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抑鬱了,該怎麼辦?聽聽這位有14年抑鬱經歷的人怎麼說

一旦我們開始復原,重新尋找生命的意義,我們會長出一雙全新的眼睛。我們會看得更清晰,開始覺察到過去無法察覺的東西。——馬特·海格

如果抑鬱了,該怎麼辦?聽聽這位有14年抑鬱經歷的人怎麼說

說起抑鬱症,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梵高、海明威和三毛等這些文藝界大咖,他們都是死於抑鬱症。近些年也有不少名人因為抑鬱症而自殺,像張國榮、徐行、李曉、羅賓·威廉姆斯、喬任樑等。

據調查顯示,在我國,有6000多萬人正在遭受抑鬱症的折磨,而在全世界,這個數字約4個億。事實上,有研究表明,近年來,我國抑鬱症患者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柳葉刀》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指出,中國精神障礙患病率為17.5%,其中抑鬱障礙人群比重最大。世界衛生組織曾預測,抑鬱症將在2020年成為全球最為流行的疾病之一。

可見,抑鬱症真的比我們想象的更普遍。正如英國作家馬特·海格在《活下去的理由》一書中所提到的:

抑鬱症是一種疾病,每5個人中有1人會遭遇抑鬱症,而且它是隱形的,對抑鬱症沒有直接經驗的人,很難發現她的警告信號

事實上,作家馬特·海格正是抑鬱症患者,24歲抑鬱,受折磨14年,如今基本恢復正常人。他把對於抑鬱症的所有了解和經歷都記錄在了《活下去的理由》這本書裡,並對如何走出抑鬱提出了幾點很實用的建議,總結起來大致如下:

如果抑鬱了,該怎麼辦?聽聽這位有14年抑鬱經歷的人怎麼說

01 接受抑鬱症本來的樣子。

抑鬱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遺傳,可能是童年時的不好經歷,可能是工作不順心,也可能是生活習慣不好,經常熬夜等。

像馬特·海格,他之所以會在24歲那年抑鬱,是因為工作上的不好經歷,再加上他性格內向,臉皮薄,在上學時候沒有朋友,被同學喊做“精神病”等,更加劇了他的抑鬱情緒。

後來瞭解到,他的母親曾患過抑鬱症,還有他的外婆,是死於自殺。據調查,如果父母一方被診斷出抑鬱症,子女患抑鬱症的概率約為40%。

所以,馬特·海格患抑鬱症的機率和嚴重程度都比一般的普通人更大。

但是,即使患了抑鬱症,也不必驚慌失措,或者萬念俱灰,一副“天要塌了”的樣子。相關人士表示,得了抑鬱症,跟得了一種疾病或出了車禍是一個性質,絲毫不會影響你的男人特質、女人特質或人性。

正如馬特·海格在書中寫到的:對於抑鬱症、驚恐症和自殺傾向,不存在什麼正確或錯誤,你接受它們本來的樣子就好了。

要知道,沒有人是百分之百身體健康的,也沒有人是百分之百心理健康的。我們的區別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再退一步講,如果抑鬱症是我們感知生命所要支付的代價,那麼我們就心甘情願承受得了。

因為只有接受,你才能正視它,想辦法戰勝它。關注情緒產生的根源,然後“對症下藥”,尋找中斷情緒的工具。

如果抑鬱了,該怎麼辦?聽聽這位有14年抑鬱經歷的人怎麼說

02 尋找屬於你的作戰武器。

不同的人對抑鬱症的體驗也不會完全一樣。一千個抑鬱患者心中,有一千種抑鬱症。馬特·海格說最痛苦的時候,他根本出不了家門,下不了沙發,滿腦子都被抑鬱佔據。

實在堅持不住的時候,他想過自殺,走到懸崖邊上,又退了回來。因為她想起了愛他的家人和女友。而這,也是他活下來的最重要理由。

正如他所說,生活的意義在於愛你的人。沒有誰會為了一部蘋果手機活著,手機另一端連接的人才重要。

在接下來的日常生活中,他漸漸體會到了可以幫他緩解抑鬱的有效療法,比如閱讀、寫作、瑜伽、旅行、冥想和跑步等。

根據自身經驗,他還建議抑鬱患者,嘗試讓生活節奏慢下來,比如從細嚼慢嚥開始,然後注意傾聽自己的內心,多與人進行交談。

但是,他也強調:

如果你想要好轉,唯一重要的是什麼對你有用。

只要它有用,管它是什麼原理。如果吃藥對你有用,管它是因為血清素還是別的什麼,繼續吃藥就對了。

如果舔壁紙對你有用,你就舔壁紙。

沒有哪種方法適合所有人,你自己就是最好的實驗室。只要堅持對你有用的療法,比如鍛鍊身體、瑜伽,或是全神貫注於你熱愛的某件事或某人。

如果抑鬱了,該怎麼辦?聽聽這位有14年抑鬱經歷的人怎麼說

03 家人的良性陪伴。

馬特·海格在《活下去的理由》這本書裡,不止一次提到他的家人和女友,尤其是女友,為了照顧他的情緒,一個人承擔起經濟收入,還在精神上不斷給予關懷。

那麼,作為抑鬱症患者最親密的家人,到底該如何陪伴才是有效的呢?馬特·海格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寫了10點,可以用以下四個詞語來概括:

(1)接納。抑鬱症患者需要接納抑鬱這件事,而家人要做的事接納現在的他,儘可能多的陪在他身邊。如果可能的話,解除病人的一切工作、生活壓力。

(2)體諒。抑鬱症是一種疾病,如果病人說了一些無心的話,要體諒他們。

(3)溫柔。永遠不要說“振作起來”或“高興起來”這樣的話,除非能提供具體的、萬無一失的操作方法。否則,還是用最老套的、溫柔的愛就足夠了。

(4)耐心。抑鬱症有漲落、起伏,不會保持一個狀態。不要把某一個快樂或糟糕的時刻當做痊癒或復發的證據。所以,要準備好打一場持久戰。

不過,你要始終堅信,家人的愛定能感化病人,把他們從絕望的邊緣拉回。正如有過抑鬱的馬特·海格在書中寫到的:

生命總是在給我們不死的理由,只要我們豎起耳朵用力聽。

這些理由可能來自過去——養育我們的父母,或者朋友、愛人;也可能來自未來——我們將切斷的種種可能性。

如果抑鬱了,該怎麼辦?聽聽這位有14年抑鬱經歷的人怎麼說

04 當你穿過了暴風雨,你就不再是原來那個人。

日本著名小說家村上春樹曾在《海邊的卡夫卡》一書裡,這樣描述:

“暴風雨結束後,你不會記得自己是怎樣活下來的。你甚至不確定暴風雨真的就結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當你穿過了暴風雨,你就不再是原來那個人。”

這句話對於抑鬱症患者同樣適用。有一些舉足輕重的人,正是在與抑鬱不斷對抗的過程中,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比如,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林肯。《大西洋月刊》曾刊登過一篇文章《林肯的偉大抑鬱》,文章中坦言林肯患有抑鬱症,並探討了抑鬱症是如何逼迫林肯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

也許正是林肯對痛苦的切膚感受,賦予了他一顆憐憫之心,驅使著他去改革奴隸制度。

還有英國首相丘吉爾,他的大半生都在跟抑鬱症做鬥爭,還給它起了一個新名字“黑狗”。論事業成就,丘吉爾是最積極進取的人之一。然而,畢竟被抑鬱和黑暗纏繞。

就像一位作家說的,丘吉爾不是因為“克服了”抑鬱症才成為傑出的戰爭領袖,而是對抗抑鬱症的經歷成就了他。

還有著名畫家蒙克,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馬克·吐溫等都患過不同程度的抑鬱症。他們都是很有成就的人,雖然無法找到抑鬱直接導致某個天才作品誕生的確鑿證據,但我們也不能忽視有那麼多偉人對抗過抑鬱的事實。

而這些,又稱為抑鬱症的溢出效應。即是說,抑鬱症會在奪走一些東西的同時,也會留下一些饋贈。

某種程度上,抑鬱症增加了痛苦的強度,卻也能增加幸福的強度。比如,當抑鬱患者冷靜地認知死亡之後,會更加堅定地享受生活,珍惜和孩子、愛人一起的寶貴的時光。

所以,當你穿過了暴風雨,你就不再是原來那個人。

你會重新尋找生命的意義,會長出一雙全新的眼睛,會看得更清晰,開始覺察到過去無法察覺的東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