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

薛延陀部落是漠北鐵勒諸部中最為強大的一支,他們的祖先是匈奴人。隋末,突厥強大後,包括薛延陀在內的鐵勒諸部歸附於突厥。貞觀初年,東突厥頡利可汗倒行逆施,薛延陀部在首領乙失夷男的率領下自立為汗國。

唐太宗李世民早有消滅東突厥之心,本著遠交近攻的戰略,貞觀三年,李世民冊封夷男為薛延陀真珠可汗,承認他的獨立,並建立了友好關係,以便大唐消滅突厥時起到牽制作用。

"

薛延陀部落是漠北鐵勒諸部中最為強大的一支,他們的祖先是匈奴人。隋末,突厥強大後,包括薛延陀在內的鐵勒諸部歸附於突厥。貞觀初年,東突厥頡利可汗倒行逆施,薛延陀部在首領乙失夷男的率領下自立為汗國。

唐太宗李世民早有消滅東突厥之心,本著遠交近攻的戰略,貞觀三年,李世民冊封夷男為薛延陀真珠可汗,承認他的獨立,並建立了友好關係,以便大唐消滅突厥時起到牽制作用。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大唐消滅東突厥的同時,野心勃勃的夷男迅速出兵佔領了東突厥大片領土。雖然在大唐天可汗面前還不敢造次,但畢竟繼突厥之後,薛延陀成為大唐在北部又一個潛在的敵人。對此李世民沒有坐等其強大,採取了兩項遏制措施:

第一,封夷男的兩個兒子各為小可汗,起到分化瓦解的作用。

第二,封東突厥貴族李思摩(阿史那思摩)為俟利苾可汗,返回突厥漠南舊地居住,這樣做目的有二:其一,在薛延陀與大唐之間設置一個緩衝與屏障,最起碼可以起到預警的作用;其二,雖然天可汗下旨,規定雙方不得相互侵擾,但這無疑是將一塊肥肉放在夷男的嘴邊,一旦夷男敢越過大漠吃這塊肥肉,天可汗便可名正言順的興師問罪。

"

薛延陀部落是漠北鐵勒諸部中最為強大的一支,他們的祖先是匈奴人。隋末,突厥強大後,包括薛延陀在內的鐵勒諸部歸附於突厥。貞觀初年,東突厥頡利可汗倒行逆施,薛延陀部在首領乙失夷男的率領下自立為汗國。

唐太宗李世民早有消滅東突厥之心,本著遠交近攻的戰略,貞觀三年,李世民冊封夷男為薛延陀真珠可汗,承認他的獨立,並建立了友好關係,以便大唐消滅突厥時起到牽制作用。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大唐消滅東突厥的同時,野心勃勃的夷男迅速出兵佔領了東突厥大片領土。雖然在大唐天可汗面前還不敢造次,但畢竟繼突厥之後,薛延陀成為大唐在北部又一個潛在的敵人。對此李世民沒有坐等其強大,採取了兩項遏制措施:

第一,封夷男的兩個兒子各為小可汗,起到分化瓦解的作用。

第二,封東突厥貴族李思摩(阿史那思摩)為俟利苾可汗,返回突厥漠南舊地居住,這樣做目的有二:其一,在薛延陀與大唐之間設置一個緩衝與屏障,最起碼可以起到預警的作用;其二,雖然天可汗下旨,規定雙方不得相互侵擾,但這無疑是將一塊肥肉放在夷男的嘴邊,一旦夷男敢越過大漠吃這塊肥肉,天可汗便可名正言順的興師問罪。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李世民劇照

貞觀十五年,垂涎三尺的夷男果然按捺不住,趁李世民準備封禪泰山之際,糾集二十萬大軍由兒子乙失大度率領,南下越過大漠,要一口吃掉李思摩這塊肥肉。

接到李思摩的報急後,李世民命令李世勣、張儉、李大亮、張士貴、李襲譽五位大將率領約計十五萬大軍,直撲塞外,計劃一舉消滅薛延陀的二十萬大軍。但是,大部分唐軍去塞外只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武裝旅遊,便凱旋而回了。那是因為薛延陀的二十萬大軍被李世勣率領的僅僅六千騎兵,就打的丟盔棄甲,死者十有八九。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除了李世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一因素外,李世勣作為一名優秀統帥,擁有靈活的頭腦也是十分關鍵的因素。唐軍勝利的因素有三:

"

薛延陀部落是漠北鐵勒諸部中最為強大的一支,他們的祖先是匈奴人。隋末,突厥強大後,包括薛延陀在內的鐵勒諸部歸附於突厥。貞觀初年,東突厥頡利可汗倒行逆施,薛延陀部在首領乙失夷男的率領下自立為汗國。

唐太宗李世民早有消滅東突厥之心,本著遠交近攻的戰略,貞觀三年,李世民冊封夷男為薛延陀真珠可汗,承認他的獨立,並建立了友好關係,以便大唐消滅突厥時起到牽制作用。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大唐消滅東突厥的同時,野心勃勃的夷男迅速出兵佔領了東突厥大片領土。雖然在大唐天可汗面前還不敢造次,但畢竟繼突厥之後,薛延陀成為大唐在北部又一個潛在的敵人。對此李世民沒有坐等其強大,採取了兩項遏制措施:

第一,封夷男的兩個兒子各為小可汗,起到分化瓦解的作用。

第二,封東突厥貴族李思摩(阿史那思摩)為俟利苾可汗,返回突厥漠南舊地居住,這樣做目的有二:其一,在薛延陀與大唐之間設置一個緩衝與屏障,最起碼可以起到預警的作用;其二,雖然天可汗下旨,規定雙方不得相互侵擾,但這無疑是將一塊肥肉放在夷男的嘴邊,一旦夷男敢越過大漠吃這塊肥肉,天可汗便可名正言順的興師問罪。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李世民劇照

貞觀十五年,垂涎三尺的夷男果然按捺不住,趁李世民準備封禪泰山之際,糾集二十萬大軍由兒子乙失大度率領,南下越過大漠,要一口吃掉李思摩這塊肥肉。

接到李思摩的報急後,李世民命令李世勣、張儉、李大亮、張士貴、李襲譽五位大將率領約計十五萬大軍,直撲塞外,計劃一舉消滅薛延陀的二十萬大軍。但是,大部分唐軍去塞外只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武裝旅遊,便凱旋而回了。那是因為薛延陀的二十萬大軍被李世勣率領的僅僅六千騎兵,就打的丟盔棄甲,死者十有八九。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除了李世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一因素外,李世勣作為一名優秀統帥,擁有靈活的頭腦也是十分關鍵的因素。唐軍勝利的因素有三: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薛延陀士兵

第一、李世民正確的戰略決策

大軍出征前,李世民召集高級將領召開軍事會議,對大家說:“朕已命李思摩焚燒秋草,敵軍很快會陷入糧食耗盡,馬無食草的地步。你們不必急於決戰,應與李思摩互為犄角,待敵軍人乏馬瘦之時,你們一舉反擊,必可破敵!”

李世民對敵軍的估計極為正確。很快,糧秣缺乏的薛延陀大軍派出使者向大唐求和,對此李世民置之不理,因為他相信,敵軍很快會崩潰。

第二、薛延陀大軍的尷尬處境

派出大軍之前,為了應付大唐,夷男與兒子乙失大度想好了整套說辭:等到消滅突厥成為既定事實後,就對大唐解釋說突厥先挑起事端,準備重新稱霸草原,我們替大唐解決了心腹之患。夷男就像一個打碎了花瓶,又怕家長責罰的孩子,編出了一套掩耳盜鈴的說辭。

"

薛延陀部落是漠北鐵勒諸部中最為強大的一支,他們的祖先是匈奴人。隋末,突厥強大後,包括薛延陀在內的鐵勒諸部歸附於突厥。貞觀初年,東突厥頡利可汗倒行逆施,薛延陀部在首領乙失夷男的率領下自立為汗國。

唐太宗李世民早有消滅東突厥之心,本著遠交近攻的戰略,貞觀三年,李世民冊封夷男為薛延陀真珠可汗,承認他的獨立,並建立了友好關係,以便大唐消滅突厥時起到牽制作用。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大唐消滅東突厥的同時,野心勃勃的夷男迅速出兵佔領了東突厥大片領土。雖然在大唐天可汗面前還不敢造次,但畢竟繼突厥之後,薛延陀成為大唐在北部又一個潛在的敵人。對此李世民沒有坐等其強大,採取了兩項遏制措施:

第一,封夷男的兩個兒子各為小可汗,起到分化瓦解的作用。

第二,封東突厥貴族李思摩(阿史那思摩)為俟利苾可汗,返回突厥漠南舊地居住,這樣做目的有二:其一,在薛延陀與大唐之間設置一個緩衝與屏障,最起碼可以起到預警的作用;其二,雖然天可汗下旨,規定雙方不得相互侵擾,但這無疑是將一塊肥肉放在夷男的嘴邊,一旦夷男敢越過大漠吃這塊肥肉,天可汗便可名正言順的興師問罪。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李世民劇照

貞觀十五年,垂涎三尺的夷男果然按捺不住,趁李世民準備封禪泰山之際,糾集二十萬大軍由兒子乙失大度率領,南下越過大漠,要一口吃掉李思摩這塊肥肉。

接到李思摩的報急後,李世民命令李世勣、張儉、李大亮、張士貴、李襲譽五位大將率領約計十五萬大軍,直撲塞外,計劃一舉消滅薛延陀的二十萬大軍。但是,大部分唐軍去塞外只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武裝旅遊,便凱旋而回了。那是因為薛延陀的二十萬大軍被李世勣率領的僅僅六千騎兵,就打的丟盔棄甲,死者十有八九。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除了李世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一因素外,李世勣作為一名優秀統帥,擁有靈活的頭腦也是十分關鍵的因素。唐軍勝利的因素有三: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薛延陀士兵

第一、李世民正確的戰略決策

大軍出征前,李世民召集高級將領召開軍事會議,對大家說:“朕已命李思摩焚燒秋草,敵軍很快會陷入糧食耗盡,馬無食草的地步。你們不必急於決戰,應與李思摩互為犄角,待敵軍人乏馬瘦之時,你們一舉反擊,必可破敵!”

李世民對敵軍的估計極為正確。很快,糧秣缺乏的薛延陀大軍派出使者向大唐求和,對此李世民置之不理,因為他相信,敵軍很快會崩潰。

第二、薛延陀大軍的尷尬處境

派出大軍之前,為了應付大唐,夷男與兒子乙失大度想好了整套說辭:等到消滅突厥成為既定事實後,就對大唐解釋說突厥先挑起事端,準備重新稱霸草原,我們替大唐解決了心腹之患。夷男就像一個打碎了花瓶,又怕家長責罰的孩子,編出了一套掩耳盜鈴的說辭。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結果李思摩的鼻子比獵狗還靈,腿腳比兔子還快,薛延陀大軍還沒有越過大漠,李思摩就率領部族撤回了關內。

嘴邊的肥肉跑了;糧食快吃完了;馬吃的草也被李思摩燒光了;還被唐軍三面合圍;向大唐求和人家置之不理。薛延陀軍隊陷入了尷尬的被動處境。跟天可汗李世民耍心眼,夷男太稚嫩了。

第三、李世勣的臨機決斷

李世勣到達前線後,直接遭遇乙失大度親自率領的三萬前鋒精兵。乙失大度發現對面是唐軍主力,二話不說撒丫子就跑。李世勣臨機決斷,不能等到大軍集結後再一舉反擊,因為以乙失大度這小子的跑法,等大軍集結後說不定連薛延陀馬尾巴都看不到了。於是,李世勣遴選了三千唐軍精銳,三千突厥精銳,組成六千騎兵由他與副將薛萬徹親自率領,追趕乙失大度。

"

薛延陀部落是漠北鐵勒諸部中最為強大的一支,他們的祖先是匈奴人。隋末,突厥強大後,包括薛延陀在內的鐵勒諸部歸附於突厥。貞觀初年,東突厥頡利可汗倒行逆施,薛延陀部在首領乙失夷男的率領下自立為汗國。

唐太宗李世民早有消滅東突厥之心,本著遠交近攻的戰略,貞觀三年,李世民冊封夷男為薛延陀真珠可汗,承認他的獨立,並建立了友好關係,以便大唐消滅突厥時起到牽制作用。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大唐消滅東突厥的同時,野心勃勃的夷男迅速出兵佔領了東突厥大片領土。雖然在大唐天可汗面前還不敢造次,但畢竟繼突厥之後,薛延陀成為大唐在北部又一個潛在的敵人。對此李世民沒有坐等其強大,採取了兩項遏制措施:

第一,封夷男的兩個兒子各為小可汗,起到分化瓦解的作用。

第二,封東突厥貴族李思摩(阿史那思摩)為俟利苾可汗,返回突厥漠南舊地居住,這樣做目的有二:其一,在薛延陀與大唐之間設置一個緩衝與屏障,最起碼可以起到預警的作用;其二,雖然天可汗下旨,規定雙方不得相互侵擾,但這無疑是將一塊肥肉放在夷男的嘴邊,一旦夷男敢越過大漠吃這塊肥肉,天可汗便可名正言順的興師問罪。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李世民劇照

貞觀十五年,垂涎三尺的夷男果然按捺不住,趁李世民準備封禪泰山之際,糾集二十萬大軍由兒子乙失大度率領,南下越過大漠,要一口吃掉李思摩這塊肥肉。

接到李思摩的報急後,李世民命令李世勣、張儉、李大亮、張士貴、李襲譽五位大將率領約計十五萬大軍,直撲塞外,計劃一舉消滅薛延陀的二十萬大軍。但是,大部分唐軍去塞外只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武裝旅遊,便凱旋而回了。那是因為薛延陀的二十萬大軍被李世勣率領的僅僅六千騎兵,就打的丟盔棄甲,死者十有八九。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除了李世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一因素外,李世勣作為一名優秀統帥,擁有靈活的頭腦也是十分關鍵的因素。唐軍勝利的因素有三: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薛延陀士兵

第一、李世民正確的戰略決策

大軍出征前,李世民召集高級將領召開軍事會議,對大家說:“朕已命李思摩焚燒秋草,敵軍很快會陷入糧食耗盡,馬無食草的地步。你們不必急於決戰,應與李思摩互為犄角,待敵軍人乏馬瘦之時,你們一舉反擊,必可破敵!”

李世民對敵軍的估計極為正確。很快,糧秣缺乏的薛延陀大軍派出使者向大唐求和,對此李世民置之不理,因為他相信,敵軍很快會崩潰。

第二、薛延陀大軍的尷尬處境

派出大軍之前,為了應付大唐,夷男與兒子乙失大度想好了整套說辭:等到消滅突厥成為既定事實後,就對大唐解釋說突厥先挑起事端,準備重新稱霸草原,我們替大唐解決了心腹之患。夷男就像一個打碎了花瓶,又怕家長責罰的孩子,編出了一套掩耳盜鈴的說辭。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結果李思摩的鼻子比獵狗還靈,腿腳比兔子還快,薛延陀大軍還沒有越過大漠,李思摩就率領部族撤回了關內。

嘴邊的肥肉跑了;糧食快吃完了;馬吃的草也被李思摩燒光了;還被唐軍三面合圍;向大唐求和人家置之不理。薛延陀軍隊陷入了尷尬的被動處境。跟天可汗李世民耍心眼,夷男太稚嫩了。

第三、李世勣的臨機決斷

李世勣到達前線後,直接遭遇乙失大度親自率領的三萬前鋒精兵。乙失大度發現對面是唐軍主力,二話不說撒丫子就跑。李世勣臨機決斷,不能等到大軍集結後再一舉反擊,因為以乙失大度這小子的跑法,等大軍集結後說不定連薛延陀馬尾巴都看不到了。於是,李世勣遴選了三千唐軍精銳,三千突厥精銳,組成六千騎兵由他與副將薛萬徹親自率領,追趕乙失大度。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追到諾真水(內蒙艾不蓋河)時,李世勣發現薛延陀軍隊不再逃跑,這是因為乙失大度已經與主力匯合,眼下有二十萬大軍,還會怕你李世勣六千騎兵不成!於是,乙失大度命令列陣迎敵。

六千對二十萬,這是一個讓人感覺既驚險刺激又血脈僨張的場面。連李世勣這樣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也不敢有絲毫的馬虎,先派出三千突厥騎兵衝擊敵軍,以觀虛實,結果突厥騎兵很快敗下陣來,令李世勣驚奇的發現,薛延陀軍隊竟然以步兵出陣。

原來,薛延陀部落是草原中文明程度較為先進的部落,他們研究了一套先進的作戰方法:五人一組,由一人看守五匹戰馬,其餘四人步兵作戰,追趕敵軍時再發揮騎馬的優勢。這一打法改變了遊牧民族單純騎兵的打法,發揮了步兵與騎兵相統一的優勢,打遍草原無敵手。

"

薛延陀部落是漠北鐵勒諸部中最為強大的一支,他們的祖先是匈奴人。隋末,突厥強大後,包括薛延陀在內的鐵勒諸部歸附於突厥。貞觀初年,東突厥頡利可汗倒行逆施,薛延陀部在首領乙失夷男的率領下自立為汗國。

唐太宗李世民早有消滅東突厥之心,本著遠交近攻的戰略,貞觀三年,李世民冊封夷男為薛延陀真珠可汗,承認他的獨立,並建立了友好關係,以便大唐消滅突厥時起到牽制作用。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大唐消滅東突厥的同時,野心勃勃的夷男迅速出兵佔領了東突厥大片領土。雖然在大唐天可汗面前還不敢造次,但畢竟繼突厥之後,薛延陀成為大唐在北部又一個潛在的敵人。對此李世民沒有坐等其強大,採取了兩項遏制措施:

第一,封夷男的兩個兒子各為小可汗,起到分化瓦解的作用。

第二,封東突厥貴族李思摩(阿史那思摩)為俟利苾可汗,返回突厥漠南舊地居住,這樣做目的有二:其一,在薛延陀與大唐之間設置一個緩衝與屏障,最起碼可以起到預警的作用;其二,雖然天可汗下旨,規定雙方不得相互侵擾,但這無疑是將一塊肥肉放在夷男的嘴邊,一旦夷男敢越過大漠吃這塊肥肉,天可汗便可名正言順的興師問罪。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李世民劇照

貞觀十五年,垂涎三尺的夷男果然按捺不住,趁李世民準備封禪泰山之際,糾集二十萬大軍由兒子乙失大度率領,南下越過大漠,要一口吃掉李思摩這塊肥肉。

接到李思摩的報急後,李世民命令李世勣、張儉、李大亮、張士貴、李襲譽五位大將率領約計十五萬大軍,直撲塞外,計劃一舉消滅薛延陀的二十萬大軍。但是,大部分唐軍去塞外只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武裝旅遊,便凱旋而回了。那是因為薛延陀的二十萬大軍被李世勣率領的僅僅六千騎兵,就打的丟盔棄甲,死者十有八九。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除了李世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一因素外,李世勣作為一名優秀統帥,擁有靈活的頭腦也是十分關鍵的因素。唐軍勝利的因素有三: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薛延陀士兵

第一、李世民正確的戰略決策

大軍出征前,李世民召集高級將領召開軍事會議,對大家說:“朕已命李思摩焚燒秋草,敵軍很快會陷入糧食耗盡,馬無食草的地步。你們不必急於決戰,應與李思摩互為犄角,待敵軍人乏馬瘦之時,你們一舉反擊,必可破敵!”

李世民對敵軍的估計極為正確。很快,糧秣缺乏的薛延陀大軍派出使者向大唐求和,對此李世民置之不理,因為他相信,敵軍很快會崩潰。

第二、薛延陀大軍的尷尬處境

派出大軍之前,為了應付大唐,夷男與兒子乙失大度想好了整套說辭:等到消滅突厥成為既定事實後,就對大唐解釋說突厥先挑起事端,準備重新稱霸草原,我們替大唐解決了心腹之患。夷男就像一個打碎了花瓶,又怕家長責罰的孩子,編出了一套掩耳盜鈴的說辭。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結果李思摩的鼻子比獵狗還靈,腿腳比兔子還快,薛延陀大軍還沒有越過大漠,李思摩就率領部族撤回了關內。

嘴邊的肥肉跑了;糧食快吃完了;馬吃的草也被李思摩燒光了;還被唐軍三面合圍;向大唐求和人家置之不理。薛延陀軍隊陷入了尷尬的被動處境。跟天可汗李世民耍心眼,夷男太稚嫩了。

第三、李世勣的臨機決斷

李世勣到達前線後,直接遭遇乙失大度親自率領的三萬前鋒精兵。乙失大度發現對面是唐軍主力,二話不說撒丫子就跑。李世勣臨機決斷,不能等到大軍集結後再一舉反擊,因為以乙失大度這小子的跑法,等大軍集結後說不定連薛延陀馬尾巴都看不到了。於是,李世勣遴選了三千唐軍精銳,三千突厥精銳,組成六千騎兵由他與副將薛萬徹親自率領,追趕乙失大度。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追到諾真水(內蒙艾不蓋河)時,李世勣發現薛延陀軍隊不再逃跑,這是因為乙失大度已經與主力匯合,眼下有二十萬大軍,還會怕你李世勣六千騎兵不成!於是,乙失大度命令列陣迎敵。

六千對二十萬,這是一個讓人感覺既驚險刺激又血脈僨張的場面。連李世勣這樣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也不敢有絲毫的馬虎,先派出三千突厥騎兵衝擊敵軍,以觀虛實,結果突厥騎兵很快敗下陣來,令李世勣驚奇的發現,薛延陀軍隊竟然以步兵出陣。

原來,薛延陀部落是草原中文明程度較為先進的部落,他們研究了一套先進的作戰方法:五人一組,由一人看守五匹戰馬,其餘四人步兵作戰,追趕敵軍時再發揮騎馬的優勢。這一打法改變了遊牧民族單純騎兵的打法,發揮了步兵與騎兵相統一的優勢,打遍草原無敵手。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唐軍士兵

但是,這在擅長步兵作戰,後來才學會騎馬的漢族人面前,可謂是關公面前耍大刀。李世勣馬上調整戰術,命令士兵下馬,以長槊與橫刀與敵軍進行白刃戰。當時的唐軍,每名士兵都裝備有強弓、橫刀、長矛或馬槊,短中近距離武器一應俱全,單兵素質世界之最。

唐軍讓薛延陀軍見識了一回真正的步兵,頓時血肉橫飛、鬼哭狼嚎,敵軍陣腳大亂。此時,李世勣使出殺手鐗,讓副將薛萬徹率領一隊騎兵,專殺負責看守馬匹的薛延陀士兵。薛延陀軍看到自己賴以活命的馬匹被驅散,紛紛喪失鬥志,四散而逃。

此戰,李世勣殺敵三千,生擒五萬,逃走的敵軍在越過大漠時遭遇暴風雪,凍死餓死者十有八九。

"

薛延陀部落是漠北鐵勒諸部中最為強大的一支,他們的祖先是匈奴人。隋末,突厥強大後,包括薛延陀在內的鐵勒諸部歸附於突厥。貞觀初年,東突厥頡利可汗倒行逆施,薛延陀部在首領乙失夷男的率領下自立為汗國。

唐太宗李世民早有消滅東突厥之心,本著遠交近攻的戰略,貞觀三年,李世民冊封夷男為薛延陀真珠可汗,承認他的獨立,並建立了友好關係,以便大唐消滅突厥時起到牽制作用。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大唐消滅東突厥的同時,野心勃勃的夷男迅速出兵佔領了東突厥大片領土。雖然在大唐天可汗面前還不敢造次,但畢竟繼突厥之後,薛延陀成為大唐在北部又一個潛在的敵人。對此李世民沒有坐等其強大,採取了兩項遏制措施:

第一,封夷男的兩個兒子各為小可汗,起到分化瓦解的作用。

第二,封東突厥貴族李思摩(阿史那思摩)為俟利苾可汗,返回突厥漠南舊地居住,這樣做目的有二:其一,在薛延陀與大唐之間設置一個緩衝與屏障,最起碼可以起到預警的作用;其二,雖然天可汗下旨,規定雙方不得相互侵擾,但這無疑是將一塊肥肉放在夷男的嘴邊,一旦夷男敢越過大漠吃這塊肥肉,天可汗便可名正言順的興師問罪。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李世民劇照

貞觀十五年,垂涎三尺的夷男果然按捺不住,趁李世民準備封禪泰山之際,糾集二十萬大軍由兒子乙失大度率領,南下越過大漠,要一口吃掉李思摩這塊肥肉。

接到李思摩的報急後,李世民命令李世勣、張儉、李大亮、張士貴、李襲譽五位大將率領約計十五萬大軍,直撲塞外,計劃一舉消滅薛延陀的二十萬大軍。但是,大部分唐軍去塞外只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武裝旅遊,便凱旋而回了。那是因為薛延陀的二十萬大軍被李世勣率領的僅僅六千騎兵,就打的丟盔棄甲,死者十有八九。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除了李世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一因素外,李世勣作為一名優秀統帥,擁有靈活的頭腦也是十分關鍵的因素。唐軍勝利的因素有三: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薛延陀士兵

第一、李世民正確的戰略決策

大軍出征前,李世民召集高級將領召開軍事會議,對大家說:“朕已命李思摩焚燒秋草,敵軍很快會陷入糧食耗盡,馬無食草的地步。你們不必急於決戰,應與李思摩互為犄角,待敵軍人乏馬瘦之時,你們一舉反擊,必可破敵!”

李世民對敵軍的估計極為正確。很快,糧秣缺乏的薛延陀大軍派出使者向大唐求和,對此李世民置之不理,因為他相信,敵軍很快會崩潰。

第二、薛延陀大軍的尷尬處境

派出大軍之前,為了應付大唐,夷男與兒子乙失大度想好了整套說辭:等到消滅突厥成為既定事實後,就對大唐解釋說突厥先挑起事端,準備重新稱霸草原,我們替大唐解決了心腹之患。夷男就像一個打碎了花瓶,又怕家長責罰的孩子,編出了一套掩耳盜鈴的說辭。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結果李思摩的鼻子比獵狗還靈,腿腳比兔子還快,薛延陀大軍還沒有越過大漠,李思摩就率領部族撤回了關內。

嘴邊的肥肉跑了;糧食快吃完了;馬吃的草也被李思摩燒光了;還被唐軍三面合圍;向大唐求和人家置之不理。薛延陀軍隊陷入了尷尬的被動處境。跟天可汗李世民耍心眼,夷男太稚嫩了。

第三、李世勣的臨機決斷

李世勣到達前線後,直接遭遇乙失大度親自率領的三萬前鋒精兵。乙失大度發現對面是唐軍主力,二話不說撒丫子就跑。李世勣臨機決斷,不能等到大軍集結後再一舉反擊,因為以乙失大度這小子的跑法,等大軍集結後說不定連薛延陀馬尾巴都看不到了。於是,李世勣遴選了三千唐軍精銳,三千突厥精銳,組成六千騎兵由他與副將薛萬徹親自率領,追趕乙失大度。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追到諾真水(內蒙艾不蓋河)時,李世勣發現薛延陀軍隊不再逃跑,這是因為乙失大度已經與主力匯合,眼下有二十萬大軍,還會怕你李世勣六千騎兵不成!於是,乙失大度命令列陣迎敵。

六千對二十萬,這是一個讓人感覺既驚險刺激又血脈僨張的場面。連李世勣這樣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也不敢有絲毫的馬虎,先派出三千突厥騎兵衝擊敵軍,以觀虛實,結果突厥騎兵很快敗下陣來,令李世勣驚奇的發現,薛延陀軍隊竟然以步兵出陣。

原來,薛延陀部落是草原中文明程度較為先進的部落,他們研究了一套先進的作戰方法:五人一組,由一人看守五匹戰馬,其餘四人步兵作戰,追趕敵軍時再發揮騎馬的優勢。這一打法改變了遊牧民族單純騎兵的打法,發揮了步兵與騎兵相統一的優勢,打遍草原無敵手。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唐軍士兵

但是,這在擅長步兵作戰,後來才學會騎馬的漢族人面前,可謂是關公面前耍大刀。李世勣馬上調整戰術,命令士兵下馬,以長槊與橫刀與敵軍進行白刃戰。當時的唐軍,每名士兵都裝備有強弓、橫刀、長矛或馬槊,短中近距離武器一應俱全,單兵素質世界之最。

唐軍讓薛延陀軍見識了一回真正的步兵,頓時血肉橫飛、鬼哭狼嚎,敵軍陣腳大亂。此時,李世勣使出殺手鐗,讓副將薛萬徹率領一隊騎兵,專殺負責看守馬匹的薛延陀士兵。薛延陀軍看到自己賴以活命的馬匹被驅散,紛紛喪失鬥志,四散而逃。

此戰,李世勣殺敵三千,生擒五萬,逃走的敵軍在越過大漠時遭遇暴風雪,凍死餓死者十有八九。

薛延陀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李世勣用六千騎兵就能取勝?

就這樣,明智的皇帝,命令睿智的將軍,帶領強大的軍隊,創造了這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舊唐書》

淺見寡識,以就正於大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