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唐朝和元朝是兩個差異巨大的朝代。唐朝的疆域遼闊,影響力波及西域、東南亞、日本、朝鮮等,文化、經濟繁榮,由於對外貿易的興盛、海上絲綢之路的日益繁榮,以及國內商貿徵稅極低,從而商業發達、民生安康,整個社會開放、包容風氣,文化領域興盛呈百花齊放之勢。而元朝屬於蠻族入侵,雖然蒙古人征服的範圍在世界上亦屬於疆域最大的帝國,巔峰時期近乎3300萬平方米,但蒙古人在中國的統治,對儒家文化的摧毀、對漢人的蹂躪,導致中原內亂不斷、經濟、政治呈現凋零勢態,當然無可否認元朝四通八達的驛站通信網絡,讓元朝的政治體系維持得更穩固也不至於很快崩潰。

這兩個朝代,雖然沒有可比性:一個漢文化為主,一個少數民族文化為主。但有一種美食卻讓他們之間,有了某種絲絲縷縷的關聯。那就是今天美食PK要比較的羊肉。

"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唐朝和元朝是兩個差異巨大的朝代。唐朝的疆域遼闊,影響力波及西域、東南亞、日本、朝鮮等,文化、經濟繁榮,由於對外貿易的興盛、海上絲綢之路的日益繁榮,以及國內商貿徵稅極低,從而商業發達、民生安康,整個社會開放、包容風氣,文化領域興盛呈百花齊放之勢。而元朝屬於蠻族入侵,雖然蒙古人征服的範圍在世界上亦屬於疆域最大的帝國,巔峰時期近乎3300萬平方米,但蒙古人在中國的統治,對儒家文化的摧毀、對漢人的蹂躪,導致中原內亂不斷、經濟、政治呈現凋零勢態,當然無可否認元朝四通八達的驛站通信網絡,讓元朝的政治體系維持得更穩固也不至於很快崩潰。

這兩個朝代,雖然沒有可比性:一個漢文化為主,一個少數民族文化為主。但有一種美食卻讓他們之間,有了某種絲絲縷縷的關聯。那就是今天美食PK要比較的羊肉。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羊肉火鍋

羊肉的食用歷史極為悠遠,主要是從遊牧民族傳襲。漢朝以後——秦漢時期,我國人民一般飲食還是以豬肉為主——五胡亂華,鮮卑、羌、羯、匈奴等少數民族南遷,紛紛建立政權,從而帶動了北方漢族吃羊肉,羊成為了漢族的餐桌美食。而唐朝本來就屬於具有鮮卑、漢混血的李氏建立,據統計,在唐朝初年,漢族和胡人在高層政權上幾乎是各佔一半,所以,在包容外來文化上採取了非常寬大的政策,對於羊肉這道胡人的美食,也採取了大肚能容的態度。到了唐朝,羊肉已經成為了漢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食。

那麼,唐朝怎樣吃羊肉呢?先來看下唐朝最為有名的韋巨源“燒尾宴”,這個燒尾宴據說唐中宗吃完後,三天不思茶飯,光回味燒尾宴上的美食去了。

"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唐朝和元朝是兩個差異巨大的朝代。唐朝的疆域遼闊,影響力波及西域、東南亞、日本、朝鮮等,文化、經濟繁榮,由於對外貿易的興盛、海上絲綢之路的日益繁榮,以及國內商貿徵稅極低,從而商業發達、民生安康,整個社會開放、包容風氣,文化領域興盛呈百花齊放之勢。而元朝屬於蠻族入侵,雖然蒙古人征服的範圍在世界上亦屬於疆域最大的帝國,巔峰時期近乎3300萬平方米,但蒙古人在中國的統治,對儒家文化的摧毀、對漢人的蹂躪,導致中原內亂不斷、經濟、政治呈現凋零勢態,當然無可否認元朝四通八達的驛站通信網絡,讓元朝的政治體系維持得更穩固也不至於很快崩潰。

這兩個朝代,雖然沒有可比性:一個漢文化為主,一個少數民族文化為主。但有一種美食卻讓他們之間,有了某種絲絲縷縷的關聯。那就是今天美食PK要比較的羊肉。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羊肉火鍋

羊肉的食用歷史極為悠遠,主要是從遊牧民族傳襲。漢朝以後——秦漢時期,我國人民一般飲食還是以豬肉為主——五胡亂華,鮮卑、羌、羯、匈奴等少數民族南遷,紛紛建立政權,從而帶動了北方漢族吃羊肉,羊成為了漢族的餐桌美食。而唐朝本來就屬於具有鮮卑、漢混血的李氏建立,據統計,在唐朝初年,漢族和胡人在高層政權上幾乎是各佔一半,所以,在包容外來文化上採取了非常寬大的政策,對於羊肉這道胡人的美食,也採取了大肚能容的態度。到了唐朝,羊肉已經成為了漢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食。

那麼,唐朝怎樣吃羊肉呢?先來看下唐朝最為有名的韋巨源“燒尾宴”,這個燒尾宴據說唐中宗吃完後,三天不思茶飯,光回味燒尾宴上的美食去了。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唐人吃燒尾宴

“燒尾宴”其名字來源,據說就與羊有關。因為新羊剛融入羊群,會被群羊欺負,只有火燒新羊的尾巴,才能使它順利融入群體。所以進入更高一級的官場,也要“燒尾”,以祈仕途順利。

有意思的是,燒尾宴上肉菜好多都和羊肉有關,比如“逡巡醬”,就是以魚和羊作為主要食材,加上醬料一起快炒而成,“鮮”字就是由“魚”和“羊”兩字組合而成,可見魚和羊烹飪在一起,味道十足鮮美。“單籠金乳酪”是用新鮮羊奶製作的乳餅。“通花軟牛腸”是用胎用羊膏髓加上其他輔料灌入牛腸,做成香腸一類的食品。“昇平炙”以三百條羊舌與鹿舌為食材。“五生盤”以羊、豕、牛、熊、鹿一併烹飪而成。“格食”以羊肉、羊腸拌豆粉煎制而成。

"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唐朝和元朝是兩個差異巨大的朝代。唐朝的疆域遼闊,影響力波及西域、東南亞、日本、朝鮮等,文化、經濟繁榮,由於對外貿易的興盛、海上絲綢之路的日益繁榮,以及國內商貿徵稅極低,從而商業發達、民生安康,整個社會開放、包容風氣,文化領域興盛呈百花齊放之勢。而元朝屬於蠻族入侵,雖然蒙古人征服的範圍在世界上亦屬於疆域最大的帝國,巔峰時期近乎3300萬平方米,但蒙古人在中國的統治,對儒家文化的摧毀、對漢人的蹂躪,導致中原內亂不斷、經濟、政治呈現凋零勢態,當然無可否認元朝四通八達的驛站通信網絡,讓元朝的政治體系維持得更穩固也不至於很快崩潰。

這兩個朝代,雖然沒有可比性:一個漢文化為主,一個少數民族文化為主。但有一種美食卻讓他們之間,有了某種絲絲縷縷的關聯。那就是今天美食PK要比較的羊肉。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羊肉火鍋

羊肉的食用歷史極為悠遠,主要是從遊牧民族傳襲。漢朝以後——秦漢時期,我國人民一般飲食還是以豬肉為主——五胡亂華,鮮卑、羌、羯、匈奴等少數民族南遷,紛紛建立政權,從而帶動了北方漢族吃羊肉,羊成為了漢族的餐桌美食。而唐朝本來就屬於具有鮮卑、漢混血的李氏建立,據統計,在唐朝初年,漢族和胡人在高層政權上幾乎是各佔一半,所以,在包容外來文化上採取了非常寬大的政策,對於羊肉這道胡人的美食,也採取了大肚能容的態度。到了唐朝,羊肉已經成為了漢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食。

那麼,唐朝怎樣吃羊肉呢?先來看下唐朝最為有名的韋巨源“燒尾宴”,這個燒尾宴據說唐中宗吃完後,三天不思茶飯,光回味燒尾宴上的美食去了。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唐人吃燒尾宴

“燒尾宴”其名字來源,據說就與羊有關。因為新羊剛融入羊群,會被群羊欺負,只有火燒新羊的尾巴,才能使它順利融入群體。所以進入更高一級的官場,也要“燒尾”,以祈仕途順利。

有意思的是,燒尾宴上肉菜好多都和羊肉有關,比如“逡巡醬”,就是以魚和羊作為主要食材,加上醬料一起快炒而成,“鮮”字就是由“魚”和“羊”兩字組合而成,可見魚和羊烹飪在一起,味道十足鮮美。“單籠金乳酪”是用新鮮羊奶製作的乳餅。“通花軟牛腸”是用胎用羊膏髓加上其他輔料灌入牛腸,做成香腸一類的食品。“昇平炙”以三百條羊舌與鹿舌為食材。“五生盤”以羊、豕、牛、熊、鹿一併烹飪而成。“格食”以羊肉、羊腸拌豆粉煎制而成。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魚羊鮮火鍋

這麼豪華的燒尾宴,自然尋常人家難以吃到,甚至豪門也未能時時吃到,當時豪門吃羊肉,更常見的是“古樓子”。宋朝王讜在《唐語林·補遺二》寫道:“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這道菜的吃飯極為豪爽,一斤羊肉,置於巨型胡餅之中,肉半熟就吃,無端讓我想起大漠刀客的感覺,在我有限的認知中,只有豪俠之類的群體,才能夠這麼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然而這在唐朝豪門中竟然是一種風氣。

除了豪門和奢華的燒尾宴,唐朝吃羊肉在民間也是極為流行。在《太平廣記》中,有關唐代肉類的記述總共有105處,羊肉獨佔47處,而豬肉只有12處。可見唐朝吃羊肉之普遍。《太平廣記》第104卷有佛教徒姚侍雖然在家修佛,但周圍有人殺了羊邀他赴宴時,仍然忍不住破戒的故事。還有卷196中 一個秀才在冬天的雪夜裡發現三個道士圍著爐子喝酒吃羊肉等等,都體現了羊肉在民間的普及和受歡迎程度。

我在《太平廣記》中還看到一種將鵝與羊混吃的吃法:“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 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這個吃法在《盧氏雜說》記載更為詳盡:“見京都人說,兩軍每行從進食,及其宴設,多食雞鵝之類。就中愛食子鵝,鵝每隻價值二三千。每有設,據人數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謂之‘渾羊歿忽’。” 這個“渾羊歿忽”的吃法也是屬於饕餮大餐了,既有羊腥味又有鵝香味,而兩者皆我所愛。

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吃水盆羊肉的場景看得我不禁垂誕三尺。“夥計,再給我來份水盆羊肉,兩份羊肉啊!”張小敬出獄後,第一件事就是去西市吃水盆羊肉,哧溜哧溜幾口就是一碗,真是過癮、銷魂。

"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唐朝和元朝是兩個差異巨大的朝代。唐朝的疆域遼闊,影響力波及西域、東南亞、日本、朝鮮等,文化、經濟繁榮,由於對外貿易的興盛、海上絲綢之路的日益繁榮,以及國內商貿徵稅極低,從而商業發達、民生安康,整個社會開放、包容風氣,文化領域興盛呈百花齊放之勢。而元朝屬於蠻族入侵,雖然蒙古人征服的範圍在世界上亦屬於疆域最大的帝國,巔峰時期近乎3300萬平方米,但蒙古人在中國的統治,對儒家文化的摧毀、對漢人的蹂躪,導致中原內亂不斷、經濟、政治呈現凋零勢態,當然無可否認元朝四通八達的驛站通信網絡,讓元朝的政治體系維持得更穩固也不至於很快崩潰。

這兩個朝代,雖然沒有可比性:一個漢文化為主,一個少數民族文化為主。但有一種美食卻讓他們之間,有了某種絲絲縷縷的關聯。那就是今天美食PK要比較的羊肉。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羊肉火鍋

羊肉的食用歷史極為悠遠,主要是從遊牧民族傳襲。漢朝以後——秦漢時期,我國人民一般飲食還是以豬肉為主——五胡亂華,鮮卑、羌、羯、匈奴等少數民族南遷,紛紛建立政權,從而帶動了北方漢族吃羊肉,羊成為了漢族的餐桌美食。而唐朝本來就屬於具有鮮卑、漢混血的李氏建立,據統計,在唐朝初年,漢族和胡人在高層政權上幾乎是各佔一半,所以,在包容外來文化上採取了非常寬大的政策,對於羊肉這道胡人的美食,也採取了大肚能容的態度。到了唐朝,羊肉已經成為了漢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食。

那麼,唐朝怎樣吃羊肉呢?先來看下唐朝最為有名的韋巨源“燒尾宴”,這個燒尾宴據說唐中宗吃完後,三天不思茶飯,光回味燒尾宴上的美食去了。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唐人吃燒尾宴

“燒尾宴”其名字來源,據說就與羊有關。因為新羊剛融入羊群,會被群羊欺負,只有火燒新羊的尾巴,才能使它順利融入群體。所以進入更高一級的官場,也要“燒尾”,以祈仕途順利。

有意思的是,燒尾宴上肉菜好多都和羊肉有關,比如“逡巡醬”,就是以魚和羊作為主要食材,加上醬料一起快炒而成,“鮮”字就是由“魚”和“羊”兩字組合而成,可見魚和羊烹飪在一起,味道十足鮮美。“單籠金乳酪”是用新鮮羊奶製作的乳餅。“通花軟牛腸”是用胎用羊膏髓加上其他輔料灌入牛腸,做成香腸一類的食品。“昇平炙”以三百條羊舌與鹿舌為食材。“五生盤”以羊、豕、牛、熊、鹿一併烹飪而成。“格食”以羊肉、羊腸拌豆粉煎制而成。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魚羊鮮火鍋

這麼豪華的燒尾宴,自然尋常人家難以吃到,甚至豪門也未能時時吃到,當時豪門吃羊肉,更常見的是“古樓子”。宋朝王讜在《唐語林·補遺二》寫道:“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這道菜的吃飯極為豪爽,一斤羊肉,置於巨型胡餅之中,肉半熟就吃,無端讓我想起大漠刀客的感覺,在我有限的認知中,只有豪俠之類的群體,才能夠這麼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然而這在唐朝豪門中竟然是一種風氣。

除了豪門和奢華的燒尾宴,唐朝吃羊肉在民間也是極為流行。在《太平廣記》中,有關唐代肉類的記述總共有105處,羊肉獨佔47處,而豬肉只有12處。可見唐朝吃羊肉之普遍。《太平廣記》第104卷有佛教徒姚侍雖然在家修佛,但周圍有人殺了羊邀他赴宴時,仍然忍不住破戒的故事。還有卷196中 一個秀才在冬天的雪夜裡發現三個道士圍著爐子喝酒吃羊肉等等,都體現了羊肉在民間的普及和受歡迎程度。

我在《太平廣記》中還看到一種將鵝與羊混吃的吃法:“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 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這個吃法在《盧氏雜說》記載更為詳盡:“見京都人說,兩軍每行從進食,及其宴設,多食雞鵝之類。就中愛食子鵝,鵝每隻價值二三千。每有設,據人數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謂之‘渾羊歿忽’。” 這個“渾羊歿忽”的吃法也是屬於饕餮大餐了,既有羊腥味又有鵝香味,而兩者皆我所愛。

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吃水盆羊肉的場景看得我不禁垂誕三尺。“夥計,再給我來份水盆羊肉,兩份羊肉啊!”張小敬出獄後,第一件事就是去西市吃水盆羊肉,哧溜哧溜幾口就是一碗,真是過癮、銷魂。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張小敬吃水盆羊肉

這水盆羊肉的好吃程度從劇中可見一斑,隔著屏幕也能夠聞到撲鼻香味。據說,水盆羊肉的製作,需要把羊肉淡鹽水浸泡,漂洗乾淨血水,然後用新鮮羊骨頭熬湯,骨頭與調料包一起熬三四個小時後才下羊肉,煮三個小時。羊肉的香濃和調料包的香料混雜,吃起來鮮味十足。

吃水盆羊肉這個鏡頭也說明《長安十二時辰》在場景、情節設置上的用心良苦。深度符合全民熱愛吃羊肉的唐朝歷史。

"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唐朝和元朝是兩個差異巨大的朝代。唐朝的疆域遼闊,影響力波及西域、東南亞、日本、朝鮮等,文化、經濟繁榮,由於對外貿易的興盛、海上絲綢之路的日益繁榮,以及國內商貿徵稅極低,從而商業發達、民生安康,整個社會開放、包容風氣,文化領域興盛呈百花齊放之勢。而元朝屬於蠻族入侵,雖然蒙古人征服的範圍在世界上亦屬於疆域最大的帝國,巔峰時期近乎3300萬平方米,但蒙古人在中國的統治,對儒家文化的摧毀、對漢人的蹂躪,導致中原內亂不斷、經濟、政治呈現凋零勢態,當然無可否認元朝四通八達的驛站通信網絡,讓元朝的政治體系維持得更穩固也不至於很快崩潰。

這兩個朝代,雖然沒有可比性:一個漢文化為主,一個少數民族文化為主。但有一種美食卻讓他們之間,有了某種絲絲縷縷的關聯。那就是今天美食PK要比較的羊肉。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羊肉火鍋

羊肉的食用歷史極為悠遠,主要是從遊牧民族傳襲。漢朝以後——秦漢時期,我國人民一般飲食還是以豬肉為主——五胡亂華,鮮卑、羌、羯、匈奴等少數民族南遷,紛紛建立政權,從而帶動了北方漢族吃羊肉,羊成為了漢族的餐桌美食。而唐朝本來就屬於具有鮮卑、漢混血的李氏建立,據統計,在唐朝初年,漢族和胡人在高層政權上幾乎是各佔一半,所以,在包容外來文化上採取了非常寬大的政策,對於羊肉這道胡人的美食,也採取了大肚能容的態度。到了唐朝,羊肉已經成為了漢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食。

那麼,唐朝怎樣吃羊肉呢?先來看下唐朝最為有名的韋巨源“燒尾宴”,這個燒尾宴據說唐中宗吃完後,三天不思茶飯,光回味燒尾宴上的美食去了。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唐人吃燒尾宴

“燒尾宴”其名字來源,據說就與羊有關。因為新羊剛融入羊群,會被群羊欺負,只有火燒新羊的尾巴,才能使它順利融入群體。所以進入更高一級的官場,也要“燒尾”,以祈仕途順利。

有意思的是,燒尾宴上肉菜好多都和羊肉有關,比如“逡巡醬”,就是以魚和羊作為主要食材,加上醬料一起快炒而成,“鮮”字就是由“魚”和“羊”兩字組合而成,可見魚和羊烹飪在一起,味道十足鮮美。“單籠金乳酪”是用新鮮羊奶製作的乳餅。“通花軟牛腸”是用胎用羊膏髓加上其他輔料灌入牛腸,做成香腸一類的食品。“昇平炙”以三百條羊舌與鹿舌為食材。“五生盤”以羊、豕、牛、熊、鹿一併烹飪而成。“格食”以羊肉、羊腸拌豆粉煎制而成。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魚羊鮮火鍋

這麼豪華的燒尾宴,自然尋常人家難以吃到,甚至豪門也未能時時吃到,當時豪門吃羊肉,更常見的是“古樓子”。宋朝王讜在《唐語林·補遺二》寫道:“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這道菜的吃飯極為豪爽,一斤羊肉,置於巨型胡餅之中,肉半熟就吃,無端讓我想起大漠刀客的感覺,在我有限的認知中,只有豪俠之類的群體,才能夠這麼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然而這在唐朝豪門中竟然是一種風氣。

除了豪門和奢華的燒尾宴,唐朝吃羊肉在民間也是極為流行。在《太平廣記》中,有關唐代肉類的記述總共有105處,羊肉獨佔47處,而豬肉只有12處。可見唐朝吃羊肉之普遍。《太平廣記》第104卷有佛教徒姚侍雖然在家修佛,但周圍有人殺了羊邀他赴宴時,仍然忍不住破戒的故事。還有卷196中 一個秀才在冬天的雪夜裡發現三個道士圍著爐子喝酒吃羊肉等等,都體現了羊肉在民間的普及和受歡迎程度。

我在《太平廣記》中還看到一種將鵝與羊混吃的吃法:“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 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這個吃法在《盧氏雜說》記載更為詳盡:“見京都人說,兩軍每行從進食,及其宴設,多食雞鵝之類。就中愛食子鵝,鵝每隻價值二三千。每有設,據人數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謂之‘渾羊歿忽’。” 這個“渾羊歿忽”的吃法也是屬於饕餮大餐了,既有羊腥味又有鵝香味,而兩者皆我所愛。

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吃水盆羊肉的場景看得我不禁垂誕三尺。“夥計,再給我來份水盆羊肉,兩份羊肉啊!”張小敬出獄後,第一件事就是去西市吃水盆羊肉,哧溜哧溜幾口就是一碗,真是過癮、銷魂。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張小敬吃水盆羊肉

這水盆羊肉的好吃程度從劇中可見一斑,隔著屏幕也能夠聞到撲鼻香味。據說,水盆羊肉的製作,需要把羊肉淡鹽水浸泡,漂洗乾淨血水,然後用新鮮羊骨頭熬湯,骨頭與調料包一起熬三四個小時後才下羊肉,煮三個小時。羊肉的香濃和調料包的香料混雜,吃起來鮮味十足。

吃水盆羊肉這個鏡頭也說明《長安十二時辰》在場景、情節設置上的用心良苦。深度符合全民熱愛吃羊肉的唐朝歷史。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長安十二時辰官微發佈的海報

作為遊牧民族的蒙古元朝,在吃羊肉這點在歷史上自然更是要力拔頭籌。元朝的主體民族是蒙古族,作為遊牧民族,其飲食主要以羊肉為主,元朝忽思慧所編撰的《飲膳正要》裡,光《聚珍異饌》一章,記述的菜餚九十四種裡,以羊肉或者羊臟器為主料烹飪的菜餚就超過了七十種。

元朝羊肉怎麼吃?

蒙古族的烤肉技術,很早就開始了。“札木合在儻魯山上獵得盤羊,燒烤著吃。”蒙古族統一草原前“烤”這一烹飪技藝就已成為蒙古族烹製獵物的方法之一。在烤肉技術不斷髮展過程中,烤羊肉成為蒙古族最常見的吃羊肉方法。

"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唐朝和元朝是兩個差異巨大的朝代。唐朝的疆域遼闊,影響力波及西域、東南亞、日本、朝鮮等,文化、經濟繁榮,由於對外貿易的興盛、海上絲綢之路的日益繁榮,以及國內商貿徵稅極低,從而商業發達、民生安康,整個社會開放、包容風氣,文化領域興盛呈百花齊放之勢。而元朝屬於蠻族入侵,雖然蒙古人征服的範圍在世界上亦屬於疆域最大的帝國,巔峰時期近乎3300萬平方米,但蒙古人在中國的統治,對儒家文化的摧毀、對漢人的蹂躪,導致中原內亂不斷、經濟、政治呈現凋零勢態,當然無可否認元朝四通八達的驛站通信網絡,讓元朝的政治體系維持得更穩固也不至於很快崩潰。

這兩個朝代,雖然沒有可比性:一個漢文化為主,一個少數民族文化為主。但有一種美食卻讓他們之間,有了某種絲絲縷縷的關聯。那就是今天美食PK要比較的羊肉。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羊肉火鍋

羊肉的食用歷史極為悠遠,主要是從遊牧民族傳襲。漢朝以後——秦漢時期,我國人民一般飲食還是以豬肉為主——五胡亂華,鮮卑、羌、羯、匈奴等少數民族南遷,紛紛建立政權,從而帶動了北方漢族吃羊肉,羊成為了漢族的餐桌美食。而唐朝本來就屬於具有鮮卑、漢混血的李氏建立,據統計,在唐朝初年,漢族和胡人在高層政權上幾乎是各佔一半,所以,在包容外來文化上採取了非常寬大的政策,對於羊肉這道胡人的美食,也採取了大肚能容的態度。到了唐朝,羊肉已經成為了漢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食。

那麼,唐朝怎樣吃羊肉呢?先來看下唐朝最為有名的韋巨源“燒尾宴”,這個燒尾宴據說唐中宗吃完後,三天不思茶飯,光回味燒尾宴上的美食去了。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唐人吃燒尾宴

“燒尾宴”其名字來源,據說就與羊有關。因為新羊剛融入羊群,會被群羊欺負,只有火燒新羊的尾巴,才能使它順利融入群體。所以進入更高一級的官場,也要“燒尾”,以祈仕途順利。

有意思的是,燒尾宴上肉菜好多都和羊肉有關,比如“逡巡醬”,就是以魚和羊作為主要食材,加上醬料一起快炒而成,“鮮”字就是由“魚”和“羊”兩字組合而成,可見魚和羊烹飪在一起,味道十足鮮美。“單籠金乳酪”是用新鮮羊奶製作的乳餅。“通花軟牛腸”是用胎用羊膏髓加上其他輔料灌入牛腸,做成香腸一類的食品。“昇平炙”以三百條羊舌與鹿舌為食材。“五生盤”以羊、豕、牛、熊、鹿一併烹飪而成。“格食”以羊肉、羊腸拌豆粉煎制而成。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魚羊鮮火鍋

這麼豪華的燒尾宴,自然尋常人家難以吃到,甚至豪門也未能時時吃到,當時豪門吃羊肉,更常見的是“古樓子”。宋朝王讜在《唐語林·補遺二》寫道:“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這道菜的吃飯極為豪爽,一斤羊肉,置於巨型胡餅之中,肉半熟就吃,無端讓我想起大漠刀客的感覺,在我有限的認知中,只有豪俠之類的群體,才能夠這麼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然而這在唐朝豪門中竟然是一種風氣。

除了豪門和奢華的燒尾宴,唐朝吃羊肉在民間也是極為流行。在《太平廣記》中,有關唐代肉類的記述總共有105處,羊肉獨佔47處,而豬肉只有12處。可見唐朝吃羊肉之普遍。《太平廣記》第104卷有佛教徒姚侍雖然在家修佛,但周圍有人殺了羊邀他赴宴時,仍然忍不住破戒的故事。還有卷196中 一個秀才在冬天的雪夜裡發現三個道士圍著爐子喝酒吃羊肉等等,都體現了羊肉在民間的普及和受歡迎程度。

我在《太平廣記》中還看到一種將鵝與羊混吃的吃法:“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 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這個吃法在《盧氏雜說》記載更為詳盡:“見京都人說,兩軍每行從進食,及其宴設,多食雞鵝之類。就中愛食子鵝,鵝每隻價值二三千。每有設,據人數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謂之‘渾羊歿忽’。” 這個“渾羊歿忽”的吃法也是屬於饕餮大餐了,既有羊腥味又有鵝香味,而兩者皆我所愛。

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吃水盆羊肉的場景看得我不禁垂誕三尺。“夥計,再給我來份水盆羊肉,兩份羊肉啊!”張小敬出獄後,第一件事就是去西市吃水盆羊肉,哧溜哧溜幾口就是一碗,真是過癮、銷魂。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張小敬吃水盆羊肉

這水盆羊肉的好吃程度從劇中可見一斑,隔著屏幕也能夠聞到撲鼻香味。據說,水盆羊肉的製作,需要把羊肉淡鹽水浸泡,漂洗乾淨血水,然後用新鮮羊骨頭熬湯,骨頭與調料包一起熬三四個小時後才下羊肉,煮三個小時。羊肉的香濃和調料包的香料混雜,吃起來鮮味十足。

吃水盆羊肉這個鏡頭也說明《長安十二時辰》在場景、情節設置上的用心良苦。深度符合全民熱愛吃羊肉的唐朝歷史。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長安十二時辰官微發佈的海報

作為遊牧民族的蒙古元朝,在吃羊肉這點在歷史上自然更是要力拔頭籌。元朝的主體民族是蒙古族,作為遊牧民族,其飲食主要以羊肉為主,元朝忽思慧所編撰的《飲膳正要》裡,光《聚珍異饌》一章,記述的菜餚九十四種裡,以羊肉或者羊臟器為主料烹飪的菜餚就超過了七十種。

元朝羊肉怎麼吃?

蒙古族的烤肉技術,很早就開始了。“札木合在儻魯山上獵得盤羊,燒烤著吃。”蒙古族統一草原前“烤”這一烹飪技藝就已成為蒙古族烹製獵物的方法之一。在烤肉技術不斷髮展過程中,烤羊肉成為蒙古族最常見的吃羊肉方法。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烤羊肉

烤羊肉的技術發展到巔峰,其代表就是烤全羊。在開國皇帝忽必烈時,烤全羊就已經很風行,成為宮廷宴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傳統民族菜餚。

烤全羊最早始見於《元史》卷七十七:“蒙古巫覡掘地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馬湩雜燒之,巫覡以國語呼累朝御名而祭焉。”這說明烤全羊的誕生是在蒙古的祭祀活動中開始的。最早,烤全羊的土製方法十分簡單,烤全羊在《飲膳正要》中有記載:“柳蒸羊。羊一口,帶毛。右件,於地上作爐,三尺深,週迴以石,燒令通赤,用鐵芭盛羊上,用柳子蓋覆,土封,以熟為度。”

這時候還沒有烤爐之類,需要再地上做三尺深爐,以石頭圍住,燒紅,然後把羊連同鐵製的篦子一同放入爐內,並用柳樹枝蓋住羊,最後用土覆蓋在柳枝上封嚴。等羊肉烤熟了,就取出來,用刀子一條條的將羊肉割下來,蘸上鹽巴、油、醬料吃。

"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唐朝和元朝是兩個差異巨大的朝代。唐朝的疆域遼闊,影響力波及西域、東南亞、日本、朝鮮等,文化、經濟繁榮,由於對外貿易的興盛、海上絲綢之路的日益繁榮,以及國內商貿徵稅極低,從而商業發達、民生安康,整個社會開放、包容風氣,文化領域興盛呈百花齊放之勢。而元朝屬於蠻族入侵,雖然蒙古人征服的範圍在世界上亦屬於疆域最大的帝國,巔峰時期近乎3300萬平方米,但蒙古人在中國的統治,對儒家文化的摧毀、對漢人的蹂躪,導致中原內亂不斷、經濟、政治呈現凋零勢態,當然無可否認元朝四通八達的驛站通信網絡,讓元朝的政治體系維持得更穩固也不至於很快崩潰。

這兩個朝代,雖然沒有可比性:一個漢文化為主,一個少數民族文化為主。但有一種美食卻讓他們之間,有了某種絲絲縷縷的關聯。那就是今天美食PK要比較的羊肉。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羊肉火鍋

羊肉的食用歷史極為悠遠,主要是從遊牧民族傳襲。漢朝以後——秦漢時期,我國人民一般飲食還是以豬肉為主——五胡亂華,鮮卑、羌、羯、匈奴等少數民族南遷,紛紛建立政權,從而帶動了北方漢族吃羊肉,羊成為了漢族的餐桌美食。而唐朝本來就屬於具有鮮卑、漢混血的李氏建立,據統計,在唐朝初年,漢族和胡人在高層政權上幾乎是各佔一半,所以,在包容外來文化上採取了非常寬大的政策,對於羊肉這道胡人的美食,也採取了大肚能容的態度。到了唐朝,羊肉已經成為了漢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食。

那麼,唐朝怎樣吃羊肉呢?先來看下唐朝最為有名的韋巨源“燒尾宴”,這個燒尾宴據說唐中宗吃完後,三天不思茶飯,光回味燒尾宴上的美食去了。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唐人吃燒尾宴

“燒尾宴”其名字來源,據說就與羊有關。因為新羊剛融入羊群,會被群羊欺負,只有火燒新羊的尾巴,才能使它順利融入群體。所以進入更高一級的官場,也要“燒尾”,以祈仕途順利。

有意思的是,燒尾宴上肉菜好多都和羊肉有關,比如“逡巡醬”,就是以魚和羊作為主要食材,加上醬料一起快炒而成,“鮮”字就是由“魚”和“羊”兩字組合而成,可見魚和羊烹飪在一起,味道十足鮮美。“單籠金乳酪”是用新鮮羊奶製作的乳餅。“通花軟牛腸”是用胎用羊膏髓加上其他輔料灌入牛腸,做成香腸一類的食品。“昇平炙”以三百條羊舌與鹿舌為食材。“五生盤”以羊、豕、牛、熊、鹿一併烹飪而成。“格食”以羊肉、羊腸拌豆粉煎制而成。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魚羊鮮火鍋

這麼豪華的燒尾宴,自然尋常人家難以吃到,甚至豪門也未能時時吃到,當時豪門吃羊肉,更常見的是“古樓子”。宋朝王讜在《唐語林·補遺二》寫道:“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這道菜的吃飯極為豪爽,一斤羊肉,置於巨型胡餅之中,肉半熟就吃,無端讓我想起大漠刀客的感覺,在我有限的認知中,只有豪俠之類的群體,才能夠這麼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然而這在唐朝豪門中竟然是一種風氣。

除了豪門和奢華的燒尾宴,唐朝吃羊肉在民間也是極為流行。在《太平廣記》中,有關唐代肉類的記述總共有105處,羊肉獨佔47處,而豬肉只有12處。可見唐朝吃羊肉之普遍。《太平廣記》第104卷有佛教徒姚侍雖然在家修佛,但周圍有人殺了羊邀他赴宴時,仍然忍不住破戒的故事。還有卷196中 一個秀才在冬天的雪夜裡發現三個道士圍著爐子喝酒吃羊肉等等,都體現了羊肉在民間的普及和受歡迎程度。

我在《太平廣記》中還看到一種將鵝與羊混吃的吃法:“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 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這個吃法在《盧氏雜說》記載更為詳盡:“見京都人說,兩軍每行從進食,及其宴設,多食雞鵝之類。就中愛食子鵝,鵝每隻價值二三千。每有設,據人數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謂之‘渾羊歿忽’。” 這個“渾羊歿忽”的吃法也是屬於饕餮大餐了,既有羊腥味又有鵝香味,而兩者皆我所愛。

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吃水盆羊肉的場景看得我不禁垂誕三尺。“夥計,再給我來份水盆羊肉,兩份羊肉啊!”張小敬出獄後,第一件事就是去西市吃水盆羊肉,哧溜哧溜幾口就是一碗,真是過癮、銷魂。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張小敬吃水盆羊肉

這水盆羊肉的好吃程度從劇中可見一斑,隔著屏幕也能夠聞到撲鼻香味。據說,水盆羊肉的製作,需要把羊肉淡鹽水浸泡,漂洗乾淨血水,然後用新鮮羊骨頭熬湯,骨頭與調料包一起熬三四個小時後才下羊肉,煮三個小時。羊肉的香濃和調料包的香料混雜,吃起來鮮味十足。

吃水盆羊肉這個鏡頭也說明《長安十二時辰》在場景、情節設置上的用心良苦。深度符合全民熱愛吃羊肉的唐朝歷史。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長安十二時辰官微發佈的海報

作為遊牧民族的蒙古元朝,在吃羊肉這點在歷史上自然更是要力拔頭籌。元朝的主體民族是蒙古族,作為遊牧民族,其飲食主要以羊肉為主,元朝忽思慧所編撰的《飲膳正要》裡,光《聚珍異饌》一章,記述的菜餚九十四種裡,以羊肉或者羊臟器為主料烹飪的菜餚就超過了七十種。

元朝羊肉怎麼吃?

蒙古族的烤肉技術,很早就開始了。“札木合在儻魯山上獵得盤羊,燒烤著吃。”蒙古族統一草原前“烤”這一烹飪技藝就已成為蒙古族烹製獵物的方法之一。在烤肉技術不斷髮展過程中,烤羊肉成為蒙古族最常見的吃羊肉方法。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烤羊肉

烤羊肉的技術發展到巔峰,其代表就是烤全羊。在開國皇帝忽必烈時,烤全羊就已經很風行,成為宮廷宴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傳統民族菜餚。

烤全羊最早始見於《元史》卷七十七:“蒙古巫覡掘地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馬湩雜燒之,巫覡以國語呼累朝御名而祭焉。”這說明烤全羊的誕生是在蒙古的祭祀活動中開始的。最早,烤全羊的土製方法十分簡單,烤全羊在《飲膳正要》中有記載:“柳蒸羊。羊一口,帶毛。右件,於地上作爐,三尺深,週迴以石,燒令通赤,用鐵芭盛羊上,用柳子蓋覆,土封,以熟為度。”

這時候還沒有烤爐之類,需要再地上做三尺深爐,以石頭圍住,燒紅,然後把羊連同鐵製的篦子一同放入爐內,並用柳樹枝蓋住羊,最後用土覆蓋在柳枝上封嚴。等羊肉烤熟了,就取出來,用刀子一條條的將羊肉割下來,蘸上鹽巴、油、醬料吃。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烤全羊

蒙古人冬天吃烤全羊,可以取暖禦寒裹腹,打仗前吃烤全羊,還可以壯膽。將全羊的五臟六腑掏出來,炙烤給瘦弱膽怯的士兵們吃,可以去心憂鬱積、安神治心悸。《飲膳正要》中就寫過一種烤羊心的做法:“炙羊心。治心氣驚悸,爵結不樂。羊心一個,帶系桶;咱夫蘭三錢。右件用玫瑰水一盞,浸取汁,入鹽少許。籤子籤羊心,於火上炙。將咱夫蘭汁徐徐塗之,汁盡為度。食之,安寧心氣,令人多喜。”

"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唐朝和元朝是兩個差異巨大的朝代。唐朝的疆域遼闊,影響力波及西域、東南亞、日本、朝鮮等,文化、經濟繁榮,由於對外貿易的興盛、海上絲綢之路的日益繁榮,以及國內商貿徵稅極低,從而商業發達、民生安康,整個社會開放、包容風氣,文化領域興盛呈百花齊放之勢。而元朝屬於蠻族入侵,雖然蒙古人征服的範圍在世界上亦屬於疆域最大的帝國,巔峰時期近乎3300萬平方米,但蒙古人在中國的統治,對儒家文化的摧毀、對漢人的蹂躪,導致中原內亂不斷、經濟、政治呈現凋零勢態,當然無可否認元朝四通八達的驛站通信網絡,讓元朝的政治體系維持得更穩固也不至於很快崩潰。

這兩個朝代,雖然沒有可比性:一個漢文化為主,一個少數民族文化為主。但有一種美食卻讓他們之間,有了某種絲絲縷縷的關聯。那就是今天美食PK要比較的羊肉。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羊肉火鍋

羊肉的食用歷史極為悠遠,主要是從遊牧民族傳襲。漢朝以後——秦漢時期,我國人民一般飲食還是以豬肉為主——五胡亂華,鮮卑、羌、羯、匈奴等少數民族南遷,紛紛建立政權,從而帶動了北方漢族吃羊肉,羊成為了漢族的餐桌美食。而唐朝本來就屬於具有鮮卑、漢混血的李氏建立,據統計,在唐朝初年,漢族和胡人在高層政權上幾乎是各佔一半,所以,在包容外來文化上採取了非常寬大的政策,對於羊肉這道胡人的美食,也採取了大肚能容的態度。到了唐朝,羊肉已經成為了漢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食。

那麼,唐朝怎樣吃羊肉呢?先來看下唐朝最為有名的韋巨源“燒尾宴”,這個燒尾宴據說唐中宗吃完後,三天不思茶飯,光回味燒尾宴上的美食去了。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唐人吃燒尾宴

“燒尾宴”其名字來源,據說就與羊有關。因為新羊剛融入羊群,會被群羊欺負,只有火燒新羊的尾巴,才能使它順利融入群體。所以進入更高一級的官場,也要“燒尾”,以祈仕途順利。

有意思的是,燒尾宴上肉菜好多都和羊肉有關,比如“逡巡醬”,就是以魚和羊作為主要食材,加上醬料一起快炒而成,“鮮”字就是由“魚”和“羊”兩字組合而成,可見魚和羊烹飪在一起,味道十足鮮美。“單籠金乳酪”是用新鮮羊奶製作的乳餅。“通花軟牛腸”是用胎用羊膏髓加上其他輔料灌入牛腸,做成香腸一類的食品。“昇平炙”以三百條羊舌與鹿舌為食材。“五生盤”以羊、豕、牛、熊、鹿一併烹飪而成。“格食”以羊肉、羊腸拌豆粉煎制而成。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魚羊鮮火鍋

這麼豪華的燒尾宴,自然尋常人家難以吃到,甚至豪門也未能時時吃到,當時豪門吃羊肉,更常見的是“古樓子”。宋朝王讜在《唐語林·補遺二》寫道:“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這道菜的吃飯極為豪爽,一斤羊肉,置於巨型胡餅之中,肉半熟就吃,無端讓我想起大漠刀客的感覺,在我有限的認知中,只有豪俠之類的群體,才能夠這麼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然而這在唐朝豪門中竟然是一種風氣。

除了豪門和奢華的燒尾宴,唐朝吃羊肉在民間也是極為流行。在《太平廣記》中,有關唐代肉類的記述總共有105處,羊肉獨佔47處,而豬肉只有12處。可見唐朝吃羊肉之普遍。《太平廣記》第104卷有佛教徒姚侍雖然在家修佛,但周圍有人殺了羊邀他赴宴時,仍然忍不住破戒的故事。還有卷196中 一個秀才在冬天的雪夜裡發現三個道士圍著爐子喝酒吃羊肉等等,都體現了羊肉在民間的普及和受歡迎程度。

我在《太平廣記》中還看到一種將鵝與羊混吃的吃法:“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 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這個吃法在《盧氏雜說》記載更為詳盡:“見京都人說,兩軍每行從進食,及其宴設,多食雞鵝之類。就中愛食子鵝,鵝每隻價值二三千。每有設,據人數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謂之‘渾羊歿忽’。” 這個“渾羊歿忽”的吃法也是屬於饕餮大餐了,既有羊腥味又有鵝香味,而兩者皆我所愛。

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吃水盆羊肉的場景看得我不禁垂誕三尺。“夥計,再給我來份水盆羊肉,兩份羊肉啊!”張小敬出獄後,第一件事就是去西市吃水盆羊肉,哧溜哧溜幾口就是一碗,真是過癮、銷魂。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張小敬吃水盆羊肉

這水盆羊肉的好吃程度從劇中可見一斑,隔著屏幕也能夠聞到撲鼻香味。據說,水盆羊肉的製作,需要把羊肉淡鹽水浸泡,漂洗乾淨血水,然後用新鮮羊骨頭熬湯,骨頭與調料包一起熬三四個小時後才下羊肉,煮三個小時。羊肉的香濃和調料包的香料混雜,吃起來鮮味十足。

吃水盆羊肉這個鏡頭也說明《長安十二時辰》在場景、情節設置上的用心良苦。深度符合全民熱愛吃羊肉的唐朝歷史。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長安十二時辰官微發佈的海報

作為遊牧民族的蒙古元朝,在吃羊肉這點在歷史上自然更是要力拔頭籌。元朝的主體民族是蒙古族,作為遊牧民族,其飲食主要以羊肉為主,元朝忽思慧所編撰的《飲膳正要》裡,光《聚珍異饌》一章,記述的菜餚九十四種裡,以羊肉或者羊臟器為主料烹飪的菜餚就超過了七十種。

元朝羊肉怎麼吃?

蒙古族的烤肉技術,很早就開始了。“札木合在儻魯山上獵得盤羊,燒烤著吃。”蒙古族統一草原前“烤”這一烹飪技藝就已成為蒙古族烹製獵物的方法之一。在烤肉技術不斷髮展過程中,烤羊肉成為蒙古族最常見的吃羊肉方法。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烤羊肉

烤羊肉的技術發展到巔峰,其代表就是烤全羊。在開國皇帝忽必烈時,烤全羊就已經很風行,成為宮廷宴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傳統民族菜餚。

烤全羊最早始見於《元史》卷七十七:“蒙古巫覡掘地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馬湩雜燒之,巫覡以國語呼累朝御名而祭焉。”這說明烤全羊的誕生是在蒙古的祭祀活動中開始的。最早,烤全羊的土製方法十分簡單,烤全羊在《飲膳正要》中有記載:“柳蒸羊。羊一口,帶毛。右件,於地上作爐,三尺深,週迴以石,燒令通赤,用鐵芭盛羊上,用柳子蓋覆,土封,以熟為度。”

這時候還沒有烤爐之類,需要再地上做三尺深爐,以石頭圍住,燒紅,然後把羊連同鐵製的篦子一同放入爐內,並用柳樹枝蓋住羊,最後用土覆蓋在柳枝上封嚴。等羊肉烤熟了,就取出來,用刀子一條條的將羊肉割下來,蘸上鹽巴、油、醬料吃。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烤全羊

蒙古人冬天吃烤全羊,可以取暖禦寒裹腹,打仗前吃烤全羊,還可以壯膽。將全羊的五臟六腑掏出來,炙烤給瘦弱膽怯的士兵們吃,可以去心憂鬱積、安神治心悸。《飲膳正要》中就寫過一種烤羊心的做法:“炙羊心。治心氣驚悸,爵結不樂。羊心一個,帶系桶;咱夫蘭三錢。右件用玫瑰水一盞,浸取汁,入鹽少許。籤子籤羊心,於火上炙。將咱夫蘭汁徐徐塗之,汁盡為度。食之,安寧心氣,令人多喜。”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烤羊肉

蒙古族傳統烤全羊製作的工藝流程大體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步驟:選料、宰羊(清洗整理)、醃製、烘烤、上色、出爐、刷油、再次上色,其中醃製與烤制是整個製作過程的關鍵所在。醃製中,利用蔥、姜、花椒、大蒜、茴香、鹽等調味品配置好的料水對整羊進行醃製,通常醃製 8 小時~12 小時。烘烤時,需要將大蔥、茴香、大蒜、香油、胡麻油等調味品塞進羊的腹腔中,用鐵絲或它物將腹腔縫合以防止調味品散落。這裡可以看出,蒙古燒烤裡,對調味品的選擇和要求也是很講究了。

週末的時候,我們偶爾和幾個朋友幾家人一起去農家樂,燒烤烤全羊,看著金黃色的全羊在烤架上燒的滋滋冒油,各種調料的香味也隨之撲鼻而來,讓周遭圍觀的人都口水直咽。這還不是純正的蒙古烤全羊呢。我想,元朝時代的烤全羊,肯定會更加入味、吃法更豪爽。

"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唐朝和元朝是兩個差異巨大的朝代。唐朝的疆域遼闊,影響力波及西域、東南亞、日本、朝鮮等,文化、經濟繁榮,由於對外貿易的興盛、海上絲綢之路的日益繁榮,以及國內商貿徵稅極低,從而商業發達、民生安康,整個社會開放、包容風氣,文化領域興盛呈百花齊放之勢。而元朝屬於蠻族入侵,雖然蒙古人征服的範圍在世界上亦屬於疆域最大的帝國,巔峰時期近乎3300萬平方米,但蒙古人在中國的統治,對儒家文化的摧毀、對漢人的蹂躪,導致中原內亂不斷、經濟、政治呈現凋零勢態,當然無可否認元朝四通八達的驛站通信網絡,讓元朝的政治體系維持得更穩固也不至於很快崩潰。

這兩個朝代,雖然沒有可比性:一個漢文化為主,一個少數民族文化為主。但有一種美食卻讓他們之間,有了某種絲絲縷縷的關聯。那就是今天美食PK要比較的羊肉。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羊肉火鍋

羊肉的食用歷史極為悠遠,主要是從遊牧民族傳襲。漢朝以後——秦漢時期,我國人民一般飲食還是以豬肉為主——五胡亂華,鮮卑、羌、羯、匈奴等少數民族南遷,紛紛建立政權,從而帶動了北方漢族吃羊肉,羊成為了漢族的餐桌美食。而唐朝本來就屬於具有鮮卑、漢混血的李氏建立,據統計,在唐朝初年,漢族和胡人在高層政權上幾乎是各佔一半,所以,在包容外來文化上採取了非常寬大的政策,對於羊肉這道胡人的美食,也採取了大肚能容的態度。到了唐朝,羊肉已經成為了漢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食。

那麼,唐朝怎樣吃羊肉呢?先來看下唐朝最為有名的韋巨源“燒尾宴”,這個燒尾宴據說唐中宗吃完後,三天不思茶飯,光回味燒尾宴上的美食去了。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唐人吃燒尾宴

“燒尾宴”其名字來源,據說就與羊有關。因為新羊剛融入羊群,會被群羊欺負,只有火燒新羊的尾巴,才能使它順利融入群體。所以進入更高一級的官場,也要“燒尾”,以祈仕途順利。

有意思的是,燒尾宴上肉菜好多都和羊肉有關,比如“逡巡醬”,就是以魚和羊作為主要食材,加上醬料一起快炒而成,“鮮”字就是由“魚”和“羊”兩字組合而成,可見魚和羊烹飪在一起,味道十足鮮美。“單籠金乳酪”是用新鮮羊奶製作的乳餅。“通花軟牛腸”是用胎用羊膏髓加上其他輔料灌入牛腸,做成香腸一類的食品。“昇平炙”以三百條羊舌與鹿舌為食材。“五生盤”以羊、豕、牛、熊、鹿一併烹飪而成。“格食”以羊肉、羊腸拌豆粉煎制而成。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魚羊鮮火鍋

這麼豪華的燒尾宴,自然尋常人家難以吃到,甚至豪門也未能時時吃到,當時豪門吃羊肉,更常見的是“古樓子”。宋朝王讜在《唐語林·補遺二》寫道:“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這道菜的吃飯極為豪爽,一斤羊肉,置於巨型胡餅之中,肉半熟就吃,無端讓我想起大漠刀客的感覺,在我有限的認知中,只有豪俠之類的群體,才能夠這麼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然而這在唐朝豪門中竟然是一種風氣。

除了豪門和奢華的燒尾宴,唐朝吃羊肉在民間也是極為流行。在《太平廣記》中,有關唐代肉類的記述總共有105處,羊肉獨佔47處,而豬肉只有12處。可見唐朝吃羊肉之普遍。《太平廣記》第104卷有佛教徒姚侍雖然在家修佛,但周圍有人殺了羊邀他赴宴時,仍然忍不住破戒的故事。還有卷196中 一個秀才在冬天的雪夜裡發現三個道士圍著爐子喝酒吃羊肉等等,都體現了羊肉在民間的普及和受歡迎程度。

我在《太平廣記》中還看到一種將鵝與羊混吃的吃法:“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 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這個吃法在《盧氏雜說》記載更為詳盡:“見京都人說,兩軍每行從進食,及其宴設,多食雞鵝之類。就中愛食子鵝,鵝每隻價值二三千。每有設,據人數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謂之‘渾羊歿忽’。” 這個“渾羊歿忽”的吃法也是屬於饕餮大餐了,既有羊腥味又有鵝香味,而兩者皆我所愛。

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吃水盆羊肉的場景看得我不禁垂誕三尺。“夥計,再給我來份水盆羊肉,兩份羊肉啊!”張小敬出獄後,第一件事就是去西市吃水盆羊肉,哧溜哧溜幾口就是一碗,真是過癮、銷魂。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張小敬吃水盆羊肉

這水盆羊肉的好吃程度從劇中可見一斑,隔著屏幕也能夠聞到撲鼻香味。據說,水盆羊肉的製作,需要把羊肉淡鹽水浸泡,漂洗乾淨血水,然後用新鮮羊骨頭熬湯,骨頭與調料包一起熬三四個小時後才下羊肉,煮三個小時。羊肉的香濃和調料包的香料混雜,吃起來鮮味十足。

吃水盆羊肉這個鏡頭也說明《長安十二時辰》在場景、情節設置上的用心良苦。深度符合全民熱愛吃羊肉的唐朝歷史。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長安十二時辰官微發佈的海報

作為遊牧民族的蒙古元朝,在吃羊肉這點在歷史上自然更是要力拔頭籌。元朝的主體民族是蒙古族,作為遊牧民族,其飲食主要以羊肉為主,元朝忽思慧所編撰的《飲膳正要》裡,光《聚珍異饌》一章,記述的菜餚九十四種裡,以羊肉或者羊臟器為主料烹飪的菜餚就超過了七十種。

元朝羊肉怎麼吃?

蒙古族的烤肉技術,很早就開始了。“札木合在儻魯山上獵得盤羊,燒烤著吃。”蒙古族統一草原前“烤”這一烹飪技藝就已成為蒙古族烹製獵物的方法之一。在烤肉技術不斷髮展過程中,烤羊肉成為蒙古族最常見的吃羊肉方法。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烤羊肉

烤羊肉的技術發展到巔峰,其代表就是烤全羊。在開國皇帝忽必烈時,烤全羊就已經很風行,成為宮廷宴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傳統民族菜餚。

烤全羊最早始見於《元史》卷七十七:“蒙古巫覡掘地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馬湩雜燒之,巫覡以國語呼累朝御名而祭焉。”這說明烤全羊的誕生是在蒙古的祭祀活動中開始的。最早,烤全羊的土製方法十分簡單,烤全羊在《飲膳正要》中有記載:“柳蒸羊。羊一口,帶毛。右件,於地上作爐,三尺深,週迴以石,燒令通赤,用鐵芭盛羊上,用柳子蓋覆,土封,以熟為度。”

這時候還沒有烤爐之類,需要再地上做三尺深爐,以石頭圍住,燒紅,然後把羊連同鐵製的篦子一同放入爐內,並用柳樹枝蓋住羊,最後用土覆蓋在柳枝上封嚴。等羊肉烤熟了,就取出來,用刀子一條條的將羊肉割下來,蘸上鹽巴、油、醬料吃。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烤全羊

蒙古人冬天吃烤全羊,可以取暖禦寒裹腹,打仗前吃烤全羊,還可以壯膽。將全羊的五臟六腑掏出來,炙烤給瘦弱膽怯的士兵們吃,可以去心憂鬱積、安神治心悸。《飲膳正要》中就寫過一種烤羊心的做法:“炙羊心。治心氣驚悸,爵結不樂。羊心一個,帶系桶;咱夫蘭三錢。右件用玫瑰水一盞,浸取汁,入鹽少許。籤子籤羊心,於火上炙。將咱夫蘭汁徐徐塗之,汁盡為度。食之,安寧心氣,令人多喜。”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烤羊肉

蒙古族傳統烤全羊製作的工藝流程大體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步驟:選料、宰羊(清洗整理)、醃製、烘烤、上色、出爐、刷油、再次上色,其中醃製與烤制是整個製作過程的關鍵所在。醃製中,利用蔥、姜、花椒、大蒜、茴香、鹽等調味品配置好的料水對整羊進行醃製,通常醃製 8 小時~12 小時。烘烤時,需要將大蔥、茴香、大蒜、香油、胡麻油等調味品塞進羊的腹腔中,用鐵絲或它物將腹腔縫合以防止調味品散落。這裡可以看出,蒙古燒烤裡,對調味品的選擇和要求也是很講究了。

週末的時候,我們偶爾和幾個朋友幾家人一起去農家樂,燒烤烤全羊,看著金黃色的全羊在烤架上燒的滋滋冒油,各種調料的香味也隨之撲鼻而來,讓周遭圍觀的人都口水直咽。這還不是純正的蒙古烤全羊呢。我想,元朝時代的烤全羊,肯定會更加入味、吃法更豪爽。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在農家樂吃到的烤全羊

"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唐朝和元朝是兩個差異巨大的朝代。唐朝的疆域遼闊,影響力波及西域、東南亞、日本、朝鮮等,文化、經濟繁榮,由於對外貿易的興盛、海上絲綢之路的日益繁榮,以及國內商貿徵稅極低,從而商業發達、民生安康,整個社會開放、包容風氣,文化領域興盛呈百花齊放之勢。而元朝屬於蠻族入侵,雖然蒙古人征服的範圍在世界上亦屬於疆域最大的帝國,巔峰時期近乎3300萬平方米,但蒙古人在中國的統治,對儒家文化的摧毀、對漢人的蹂躪,導致中原內亂不斷、經濟、政治呈現凋零勢態,當然無可否認元朝四通八達的驛站通信網絡,讓元朝的政治體系維持得更穩固也不至於很快崩潰。

這兩個朝代,雖然沒有可比性:一個漢文化為主,一個少數民族文化為主。但有一種美食卻讓他們之間,有了某種絲絲縷縷的關聯。那就是今天美食PK要比較的羊肉。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羊肉火鍋

羊肉的食用歷史極為悠遠,主要是從遊牧民族傳襲。漢朝以後——秦漢時期,我國人民一般飲食還是以豬肉為主——五胡亂華,鮮卑、羌、羯、匈奴等少數民族南遷,紛紛建立政權,從而帶動了北方漢族吃羊肉,羊成為了漢族的餐桌美食。而唐朝本來就屬於具有鮮卑、漢混血的李氏建立,據統計,在唐朝初年,漢族和胡人在高層政權上幾乎是各佔一半,所以,在包容外來文化上採取了非常寬大的政策,對於羊肉這道胡人的美食,也採取了大肚能容的態度。到了唐朝,羊肉已經成為了漢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食。

那麼,唐朝怎樣吃羊肉呢?先來看下唐朝最為有名的韋巨源“燒尾宴”,這個燒尾宴據說唐中宗吃完後,三天不思茶飯,光回味燒尾宴上的美食去了。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唐人吃燒尾宴

“燒尾宴”其名字來源,據說就與羊有關。因為新羊剛融入羊群,會被群羊欺負,只有火燒新羊的尾巴,才能使它順利融入群體。所以進入更高一級的官場,也要“燒尾”,以祈仕途順利。

有意思的是,燒尾宴上肉菜好多都和羊肉有關,比如“逡巡醬”,就是以魚和羊作為主要食材,加上醬料一起快炒而成,“鮮”字就是由“魚”和“羊”兩字組合而成,可見魚和羊烹飪在一起,味道十足鮮美。“單籠金乳酪”是用新鮮羊奶製作的乳餅。“通花軟牛腸”是用胎用羊膏髓加上其他輔料灌入牛腸,做成香腸一類的食品。“昇平炙”以三百條羊舌與鹿舌為食材。“五生盤”以羊、豕、牛、熊、鹿一併烹飪而成。“格食”以羊肉、羊腸拌豆粉煎制而成。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魚羊鮮火鍋

這麼豪華的燒尾宴,自然尋常人家難以吃到,甚至豪門也未能時時吃到,當時豪門吃羊肉,更常見的是“古樓子”。宋朝王讜在《唐語林·補遺二》寫道:“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這道菜的吃飯極為豪爽,一斤羊肉,置於巨型胡餅之中,肉半熟就吃,無端讓我想起大漠刀客的感覺,在我有限的認知中,只有豪俠之類的群體,才能夠這麼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然而這在唐朝豪門中竟然是一種風氣。

除了豪門和奢華的燒尾宴,唐朝吃羊肉在民間也是極為流行。在《太平廣記》中,有關唐代肉類的記述總共有105處,羊肉獨佔47處,而豬肉只有12處。可見唐朝吃羊肉之普遍。《太平廣記》第104卷有佛教徒姚侍雖然在家修佛,但周圍有人殺了羊邀他赴宴時,仍然忍不住破戒的故事。還有卷196中 一個秀才在冬天的雪夜裡發現三個道士圍著爐子喝酒吃羊肉等等,都體現了羊肉在民間的普及和受歡迎程度。

我在《太平廣記》中還看到一種將鵝與羊混吃的吃法:“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 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這個吃法在《盧氏雜說》記載更為詳盡:“見京都人說,兩軍每行從進食,及其宴設,多食雞鵝之類。就中愛食子鵝,鵝每隻價值二三千。每有設,據人數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謂之‘渾羊歿忽’。” 這個“渾羊歿忽”的吃法也是屬於饕餮大餐了,既有羊腥味又有鵝香味,而兩者皆我所愛。

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吃水盆羊肉的場景看得我不禁垂誕三尺。“夥計,再給我來份水盆羊肉,兩份羊肉啊!”張小敬出獄後,第一件事就是去西市吃水盆羊肉,哧溜哧溜幾口就是一碗,真是過癮、銷魂。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張小敬吃水盆羊肉

這水盆羊肉的好吃程度從劇中可見一斑,隔著屏幕也能夠聞到撲鼻香味。據說,水盆羊肉的製作,需要把羊肉淡鹽水浸泡,漂洗乾淨血水,然後用新鮮羊骨頭熬湯,骨頭與調料包一起熬三四個小時後才下羊肉,煮三個小時。羊肉的香濃和調料包的香料混雜,吃起來鮮味十足。

吃水盆羊肉這個鏡頭也說明《長安十二時辰》在場景、情節設置上的用心良苦。深度符合全民熱愛吃羊肉的唐朝歷史。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長安十二時辰官微發佈的海報

作為遊牧民族的蒙古元朝,在吃羊肉這點在歷史上自然更是要力拔頭籌。元朝的主體民族是蒙古族,作為遊牧民族,其飲食主要以羊肉為主,元朝忽思慧所編撰的《飲膳正要》裡,光《聚珍異饌》一章,記述的菜餚九十四種裡,以羊肉或者羊臟器為主料烹飪的菜餚就超過了七十種。

元朝羊肉怎麼吃?

蒙古族的烤肉技術,很早就開始了。“札木合在儻魯山上獵得盤羊,燒烤著吃。”蒙古族統一草原前“烤”這一烹飪技藝就已成為蒙古族烹製獵物的方法之一。在烤肉技術不斷髮展過程中,烤羊肉成為蒙古族最常見的吃羊肉方法。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烤羊肉

烤羊肉的技術發展到巔峰,其代表就是烤全羊。在開國皇帝忽必烈時,烤全羊就已經很風行,成為宮廷宴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傳統民族菜餚。

烤全羊最早始見於《元史》卷七十七:“蒙古巫覡掘地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馬湩雜燒之,巫覡以國語呼累朝御名而祭焉。”這說明烤全羊的誕生是在蒙古的祭祀活動中開始的。最早,烤全羊的土製方法十分簡單,烤全羊在《飲膳正要》中有記載:“柳蒸羊。羊一口,帶毛。右件,於地上作爐,三尺深,週迴以石,燒令通赤,用鐵芭盛羊上,用柳子蓋覆,土封,以熟為度。”

這時候還沒有烤爐之類,需要再地上做三尺深爐,以石頭圍住,燒紅,然後把羊連同鐵製的篦子一同放入爐內,並用柳樹枝蓋住羊,最後用土覆蓋在柳枝上封嚴。等羊肉烤熟了,就取出來,用刀子一條條的將羊肉割下來,蘸上鹽巴、油、醬料吃。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烤全羊

蒙古人冬天吃烤全羊,可以取暖禦寒裹腹,打仗前吃烤全羊,還可以壯膽。將全羊的五臟六腑掏出來,炙烤給瘦弱膽怯的士兵們吃,可以去心憂鬱積、安神治心悸。《飲膳正要》中就寫過一種烤羊心的做法:“炙羊心。治心氣驚悸,爵結不樂。羊心一個,帶系桶;咱夫蘭三錢。右件用玫瑰水一盞,浸取汁,入鹽少許。籤子籤羊心,於火上炙。將咱夫蘭汁徐徐塗之,汁盡為度。食之,安寧心氣,令人多喜。”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烤羊肉

蒙古族傳統烤全羊製作的工藝流程大體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步驟:選料、宰羊(清洗整理)、醃製、烘烤、上色、出爐、刷油、再次上色,其中醃製與烤制是整個製作過程的關鍵所在。醃製中,利用蔥、姜、花椒、大蒜、茴香、鹽等調味品配置好的料水對整羊進行醃製,通常醃製 8 小時~12 小時。烘烤時,需要將大蔥、茴香、大蒜、香油、胡麻油等調味品塞進羊的腹腔中,用鐵絲或它物將腹腔縫合以防止調味品散落。這裡可以看出,蒙古燒烤裡,對調味品的選擇和要求也是很講究了。

週末的時候,我們偶爾和幾個朋友幾家人一起去農家樂,燒烤烤全羊,看著金黃色的全羊在烤架上燒的滋滋冒油,各種調料的香味也隨之撲鼻而來,讓周遭圍觀的人都口水直咽。這還不是純正的蒙古烤全羊呢。我想,元朝時代的烤全羊,肯定會更加入味、吃法更豪爽。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在農家樂吃到的烤全羊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農家樂

說到吃羊肉,還有一種吃法大概可以和水盆羊肉類似,那就是咱們經常吃到的涮羊肉。而涮羊肉據傳是忽必烈攻城拔寨、對外開闢疆域時期,有一次戰前忽必烈想吃草原上的清燉羊肉,隨軍廚師馬上準備烹飪,然而當時忽然軍號吹響,需要馬上發動兵力作戰,沒法燉好這道菜,情急之下,便把羊肉切成超薄的羊肉片,然後再湯鍋裡攪和一下就撈出來,放上調料端給忽必烈,結果忽必烈一吃,竟然美味得讓他讚不絕口、渾身發熱,遂軍心大振、一鼓作氣,贏了這場戰爭。

"

頭條號簽約作者:蒲風霖

唐朝和元朝是兩個差異巨大的朝代。唐朝的疆域遼闊,影響力波及西域、東南亞、日本、朝鮮等,文化、經濟繁榮,由於對外貿易的興盛、海上絲綢之路的日益繁榮,以及國內商貿徵稅極低,從而商業發達、民生安康,整個社會開放、包容風氣,文化領域興盛呈百花齊放之勢。而元朝屬於蠻族入侵,雖然蒙古人征服的範圍在世界上亦屬於疆域最大的帝國,巔峰時期近乎3300萬平方米,但蒙古人在中國的統治,對儒家文化的摧毀、對漢人的蹂躪,導致中原內亂不斷、經濟、政治呈現凋零勢態,當然無可否認元朝四通八達的驛站通信網絡,讓元朝的政治體系維持得更穩固也不至於很快崩潰。

這兩個朝代,雖然沒有可比性:一個漢文化為主,一個少數民族文化為主。但有一種美食卻讓他們之間,有了某種絲絲縷縷的關聯。那就是今天美食PK要比較的羊肉。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羊肉火鍋

羊肉的食用歷史極為悠遠,主要是從遊牧民族傳襲。漢朝以後——秦漢時期,我國人民一般飲食還是以豬肉為主——五胡亂華,鮮卑、羌、羯、匈奴等少數民族南遷,紛紛建立政權,從而帶動了北方漢族吃羊肉,羊成為了漢族的餐桌美食。而唐朝本來就屬於具有鮮卑、漢混血的李氏建立,據統計,在唐朝初年,漢族和胡人在高層政權上幾乎是各佔一半,所以,在包容外來文化上採取了非常寬大的政策,對於羊肉這道胡人的美食,也採取了大肚能容的態度。到了唐朝,羊肉已經成為了漢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食。

那麼,唐朝怎樣吃羊肉呢?先來看下唐朝最為有名的韋巨源“燒尾宴”,這個燒尾宴據說唐中宗吃完後,三天不思茶飯,光回味燒尾宴上的美食去了。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唐人吃燒尾宴

“燒尾宴”其名字來源,據說就與羊有關。因為新羊剛融入羊群,會被群羊欺負,只有火燒新羊的尾巴,才能使它順利融入群體。所以進入更高一級的官場,也要“燒尾”,以祈仕途順利。

有意思的是,燒尾宴上肉菜好多都和羊肉有關,比如“逡巡醬”,就是以魚和羊作為主要食材,加上醬料一起快炒而成,“鮮”字就是由“魚”和“羊”兩字組合而成,可見魚和羊烹飪在一起,味道十足鮮美。“單籠金乳酪”是用新鮮羊奶製作的乳餅。“通花軟牛腸”是用胎用羊膏髓加上其他輔料灌入牛腸,做成香腸一類的食品。“昇平炙”以三百條羊舌與鹿舌為食材。“五生盤”以羊、豕、牛、熊、鹿一併烹飪而成。“格食”以羊肉、羊腸拌豆粉煎制而成。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魚羊鮮火鍋

這麼豪華的燒尾宴,自然尋常人家難以吃到,甚至豪門也未能時時吃到,當時豪門吃羊肉,更常見的是“古樓子”。宋朝王讜在《唐語林·補遺二》寫道:“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佈於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這道菜的吃飯極為豪爽,一斤羊肉,置於巨型胡餅之中,肉半熟就吃,無端讓我想起大漠刀客的感覺,在我有限的認知中,只有豪俠之類的群體,才能夠這麼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然而這在唐朝豪門中竟然是一種風氣。

除了豪門和奢華的燒尾宴,唐朝吃羊肉在民間也是極為流行。在《太平廣記》中,有關唐代肉類的記述總共有105處,羊肉獨佔47處,而豬肉只有12處。可見唐朝吃羊肉之普遍。《太平廣記》第104卷有佛教徒姚侍雖然在家修佛,但周圍有人殺了羊邀他赴宴時,仍然忍不住破戒的故事。還有卷196中 一個秀才在冬天的雪夜裡發現三個道士圍著爐子喝酒吃羊肉等等,都體現了羊肉在民間的普及和受歡迎程度。

我在《太平廣記》中還看到一種將鵝與羊混吃的吃法:“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 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這個吃法在《盧氏雜說》記載更為詳盡:“見京都人說,兩軍每行從進食,及其宴設,多食雞鵝之類。就中愛食子鵝,鵝每隻價值二三千。每有設,據人數取鵝。燖去毛,及去五臟,釀以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剝,去腸胃。置鵝於羊中,縫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卻羊。取鵝渾食之,謂之‘渾羊歿忽’。” 這個“渾羊歿忽”的吃法也是屬於饕餮大餐了,既有羊腥味又有鵝香味,而兩者皆我所愛。

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吃水盆羊肉的場景看得我不禁垂誕三尺。“夥計,再給我來份水盆羊肉,兩份羊肉啊!”張小敬出獄後,第一件事就是去西市吃水盆羊肉,哧溜哧溜幾口就是一碗,真是過癮、銷魂。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張小敬吃水盆羊肉

這水盆羊肉的好吃程度從劇中可見一斑,隔著屏幕也能夠聞到撲鼻香味。據說,水盆羊肉的製作,需要把羊肉淡鹽水浸泡,漂洗乾淨血水,然後用新鮮羊骨頭熬湯,骨頭與調料包一起熬三四個小時後才下羊肉,煮三個小時。羊肉的香濃和調料包的香料混雜,吃起來鮮味十足。

吃水盆羊肉這個鏡頭也說明《長安十二時辰》在場景、情節設置上的用心良苦。深度符合全民熱愛吃羊肉的唐朝歷史。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長安十二時辰官微發佈的海報

作為遊牧民族的蒙古元朝,在吃羊肉這點在歷史上自然更是要力拔頭籌。元朝的主體民族是蒙古族,作為遊牧民族,其飲食主要以羊肉為主,元朝忽思慧所編撰的《飲膳正要》裡,光《聚珍異饌》一章,記述的菜餚九十四種裡,以羊肉或者羊臟器為主料烹飪的菜餚就超過了七十種。

元朝羊肉怎麼吃?

蒙古族的烤肉技術,很早就開始了。“札木合在儻魯山上獵得盤羊,燒烤著吃。”蒙古族統一草原前“烤”這一烹飪技藝就已成為蒙古族烹製獵物的方法之一。在烤肉技術不斷髮展過程中,烤羊肉成為蒙古族最常見的吃羊肉方法。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烤羊肉

烤羊肉的技術發展到巔峰,其代表就是烤全羊。在開國皇帝忽必烈時,烤全羊就已經很風行,成為宮廷宴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傳統民族菜餚。

烤全羊最早始見於《元史》卷七十七:“蒙古巫覡掘地為坎以燎肉,仍以酒醴馬湩雜燒之,巫覡以國語呼累朝御名而祭焉。”這說明烤全羊的誕生是在蒙古的祭祀活動中開始的。最早,烤全羊的土製方法十分簡單,烤全羊在《飲膳正要》中有記載:“柳蒸羊。羊一口,帶毛。右件,於地上作爐,三尺深,週迴以石,燒令通赤,用鐵芭盛羊上,用柳子蓋覆,土封,以熟為度。”

這時候還沒有烤爐之類,需要再地上做三尺深爐,以石頭圍住,燒紅,然後把羊連同鐵製的篦子一同放入爐內,並用柳樹枝蓋住羊,最後用土覆蓋在柳枝上封嚴。等羊肉烤熟了,就取出來,用刀子一條條的將羊肉割下來,蘸上鹽巴、油、醬料吃。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烤全羊

蒙古人冬天吃烤全羊,可以取暖禦寒裹腹,打仗前吃烤全羊,還可以壯膽。將全羊的五臟六腑掏出來,炙烤給瘦弱膽怯的士兵們吃,可以去心憂鬱積、安神治心悸。《飲膳正要》中就寫過一種烤羊心的做法:“炙羊心。治心氣驚悸,爵結不樂。羊心一個,帶系桶;咱夫蘭三錢。右件用玫瑰水一盞,浸取汁,入鹽少許。籤子籤羊心,於火上炙。將咱夫蘭汁徐徐塗之,汁盡為度。食之,安寧心氣,令人多喜。”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烤羊肉

蒙古族傳統烤全羊製作的工藝流程大體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步驟:選料、宰羊(清洗整理)、醃製、烘烤、上色、出爐、刷油、再次上色,其中醃製與烤制是整個製作過程的關鍵所在。醃製中,利用蔥、姜、花椒、大蒜、茴香、鹽等調味品配置好的料水對整羊進行醃製,通常醃製 8 小時~12 小時。烘烤時,需要將大蔥、茴香、大蒜、香油、胡麻油等調味品塞進羊的腹腔中,用鐵絲或它物將腹腔縫合以防止調味品散落。這裡可以看出,蒙古燒烤裡,對調味品的選擇和要求也是很講究了。

週末的時候,我們偶爾和幾個朋友幾家人一起去農家樂,燒烤烤全羊,看著金黃色的全羊在烤架上燒的滋滋冒油,各種調料的香味也隨之撲鼻而來,讓周遭圍觀的人都口水直咽。這還不是純正的蒙古烤全羊呢。我想,元朝時代的烤全羊,肯定會更加入味、吃法更豪爽。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在農家樂吃到的烤全羊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農家樂

說到吃羊肉,還有一種吃法大概可以和水盆羊肉類似,那就是咱們經常吃到的涮羊肉。而涮羊肉據傳是忽必烈攻城拔寨、對外開闢疆域時期,有一次戰前忽必烈想吃草原上的清燉羊肉,隨軍廚師馬上準備烹飪,然而當時忽然軍號吹響,需要馬上發動兵力作戰,沒法燉好這道菜,情急之下,便把羊肉切成超薄的羊肉片,然後再湯鍋裡攪和一下就撈出來,放上調料端給忽必烈,結果忽必烈一吃,竟然美味得讓他讚不絕口、渾身發熱,遂軍心大振、一鼓作氣,贏了這場戰爭。

唐朝和元朝的食羊大法,哪一個朝代更腥味十足?

銅鍋涮羊肉

但這個傳說不可考,涮羊肉的吃法,很有可能在宋朝——這也是一個愛吃羊肉的朝代——就似乎開始了。林洪《山家清供》裡曾經提過涮兔子肉的吃法,火鍋的一種,叫做“撥霞供”。在宋代,火鍋涮肉就已經開始有人食用。在元朝,涮羊肉是貴族的吃法,直到清代,才走向民間。所以,在元朝最主要的吃羊肉方法,還是烤羊肉、烤全羊。

羊肉,有的人覺得要除掉腥味才敢入口,而我,卻覺得羊肉硬是要有些腥羶味道,才更美味。從唐朝燒尾宴上的羊肉和水盆羊肉的吃法看,唐朝更講究烹飪的技巧,各種羊肉製作方法都比較精巧,吃起來會更加細膩腥香,而元朝的烤羊肉和烤全羊,吃法上更粗獷豪爽,其味道則更原始入味。兩個朝代的羊肉,如果能夠穿越過去,我想他們的PK在吃貨的刀叉瓢盆之下,必將是一場壯烈的戰爭。

參考文獻:

《唐代燒尾宴考釋》,邢臺學院學報,史月梅

《蒙古族傳統飲食製作技藝研究》,王猛

圖片部分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