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陶侃,蘇峻之亂該怎麼收場?

陶侃是東晉帝國不得不說的重要人物,他幼年喪父,和寡母相依為命。

為了陶侃能出人頭地,陶侃的母親一直省吃儉用,竭盡所能地供陶侃求學交友,雖然因此窮困不堪也無怨無悔。

鄱陽孝廉範逵嘗過侃,時倉卒無以待賓,其母乃截髮得雙髲,以易酒餚,樂飲極歡,雖僕從亦過所望。——《晉書》·卷六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如果沒有陶侃,蘇峻之亂該怎麼收場?


但陶侃直到四十多歲時,也沒有混出什麼名堂。

因為那是一個豪門士族為主導的社會,寒門子弟想要向上爬非常艱難。如果不是因為天下大亂,陶侃恐怕也只是歷史長河中默默無聞的一分子。

但就在陶侃四十多歲的時候,西晉帝國因諸王之亂而元氣大傷,繼而逐漸倒塌。雖然這並未能改變豪門士族佔主導的現狀,但像陶侃這樣的寒門子弟卻有了一絲衝破障礙的機會。

會劉弘為荊州刺史,將之官,闢侃為南蠻長史,遣先向襄陽討賊張昌,破之。弘既至,謂侃曰:“吾昔為羊公參軍,謂吾其後當居身處。今相觀察,必繼老夫矣。”後以軍功封東鄉侯,邑千戶。——《晉書》·卷六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經過十多年的奮鬥,陶侃成為了荊州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但就在陶侃事業有所成就的時候,卻又被王敦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在陶侃五十七歲時,不得不被迫把自己經營多年的荊州讓給王氏,自己跑到偏遠的廣州當刺史。

如果沒有陶侃,蘇峻之亂該怎麼收場?


陶侃在廣州一呆就是十年,隨著“王與馬”的爭鬥呈白熱化,陶侃作為“王與馬”都能接受的人選再次回到荊州,那一年陶侃已經六十七歲了。

雖然陶侃再次成為荊州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但由於年事已高,陶侃實際上已經做好了養老的準備,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安穩守住荊州就行。

史書上對於陶侃在荊州的所作所為大書特書,其實不過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勸人不要賭博、勸人要廉潔、勸人要愛惜糧食、勸人要多做實事……

侃性聰敏,勤於吏職,恭而近禮,愛好人倫。終日斂膝危坐,閫外多事,千緒萬端,罔有遺漏。——《晉書》·卷六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對於普通官員而言,這都算不得什麼了不起的政績,更何況是陶侃這種州郡級別的高官呢?按照陶侃的級別,他應該操心的是軍國大事,而不是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

這從側面反應了一個事實:從第二次主政荊州,一直到蘇峻之亂以前,陶侃並沒有在荊州做過什麼露臉的大事。

如果沒有陶侃,蘇峻之亂該怎麼收場?


難道是陶侃年老糊塗了嗎?當然不是。我始終強調一點:東晉是一個以豪門士族為主導的社會,陶侃這種身份的人天然會受到豪門士族的敵視。

陶侃不敢大刀闊斧地玩改革,只能做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就算如此,庾亮也把陶侃視為眼中釘。

蘇峻起兵之後,溫嶠本想出兵幫助庾亮,庾亮直接拒絕了,並回了一封書信告訴溫嶠:“你給我好好盯住陶侃,他才是最大的威脅。”

溫嶠聞峻不受詔,便欲下衛京都,三吳又欲起義兵,亮並不聽,而報嶠書曰:“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晉書》·卷七十三·列傳第四十三

客觀地說:主政荊州的陶侃一直小心謹慎,卻依然遭受如此敵視。陶侃平日的處境有多艱難,可想而知。

如果沒有陶侃,蘇峻之亂該怎麼收場?


陶侃是個聰明人,無論溫嶠和庾亮如何敵視陶侃,陶侃從來都是一副無所謂的表情。

隨著蘇峻的節節勝利,庾亮逃往江州與溫嶠匯合。在這種萬分緊要的關頭,溫嶠和庾亮終於不再把陶侃當做最大威脅了,但依然敵視和排斥陶侃。

如果不是因為盟軍的前景實在不妙,溫嶠和庾亮根本就不會聯合陶侃一起出兵。

但在這場爭鬥中,溫嶠和庾亮的表演一直很亮眼。因為他們始終在表現著自己的忠義,反而映襯出陶侃只是一個利慾薰心的小人。

其實,陶侃只是希望能夠獲得認可,畢竟此時的陶侃已經快七十歲了。他自認為時日無多,所以不願意再向兩個年輕後輩低頭了。

但在溫嶠和庾亮的表演映襯下,陶侃一再失分。如果再不行動,陶侃在政治上很可能就會陷入被動。所以陶侃立刻決定親自出馬,不再玩套路。

如果沒有陶侃,蘇峻之亂該怎麼收場?


陶侃的到來令庾亮感到萬分緊張,因為庾亮被蘇峻打得大敗而逃,如同喪家犬一般。他擔心陶侃藉機動手,用自己的人頭來樹立威望。

但陶侃的智慧遠非庾亮所能及,庾亮一直把陶侃看成最大的威脅,但陶侃從來也沒有把庾亮看成威脅。

陶侃是老江湖了,絕不會像庾亮那種愣頭青一樣意氣用事。

殺了庾亮,豈不是承認了蘇峻起兵的合法性?屆時,陶侃又該如何收場呢?他總不能表態與蘇峻合作吧?

在一個以豪門士族為主導的社會中,蘇峻的執政地位根本不會受到主流社會的真正認可,與蘇峻合作,陶侃隨時會被拖入泥潭之中。

無論庾亮做了多少錯事,那都是豪門士族的內部矛盾。如果陶侃打算用殺掉庾亮為籌碼,繼而與蘇峻達成某種交易或默契,那他隨時會被整個豪門士族所敵視。

陶侃最大的願望,就是庾亮能夠真心實意地向自己低頭。這一點,溫嶠完全明白,所以他力勸庾亮,不要怕陶侃,陶侃不會殺你的!

豪門士族都有顯赫的家族背景,但現在是庾亮和溫嶠在求陶侃。如果還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陶侃為什麼要搭理他們?

庾亮想明白了,立刻向陶侃服軟。陶侃見好就收,立刻表示願意和庾亮平等相處。

一個位高權重的州郡長官,一個兵敗逃竄的喪家之犬,卻在這種背景下平等相處,這是何等的諷刺?

亮甚懼,及見侃,引咎自責,風止可觀。侃不覺釋然,乃謂亮曰:“君侯修石頭以擬老子,今日反見求耶?”便談宴終日。亮啖薤,因留白。侃問曰:“安用此為?”亮雲:“故可以種。”侃於是尤相稱歎雲:“非惟風流,兼有為政之實。”——《晉書》卷七十三·列傳第四十三

如果沒有陶侃,蘇峻之亂該怎麼收場?


尊崇一個失勢的豪門領袖(庾亮),對陶侃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這表示陶侃尊重豪門士族。而豪門領袖(庾亮)處於失勢的狀態,只能拼命地拉攏陶侃,這也有助於陶侃獲取更多的政治籌碼。

陶侃尊崇庾亮,更可以表明自己無意掌控整個盟軍,這可以讓眾多觀望者安心。

如果以庾亮的身份和地位,一個不心就會人頭落地,誰還敢投靠盟軍,在陶侃手底下幹活呢?

貴族之所以擁有極大的權力和地位,是由他們的血統所決定,絕不會因為陶侃喜歡或討厭而有所改變。

如果沒有陶侃,蘇峻之亂該怎麼收場?


俗話說“人到七十古來稀”,陶侃出兵與盟軍匯合的時候已經快七十了,誰都不會覺得陶侃未來還能搞什麼大新聞。

回顧陶侃之前的所作所為,也算不上多了不起,這種人能在史書上留個名字,都該感到慶幸。

但歷史就是這麼神奇,陶侃之所以能成為東晉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完全是因為在陶侃七十歲之後,又獲得了更多的機會,陶侃也因此更上一層樓。

在最後的六七年內,陶侃終於爬上了人臣的頂點。而最難能可貴的是:陶侃並未表現出窺視皇權的野心。

如果沒有陶侃,蘇峻之亂該怎麼收場?


但就算如此,史書對陶侃的評價依然是持保留態度的。

基於當時的情況,很多人都認為陶侃原本也是想窺視皇權的,但因為陶侃年老膽小,所以他最終沒能邁出最後一步。

我無法確定這種說法對或不對,因為這是論心。但我確信一點:陶侃的評價偏低,源於豪門士族對他的偏見。

一個寒門子弟居然能在以豪門士族為主導的社會中脫穎而出,已經讓豪門子弟們顏面大失了。如果這個寒門子弟的道德、才能和功績都比豪門子弟更出色,那更是無可容忍的。

於是他們就一再深挖陶侃忠義背後的利害關係,話裡話外的意思就是:陶侃一直想著自己的私利,他表現出的忠義都是經過利弊權衡的。

如果沒有陶侃,蘇峻之亂該怎麼收場?


陶侃的忠義當然是基於利害關係的,但誰不是如此呢?

在東晉那樣一個豪門士族佔統治地位的帝國中,寒門出身的陶侃能走到今天這一步,真可謂歷盡挫折、坎坷、屈辱和血淚。

如果沒有陶侃,蘇峻之亂該怎麼收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