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當了漢奸,其母大罵道:我為國家殺此賊,取其心告慰三軍

撥開歷史的迷霧,總會有一些人揹負千古冤情,唐朝歷史上曾有一個外族人,驍勇善戰、忠心為國,為國和親,滿門忠烈,為平戰亂,全家犧牲47人,兒子投降敵人,他竟當眾殺子立威,也是凌煙閣功臣之一,一個可以與郭子儀相提並論的英雄,就是這樣一個忠臣良將,竟慘遭小人陷害,被逼謀反,列入“叛臣傳”,令人痛心。

此人名為僕固懷恩,本屬鐵勒族人,唐朝一統天下,鐵勒族歸屬大唐,僕固懷恩自此效忠唐朝,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因功獲封金微都督。

唐朝自建立以後,屢次開疆拓土,先後平定突厥、吐谷渾、遼東等地,國土面積極為遼闊,為了加強對邊境控制,便於處理邊防,唐玄宗後期開始在各地設置兵鎮,由節度使進行管轄,逐漸成為皇室隱患。

此人當了漢奸,其母大罵道:我為國家殺此賊,取其心告慰三軍

開元晚期,玄宗怠政,寵信奸臣,導致朝廷敗落,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發,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由盛轉衰,國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僕固懷恩雖然是少數民族出身,但是一心為國,堅定地站在統治者一方。

戰爭爆發以後,僕固懷恩升任朔方左武鋒使,跟隨郭子儀四處征戰,僕固懷恩驍勇善戰,尤其擅長排兵佈陣,作為衝在第一線的指揮官,多次率軍挫敗史思明部隊,先後收復兩京,加封大寧郡王,僕固懷恩在戰爭中打響了威名,叛軍紛紛避其鋒芒,郭子儀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離不開僕固懷恩的功勞。

公元762年,郭子儀功高蓋主被君王猜忌,僕固懷恩則擔任兵馬大元帥副手,雖說是副手,卻是實際上的最高指揮官,僕固懷恩大權在握,不負朝廷所託,領兵攻取洛陽,殲敵10萬餘人,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平定了河北戰事。

此人當了漢奸,其母大罵道:我為國家殺此賊,取其心告慰三軍

僕固懷恩為人忠義,平生最恨背信棄義之人,面對叛軍,僕固懷恩從不手軟,每戰必定親自在前線指揮,叛軍高層史思明、史朝義等人皆敗在他手中,為了平定戰亂,僕固懷恩全家上陣,死傷46人,可謂滿門忠烈,據說兒子因不堪受辱,率軍投降,雖然之後又跑了回來,僕固懷恩卻認為兒子對朝廷不忠,當眾斬首,大義滅親之舉令人動容。

為了增加獲勝籌碼,僕固懷恩曾向回紇借兵,代價就是把自己的女兒充當朝廷公主送去聯姻,藉助回紇騎兵幫助,與史朝義10萬精兵展開決戰,雙方皆損傷慘重,一時間陷入膠著狀態,僕固懷恩背水一戰, 以弓箭手為掩護,率軍衝擊叛軍陣營,俘虜士兵4萬餘人,隨後攻破衛州,平定幽燕,逼迫史朝義自盡,8年平叛之路,僕固懷恩居功至偉。

僕固懷恩因功加封太子少師,食邑千戶,入凌煙閣,成為武將中的佼佼者,勞苦功高卻引來眾人不滿,在朝廷最艱難的時候,僕固懷恩曾上書朝廷:“臣有二女,遠嫁外夷,為國和親,蕩平寇敵。”,本是忠心耿耿,卻引來“叛國”猜忌,安史之亂以後,眾多大將被削除兵權,大將李光弼被活活氣死,很難想象一個戰爭上拼死殺敵的將軍,卻被自己人逼上了絕路。

此人當了漢奸,其母大罵道:我為國家殺此賊,取其心告慰三軍

究其原因是李光弼從未被當做“自己人”,雖然姓李,卻是地地道道的契丹人,文臣、宦官整日嚷嚷“非我族類,必有異心”,兔死狐悲的慘劇再次上演,僕固懷恩的身份成了催命符,動亂剛剛結束,李唐王朝渡盡劫波,原本期望走向正規,大唐王朝的發展卻偏離了航道,君臣間隙日益嚴重,統治者開始重新宦官,摒棄武將。

原本以為戰亂結束以後,有功之人會加官進爵,然而朝廷猜忌解除了郭子儀等人兵權,還有功臣因得罪宦官被賜死,僕固懷恩手下敗將史朝義自盡之前,曾作最後一搏,找來僕固懷恩女婿帶兵反唐,引來十萬大軍逼近關中,朝廷知道兩人之間的關係,派僕固懷恩前去遊說,僕固懷恩不辱使命,不費一兵一卒解除危機。

此人當了漢奸,其母大罵道:我為國家殺此賊,取其心告慰三軍

然而這次出訪被人留下口舌,監軍駱奉先聽信謠言,誣告僕固懷恩連同回紇謀反,謠言愈演愈烈,僕固懷恩本想連夜進京解釋,結果還沒動身就等來了京城使者,宰相裴遵慶帶著聖旨來“慰問”,裴遵慶曾讓僕固懷恩自己去向皇帝解釋,不過與他一起平叛的大將李光弼、來瑱等人相繼被處死,一想到這僕固懷恩便心驚膽戰,不敢前去,恰逢手下部將勸說:“朝廷乃不測之地,不能前往。”

僕固懷恩沒有動身,結果引起皇帝猜忌,一怒之下殺了僕固懷恩兒子,這下徹底逼反了僕固懷恩,公元765年,僕固懷恩引兵二十餘萬反唐,母親責罵其叛變,曾說:“吾為國家殺此賊,取其心以謝三軍”。

此人當了漢奸,其母大罵道:我為國家殺此賊,取其心告慰三軍

僕固懷恩本不想反唐,只是形勢所迫,最終在悲憤交加中去世,死後侄子接任主帥,繼續反叛,結果被輕鬆鎮壓。

僕固懷恩之所以被人陷害,主要有幾種原因,首先就是功高蓋主,引來皇帝猜忌,“安史之亂”根源就是大將擁兵自重,深得信任的安祿山都能造反,還有那些人能令統治者放心呢,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統治者不管孰是孰非,為了杜絕後患,只能全部處死。

此人當了漢奸,其母大罵道:我為國家殺此賊,取其心告慰三軍

其次是功勞太高,引起其餘將軍不滿,在謠言基礎上,推波助瀾,最終害死了僕固懷恩,最後就是形勢決定,唐朝藩鎮勢力做大,不便管理,統治者聽信太監言論,絲毫不信任武將,被逼造反的源頭就是太監誣告。

當然統治者昏庸才是最大的原因, 僕固懷恩為國效忠,一家老小犧牲了47人,立下汗馬功勞,最終卻落得如此下場,好在僕固懷恩死後,朝廷為他恢復名譽,把責任推到周圍人身上,滿門忠烈卻被列入“叛臣轉”,歷史真的讓人無可奈何。

參考資料: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七十一》、《新唐書·卷二百二十四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叛臣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