涼爽宜人。言語無法描繪這個人間樂園。”

在1917年,毛姆四十三歲的時候,他來到了這樣一個美妙的世外桃源,循著天才畫家高更的足跡,他塑造出了《月亮與六便士》裡的主角斯特里克蘭德。就在1890年,高更三十九歲的時候,他拋家棄子,遊歷到了塔希提島,創作出了價值連城的塔希提島系列畫作,其中一幅名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的畫作,是他的傳奇人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引發了我們對於人類本源和生存意義的思考。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曾在《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書評區,看到一位讀者的真實感受。那位讀者說,《月亮與六便士》改變了他的人生走向,原本他只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職員,做著乏味的工作,每個月就期待固定工資養活自己,除此之外,他沒有想過自己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在讀了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之後,他開始思考自己的來處,以後的去處和生活的真正意義。他從斯特里克蘭德的生活軌跡裡,發現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一種對六便士視而不見,寧願跟著月亮孤獨行走的人生。

就像高更一樣,斯特里克蘭德也在塔希提島發現了自己的伊甸園,終於創作出了滿意的畫作。這位讀者不斷地在想:我的伊甸園在哪裡呢?是一成不變的工作?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狀態?

答案是否定的。這位讀者說,自己後來辭職了,他辭去了穩定的工作、不菲的薪水,經過不斷的尋找,終於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他覺得自己正走在去往伊甸園的路上。

毛姆棄醫從文的人生歷程,和《月亮與六便士》中斯特里克蘭德棄商從畫的經歷也很相似。《月亮與六便士》帶給這位讀者的是人生的改變,帶給我的,則是對“一個人面對孤獨”的思考。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1.四十而立的男人,拋棄家庭,一個人遠走他鄉的荒唐理由

在最近的熱播劇《小歡喜》中,黃磊飾演的中年男人方圓,在應該升職加薪的年紀,卻被公司裁員了。四十而立,只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理想狀態,而現實是,四十歲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正是責任越來越重的年紀,害怕失業,害怕沒有了經濟來源,在同情方圓這樣的中年失業男人的時候,我們也常常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就感到岌岌可危。

而毛姆的小說,卻讓人覺得是一種對現世的嘲諷。《月亮與六便士》裡的已婚人士斯特里克蘭德,四十歲的年紀,是一名成功的證券經紀人,有魅力十足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生活富足美滿。

有家有口,有房有車,有事業和地位,這是很多人一生追求的目標。而已經擁有了這一切的斯特里克蘭德,卻在現世安穩的四十歲之際,突然離開了妻子,離開了熟悉的城市,去了巴黎。

所有人都以為他是帶著情人私奔了,去巴黎享受豪華奢侈的生活去了。可是,他遠走他鄉的真相只有四個字:“我想畫畫”。

斯特里克蘭德用一個比喻句來形容,他對畫畫的熱忱:“我告訴你我得畫畫。我管不住自己。一個人掉進水裡,游泳遊得好或壞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不得不掙扎出來,否則就會被淹死。”

四十歲的男人,拋家棄子,遠走他鄉,就只是為了學畫畫。誰聽了都很難相信,當然,斯特里克蘭德太太也不相信,但始終認為,丈夫一定是跟別的女人私奔了,才離家出走的。當她不得不信時,她絕望地說,如果他是為了一個女人離開她,還可以原諒,但如果是為了理想而離開,她恨他,永遠都不會原諒他,因為,她對後者無能為力。

斯特里克蘭德為了理想,選擇了孤獨一人,在巴黎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卻以畫畫為樂,即使那些畫作無人問津。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2.他背後的女人,去賺取六便士,他為畫畫瘋狂,寧獲“渣男”罵名

在愛情和男女關係上,斯特里克蘭德的見解也不同於常人,他視女人為獲得快感的工具,視愛情為疾病,他討厭配偶、伴侶這樣的一種親密關係。他是這樣來描述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係的:“男人的靈魂漫遊於宇宙最遙遠的地域,女人卻熱衷於把男人的靈魂囚禁在家庭收支賬簿的小圈子裡。”

他用“靈魂”和“遙遠”這樣的字眼,來形容男人的追求;卻用“囚禁”和“圈子”這樣的字眼來描述女人對男人“畫地為牢”的束縛感。從中我們可以讀出他對於自由的渴望,渴望遠離家庭和女人,去越是遙遠的地方,就越是暢快自由,離自己的靈魂就越近。

在對待女人的態度上,用“渣男”這個詞來形容斯特里克蘭德,絕對是名副其實的。當被小說中的作家問及,有沒有考慮過自己一走了之,妻子和孩子怎麼生活的時候,他的回答是,已經養了他們二十多年,以後他們是死是活已經和自己沒有關係了,讓他們自生自滅吧。

已為人婦的布蘭奇·斯特羅伊夫,為了他,離開了自己的丈夫,最後,為了他而自殺時,他卻一次面都沒有露過,還振振有詞地說,她的死跟他沒有關係,她是一個愚蠢、失衡的女人。

在被他當作伊甸園的塔希提島,土著女子阿塔認定了他,賺錢養活他,對他言聽計從,還為他生兒育女,她鍾情於他:“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但是,斯特里克蘭德卻對來看病的醫生說:“女人都是一些奇怪的動物,你可以像對待狗一樣對待他們,你可以揍他們,直到把自己的手打疼了,可她們還是愛著你。”足見這個男人有多“渣男”了。

縱使他有一千種毛病,讓人唾棄,但我們依然對他肅然起敬,那是因為“藝術中最令人感興趣的東西是藝術家的個性。”

他為藝術離開安穩的生活,這份勇氣不是誰都有的;為了畫畫,窮困潦倒也無所謂,不以為恥;眼中只有藝術,視愛情和女人為“無物”,抑制慾望的衝動;在失明的日子,乃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心心念唸的還是自己的那些畫作。這是藝術的力量,也是他的個人魅力所在。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3.他對原始生活的追求,是沒有人能讀懂的孤獨

一直是業餘畫手的高更,在三十五歲的時候,拋棄了前途遠大的銀行職務,決定做一個全職畫家,他在塔希提島的成名畫作,都是偏原始性和象徵意義的,塔希提島的洗衣少女、老婦、孩童、採摘果實的青年、原始洪荒的背景,都是他的創作元素。

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他對繪畫的熱愛,對原始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成名之前是所有人都不理解的,包括愛他的阿塔,也只是對他言聽計從,而藝術上的交流,幾乎不可能。

他似乎一直都活在一個人的世界裡,一個人面對孤獨的靈魂,不斷地畫畫,不斷地否定自己,撕掉不堪入目的畫作,直到臨死前,他對自己的畫作有了些自信,但仍然囑咐阿塔,在自己死後要燒掉所有的畫作。

在一個人的狂歡之後,他明白無人能夠理解自己的才華,更沒有人能夠讀懂他靈魂深處的東西,既然無人能懂,還不如毀掉它們。

這種天才的“孤獨”,斯特里克蘭德和高更是一體的。在高更臨死之前,曾寫信給詩人查爾斯·莫里斯,信中寫道:“我依然在戰鬥著,並沒有遭受挫敗······一旦有人發現自己被孤立了,莫名的恐懼感便會油然而生。並非每個人都能適應離群索居的生活,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在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的時候,常常會聯想到《刀鋒》這部小說,斯特里克蘭德和拉里,都是為了理想,為了人們口中的“水中月,鏡中花”一樣,不切實際的追求,放棄了婚姻、家庭、朋友、金錢和地位。

當所有人都在追逐六便士的時候,他們毅然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一條不斷尋找和探索的路,途中只有一個人,就是他自己。他必須剋制自己,抵抗富裕生活、愛情、地位、六便士等等誘惑,還必須忍受貧窮、醜陋、嘲諷、飢餓、病痛、恐懼的折磨,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伊甸園。

正如高更所說,一個人必須有力量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才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才能心無旁騖地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才能擁有一座美妙的、原始的、且只屬於你一個人的伊甸園。

藝術,是極致的美,也是極致的孤獨。

《月亮與六便士》:一個人必須有力量,來忍受和習慣一個人的日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