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朝最無恥的詩人,卻寫下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

唐朝就是個詩詞的國度,湧現了許多詩詞大咖,浪漫如仙的李白,憂國憂民的杜甫,驚才豔豔的王維……

這些大詩人雖然不是完美之人,但是人品卻都是無可指摘的。

然而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在唐朝就有這麼一位詩人,卑劣無恥,忘恩負義,毫無文人風骨,但她卻寫出了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此人叫宋之問,這首詩名為《渡漢江》,全詩如下: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首詩是在他被貶嶺南之時所寫。

"

唐朝就是個詩詞的國度,湧現了許多詩詞大咖,浪漫如仙的李白,憂國憂民的杜甫,驚才豔豔的王維……

這些大詩人雖然不是完美之人,但是人品卻都是無可指摘的。

然而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在唐朝就有這麼一位詩人,卑劣無恥,忘恩負義,毫無文人風骨,但她卻寫出了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此人叫宋之問,這首詩名為《渡漢江》,全詩如下: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首詩是在他被貶嶺南之時所寫。

他是唐朝最無恥的詩人,卻寫下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在唐宋時期,嶺南是尚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加上古代本就通信不便,所以詩人被貶嶺南後才會感慨收不到家人的來信。

詩歌開頭短短10字,便將和家人分離,音訊全無的焦急之態描寫得淋漓盡致。

一個“斷”字,寫出了詩人與世隔絕的痛苦之情。

而“復”字,極寫時間之久,其實時間未必很長,只是因為深處荒僻之地,又久久無法聯繫上家人,詩人倍感煎熬,才會覺得度日如年。

古代不像現在,即使身處異國他鄉,QQ、微信,依然互通有無。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也許永遠無法體會那種“鴻雁在雲魚在水”的傳信情趣,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

唐朝就是個詩詞的國度,湧現了許多詩詞大咖,浪漫如仙的李白,憂國憂民的杜甫,驚才豔豔的王維……

這些大詩人雖然不是完美之人,但是人品卻都是無可指摘的。

然而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在唐朝就有這麼一位詩人,卑劣無恥,忘恩負義,毫無文人風骨,但她卻寫出了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此人叫宋之問,這首詩名為《渡漢江》,全詩如下: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首詩是在他被貶嶺南之時所寫。

他是唐朝最無恥的詩人,卻寫下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在唐宋時期,嶺南是尚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加上古代本就通信不便,所以詩人被貶嶺南後才會感慨收不到家人的來信。

詩歌開頭短短10字,便將和家人分離,音訊全無的焦急之態描寫得淋漓盡致。

一個“斷”字,寫出了詩人與世隔絕的痛苦之情。

而“復”字,極寫時間之久,其實時間未必很長,只是因為深處荒僻之地,又久久無法聯繫上家人,詩人倍感煎熬,才會覺得度日如年。

古代不像現在,即使身處異國他鄉,QQ、微信,依然互通有無。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也許永遠無法體會那種“鴻雁在雲魚在水”的傳信情趣,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他是唐朝最無恥的詩人,卻寫下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越靠近家鄉,詩人卻是越發擔憂害怕,甚至都不敢向從家鄉那邊來的人打聽消息。

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對於久未返鄉的遊子來說,家鄉的一切變得陌生模糊,那種既想靠近又害怕物是人非的心情常人恐怕是無法理解。

就像當初賀知章80多歲返鄉,物是人非,“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不過有種說法說宋之問之所以近鄉情怯是因為他沒臉見父老鄉親。

"

唐朝就是個詩詞的國度,湧現了許多詩詞大咖,浪漫如仙的李白,憂國憂民的杜甫,驚才豔豔的王維……

這些大詩人雖然不是完美之人,但是人品卻都是無可指摘的。

然而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在唐朝就有這麼一位詩人,卑劣無恥,忘恩負義,毫無文人風骨,但她卻寫出了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此人叫宋之問,這首詩名為《渡漢江》,全詩如下: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首詩是在他被貶嶺南之時所寫。

他是唐朝最無恥的詩人,卻寫下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在唐宋時期,嶺南是尚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加上古代本就通信不便,所以詩人被貶嶺南後才會感慨收不到家人的來信。

詩歌開頭短短10字,便將和家人分離,音訊全無的焦急之態描寫得淋漓盡致。

一個“斷”字,寫出了詩人與世隔絕的痛苦之情。

而“復”字,極寫時間之久,其實時間未必很長,只是因為深處荒僻之地,又久久無法聯繫上家人,詩人倍感煎熬,才會覺得度日如年。

古代不像現在,即使身處異國他鄉,QQ、微信,依然互通有無。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也許永遠無法體會那種“鴻雁在雲魚在水”的傳信情趣,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他是唐朝最無恥的詩人,卻寫下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越靠近家鄉,詩人卻是越發擔憂害怕,甚至都不敢向從家鄉那邊來的人打聽消息。

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對於久未返鄉的遊子來說,家鄉的一切變得陌生模糊,那種既想靠近又害怕物是人非的心情常人恐怕是無法理解。

就像當初賀知章80多歲返鄉,物是人非,“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不過有種說法說宋之問之所以近鄉情怯是因為他沒臉見父老鄉親。

他是唐朝最無恥的詩人,卻寫下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傳說他曾經因為一首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而殺害自己的親外甥劉希夷,這件事不知真偽,因為關於劉希夷的記載實在太少。

然而他曾經做過兩件事,受盡後人指責。

其一是為了當武則天的男寵無所不用其極。

當時武則天十分寵愛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宋之問為了巴結他們,甚至為他們倒尿壺,也是丟盡了文人的臉面。

後來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直接向武則天寫詩求歡“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

可惜武則天以他“口臭”為由拒絕了他,他覺得甚是丟人,這才消停。

如果說一個大好青年卻想著要當老太婆的面首是為不要臉的話,那麼他出賣好友更是令人噁心。

"

唐朝就是個詩詞的國度,湧現了許多詩詞大咖,浪漫如仙的李白,憂國憂民的杜甫,驚才豔豔的王維……

這些大詩人雖然不是完美之人,但是人品卻都是無可指摘的。

然而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在唐朝就有這麼一位詩人,卑劣無恥,忘恩負義,毫無文人風骨,但她卻寫出了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此人叫宋之問,這首詩名為《渡漢江》,全詩如下: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首詩是在他被貶嶺南之時所寫。

他是唐朝最無恥的詩人,卻寫下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在唐宋時期,嶺南是尚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加上古代本就通信不便,所以詩人被貶嶺南後才會感慨收不到家人的來信。

詩歌開頭短短10字,便將和家人分離,音訊全無的焦急之態描寫得淋漓盡致。

一個“斷”字,寫出了詩人與世隔絕的痛苦之情。

而“復”字,極寫時間之久,其實時間未必很長,只是因為深處荒僻之地,又久久無法聯繫上家人,詩人倍感煎熬,才會覺得度日如年。

古代不像現在,即使身處異國他鄉,QQ、微信,依然互通有無。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也許永遠無法體會那種“鴻雁在雲魚在水”的傳信情趣,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他是唐朝最無恥的詩人,卻寫下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越靠近家鄉,詩人卻是越發擔憂害怕,甚至都不敢向從家鄉那邊來的人打聽消息。

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對於久未返鄉的遊子來說,家鄉的一切變得陌生模糊,那種既想靠近又害怕物是人非的心情常人恐怕是無法理解。

就像當初賀知章80多歲返鄉,物是人非,“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不過有種說法說宋之問之所以近鄉情怯是因為他沒臉見父老鄉親。

他是唐朝最無恥的詩人,卻寫下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傳說他曾經因為一首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而殺害自己的親外甥劉希夷,這件事不知真偽,因為關於劉希夷的記載實在太少。

然而他曾經做過兩件事,受盡後人指責。

其一是為了當武則天的男寵無所不用其極。

當時武則天十分寵愛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宋之問為了巴結他們,甚至為他們倒尿壺,也是丟盡了文人的臉面。

後來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直接向武則天寫詩求歡“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

可惜武則天以他“口臭”為由拒絕了他,他覺得甚是丟人,這才消停。

如果說一個大好青年卻想著要當老太婆的面首是為不要臉的話,那麼他出賣好友更是令人噁心。

他是唐朝最無恥的詩人,卻寫下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武則天仙逝後,依附於她的大部分官員,殺的殺,貶的貶,宋之問當時也在其列,他被貶到嶺南參軍。

沒多久,他就偷偷溜回洛陽,藏在好友張仲之家裡。

當時張仲之與人密謀要除掉武三思,宋之問得知消息後,覺得是個戴罪立功的好機會,便跑去告密。

最終的結果便是張仲之一家被殺,這就是典型的農夫與蛇的故事。

古代文人最重風骨和義氣,而宋之問卻恰巧最缺這兩種,所以說他近鄉情怯,愧見家鄉父老,這個說法也是講得通的。

"

唐朝就是個詩詞的國度,湧現了許多詩詞大咖,浪漫如仙的李白,憂國憂民的杜甫,驚才豔豔的王維……

這些大詩人雖然不是完美之人,但是人品卻都是無可指摘的。

然而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在唐朝就有這麼一位詩人,卑劣無恥,忘恩負義,毫無文人風骨,但她卻寫出了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此人叫宋之問,這首詩名為《渡漢江》,全詩如下: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首詩是在他被貶嶺南之時所寫。

他是唐朝最無恥的詩人,卻寫下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在唐宋時期,嶺南是尚未開發的蠻荒之地,加上古代本就通信不便,所以詩人被貶嶺南後才會感慨收不到家人的來信。

詩歌開頭短短10字,便將和家人分離,音訊全無的焦急之態描寫得淋漓盡致。

一個“斷”字,寫出了詩人與世隔絕的痛苦之情。

而“復”字,極寫時間之久,其實時間未必很長,只是因為深處荒僻之地,又久久無法聯繫上家人,詩人倍感煎熬,才會覺得度日如年。

古代不像現在,即使身處異國他鄉,QQ、微信,依然互通有無。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也許永遠無法體會那種“鴻雁在雲魚在水”的傳信情趣,不知是幸還是不幸?

他是唐朝最無恥的詩人,卻寫下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越靠近家鄉,詩人卻是越發擔憂害怕,甚至都不敢向從家鄉那邊來的人打聽消息。

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對於久未返鄉的遊子來說,家鄉的一切變得陌生模糊,那種既想靠近又害怕物是人非的心情常人恐怕是無法理解。

就像當初賀知章80多歲返鄉,物是人非,“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不過有種說法說宋之問之所以近鄉情怯是因為他沒臉見父老鄉親。

他是唐朝最無恥的詩人,卻寫下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傳說他曾經因為一首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而殺害自己的親外甥劉希夷,這件事不知真偽,因為關於劉希夷的記載實在太少。

然而他曾經做過兩件事,受盡後人指責。

其一是為了當武則天的男寵無所不用其極。

當時武則天十分寵愛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宋之問為了巴結他們,甚至為他們倒尿壺,也是丟盡了文人的臉面。

後來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直接向武則天寫詩求歡“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

可惜武則天以他“口臭”為由拒絕了他,他覺得甚是丟人,這才消停。

如果說一個大好青年卻想著要當老太婆的面首是為不要臉的話,那麼他出賣好友更是令人噁心。

他是唐朝最無恥的詩人,卻寫下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武則天仙逝後,依附於她的大部分官員,殺的殺,貶的貶,宋之問當時也在其列,他被貶到嶺南參軍。

沒多久,他就偷偷溜回洛陽,藏在好友張仲之家裡。

當時張仲之與人密謀要除掉武三思,宋之問得知消息後,覺得是個戴罪立功的好機會,便跑去告密。

最終的結果便是張仲之一家被殺,這就是典型的農夫與蛇的故事。

古代文人最重風骨和義氣,而宋之問卻恰巧最缺這兩種,所以說他近鄉情怯,愧見家鄉父老,這個說法也是講得通的。

他是唐朝最無恥的詩人,卻寫下千古名作,還入選《唐詩三百首》

其實,宋之問在唐朝初年也算是詩名遠播,他甚至還是七律的開創者之一,然而也許是因為他的名聲實在太差,導致即使他的詩作入選《唐詩三百首》,卻還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畢竟大家還是喜歡德才兼備之人。

所以說一個人即使再有才華,若是品行不佳,註定不會走太遠,不知你怎麼看呢?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